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滨南钼矿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为近年来发现的燕山期中型斑岩型钼矿床。为探讨矿区赋矿岩体的成因,岩体构造环境及成岩成矿关系,对赋矿围岩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该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55 Ma±1.5 Ma,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晚侏罗世。在地球化学组成上,该花岗岩具有高w(SiO_2)(70.79%~73.35%)、高w(K_2O)(3.23%~4.79%)、低w(P_2O_5)(0.08%~0.11%)、低w(TiO_2)(0.24%~0.30%)的特征,TFeO/MgO比值介于4.98~8.80,分异指数(DI)介于81.98~86.64均较高,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属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94.63×10~(-6)~124.94×10~(-6)),轻重稀土分异程度极高[(La/Yb)N=19.88~26.01],并具有中等—弱的负铕异常(δEu=0.69~0.87);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K,Ba,Rb)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的特征,表明赋矿花岗岩具有岛弧花岗岩的特征。成矿与成岩在时间、空间及成分上的一致性,指示成岩与成矿产生于同一地质事件,即形成于中生代蒙古-鄂霍次克洋向东北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马尼特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木孜塔格-布青山蛇绿混杂岩带,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发现的与马尔争组地层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小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与围岩的接触部位。本次研究通过对赋矿花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研究,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构造环境。结果显示:该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13.25 Ma±0.62 Ma(MSWD=0.99),代表其侵入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w(SiO2)在66.96%~68.3%之间,K2O/Na2O=0.54~0.63,相对富钠,贫w(MnO)(平均0.03%),w(P2O5)(0.14%~0.16%)和w(TiO2)(0.4%~0.46%),A/CNK值为1.05~1.16,平均1.106,w(Al2O3)介于15.37%~15.72%之间,里特曼指数δ值为1.43%~1.89%,TFeO/MgO为1.72~1.84,DI为74.19~79.94,表明其为过铝质、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总量较低(ΣREE=110.67×10^-6~121.36×10^-6),表现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曲线,LREE/HREE=13.54~15.12,[(La/Yb)N=20.42~20.7],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负Eu异常中等(δEu介于0.94~0.99之间),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以及U,Th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及K,P,Ti相对亏损,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结合其形成时代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其形成于早-中生代巴颜喀拉地块和东昆仑地块后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鄂拉山岩浆带位于东昆仑造山带最东端,为研究该地区晚三叠世的构造背景,选取索拉沟地区钾长花岗岩开展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索拉沟钾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33±1)Ma,形成于晚三叠世早期。该岩石有很高的w(SiO_2)(75.91%~77.23%)、富K_2O和Na_2O,贫CaO、MgO、TiO_2和P_2O_5,A/CNK介于1.01~1.05,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锆石饱和温度733~768℃,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09~0.25),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Th、U、K等)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Ba、Sr及Nb、P、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176)Hf/~(177)Hf)范围为0.282 487~0.282 611,ε_(Hf)(t)介于-3.54~-0.56;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_(2DM)(Hf)为1.16~1.33 Ga。索拉沟钾长花岗岩是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后经过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新生下地壳是幔源岩浆在特提斯洋俯冲阶段(242~238 Ma)底侵古老地壳形成。结合晚古生代至中生代东昆仑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索拉沟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张性构造背景,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后巴颜喀拉地体与东昆仑地体后碰撞造山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锡林浩特北部朝克乌拉山附近分布有早二叠世花岗岩类,可作为兴蒙造山带东部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载体。本文通过对花岗岩类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讨论其岩石成因、构造环境。早二叠世侵入岩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斑岩。地球化学上,岩石具有高硅、富碱、贫钙、贫镁的特点,属于偏铝—过铝质碱性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馏,总体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Rb、Th、K、La、Ce、Nd、Zr、Hf、Sm元素明显富集,Ba、Ta、Nb、Sr、P、Ti元素显著亏损。岩石的锆石饱和温度为802℃,具有低Sr高Yb特征,指示岩体形成于高温低压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岩体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其源岩与岛弧岩浆作用有关。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75.6±1.3) Ma(正长花岗岩)、(274.2±1.4)Ma(正长斑岩),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区域上阿木山组中安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年龄,古生物、花岗岩证据表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期,贺根山洋闭合并完成了板块碰撞挤压到碰撞伸展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地营子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兴蒙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本次研究通过对区内规模巨大的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岩石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测年显示年龄为180.6±1.1 Ma(MSWD=0.19),表明其成岩时代为早侏罗世。岩石主量元素具有富w(SiO_2)65.89%~72.31%,w(K_2O)2.88%~4.42%,w(Na_2O)4.2%~5.24%,w(Al_2O_3)14.30%~18.02%,贫w(MgO)0.39%~0.96%,w(P_2O_5)0.08%~0.16%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1.02~1.06,里特曼指数σ大部分在2.06~2.67之间,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ΣREE)101.43~151.16×10~(-6),LREE/HREE介于10.92~25.37,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δEu介于0.58~1.00,具不明显负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与增厚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成因的"C"型埃达克岩相似。岩石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P相对亏损,具有岛弧花岗岩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黑龙江地营子二长花岗岩应形成于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6.
