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EED数据压缩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SEED交换文件格式中Steim2数据压缩算法的原理,并且分别对周期信号、随机信号、地脉动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进行压缩分析比较,得出Steim2压缩算法的特点,并进一步说明Steim2算法是一种效率高、优异的压缩算法,但对于大地震数据的压缩率较低甚至不能压缩,建议对于区域性台网,在通过Steim2算法进行压缩传输时,为了防止在大地震发生时的传输阻塞,系统应该保留一定的带宽裕量。  相似文献   

2.
根据不同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特点,结合地震数据的压缩算法,分析不同采样频率和数据长度下使用移动网络进行地震数据传输的带宽需求,并给出计算公式.根据计算分析,得到平静期和发生大地震时不同的数据压缩率和带宽需求.给出利用移动网络数据传输数据的影响因素,总结各种类型的无线网络传输地震数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地震台站数量的增加、数据传输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对地震数据实现有效的实时压缩对数据传输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一种支持低时间延迟(数据传输间隔小于1 s)数据传输要求的实时数据压缩算法.通过理论估算和实际地震数据检验,该方法高效、易实现,适用于地震预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重要性越来越大,而该技术的核心是微地震事件定位.近些年前人对微地震事件的定位方法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众多定位方法.为此,依据目标函数构造及其求解方式对微地震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分类,主要介绍了两大类具有代表性的微地震事件定位方法:(1)基于走时的射线追踪定位方法;(2)基于波形的偏移定位方法.然后对其算法思路流程、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各类算法的研究现状及两种典型算法的应用实例,最后对微地震事件定位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很多地震学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地震事件的准确检测,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机器学习学科发展迅速,其在地震事件自动检测中的应用在过去几十年被广泛研究,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被应用于火山喷发、天然地震等事件的自动检测中.本文介绍了自动检测的经典算法和基于相关性的算法,系统概述了机器学习领域内各种算法在地震事件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对目前的算法做简要对比分析,最后针对地震事件自动检测领域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靳平  潘常周  肖卫国 《地震学报》2007,29(5):529-536
基于贝叶斯原理,建立了地震事件识别判据的综合方法(简称贝叶斯方法), 并针对中亚地区大量地震事件,采用该方法综合了不同台站和不同频带的P/S震相幅值比判据.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给出事件属于爆炸的概率,而且充分考虑了判据之间的相关性. 理论计算和模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贝叶斯方法是最优的综合方法, 其识别效果比任何单个判据好,也好于普通线性组合方法的识别效果. 针对中亚地区大量地震事件综合不同台站和不同频带的P/S震相幅值比判据的结果也表明,贝叶斯方法的误识率低于单个判据和线性组合方法的误识率.   相似文献   

7.
地震相干偏移与数据自参照偏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相干偏移和数据自参照偏移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成像新方法,并且已在地震勘探研究领域开始应用.该方法在VSP(垂直地震剖面)中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它部分地解决了一些在地面反射地震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地震相干偏移是用地震数据的互相关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偏移,而数据自参照偏移则不必在偏移前对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而是通过记录数据中的两个不同部分波场的延拓来互相参照进行偏移.二者的优点都是在偏移运算中可以不考虑原始震源位置、激发时间以及地震波初始传播路径.本文从偏移成像的理论出发分析了这两类算法,发现二者在成像原理上是一致的.本文还通过一个二维VSP多次波偏移的数值模拟实验,比较和归纳了这两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天然地震和爆破事件识别是地震监测预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深度学习算法以其强大的数据特征挖掘和图像识别能力,能够较快并准确地约束地震事件属性.利用多输入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天然地震和爆破事件自动分类网络模型,其中输入信息包括多台站地震波形和单台站的地震时频数据,使得卷积神经网络同时获取事件的波形、频谱和极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各种地震定位方法,概述各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Geiger的经典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线性方法:单一地震事件定位法与多个地震事件定位法以及对每一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应用情况,尤其是国内的应用情况做了总结;同时指出各种方法的特点,并进行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浅谈芦山地震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刘超 《地震学报》2013,35(3):285-295
地震序列是对地震现象的回顾性描述,只有在地震序列结束后它才有可能被确切无疑地判定.鉴于龙门山断裂带或地震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可否认在其西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一样的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事件.鉴于芦山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破裂区覆盖的范围,目前可认为它是汶川地震迄今最大的余震.鉴于地震序列的判定是对地震现象的唯象的描述,有相当的任意性,对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的"讨论"实质上是在根据经验判定地震的类型,即使目前看"主震说"提出的4条"论据"明显缺乏说服力,"余震说"比较有说服力,但最后都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定论".作者认为,相对于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能"定论"、甚而在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未必能"定论"的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问题,应当更为关注芦山地震的发生引出的一些重要的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防震减灾问题.  相似文献   

