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
引用本文:王自发,李杰,王哲,杨文夷,唐晓,葛宝珠,晏平仲,朱莉莉,陈学舜,陈焕盛,王威,李健军,刘冰,王晓彦,汪巍,赵熠琳,鲁宁,苏德斌.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强霾污染的数值模拟和防控对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1):3-14.
作者姓名:王自发  李杰  王哲  杨文夷  唐晓  葛宝珠  晏平仲  朱莉莉  陈学舜  陈焕盛  王威  李健军  刘冰  王晓彦  汪巍  赵熠琳  鲁宁  苏德斌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中心,北京100012 [3]北京市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北京100089
基金项目: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CARE-China”观测网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摘    要:利用自主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NAQPMS)模拟研究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的持续强灰霾天气,初步评估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时空分布特征、传输规律和防控力度.结果表明:这一模式能够合理反映灰霾天气下中东部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发现静稳天气京津冀地区仍旧存在显著的区域输送,并直接造成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的累积,来自区域外的跨城市群输送对京津冀PM2.5浓度贡献为20%-35%,区域内输送的贡献为26%-35%,两者之和与局地污染源贡献相当.针对这次强霾的控制试验表明,当京津冀周边区域省份污染源不控制,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污染物排放需要消减90%,90%和60%以上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PM2.5达标(二级标准),表明京津冀灰霾污染防控不仅需要重视区域内的联防联控,同时也需要其他城市群的协同控制.气象一大气污染双向反馈机制对强霾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影响,可使京津冀部分地区细颗粒物月均浓度增加30%,忽视这种耦合作用会导致模式对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浓度的低估.

关 键 词:区域灰霾  区域输送  气象-污染反馈  机制灰霾防控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