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化学是研究发生在大气中各种化学现象和过程的一门学科。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工业和航空的迅速发展,各种污染物大量进入大气,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污染物对人类短期和长期的影响,这样就促进了大气化学的迅速发展。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一样,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的内容很广,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及应用》空气污染气象学是大气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气象学的方法研究污染物进入大气以后的扩散稀释、迁移、转化和清除的规律,为防治空气污染和改善大气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扼要介绍气象学的基本知识.第二、三章阐述微气象学和大气湍流扩散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是学好以后各章的基础.第四章研究如何利用上述理论和科研成果,确定各种参数和污染浓度.第五章污染物散布的非湍流扩散  相似文献   

3.
一、八十年代美国在大气化学方面的主要任务美国大气科学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指出,八十年代大气化学方面的主要研究任务是:1.全球大气化学循环,特别是那些影响全球气候和区域气候方面的问题;2.区域性大气化学和污染问题。 1.全球大气化学循环人们在过去几年已注意并关心到,作为人类活动的副产品的气态污染物污染了大气。并且,由于它们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相当长久,故对全球热量平衡有相当的影响并破坏大气的有益的特性(特别是O_3层,它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危害)。已有许多专门的临时性研究,为政策制定者们提供目前的大气化学的许可含量标准。然而,这些研究都着重于大气化学的基本知识。八十年代,需要在以下两个方向作广泛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气污染与气候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污染主要由两类物质形成:一是气溶胶状污染物,它包括粉尘、煤、烟、飞灰、有机物颗粒、矿物质烟尘和大量的煤、石油未充分燃烧而遗留的残渣等;二是气体状污染物,它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物、有机氯化物等。这些污染物大部分是由各种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要经过一系列过程,这包括:随气流飘移,并逐渐扩散稀释;在大气中发生物理和化学的转化;因各种自然过程而从大气中清除。这3个过程不断地影响和改变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一般能存在一定时间,有的甚至能存在几十年。大气…  相似文献   

5.
大气化学是大气科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本书是在气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大气化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大气化学(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除修改了个别印刷错误外,对一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更新,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大部分是作者和他的学生们在近几年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第1~3章系统介绍大气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大气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大气的组成、结构,控制大气化学成分的关键过程,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等。第4~7章分别介绍大气化学几个重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大…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上     
《Atmospheric Chemistry:FUNDAMENTAL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大气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 BARBARA J.FINLAYSON-PITTS、JAMES N.PITTS JR著,JOHN WILEY & SONS出版,1986年,1098页。本书共十五章,分成九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对流层中污染空气的一些相互作用。内容包括空气污染的历史发展,地球大气的描述,关于空气污染成份的一些综合介绍。第二部分介绍光化学过程的原理和一些实际问题,介绍对流层低层白日的化学  相似文献   

7.
莫天麟 《气象》1986,12(9):38-38
大气化学主要是研究100km以下区域的地球大气的化学现象和过程。在过去10年期间,特别在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范围的大气化学过程之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大为加强。大气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的学科有化学,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土壤科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由于这一原因,以往大气化学的研究成果相当分散地分布在各类学科的文献中。 1983年,D.Reidle出版公司在荷兰的多德雷赫特(Dordrecht)和美国的波士顿(Boston)两地出版《大气化学杂志》,目的是使这一杂志汇集该领域信息并起交流作用。该杂志编辑是:P.J.Crutzen(联邦德国)和D.H.Ehhalt(联邦德国)。编辑部的其它成员遍布世界各地。 据介绍该杂志发表下列方面独到的工作: 1.地球大气组成和物理-化学过程的观测、解释和模式研究,包括仅有局部重要性的空气污染问题。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大气的作用,海洋、陆地、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3.大气中均相和异相转化过程机理的实验室研  相似文献   

