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冻雨垂直温度层结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3年江西省8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插值处理方法,对江西106次冻雨过程垂直温度层结进行分析,并建立冻雨预报思路。结果表明:江西省冻雨发生通常伴随1000-850 hPa剧烈降温和700 hPa增温,925-700 hPa存在明显逆温。融化层是冻雨发生的必要条件,87.7 %样本融化层位于700 hPa,9.4 %样本融化层位于850 hPa;一般以1000 hPa温度<1.0 ℃、925 hPa和850 hPa温度<-2.0 ℃和700 hPa温度≥0.0 ℃作为江西冻雨预报的温度阈值标准,同时也应注意融化层位于850 hPa的情况。地面气温越低,越有利于冻雨形成,冻雨发生时最低气温为0.0 ℃以下,平均气温为1.0 ℃以下。冷暖空气持续在27°-28 °N交汇,且鄱阳湖以南至抚河流域平均气温<1.0 ℃和最低气温<0.0 ℃出现比其他地区多,造成该区域冻雨发生频次比其他地区明显偏多。另外,通过大气逆温层结、地面气温与冻雨的对应关系,建立基于模式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的自动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气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2009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中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日期作为重污染日,从气象因素方面分析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20时地面风速为1级或静风;8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逆温现象,最大逆温强度出现在地面与925 hPa之间,为0.73 ℃/100 m;9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下沉运动。重污染的典型地面形势包括高压边缘型、高压中心型和低压边缘型三类。高压边缘型和高压中心型表现为大气对污染物的水平、垂直输送均为不利,而低压边缘型表现为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输送。天气形势特征的归类,可为开展空气污染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5—2014年春秋两季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10 a新疆北部4个站点的雨雪天气;利用同时期的高空资料,选取了500 hPa和850 hPa高度差(H_(500-850))、700 hPa和850 hPa高度差(H_(700-850))、850 h Pa和925 hPa高度差(H_(850-925))、700 hPa和925 hPa高度差(H_(700-925))、500 hPa温度(T500)、700 hPa温度(T700)、850 hPa温度(T850)、925 hPa温度(T925)共8个指标参与统计,得出4个站点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降水相态判别指标;并利用判别指标对2015年3—4月、10—11月伊宁及乌鲁木齐站点出现的降水相态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伊宁T925、T850分别为2.5℃、-2.5℃时;塔城站点T925、T850分别为1.8℃、-1.5℃时可作为雨雪分界指标;伊宁、塔城两站T700对降水相态的指示意义不大;阿勒泰T850、T700、T500分别为-2℃、-8.5℃、-25.3℃时;乌鲁木齐T850、T700分别为-1.75℃、-9.3℃时,可作为雨雪分界,T500对乌鲁木齐降水相态的指示意义不大。(2)伊宁H_(700-925)、H_(850-925)分别为2220 m、680 m时;塔城H_(700-925)、H_(850-925)分别为2 207.5 m、675 m时;阿勒泰H_(700-850)、H_(500-850)分别为1522 m、4 052.5 m时;乌鲁木齐H_(700-850)、H_(500-850)分别为1520 m、4 067.5 m时,可作为雨雪的简单分界。(3)通过检验,总结出的雨雪判别指标可为新疆北部降水相态客观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0—2004年1-12月850 hPa天气图、日本FXFE782、FXFE783预报图、预报区域5个测站逐时自记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应用温度方程理论,从380个样本中筛选出平流项和非平流项因子17个,利用多元回归统计模型,以及850 hPa分型的△T值为逐步订正值,建立了四季分县温度预报方程,在2005年11月—2006年2月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预报误差小于±3.0℃平均误差0.7℃。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预报思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许爱华  陈翔翔  肖安  许彬 《气象》2016,42(3):372-381
