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杉木连栽常导致地力退化,但连栽是否影响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并不清楚。以福建三明粉砂岩发育红壤上的连栽杉木为对象,研究了杉木细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分析了杉木连栽影响杉木根系菌根侵染率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杉木连栽没有显著导致土壤退化现象,二代林杉木细根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高于一代和三代林,一代和三代林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在杉木连栽时,影响杉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的主导土壤因子是全氮、容重、SOC和速效磷含量。因此,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杉木菌根真菌的侵染率,从而有利于提升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森林的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探讨中亚热带山区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2种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用土壤退化指数定量描述土壤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表层(0—10cm)容重显著高于米槠人促更新林(P〈0.0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有机C、全N、全P、水解N和有效P均逐渐降低.米槠人促更新林表层(0—10cm)土壤有机c比杉木人工林高出15.6%,全N、全P以及水解N和速效P也均表现出人促米槠更新林高于杉木人工林的趋势;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杉木林土壤质量显著低于米槠人促更新林.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林群落调查资料为基础,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这几种人工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5种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排序为: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石栎+木荷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纯林;(2)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群落间的变化幅度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且乔木层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灌木层以石栎+木荷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草本层以杉木纯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3)不同林型的物种多样性不同,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也有较大差异。建议在四面山地区以及类似生态区,今后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乔-灌结合混交林模式,以提高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实现理想的水土保持林功能。  相似文献   

4.
森林的不同更新方式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探讨中亚热带山区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新林2种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并用土壤退化指数定量描述土壤质量变化.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表层(0—10cm)容重显著高于米槠人促更新林(P〈0.05);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杉木人工林和米槠人促更...  相似文献   

5.
杉木林蓄积量估测的因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杉木林蓄积量的估测精度,筛选出对蓄积量有显著解释意义的变量集,本研究采用岭迹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杉木林蓄积量预估模型的主要评价指标因子进行多重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对因子的优选结果非常相近,能有效地剔除显著相关的变量,筛选出影响蓄积估测的主要因子信息,为准确估测杉木林蓄积量以及建立预测模型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相同立地和伐前林分、年龄相近的天然阔叶林与人工杉木森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地上部分有较持水量和0cm~40cm土壤蓄水量均大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0cm~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全氮、全磷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及维护土壤肥力功能显著优于人工杉木林。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地区3种典型林分土壤DOM数量及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溶性有机质(DOM)是土壤有机质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土壤有机库中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部分,它参与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腐殖化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等一系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在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采用水浸提法,结合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技术,探讨了亚热带米槠人促林(AR)、米槠次生林(SF)、杉木人工林(CF)的土壤DOM的数量和光谱特征,以期深入评价森林转换对不同林分土壤肥力及其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C、DON浓度均高于B层。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的DOC浓度显著低于其他2种林分(P0.05),而各林分A层土壤的DOC和DON浓度并无显著差异。各林分A、B层土壤DOM的芳香化指数无显著差异。米槠次生林A层土壤DOM的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HIXem)、荧光效率(Feff)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分(P0.05),其HIXem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1.3、1.2倍,其Feff分别是米槠人促林、杉木人工林的2.7、2.5倍。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各林分A层土壤DOM主要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B层土壤中,米槠人促林和杉木人工林以类蛋白物质为主。各林分土壤的荧光指数(FI)均大于1.4,且B层土壤DOM的鲜度指数(β∶α)均高于A层。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米槠人促林土壤DOM没有羧酸的吸收,土壤pH最高;而米槠次生林土壤羧酸的相对含量最高;杉木林土壤DOC含量少,芳香化合物、羧酸等难分解物质相对富集。综合来看,除了建群树种的影响外,林下植被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8.
气候资源     
S162.82007042908近70年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Evolvement ofcli mate-productivity over China Loess Plateau/王毅荣,林纾∥草业科学.—2006,23(9).—1~6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8a气象资料,采用EOF、REOF、CEOF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1961-2011年山东气候资源及气候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山东省21个气象站1961-2011年的气象资料,利用线性趋势、IDW空间插值、Mann-Kendall检验、Fisher最优分割等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植被气候生产力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气候生产力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近51年来山东省普遍增温,倾向率为0.359℃/10a,中部地区升温明显;年降水量在剧烈波动中略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的变率较大,山东北部、东部、东南部降水量减少幅度较大。近51年来气候生产力存在较明显波动,总体呈增加趋势,但递增速度不显著,1981-1989年气候生产力最低,2003-2011年达到最高水平;气候生产力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山东西南部气候生产力增加较多。“暖湿型”气候对作物气候生产力有利,气候变暖有利于气候生产力的提高,但降水量少是限制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数据的旅游温湿指数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舒适度对旅游气候资源评价以及气候条件与旅游活动关系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而温湿指数是衡量旅游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提出适用于MODIS遥感数据的旅游温湿指数模型,介绍模型所需参数地表温度和地面水气压的遥感反演方法。利用该模型计算我国2003年12个月的旅游温湿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凋落物和根系处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 a和91 a杉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SR)、去除凋落物和根系(NO)、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双倍凋落物(DL)5种处理进行为期3 a的野外观测,以探讨凋落物和根系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5种处理对NO3--N含量影响不明显,对NH4+-N影响因林龄和土层而异,DL和NR提高了19 a杉木林表土层(0~10cm)NH4+-N含量,但在矿质层(10~20 cm),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H4+-N含量;NO会降低杉木林DON含量,DL会促进19 a杉木林DON含量增加;杉木林的DON含量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增大,与DIN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因氮素形态、林龄和土层而异。  相似文献   