8.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王自发  庞成明  朱江 《大气科学》2008,32(4):987-995
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大气所)在大气环境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自主发展和引进,建立了完备的多尺度、多成分的大气环境数值模式,包括全球大气化学输送模式、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大气所利用这些模式研究各种空间尺度上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以及污染物的输送和演变,研究了多种污染过程的成因和污染变化规律,在污染物输送、低对流层臭氧高污染、区域及城市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对区域或城市空气质量进行业务化实时预报。大气所还拓展了我国大气环境模拟研究的新领域:大气化学资料同化、污染模式集合预报、污染源反演新方法。初步建立了空气质量模式的资料同化系统(分别基于最优插值技术和集合卡曼滤波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体系,提高了模式预报水平;在污染源反演新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合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着的大气环境问题,对今后大气环境数值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气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现代边缘性学科,又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科学。近几十年来,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的提出,本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这一迅速增长着的领域中有大量出版物,其中匈牙利布达佩斯大气物理研究所E·美索罗斯(E·Meszaros),编辑的《大气化学——主要问题》一书于1981年在国外出版,该书向从事气象学,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化学工作者介绍一些大气化学的基本原理。该书作者的愿望是为那些不熟悉这一大气科学分支的科学家和研究工作者以短而紧凑的方式概括了大气化学的主要结果和问题。全书引用参考文献328种,其中10种是作者本人的科研工作成果。该书几乎概括八十年代以前的最新成果,又浅显易读,对环境科学工作者也非常有用。全书分六章: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月5~12日,2月21日~3月1日两次在北京方庄居住小区内进行了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气象要素垂直探测,历时16天.共获取了83次(一天8次)边界层垂直温、压、湿、风连续的探空资料以及不同高度(地面、100m、500m)逐时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306个.该文分析了低空风日变化规律、时空分布规律、边界层气象条件对污染物垂直分布影响等等;并对1月12日、2月27日两天高浓度污染目的天气特征、温度层结和低空风以及2月25~26日出现100m浓度值高于地面现象都进行了详细分析.观测结果对于了解和研究北京地区冬季低层空气中环境化学污染物质在空中的垂直分布情况及随时间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美根 《大气科学》2005,29(5):805-813
主要介绍一个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应用. 这套模式系统充分考虑了天气系统与中、小尺度气象过程对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转化和迁移过程的影响, 区域与城市尺度之间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 以及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积过程对浓度分布的影响, 可用于区域与城市尺度对流层臭氧、大气气溶胶、能见度和其他空气污染物的预报和环境评价. 模拟的气象要素(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与TRACE-P 和ACE-Asia期间三架飞机上获取的观测资料的比较结果表明, 模拟值与其相应的观测值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 它们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6.  相似文献   

12.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期天气预报》(仇永炎等)一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的有关中期天气预报方面的专著。此书出版,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 该书主要是介绍中期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知识,因此侧重于阐述大气环流中期变化的物理过程,并不侧重于预报方案的建立。 全书共计十一章,包括四个部分内容。 前两章阐述一些基础知识,为后面探讨中期大气环流物理过程作准备。第一章介绍关于分解纬圈谱、成份周期和时空谱分析的方法。第二章介绍动量方程和各种能量模变  相似文献   

13.
《气象科技》1977,(3):33-33
美国环境情报服务公司(Milieu Information Service)1976年出版,加利福尼亚圣约瑟(San Jose)州立大学气象学教授美籍华人王仁煜(J.Y.Wang)编著。全书已出两卷,第一卷分两部分共七章,主要介绍地球及大气探测仪器;第二卷有8—19共十二章,主要内容有空气性质与大气声学仪器、水文(地面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上     
《气象科技》1987,(5):97-97
《THE PHYSICS OF ATMOSPHERES》(大气物理学) JOHN.T.HOUGHTON著,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1977年第一版,1986年第二版,271页。本书有13章,书后附有10个附录。与第一版相比,本书在第4、10、11、12和13章分别加进一些新的内容。本书第1章是关于大气的一些基本概念。第2章是关于大气辐射学的介绍。第3章是大气热力学,介绍干空气的熵、饱和空气的垂直运动等内容。第4  相似文献   