田健  滕学建  刘洋  滕飞  郭硕  何鹏  王文龙 《中国地质》2020,47(3):767-781
内蒙古狼山山脉西侧分布有大面积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其时代集中在早石炭世—晚二叠世,不同时代岩浆岩岩石组合对于认识狼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等方法,对狼山地区查干乃呼都格一带花岗闪长岩体进行了研究。该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99±1)~(293±2) Ma。岩石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及黑云母,富含闪长质包体,P_2O_5含量与SiO_2含量之间显示良好的负相关性,富钠(Na_2O含量为3.45%~4.96%),高钠钾比值(Na_2O/K_2O比值为1.33~2.5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岩成因类型为Ⅰ型花岗岩。岩石具有负的ε_(Hf)(t)值(-6.3~-2.0)及T_(DM2)为1437~1704 Ma(平均值为1606 Ma),显示了古—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熔融的特点,ε_(Hf)(t)-t及角闪石成因图解显示源区有幔源岩浆参与。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不同程度的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弱的负Eu异常,显示了岩浆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狼山地区侵入岩岩石组合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早—中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岩岩石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总体反映了陆缘弧的岩石组合;狼山地区早二叠世处于大陆边缘弧的构造背景,与华北地块北缘中东部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霍龙门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接触带上,区内花岗岩类以晚古生代花岗岩为主,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二长闪长岩等。研究区的正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94.8 Ma±1.8Ma,表明其形成于早二叠世,且在早三叠世(244.6 Ma±4.1 Ma)遭受了较弱的岩浆侵位事件的叠加影响。该时代岩石的主量元素具有高钾(K_2O质量分数平均为4.52%)、富钠(Na_2O质量分数平均为3.85%)、略富铝(Al_2O_3质量分数平均为13.73%)、低镁(MgO质量分数平均为0.21%)和贫磷(P_2O_5质量分数平均为0.06%)贫钙(CaO质量分数平均为0.61%)的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Th,Zr,Nd,Rb明显富集,而Ba,Sr,P,T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为0.49),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强。岩石总体上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花岗岩的R_1-R_2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与微量元素Rb-Yb+Nb,Rb-Yb+Ta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期发育的早二叠世花岗岩处于碰撞造山晚期向造山期后伸展的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北东向大量分布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期间反映造山期后伸展环境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及本区所处的构造环境推测,研究区内早二叠世花岗岩应为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北东向碰撞造山晚期向造山期后伸展拉张环境下岩浆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扎兰屯地区早二叠世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早二叠世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中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早二叠世花岗岩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形成年龄为289~298Ma。样品的高硅、高铝、低P_2O_5、低CaO、低MgO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较低的FeO/MgO比值和低的Ba、Sr、Eu组分,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此外,样品的低Sc、Ni、Co、V含量及Nb/Ta(488~219)和Zr/Hf比值(832~291)表明研究区早二叠世花岗岩岩浆是壳幔物质混合作用的产物。早二叠世A2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环境,说明早二叠世之前兴安地块与松辽地块已完成拼贴,早二叠世期间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在扎兰屯地区处于碰撞拼贴以后的后碰撞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张诗启  戚学祥  韦诚  张超  吉风宝 《岩石学报》2017,33(12):3842-3860
高黎贡构造带构成腾冲地块的东部边界,其内出露的新生代花岗岩与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示踪对腾冲地块东缘――高黎贡构造带内3个始新世花岗岩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43~47Ma。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高硅、富钾、低钙、低磷,A/CNK值介于1.05~1.14之间,LREE富集以及Eu、Sr、Ba、Nb、P和Ti强烈负异常等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九斤粮岩体和大中山岩体的锆石ε_(Hf)(t)值特征相近,分布于-8.4~-0.8之间,对应的t_(DMC)值为1317~1730Ma;董家园岩体的锆石ε_(Hf)(t)值则分布于球粒陨石线两侧(-7.0~+5.7),对应的t_(DMC)值为907~1531Ma。这些特征说明九斤粮岩体和大中山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变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董家园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中-新元古代变基性岩和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是腾冲地块内晚白垩世和古新世岩浆活动的延续,是对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晚古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增生造山过程中的岩浆活动特征,对东乌旗巴彦都兰二长花岗岩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277.2±0.7)Ma,以正的锆石εHf(t)(6.8~14.1)为特征,具有年轻的锆石地壳模式年龄(tcDM)(865~655 Ma),属于早二叠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二长花岗岩以高钾[w(K)=3.63%~4.95%,K2O/Na2O=0.91~1.47]、富碱[w(K2O+Na2O)=7.52%~9.16%]、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6~1.15)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38.82×10-6~193.20×10-6),(La/Yb)N为3.91~23.08,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明显,呈弱负铕异常(δEu为0.34~1.17);富集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LREE、Rb、K等);Zr弱负异常、Hf弱正异常,亏损Sr、Nb、Ta、P、Ti,显示后造山花岗岩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巴彦都兰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是贺根山洋盆闭合后的后造山阶段产物,为865~655 Ma前洋壳俯冲形成的先成地壳部分熔融而成。  相似文献   

