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奋斗目标,即经过5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5年或更长时间,即10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使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而  相似文献   

2.
段雯娟 《地球》2014,(1):46-49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奋斗目标,即经过5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5年或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11)
<正>10月21日,环保部发布了今年第三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其中,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同比明显增加,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明显下降,仅臭氧污染略上升。第三季度,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43.5%~100%之间。超标天数中,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PM2.5。这是自今年5月以来,臭氧连续第五个月取代PM2.5,成为空气品质超标的"元凶"。臭氧成了最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0)
正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大气十条"共提出了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并明确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相似文献   

5.
2013~2017年中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了系列污染减排措施,重点地区PM2.5质量浓度下降明显,这其中气象条件变化起到了多大作用,是政府和公众特别关心的问题.文章主要基于各类气象要素观测、诊断、结合污染-气象条件指数等对PM2.5污染影响的深入分析,发现"大气十条"实施后的2014~2015年中国重点地区气象条件相较2013年变差, 2016和2017年气象条件相较转好.但在京津冀地区2017年相较2013年PM2.5质量浓度下降的39.6%中,仅有~5%(约占总PM2.5降幅的13%)是来自气象条件转好的贡献;在长三角地区下降的34.3%中,有~7%(约占总PM2.5降幅的20%)是来自气象条件转好的贡献,由于气象条件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此区域观测到的PM2.5降幅,显示出"大气十条"实施五年减排仍然发挥了PM2.5污染改善的主导作用,天气和气候变化因素虽有影响但没有起到控制性作用(文章是用PLAM指数来量化气象条件变好或变差的).在珠三角地区,气象条件对2017年相较2013年的年均PM2.5浓度下降影响较弱,下降成效也主要来自减排的贡献. 2017年冬季气象条件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相较2013年分别转好约20%和30%,在两区域冬季PM2.5分别约40.2%和38.2%的降幅中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京津冀区域2016年冬季气象条件好于2017年冬季约14%,但2017年冬季PM2.5降幅仍大于2016年,显示出2017年更大力度的减排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冬季持续性重污染期间选择气象条件相同的过程对比,也发现因减排导致的PM2.5下降幅度逐年增加,特别是2016和2017年下降的PM2.5浓度幅度更为明显,表明"大气十条"实施5年后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各项控制措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2017年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有效削减.中国大气PM2.5持续性重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京津冀地区仅因气象条件不利就会导致PM2.5浓度较其他季节上升约40~100%,这与冬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下降有关,与中国华北冬季受青藏高原大地形"背风坡"效应所导致的下沉气流和"弱风效应"有关,与气候变暖导致的区域边界层结构日趋稳定有关.重污染形成是因为区域出现停滞-静稳的形势,高空环流型主要可分为平直西风和高压脊型,污染形成后不断累积的PM2.5污染还会进一步导致边界层气象条件转差、转差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控制了PM2.5的"爆发性增长"现象,形成显著的不利气象条件与PM2.5累积之间的双向反馈.这些表明在中国现今大气气溶胶污染程度仍然居高的情况下,不利气象条件是持续性重污染形成、累积的必要外部条件.在重污染形成初期大幅降低区域污染排放,是消除和减少持续性重污染事件的关键手段.即使在有利气象条件下,也不宜无限制地允许排放,因为当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显著改变边界层气象条件、会"关闭"污染扩散的"气象通道".  相似文献   

6.
段雯娟 《地球》2015,(2):16-20
<正>2月2日环保部发布了2014年全国74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数据显示,2014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海口、舟山、拉萨、深圳、珠海、惠州、福州、厦门、昆明和中山;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济南、廊坊、郑州和天津。空气最差10位城市名单中,河北占有7席。整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而在京津冀三省  相似文献   

7.
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精准观测有助于探究大气霾污染的成因与来源解析,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策略的合理性.文章基于CARE-China观测网中中国重点区域典型站点大气PM2.5膜采样和分不同粒径段颗粒物采样及化学成分数据,结合同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数据,评估分析了中国2013~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全国及重点区域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相应化学组成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环境空气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有64%的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未达到中国现行标准(GB3095-2012).太行山东麓、汾渭平原和新疆乌昌等地区大气PM2.5浓度负荷依然较高,秋冬季重霾污染频发.(2)秋冬季重污染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和有机组分质量浓度下降明显.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和汾渭平原地区PM2.5中SO42-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76%、12%、81%和38%;OM平均浓度分别下降70%、44%、48%和31%;NH4+平均浓度分别下降68%、1.6%、38%和25%. EC平均浓度在京津冀和成渝分别下降84%和20%,在珠三角和汾渭平原地区分别上升61%和11%;矿尘及未解析的化学成分(MI)平均浓度在京津冀、珠三角和汾渭平原地区下降了70%、24%和13%. PM2.5中化学成分的变化量,总体上与PM2.5质量浓度的下降量相一致.(3)相比2013年, 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粗颗粒物中OM平均浓度下降46~57%,MI分别下降31~60%和39~73%,是颗粒物浓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 2013~2015年,不同粒径段化学组分中,粗粒径段峰值降低显著,并且随着不同粒径段中颗粒物质量浓度的降低,其SO42-、NO3-和NH4+的细粒径段峰值从0.65~1.1μm转移到更细的0.43~0.65μm粒径段.  相似文献   