11.
Recent research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seismic ground response above tunnels can be different from the free-field motion during earthquakes. Nevertheless, to the best of the authors׳ knowledge, neither building codes nor seismic microzonation guidelines have yet considered this matter.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linear elastic medium including a buried unlined tunnel subjected to vertically propagating incident SV and P waves are addressed. For analysis purposes, a numerical time-domain analysis is performed by utilizing a robust numerical algorithm working based on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ground surface underlain by a tunnel is increased in long periods. The variation of the amplification factor and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medium versus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tunnel are depicted as the 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imple and useful relations are proposed for estimating the seismic microzonation of the areas underlain by tunnels. These relations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preliminary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located on underground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2.
从对海城地震时期所关注的平静震兆的再认识中,阐明了经验性地震预报在探索地震预报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依据华东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点,初步提出“特殊显著性地震事件”SPE的概念及其可能的识别方法.具有前兆指示意义的SPE可划分为三类,三类SPE分别表达了主震前中小地震与主震之间的时空位置关系.I类SPE距主震时、空距离均较近,在一定程度上与“直接前震”具有相似之处;II类SPE距主震时间较近、而空间距离可能较远,但与主震之间有一定的构造联系,具有时间上的“信号地震”的意义.Ⅲ类必须首先通过地震活动性方法对可能的SPE进行筛选,之后通过比较其与之前在同一位置发生的一系列中小地震的地震波参数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确认其短期预测意义.华东6次中强地震震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可能的SPE的单台波速比小于此前该区域长时期的均值、归一化尾波持续时间大于此前该区域长时期的均值以及振幅衰减系数与此前该区域长时期均值之差大于长时期均值的30%时,可进一步认定其短期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SinceaMs=6.9earthquakeoccurredinArtux,Xinjiang,ChinaonMarchl9,l996,7earth-quakeswithmagnitudeofMs>6werefollowedsuccessivelynearbyJiashi,southemnanshan.Thephenomenonthatagroupofstrongearthquakes(Jiashiearthquakeswann)concentratedwithinashorterperiodoflyearormoreisanunprecedentedeventsincetheinstrUmentalrecordofseis-micityinthecontinent,drawingconsiderableattentionofseismologists.TheJiashiearthquakeswarmhaPpenedonthenortheastemflankofthewestCmsyntaxofHimalayancollisionbeltwheret…  相似文献   

15.
MaximumentropyspectralcharacteristicsofseismicactivityforgreatearthquakesinChinaZHIPINGSONG1)(宋治平)SHIRONGMEI2)(梅世蓉)ANXUNW...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和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了华北地区1978—2011年289个台站记录到的24753个地震事件, 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定位, 获得了20512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 平均定位误差在EW、 NS、 UD方向分别为0.54 km, 0.57 km和0.57 km。 相比于初始结果和绝对定位结果, 双差定位结果在平面上分布更集中, 沿断裂分布特征更加明显, 震源深度也更加合理。 通过剖面分析, 张北地震带、 唐山地震带、 邢台地震带均为高倾角断裂, 南部剖面6震源深度分布有随时间变浅的趋势。 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本次研究使用的时间较长, 地震数量较大, 得到了更加可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合成地震动方法用于研究强地震动长周期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李文艺 《地震研究》2000,23(1):44-50
合成地震动一直是地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跃的领域。针对2长周期结构物抗震设计缺少宽频带强震记录的现状,利用“反射率法”和“围道积分法”等合成地震动方法对地震动长周期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合成地震动方法是研究地震动长周特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地震动长周期成份中,面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长周期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必须考虑面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fluenceoflongperiodseismicwavesin┐ducedbytheTaiwanlargeearthquakeonShanghaiareaKUN-YUANZHUANG(庄昆元)YONG-LINXU(徐永林)JIAN-WENS...  相似文献   

19.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罗奇峰  罗永峰 《地震研究》2007,30(3):296-302
长周期地震波的研究对自振周期较长的大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长周期地震波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经验统计方法和地震学中的震源模型方法,通过对这两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和适用范围的分析,提出了在地震动长周期的研究和应用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将长周期分析方法应用于大跨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介绍了我国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谱中对长周期部分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