11.
北秦岭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构造带北侧。野外侵入关系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岩体由早志留世的五里峡岩体、晚三叠世的红崖河岩体和早白垩世的下板寺岩体组成。五里峡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1±2)Ma;红崖河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4±2)Ma;下板寺岩体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30±1)Ma,表明太白岩体是由3个不同时代岩体组成的侵入复合杂岩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早志留世五里峡岩体可能与秦岭微板块沿商丹缝合带俯冲碰撞有关;晚三叠世红崖河岩体与秦岭早中生代主期岩浆作用一致,是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燕山期的下板寺花岗岩属于板内岩浆作用。研究显示,今后应注意大岩体的解体,其可能隐含着不可忽视的构造-岩浆作用信息。  相似文献   

12.
对乌拉特中旗乌兰地区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含石榴石花岗岩岩体的年龄为(256.4±2.2)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物源主要为上陆壳硬砂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源区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可能是由I型花岗质流体与岩浆演化后期热液流体反应而分异结晶形成的。根据含石榴石花岗岩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环境及侵位时代,推断研究区内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碰撞缝合时间上限早于256.4 Ma。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部方山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背景。花岗岩的锆石主要呈自形-半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在0.26~1.16之间,显示其典型的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形成于早二叠世(278 Ma,277 Ma)。方山花岗岩呈现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Zr和Ti)。该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佳木斯东缘二叠纪的美作、青山、楚山、柴河、石场、锦山等岩体相似,体现出火山弧型花岗岩的特征。结合区域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佳木斯地块东缘在早二叠世期间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4.
水边寺闪长岩体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德钦县水边寺一带,主要岩性为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水边寺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76.0±3.0Ma,表明该闪长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岩体属于钙碱性花岗岩系列,稀土元配分线显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显示弱负异常,说明岩石内斜长石较为明显的分异结晶作用。根据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水边寺闪长岩具火山弧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VAG+syn-COLG)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水边寺闪长岩体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德钦县水边寺一带,主要岩性为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水边寺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76.0±3.0Ma,表明该闪长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岩体属于钙碱性花岗岩系列,稀土元配分线显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显示弱负异常,说明岩石内斜长石较为明显的分异结晶作用。根据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水边寺闪长岩具火山弧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VAG+syn-COLG)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太仆寺旗地区的姚五沟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41.6 Ma±1.3 Ma(MSWD=0.78),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具高硅富碱的特征,A/CNK=0.93~1.07,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V"字型,Eu负异常较显著(δEu=0.30~0.43),轻重稀土分异明显(w(La)N/w(Yb)N=34.04~48.59)。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和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10000×w(Ga)/w(Al)值(2.85~2.92)和w(Zr+Nb+Ce+Y)值(537.80×10~(-6)~584.10×10~(-6));表明其属A型花岗岩,由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来,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形成于非造山伸展环境。与研究区内的后淖S型花岗岩(255.8 Ma±1.6Ma,晚二叠世)和白旗A型花岗岩(134.6Ma±1.1Ma,晚侏罗世)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由晚二叠世到晚侏罗世,岩浆源区由上地壳的泥质岩部分熔融转换为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伴随少量幔源组分参与,其大地构造背景由陆-陆碰撞环境转换为非造山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北秦岭宝鸡地区鸡冠崖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435±2)Ma(MSWD=0.13,n=22),限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鸡冠崖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72.77%~77.71%)、富钾(w(K2O)=3.51%~6.32%)、低铁(w(Fe2OT3)=0.71%~1.30%,Fe2OT3/MgO=2.71~7.29)、低镁(w(MgO)=0.14%~0.31%)、低磷(w(P2O5)=0.05%~0.10%)的特征,A/CNK=0.94~1.10,AR=2.95~4.10,属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鸡冠崖花岗岩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32×10-6~102×10-6),铕异常明显(δEu=0.22~13.83),富集Rb、U、Th、Nd、Zr、Hf等微量元素,贫Ba、Nb、P、Ti等元素,分异程度较高(DI=89~93),整体表现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鸡冠崖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为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因。  相似文献   

18.