8.
金星宇 《地球》2015,(2):30-32
<正>据环保部最近发布的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来看,河北省共有7座城市上榜,并且包揽了这并不光彩榜单上的前6名。在过去的2014年里,河北人深受雾霾之苦,"真的是活在梦里"、"现在终于知道如坠云里雾中的感觉了"……在网友不断自嘲调侃的背后,是对河北空气质量的担忧与无奈。然而,在悲叹和埋怨之后,更重要的是找到原因和方法,然后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1)
<正>"冬季杀手"再次来临,在2016年12月16~21日长达5天的时间里,我国中东部持续大面积重污染天气,日均浓度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共有71个,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共53个,多地空气质量指数小时值"爆表"。而北京,也发布了2016年入冬以来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关于雾霾的话题再度引发全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5,(7)
"大气十条"要求,"复合型大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地区要考核PM2.5年均浓度下降程度。2014、2015、2016年度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须达到核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10%、35%、65%,2017年度终期考核完成核定PM2.5年均浓度下降目标。PM2.5年均浓度与上年相比不降反升的,将以零分计。可谓"一项考核定生死"。这是大气治理的短期目标,那么,生死攸关的大气污染治理到2017年过后又将如何治理呢?6月15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讨论通过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路线图",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将于6月正式启动编制。该规划是我国首个"区域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此外,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投入的资金将达59亿元。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自主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模拟研究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的持续强灰霾天气,初步评估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时空分布特征、传输规律和防控力度.结果表明:这一模式能够合理反映灰霾天气下中东部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发现静稳天气京津冀地区仍旧存在显著的区域输送,并直接造成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的累积,来自区域外的跨城市群输送对京津冀PM2.5浓度贡献为20%-35%,区域内输送的贡献为26%-35%,两者之和与局地污染源贡献相当.针对这次强霾的控制试验表明,当京津冀周边区域省份污染源不控制,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需要消减90%,90%和60%以上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PM2.5达标(二级标准),表明京津冀灰霾污染防控不仅需要重视区域内的联防联控,同时也需要其他城市群的协同控制.气象一大气污染双向反馈机制对强霾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影响,可使京津冀部分地区细颗粒物月均浓度增加30%,忽视这种耦合作用会导致模式对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7,(9)
<正>环保部等部门联合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6省市近日公开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除上述目标外,方案还要求全面完成"大气十条"考核指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成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方案明确了整治"散乱污"企业、治理散煤、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与运输等11项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以2020年1~2月华北地区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为对象,在WRF-CMAQ模型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气象条件和排放变化对此次重污染过程的影响,并量化分析了为消除PM2.5重度污染,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需要进一步减排的力度.研究结果显示,与2015年以来另外两次典型重污染过程相比,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2020年1~2月期间的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最为不利,但由于近年来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且受疫情影响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比2019~2020年秋冬季基准水平进一步减少了约32%,所以PM2.5峰值浓度明显低于前两次重污染过程.但这样的减排程度还不能满足消除重污染的要求,在给定的区域性严重污染、重污染定义下,“2+26”城市需在2020年1~2月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20%以上(或相比2019~2020年秋冬季正常排放削减45%左右),才可在同等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基本消除区域性严重污染,北京不再出现连续3天及以上重污染;进一步削减40%以上(或相比2019~2020年秋冬季正常排放削减60%左右),才可基本消除区域性、连续性重度污染.研究还发现,紧接此次重污染过程后的清洁过程中,大气环境容量大幅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增加10倍,才会出现区域性重污染.  相似文献   

14.
<正>古时燕赵繁华地,今日雾霾重灾区。2015年2月2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2014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海口、舟山、拉萨、深圳、珠海、惠州、福州、厦门、昆明和中山;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河北省保定市名列第一,其他入榜的分别是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济南、廊坊、郑州和天津。在空气最差10位城市名单中,仅河北一省,就占有7席,成为全国头号雾霾重灾区。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7,(1)
<正>入冬以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遭遇新一轮雾霾,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3个城市在2016年12月16日启动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12月20日在红色预警启动第四天,多位专家、环保组织参与了主题为"被忽视的柴油污染"沙龙,共同呼吁中国尽快制定和实施全国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以加快中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5,(2)
<正>作为"近代工业摇篮"的河北省唐山市,它曾经引以为傲的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如今却对京津冀的天空产生了副作用。如今,唐山市在2014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黑榜"上名列第四,已经沦为大气污染的重灾区。一煤独大,是河北省能源结构的传统模式,煤炭约占全省能源结构的90%,造成了严重污染。作为钢铁重镇,唐山是河北省能源消耗最大的城市,燃煤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2013年,唐山地区环境平均达标天数106天,达  相似文献   

17.
段雯娟 《地球》2015,(2):40-43
<正>2014年12月22日上午,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这是大气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第三次修改,是近14年来首次大修。现行大气法的66条经修订后增至100条,修订草案就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和应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6,(2)
正2015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三次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空气污染已成人们的"心肺之患"。然而,治霾并不是一地一省的问题,需要各地协同作战。2015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未来几年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体制机制保障。《规划》首次划定了京津冀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刘焕启 《地球》2013,(2):24-27
正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北京市环保局也表示,计划在春节前,首先开始实时发布包括PM10在内三项常规污染物的每小时浓度,并同时公布PM2.5的研究性监测数据,供市民参考。这也被称为"PM2.5新政"。2013年1月11日至15日,就在"PM2.5新政"实施伊始,一场席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华北雾霾天气与超强El Ni?o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11—12月,全国接连发生七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1月27日—12月1日的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五天,成为2015年最强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12月19-25日重度雾霾再次发展,影响面积一度达到35.2万km~2.本文利用多种数据资料通过个例对比和历史统计详细分析了超强El Ni?o背景下雾霾天气频发的天气气候条件.其结果清楚表明:2015年11—12月欧亚中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偏少,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偏南风,大气相对湿度明显偏大,并且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底层存在明显逆温.上述大气环流条件使得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差,因此在有一定污染排放的情况下,造成了重度雾霾天气过程的频发.由此,超强El Ni?o事件所导致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是我国中东部,尤其华北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