利用江西省2000—2012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采用合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54次区域性平流雾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得到了平流雾逆温层、温湿条件、低层风场及影响系统等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主要发生于2—3月,北部多于南部。(2)其形势特征为:江南地区低层有较明显的暖湿平流。850 hPa上的切变线或辐合区位于长江流域到江淮一带,925和850 hPa西南风速分别达3~8和7~15 m·s~(-1)。地面形势多为弱低压倒槽和锋面前部的低压,其次为高压底部。(3)850 hPa以下低层有相对湿度≥80%的湿层,500 hPa中层多数有相对湿度≤50%的干层。地面气温和露点多在10~16℃,且达到近饱和。(4)平流雾的逆温结构以单层逆温为主,多数比辐射雾逆温层高、厚度大。逆温强度主要在1~3℃。最后给出了江西平流雾(我国南方)的预报着眼点或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做好广东省逐日最低气温的预报,利用1998~2007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选取20°~27.5°N,107.5°~117.5°E区域内的海平面气压、850 hPa温度、850 hPa相对湿度、850 hPa纬向风(u)、850 hPa经向风分量(v)和500hPa位势高度等6个要素作为预报因子,以韶关、梅州、广州、阳江、汕头等5个站分别作为广东5个部分的代表站,采用能选取"最优"因子的逐步回归方法建立5个代表站的11月~次年2月逐日的最低气温预报方程,并对预报方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逐步回归预报方法建立的广东省5个代表站的逐日最低气温预报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预报结果比实况偏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收集整理2007—2016年岳阳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3类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其实况、再分析资料,基于探空图计算能量指标及不稳定指标,分析其与强对流发生的关系,寻找预报指标阈值,并进行预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TT≥49℃、A≥20℃、K≥40℃时比较容易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但在降雹与雷雨大风过程中,A10℃或K≥35℃的机率比短时强降水中的低,雷雨大风中的CAPE值明显比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中的大。②2月下旬—4月上旬, LI20℃、Wm1.2 m·s~(-1)、△Z3 000 m(2~3个条件满足)可作为冰雹的预报指标;雷雨大风指标阈值为△θse_(700-850)≤-7℃、SI≤-1.2℃、垂直风切变(1 000~500 hPa)≥10 m·s~(-1);③每年的日能量平衡高度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当第一阶段中能量平衡高度高于250 hPa,且处于变化曲线中的极值时,往往对应出现强对流天气;第二阶段中能量平衡高度大部分高于250 hPa,要参考其他预报指标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15年10月至次年4月天津地区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天津地区发生的3种降水相态转换(雨转雨夹雪再转雪)的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降水相态转换过程中温度、湿度和不同等压面厚度特征,得到与降水相态转换关系密切的9种判别因子:850 hPa温度(T 850)、925 hPa温度(T 925)、1000 hPa温度(T 1000)、地面温度(T s)、1000~850 hPa位势厚度(H 1000-850)、850~700 hPa位势厚度(H 850-700)、0℃层高度、-4℃层高度和925 hPa相对湿度,给出每种因子对应不同降水相态的阈值,并通过3次天气个例进一步验证指标的可用性。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9个判别因子和阈值指标建立降水相态判别方程,经检验发现雨和雪回代检验判别准确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53—2012年金华地区60年66次大雪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环流形势、中低层天气尺度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金华市大雪发生的频次在时间尺度上主要为准7年的周期振荡;大雪天气产生期间阻塞高压、中低纬锋区异常强盛,当南支槽与中高纬度转竖的横槽耦合叠加时,有利于形成大范围降雪天气;700hPa温度0℃线基本上都要南压到28°N或以南地区,850hPa温度0℃要南压到29°N以南;地面温度≤2℃,1000hPa温度0℃,925~850hPa温度≤-3℃,700hPa温度0℃,对流层中低层存在逆温;通过分析得出大雪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后,建立了金华市大雪预报概念模型与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台采用1980~1992年2~3月汕头市资料,以展降压或大东风为起报讯号,用多指标综合制作汕头市24小时晴雨预报。12月份预报1.1850hPa切变型入型条件:08时850hPa图在22~27oN之间有切变线。起报讯号:(1)汕头市△P08-02≤1.0;(2)昨天20时,今天02、08、14时的NE~ESE的风速和≥15m/s。满足(1)、(2)任一条或(1)、(2)同时满足则为起报讯号。1.1.1预报指标X1:08时汕头850hPa为W→ENE风或SSW→WSW,风速≤6m/s;X:08时汕头500hPaH>582或T-T。718C。l·l·2预报和历史准确率凡同时符合以上两条者,预报次日无雨…  相似文献   

11.