李斌  陈井胜  刘淼  杨帆  李伟  吴振  陈敏华  武昌胜 《地质通报》2018,37(9):1671-1681
以赤峰地区铭山复式岩体、尖山子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探讨了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206)Pb/~(238)U测年结果表明,铭山复式岩体中灰白色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尖山子岩体中浅肉红色细粒正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84.4±7.9Ma、294.7±8.5Ma,为早二叠世。根据地质体间接触关系可知,铭山复式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岩体和尖山子岩体均为复式岩体,有待进一步解体。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SiO_2含量较高,K_2O+Na_2O含量较高,A/CNK1,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细粒正长花岗岩Al_2O_3含量为14.32%~15.14%,Na_2O/K_2O=0.71~0.99,A/CNK=1.17~1.20,在标准矿物中出现刚玉分子。二者微量元素特征相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具Sr、P、Ti的负异常,表现出岛弧岩浆岩类特征。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区域地质特征,认为赤峰地区早二叠世岩体形成于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其形成与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杨智荔  张晓晖  袁玲玲 《岩石学报》2021,37(4):1061-1081
高硅(SiO_2 70%)花岗岩不仅是指示大陆地壳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且蕴含大陆地壳分异机制和稀有金属元素运移行为的关键信息。跨越辽宁-内蒙古两地分布的白音花岩基是沿华北克拉通与中亚造山带边界断裂带侵位的重要的中生代高硅花岗岩,但其形成时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刻画。本次离子探针(SIMS)锆石U-Pb测年指示该花岗岩岩基于晚侏罗世(162~161Ma)侵位。岩体SiO_2含量介于75.7%~77.3%;钙碱性、贫铁镁、弱过铝;富集Th与U,亏损Ba与Sr;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40.2×10-6~117×10~(-6)),Eu负异常明显; Zr/Hf和Nb/Ta分异显著;这些特征契合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典型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同时,白音花花岗岩具有低负的ε_(Nd)(t)值(-3.5~-2.6)以及低正的锆石ε_(Hf)(t)值(+0.1~+5.9)。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白音花花岗岩可能源自由中亚造山带型新生安山质地壳与少量古老地壳组成的复合源区,其部分熔融生成的原始酸性岩浆经历结晶分异形成高硅花岗岩。作为记录华北克拉通/中亚造山带边界断裂带晚侏罗世走滑/伸展活动的非造山型钉合岩体,白音花高硅花岗岩见证了蒙古-华北板块有别于早白垩世大规模上地壳伸展构造的中晚侏罗世区域弥散状中下地壳伸展行为。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段式地壳伸展轨迹不仅契合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造山后重力垮塌过程,而且是促使新晋蒙古-华北板块大陆地壳垂向分异-成熟的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呼吉尔岩体位于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北侧,由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具高Si、高碱、低Al特征,为亚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分异程度较高,属于I型花岗岩。岩石的稀土元素含量整体略低,配分曲线为低缓右倾型,重稀土元素分布较为平缓,具Eu负异常。岩石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细粒二长花岗岩的U-Pb加权平均年龄值分别为(291.7±1.3)Ma、(281.6±1.6)Ma、(289.1±1.3)Ma,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陆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