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1897~2007年共111年台湾恒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恒春汛期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用1951~2007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及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恒春汛期降水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结果表明:恒春汛期降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恒春汛期降水异常多寡年份,北半球500 hPa高度距平场分布具有明显不同;前期冬季1~2月东半球极涡和前期3月北大西洋涛动的强弱变化,对恒春汛期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前期各月黑潮区海温与恒春汛期降水均表现为较好的正相关,其中1~2月相关最好;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海温与恒春汛期降水均表现为负相关,其中3~4月相关较好;前期1~2月黑潮区冬季关键区海温及3~4月黑潮区春季关键区与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春季关键区海温距平和之差均对恒春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海洋因子比大气因子对恒春汛期降水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2008年海口降水量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相关环流特征指数资料,北太平洋海温及相关NINO区海温特征指数资料,分析了海口秋汛期(9-10月)旱涝的气候特征及其与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和相关特征指数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口秋汛期(9-10月)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北半...  相似文献   

3.
东南沿海前汛期与后汛期降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多年气候变化及500hPa环流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对比分析发现: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在年代际变化上差异明显。前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小,大旱、大涝年少;后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大,大旱、大涝年多。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大旱、大涝年环流形势场和海温场均存在明显差异。在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分布上,表现出基本相反的分布类型。计算分析还发现,前期8~9月和冬季1~2月北半球副高,尤其是太平洋副高与前汛期降水相关尚好。前期1月赤道洋流区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前汛期降水均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前期2月北大西洋涛动和黑潮区以东至太平洋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后汛期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 1981—2019 年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观测降水资料,对山东5月降水多(少)雨年环流特征进行分型,分析前期海温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的过程。结果表明:典型多(少)雨年,亚洲中高纬环流呈“-、+”(“+、-” )距平分布,盛行纬(经)向环流,东亚大槽偏弱(强)。前期冬春季黑潮区和热带印度洋海温是影响山东5月降水的关键外强迫因子,黑潮区海温偏暖(冷)时,其上空500 hPa高度场为明显正(负)距平,低层风场呈现异常反气旋(气旋),山东受异常东南风(偏西风)控制,加强(削弱)了水汽输送, 利于降水偏多(少)。热带印度洋偏暖年,山东地区 500 hPa高度场上表现为西低东高,低层处于异常反气旋后部的东南气流中,这与典型多雨年的环流特征基本一致,印度洋偏冷年对应环流特征与偏暖年大致相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和西伸脊点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而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异常变化,则受到南海加热场的影响,并发现南海夏季热交换值与前期叹季)海温场的异常变化有联系,该区海温场的年际变化与黑潮区域的海温场变化非常一致,因此。指出南海区域冬季海温场及其影响的热交换值,对大气环流和汛期降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子,在研究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杨秋明 《海洋预报》1997,14(3):24-31
用30年(1960~1989年)季平均印度洋海温距平资料和中国降水距平资料进行主振荡型分析和伴随相关分析,研究了印度洋海温3~4年时间尺度的主振荡型的时间演变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中国降水低频场的主要响应区域在华中,西南地区以及华北北部一带,它体现了印度洋地区热源异常通过大气内部动力过程激发的低频流型对中国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黑潮冬季海温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信号的增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辉  高晶 《海洋学报》2014,36(7):27-33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潮冬季海温和东北夏季降水的关系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从20世纪50-60年代弱的正相关逐步转变为现阶段很强的负相关。尤其是在东北夏季降水异常年份,黑潮海温呈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因此可被视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前兆预测信号。分析了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当前期黑潮海温偏低时,海洋热力异常的持续性会导致其夏季低层出现反气旋式风场距平环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出现东北风距平及在东北冷涡东南侧出现西南风距平,导致在副高区和东北冷涡区均形成气旋式距平环流系统,从而减弱了副高并增强了东北冷涡。反之,黑潮海温偏高时,其上空气旋式距平环流系统将减弱东北冷涡强度和增强副高强度。这是黑潮海温影响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本文采用1951—1983年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和逐月海温资料、北半球500百帕高度距平场、中国气温等级图,对El Nino的形成和太平洋海温场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冷空气的活动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为研究El Nino形成的长期预报,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纬度海洋的热力状况对大气环流的维持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冬季。汛期的研究表明,冬季黑潮海域海表面水温(SST)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汛期降水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长期预报组,1978),夏季阿留申海域的SST异常与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场和后期秋季美国的气温和降水亦存在有意义的关系(Namias,1976)。赵永平(1986a;赵永平, McBean,1996)和Zhao and McBean(1989)曾用北太平洋海洋对大气加热场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揭露了黑潮及邻近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同期和后期半年至一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事实,并提出用海洋异常加热对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作用的反相性假说来进行解释。以上研究表明,冬季中纬度海洋异常加热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和我国汛期旱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冬季黑潮和湾流海域是中纬度海洋的两个巨大热源,它们对同期和后期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冬季中纬度黑潮和湾流海域海洋异常加热对夏季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度西风环流的影响,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前期冬季和同期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冬季东亚和北美冷空气都强时,黑潮和湾流海域对大气异常多加热,夏季西太副热带高压、乌山和鄂海阻塞高压多趋减弱,中纬环流平直,形成长江中下游偏旱的环流形势;反之,西太副热带高压、乌山和鄂海阻塞高压多趋加强,中纬槽脊系统明显,形成长江中下游偏涝的环流场。本文还对可能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福建初夏(7月)旱涝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全省25个代表站1960~2000年7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高度资料、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首先标定典型旱涝年例,其次揭示降水的演变规律,最后对比分析典型旱涝年例的500hPa环流背景和海温特征,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1)福建初夏发生干旱年例和洪涝年例各约“十年二遇”;2)2a、5~7a、19a和9a的周期振动较为明显;3)北半球极涡偏弱(强),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形势较为明显(不够明显),冷空气路径比较偏东(西),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弱)偏南(北),东亚中纬度高度场偏低(高),太平洋中部槽加深(槽较浅),东亚地区高、中、低纬的距平为“ - ”(“— —”)分布特征,在这环流形势的配置下,为福建初夏发生干旱(洪涝)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4)黑潮区海温偏高(偏低),而太平洋中东部赤道附近海域海温儡低(偏高)时,福建初夏易于发生干旱(洪涝)。  相似文献   