江苏冬季降水相态气候分布特征及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1981-2010年南京、徐州、射阳逐日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在分析冬季雨日、雪日、雨夹雪日气候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厚度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江苏冬季不同降水相态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厚度分析能被用来识别降水相态(雨、雪),1 000~850 hPa厚度阈值1 292 gpm可以作为江苏冬季区分雨、雪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同时结合地面温度和850 hPa温度可以较准确的判定降水的相态,即1 000~ 850 hPa厚度≤1 292 gpm,且T850≤-3℃,T≤2℃时,判定为雪;反之,则为雨.另外,地面湿球温度在雨雪区分上也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K指数在暴雨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孟妙志 《气象》2003,29(8):1-2
引 言暴雨预报方法和指标一直是天气预报工作者探索的重点。大量文献表明 ,K指数主要用作对流性天气的一个热力指标 ,且沿用北美[1] 的统计结论较多 (即K >35℃ ,可能有成片雷暴 ) ,系统研究K指数与降水关系的比较少见。我们选取MICAPS提供的客观K指数分析场 ,初步发现K指数 (及不稳定能量E)对本地的降水 ,特别是对 2 4小时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标性。1 K指数意义根据文献 [1 ]:K =[T850 -T50 0 ]+Td 850 - [T -Td]70 0其中第 1项为 850hPa与 50 0hPa的温度差 ,代表温度递减率 ,第 2项为 850hPa的露点 ,表示低层水汽条件 ,第 3项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库尔勒市气象局2003—2012年春、秋季最低地面温度、最低气温、云量、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该地区的霜冻特征以及最低地面气温和其它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库尔勒市霜冻主要出现时段为10月、11月以及次年的3月;(2)最低气温与最低地面温度之差介于-3~8℃,其中在3~5℃之间占总数的72.5%;(3)当08时海平面气压低于1015 hPa时,发生霜冻的概率仅为4.8%;气压超过1025 hPa时,出现霜冻的概率达84.7%;(4)通过最低气温、云量和风速建立的最低地面气温预报方程,分别对最低地面温度和霜冻做出预报,其中最低地面温度预报的准确率在70.7%~83.5%之间,霜冻预报的准确率为89.9%,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最低气温预报的准确率,目前在县站预报中还是一个难点.从1985年以来,我站用每日17时要素作基本因子,计算其最低气温的预报值,效果良好. 最低气温预报的经验公式如下: T_n=(1.4T+0.7T_t+1.2T_d-0 2u+3)÷4+△t 式中T_n为最低气温的预报值,T、T??、T_d、u分别为17时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Δt为订正参数. Δt订正参数的确定:①预报时限内天气形势无大的变化,则Δt=0.②测站处于地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4-2009年3-6月清远站探空资料,得到垂直方向11种温差,对它们与强对流的相关性进行统计,选出相关性较高的850与700、850与500、400与100 hPa等压面垂直温度(T(850-700)、T(850-500)和T(400-100))进行研究,对其在各区间出现强对流的频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强对流日低空温差变化幅度较小,高空温差变化幅度较大;随着低空温差和高空温差的增加,强对流的频率基本上呈增加的趋势;强对流主要集中在T(850-500)>20℃、T(850-700)>6℃的区域,T(400-100)为64~66℃、T(850-500)为23~26℃、T(850-700)为8~11℃的区域频率更高;对于大范围强对流天气,T(850-500) >24℃或T(850-700)达到10℃时,通常是风雨相伴,大范围强降水为主的可能性极小;T(400-100) <60℃时,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小.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气象》2021,(1):18-2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19—20日江西省早春一次高架雷暴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流发生在地面冷锋后,925—850 hPa逆温之上,500 hPa上高度槽落后于温度槽,700 hPa上存在一支20 m·s-1西南急流,850 hPa有辐合切变线,是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过程。(2)700 hPa强盛西南气流为中层提供热力、水汽条件,700—500 hPa温度梯度配合850 hPa切变线、温度锋区为中层对流不稳定发展提供动力抬升条件。(3)700 hPa与850 hPa风矢量差为5 m·s-1,风垂直切变不强,700 hPa以下温度 0℃,融化层温度较高,不利于冰雹产生。