15.
大气污染物SOx输送方程的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中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控制大气污染物输送方程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 6种反映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中各种动力、物理和化学过程相对重要性的动力学参数。并以硫氧化物为例进行了各参数量级大小分析 ,尤其对 3种起汇作用 (去除机理 )的机理 (化学转化、干沉降和湿清除 )在不同尺度大气污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 ,SO2 的气相化学作用小于干沉降和湿清除的作用 ;干沉降作用很依赖于模式最底层厚度的选取 ;在有降雨时湿清除作用一般较大。文中还对大气污染物SOx 输送方程各项特征量的量级作了分析对比 ,得出了控制不同尺度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的零级近似方程和一级近似方程 ,并指出了这些方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生态气候学将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进行交叉集成研究,有望弥合气候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之间的鸿沟,特别有助于气候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理解如何在气候模式中利用植被过程数据。北京师范大学延晓冬教授等翻译的《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第二版)》(气象出版社,2017年出版),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原著Ecological Climat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于2 0 0 8年由C a m b r i d g e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书的作者Gordon B.Bonan是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的交互。该书作为Bonan的代表作,把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合并成生态气候学交叉集成研究,涵盖了生态学、气候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内容,如生态特征、植被与气候的交互作用、水与能量平衡、植物过程(如光合作用和植被冠层过程)。本书引入了一个跨学科的框架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回顾了基本的气象、水文和生态概念,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特别地,这本书的关键主题是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这一主题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的“气候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第一版相比,在第二版中,作者采用的写作风格更加通俗易懂。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提供了习题,答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些习题可以很好地测试读者对每一章的理解程度。本书包括七个部分,一共30章。第一部分(第2~3章)介绍了地球系统及其组成(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等)、全球循环。第二部分(第4~8章)深入研究了全球物理气候学,包括对地球气候、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第三部分(第9~10章)是关于土壤过程的,包括土壤物理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第四部分(第11~15章)介绍了水文气象学,从基础知识(比如陆地水循环和流域水文)开始,然后引出主题(地表能量通量和湍流通量)。  相似文献   

17.
《气象科技》1988,(1):96-96
《CLIMATOLOGY》(气候学) D.S.LAL著,Chaitanya Publishing House出版,1986年,376页。本文作者在印度阿拉哈巴德大学工作。本书简要地概述了气候学各方面的问题。全书分两大部分.前12章是关于基本气候要素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热平衡,大气温度,气压,风,大气环流,季风,局地风,湿度,雾和云,降水等;后8章是关于更  相似文献   

18.
新书架上     
《Chemistry of atmospheres An introductionto the Chemistry of the Atmospheres of Earth,theplanets,and their satellites》(大气化学/地球、行星及其卫星大气化学引论),Richard P.Wayne 著,CL-ARENDON PRESS OXFORD 出版,1985年,361页。本书作者是牛津大学的物理化学讲师,本书把大气化学与传统的自然科学联系起来。全书分九章:1.化学组成;2.大气的物理性质;3.大气光化学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气象局<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01~2015年)>,结合我省业务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四川省大气化学工作的构想.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四川省大气化学工作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大气化学工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新书架     
《气象》2006,32(7):128-128
核电厂大气扩散试验研究刘万军等该书利用地面气象、低空探空、三维湍流及平衡球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拟建辽宁核电厂区的大气扩散规律。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了辽宁核电厂基本情况及大气扩散试验的总体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了厂区的气候概况;第三章分析了气象塔资料;第四、五章探讨了大气边界层风温廓线、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的变化;第六、七、八、九章分别介绍了扩散参数特征、污染物输送特征、弥散因子的计算方法、热带气旋分析;第十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16开本定价:35元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刘屹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