12.
应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杉木细根及两树种细根混合样品分解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研究细根分解,米槠细根在自身群落中分解最快,月分解速率分别为0.0052(0~1mm)和0.0080(1~2mm)。此外,米槠细根及其混合样品在米槠林中分解,1~2mm径级分解快于0~1mm径级;而杉木细根及其混合样品在杉木林中分解,规律相反。林地土壤环境条件、各径级细根自身的质量特性是影响细根分解的主要因子。(2)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均能应用Olso负指数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拟合的各项指标相近。在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运用砂滤管法研究细根分解具有可行性。此外,砂滤管法研究细根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测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可比较和可加和等特点.运用新的模型,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26个热点城市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活动的等级和时段分布,并对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最适期的年内分布将其划分为3种旅游气候类型:夏适型气候以哈尔滨为代表,春秋适宜型气候以北京和南京为代表,冬适型气候以海口为代表.从气候舒适度指数的南北差异来看,夏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北方具有更高的旅游气候舒适性;冬季气候舒适度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南方具有更高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调查了4个代表城市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揭示了入境客流量年内变化和南北差异,划分出旅游旺季、旅游平季和旅游淡季,其中哈尔滨客流量年内变化呈"W"形,北京和南京的客流量年内变化呈"M"形,海口的客流量年内变化上"凹"弧形.在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因子的数值化,采用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入境旅游客流量月指数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氮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南平杉木林中心产区,选取11、21、28、40、88年生杉木人工林以及采伐迹地、杂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无机氮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杉木林土壤NH4 -N含量差异显著,以21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高(11.91±0.43 mg·kg-1),其他的为88年生的(8.33±0.38 mg·kg-1)>28年生的(8.19±0.25 mg·kg-1)>11年生的(5.65±0.17 mg·kg-1)>40年生的(5.63±0.38 mg·kg-1);NO3--N含量较低(3.15~4.11 mg·kg-1),且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杉木林所处的生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有关.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NH4 -N和NO3--N含量都有所下降;采伐迹地土壤NH4 -N(19.74±1.44 mg·kg-1)和NO3--N(18.05±0.72 mg·kg-1)含量远高于88年生的杉木林,分别是88年生的2.37和4.60倍.本地区无机氮含量较低,NH4 -N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0.0%~74.3%,NH4 -N为无机氮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以1969—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为数据基础,探究气象因子变化对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重心迁移模型,从时空尺度上分析新疆风蚀气候侵蚀力重心迁移规律;结合有效敏感性指数和有效影响面积(EIA)等指标,定量描述风蚀气候侵蚀力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程度,从区域尺度上分析新疆不...  相似文献   

16.
山地杉木人工林不同强度择伐后生长动态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地杉木人工林择伐长期固定样地实测数据,构建了单木胸径生长模型,以及树高、枝下高、冠幅与胸径的关系模型,结合Onyx TREE和3Ds MAX技术,实现了不同强度择伐下,不同时期的林分生长动态仿真,可直观、生动地观察杉木的生长状态,对山地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决策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落叶松林生产力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金屯 《山地学报》2004,22(3):298-302
落叶松林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空间差异也比较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我国落叶松林生产力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种群和群落地理替代作用明显;落叶松林生产力空间异质性较大。其变化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是影响落叶松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天然落叶松林的管理和保护以及人工落叶松林的发展上应考虑其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盐渍化是构成绿洲农业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农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提高盐渍化耕地生产力,促进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喀什噶尔绿洲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提取遥感指数20个,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研究区耕地开垦年限,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将用植被光合作用模型(VPM)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进行降尺度,将遥感指数同土壤采样及实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优选的遥感特征变量,再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的概率神经网络(PNN)模型进行盐渍化程度分类,得到研究区耕地盐渍化等级分布情况,后与研究区耕地开垦年限和NPP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 选取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盐分指数2(SI2)、湿度指数(WI)、MSAVI-WI-SI特征空间(MWSI)、波段6(B6,2.11~2.29 μm)5个遥感参量通过PSO-PNN模型进行盐渍化程度反演准确率约为80%。(2) 耕地开垦年限越大的区域盐渍化程度越低。新开垦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而研究区西部大都为开垦年限在45 a以上的老绿洲农业区。(3) 耕地盐渍化严重降低了耕地农作物生产力。研究区耕地NPP较高的区域大都分布在西部,较低的区域大都分布在东部,与盐渍化程度等级分布大致相反。上述研究方法与结果可为后续使用遥感参量进行盐渍化反演的研究提供参考,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盐渍化耕地改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杉代数土壤抗蚀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标准地定位研究方法对杂木林及1代,2代,3代和4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要受人为干扰少,土壤颗粒及土壤团聚体组成较好,抗蚀性最好;但1代,2代,3代和4代分别是在杂木林及前1代林的采伐迹地上经再度干扰建立起来的,土壤结构破坏率加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减小,因而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栽代数增加,土壤抗蚀性减弱。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植被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模型研究是气候植被研究的重要手段。青藏 高原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点, 形成了气候与植被独特的适应机制, 为许多通用气候植被模型所 不能反映, 加之所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相对较少, 决定其为植被气候研究的重要实验场地。本文 回顾了气候植被模型发展的相关历程, 评述了每类模型的特点及其不足。从植被格局研究和植被 生产力研究两个方面, 对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认为模型研究是气候植被 研究的重要手段, 而青藏高原的研究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 同时对青藏高原气候植被模型研究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数据精度、模型的适宜性和结果验证等进行了讨论。认为今后青藏高原气候 植被模型研究的重点应是进一步明晰气候植被的关键过程, 立足高原环境特点开发有高原特色 的气候植被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