11.
福建伏旱期旱涝与海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取全省25个代表站1961—2000年7月降水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月平均资料为素材,首先标定典型早涝年例,其次对比分析典型早涝年例的海温场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关系。初步结论有:(1)黑潮区海域海温偏高(偏低)、太平洋中东部赤道附近海域海温偏低(偏高)时,福建伏早期易于发生干旱(洪涝);(2)ENSO冷(暖)事件影响年时福建伏早期易早(涝)。  相似文献   

12.
tn order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lood and drought of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 valleys and Pacific SST anomalies, the synoptic analysis Has been made. Two types of opposite distribution of SST departure for flood and drought years have been found. These states have set up basically preceding winter and have strengthened and persisted in summer.The time of the effect of anomalous SST on the flood and drought ar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areas over the Pacific, the north Pacific is the earliest and the west and southeast Pacific are later. The evolution of SST anomalies with different types in every part of the Pacific has been shown. Finally, the formation of SST anomalies in Pacific has been elucidated by virtue of the surface wind anomalies which drive the ocean current anomaly.  相似文献   

13.
青岛近百年的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00~2002年青岛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标方法确定了青岛的旱涝年份,并从季节上进行了旱涝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年降水旱年有20a,涝年有17a,出现旱或涝的概率为37.4%,至少有一个季节出现旱或涝的年份占84.5%。年降水量以10.6mm/10a的速度下降,各季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夏、秋季是下降趋势,而春季和冬季则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应用广东境内分布较均匀的2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夏季(本文指5—8月,下同)降水的关系,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南海海温的变化对广东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E1Nino事件与广东各区域历史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把广东看为一个整体,E1Nino事件与其夏季旱涝关系不明显。但把广东划分为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则在E1Nino事件当年,西北部偏旱,西南部偏涝;在E1Nino事件次年,西北部偏涝,西南部偏旱;而东北部及中部在E1Nino事件当年和次年雨量均偏多,但当年比次年的偏多率大。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using monthly mean vertical circulation maps in April and July of 1969, 1980, 1972, 1978 and 10-year mean maps of April and July,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tropical circulation and the persistent droughts and floods in summer in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valleys. It is found that the subtropical high between the east of the West Pacific and the Middle Pacific in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of flood years in middle and lower Changjiang valley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drought years.The z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of subtropical zone in the Middle Pacific has persistent characters from spring to summer during flood years. Besides,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z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Middle Pacific in spring of drought and flood year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 can use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map of spring along with their climate mean to revise the forecasts issued last winter.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取全省25个代表站1960-1999年5-6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首先标定降水的异常指数和异常年例,其次应用小波分析,自相关,功率谱和周期分析等方法揭示降水的演变规律。最后分析异常降水的500hPa环流背景和海温特征,所得结果可为我省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气象工作者一直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作为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陈烈庭(1977)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黄嘉佑(1989)利用相关矩方法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夏季雨日之间的关系;魏风英等(1992)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因子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之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旱、涝形成中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降水有显著影响。 南海地处赤道西太平洋边缘,是低纬热带海域,它位于季风气流上游,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和各种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因此该海域海表面温度(简称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环流的相互作用可直接影响我国东部低纬地区的降水。罗绍华等(1985)曾作过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南海前期海温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密切关系,即前期海温偏暖时,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前期海温变冷时,降水少。但是,由于上述研究是利用1951-1972年的资料,而且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海海温的相关分析,因而还不尽如人意。随着南海海温资料和我国降水资料的不断累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海海温变异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提供更好的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南海前期各季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关系,找出在海温影响下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旱、涝出现规律,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部地区旱、涝的长期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旱灾害发展趋势的灰色拓扑预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青岛市 65 a的降水量序列 ,利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 ,建立了降水量指标的灰色预测模型群 ,并对未来降水过程及水旱灾害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福建春季降水量场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00年福建春季(2—4月)降水量场资料,分析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得出的特征向量,以反映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前三种分布型的时间系数与前期北半球500hPa、100hPa月高度距平场和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分布型分别找出了不同的前期预测信号,以此为预测因子,构建出福建春季降水量场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01、2002年福建春季降水量场进行试预测,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