(4)高架雷暴从2 km左右高度上产生,并向上和向下发展。40 dBz回波在2~6 km之间发展,回波质心偏低,有利于产生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11年2月26-27日雨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雨雪相态转换时间与850hPa温度以及自动站气象要素的关系,对欧洲中心和日本数值预报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雨雪天气过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影响时段,降水相态由雨转化为雪时,符合850hPa温度三一4℃统计规律;对于雨雪时间转换可用自动站资料做进一步补充,当气温下降到O°C以下,且地面Ocm温度维持在O°C左右时,降水相态转变为雪。对比分析欧洲中心、日本数值预报结果,两者均准确预报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影响时间和主要影响位置,日本降水量预报和实况相当,自南向北呈减小特征;欧洲中心和日本数值预报850hPa温度场影响时间相当,欧洲中心预报温度偏高约5℃。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11年2月26-27日雨雪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雨雪相态转换时间与850hPa温度以及自动站气象要素的关系,对欧洲中心和日本数值预报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雨雪天气过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影响时段,降水相态由雨转化为雪时,符合850hPa温度三一4℃统计规律;对于雨雪时间转换可用自动站资料做进一步补充,当气温下降到O°C以下,且地面Ocm温度维持在O°C左右时,降水相态转变为雪。对比分析欧洲中心、日本数值预报结果,两者均准确预报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影响时间和主要影响位置,日本降水量预报和实况相当,自南向北呈减小特征;欧洲中心和日本数值预报850hPa温度场影响时间相当,欧洲中心预报温度偏高约5℃。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分析了泰安3次秋季强降雪产生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及其演变特征,同时对欧洲中心数值预报的温度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泰安秋季强降雪发生的天气形势均为回流形势;雨雪转化时850hPa均有东南气流建立,当850hPa东南气流转为北西北气流、925hPa东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控制时,降雪趋于结束;强降雪发生时850~400hPa均有较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辐合中心在800~850hPa;雨雪相变基本发生在08时和20时前后,欧洲中心数值预报850hPa温度预报≤-2℃可作为泰安秋季雨(雨夹雪)转为雪的温度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 0.5°×0.5°分辨率的CFSR资料,对华东地区冷锋后和静止锋前两个高架对流个例的天气类型、环境背景、生成与发展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比异同点。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江苏冷锋后高架对流最大可能的机制是动力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后产生的,浙江舟山的对流很有可能是在条件稳定性近于中性情况下,由锋生过程强迫的锋面垂直环流产生。浙北静止锋前高架对流可能是在条件对称不稳定条件下,850 hPa急流风速辐合和暖平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850~700 hPa地转绝对动量调整触发条件对称不稳定是其增强机制。共同特点是雷暴都发生在850 hPa等温线密集的锋区,850 hPa都有很强的西南急流,有逆温和强的垂直风切变。不同点在于冷锋后型逆温由西南暖湿气流和冷锋共同形成,逆温幅度更大,为10~15℃,而静止锋前型只有6~7℃;850 hPa西南急流风速更大,为25 m·s~(-1)以上,静止锋前型为20 m·s~(-1);静止锋前型0~6 km高度垂直风切变达40 m·s~(-1),冷锋型只有30 m·s~(-1)。冷锋后型850 hPa受明显切变线影响,静止锋前型只有风速的切变。用雷达产品对高架对流系统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冷锋后型回波范围大,比较连续,最强中心55 dBZ,850 hPa切变线位置引导整体回波移动。2)静止锋前型回波比较分散,呈多条平行窄带状,单体的生成比较随机,但移动比较规律,随环境气流平移,没有传播现象。单体最强中心60 dBZ,生命史达2 h左右,有小尺度气旋性辐合、中层径向辐合、低层辐散等强对流特征。单体倾斜度比地面对流单体的大,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距离比较远。当气旋性辐合强度减弱,低层辐散区逐渐远离主体回波时,单体将减弱,可作为临近预报的线索。短期预报关注重点是850 hPa西南暖湿气流的强度(20~30 m·s~(-1)),风向、风速的分布,锋区位置,暖平流强度(3×10~(-4)~5×10~(-4)℃/s),θ_(se)的垂直分布及风随高度的变化(风向随高度顺转角度大于180°,0~6 km高度垂直风切变达30~40 m·s~(-1))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