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4):4-11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短期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丽清  李群  和国文 《四川地震》2005,(2):32-34,44
引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作为基本参量,对1996年丽江7.0、1998年宁蒗6.2、2001年永胜6.0级地震前一年间的M≥3.0级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并采用动态跟踪方法,结果发现,三次地震前一年左右,震中周围A值均出现高值异常,并且震前1-2月异常区域面积都明显扩展.因此根据异常面积明显扩展可对M≥6.0级地震进行短临预测。此外,当有多个强震孕育时,常常会有多个异常区出现,因此,当出现多个异常区时,要警惕其后强震的连发。  相似文献   

3.
地震非均匀度在华北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空间扫描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非均匀度GL值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未来震中周围的GL值中期异常区通常出现明显的收缩或消失,一些地震临震前数月还再次出现GL值异常区,讨论了使用GL值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震强度因子Mf值在华北中强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炜  戴维乐 《地震》1997,17(3):241-248
使用华北地区1972 ̄1992年的中小地地震震级资料进行地震强度因子Mf值空间扫描,研究华北地区中经以上地震前的短期异常变化。结果表明,在震前0.5a左右的短期阶段,Mf值中期异常区存在二类不同形态的变化。其中大部分震例的Mf值中期异常区出现明显的缩小乃至消失,可将这一特征作为短期异常的标志;而另一部分震例的中期异常区无明显变化,文中讨论了Mf值用于地震预报的方法和预报效果,并对Mf值的短期变化过  相似文献   

5.
刘翔  苏有锦  付虹  邬成栋 《地震研究》2012,35(2):163-170
运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参数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云南强震前尤其是强震活跃期首发强震前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显示:(1)强震前1~2年,在未来震中周围A值出现显著高值变化,异常阀值为A≥0.6;(2)强震前3~4年,A≥0.6的高值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外围或边界附近,省内A值异常较少。随着强震的临近,A值异常面积逐渐增大,并且向省内、未来震中迁移,震前1年或1~2年云南地区A值异常单位面积和省内外异常单位面积的比值出现明显转折回升。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异常增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晓健  刘蒲雄 《地震》2000,20(3):43-47
利用应变释放曲线的加速上升作为异常增强的标志和地震预报的中期指标,对华北地区做应变释放曲线的空间扫描,并对此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预报效果,文中就其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其预报规则。  相似文献   

7.
综合考虑了地震活动时空强3 个方面的震兆特征,定义了地震活动因子 A值.使用1972 ~1996 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研究中强以上地震前 A 值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中短期阶段大多数地震前出现的 A 值中期异常区面积明显缩小或消失,也有一些地震前1 ~3 个月 A 值异常区面积再次增大.还就用 A 值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马禾青  杨明芝  罗国富 《地震》2020,40(3):99-111
对7次7级地震和不同地区的8次6级地震研究频次场的自然正交函数展开问题。结果表明, 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具有多分量显示的特点, 大地震前频次场的前4个典型场中有3~4个典型场的时间因子发生异常变化, 特别是第一和第二个两个贡献率最大的典型场时间因子必定显示出异常变化, 异常典型场占总场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频次场时间因子变化比较敏感, 曲线起伏较大, 异常变化形态复杂多样。频次场时间因子异常表现出中期、 短期和短临性质的异常变化。采用较大起始震级进行频次场分析能使异常的特征更清晰、 更突出。分析地震频次场时的网格划分往往大于分析地震能量场的网格划分。  相似文献   

9.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炜  宋先月   《地震》2000,20(1):10-16
将BP神经网络用于地震中期预报。使用一些常用的地震学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而将BP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表征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参数W1,并将其用于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3年未来震中周围通常出现明显的W1值中期异常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The theory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has been used in some fields for recent years such asearthquake damage prediction (Shi, Liu, 1991), earthquake intensity (Wang, 1993), earthquake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Wang, Dai, 1997), and so on. The initi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someresults are prevail over classical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fuZZy recognition methods.Neural network system is a high adaptive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 It can extract causalitythrough a ple…  相似文献   

12.
用1972~1992年期间华北地区地震资料对地震危险度D值进行了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强以上地震前2~3a,在未来震中周围出现较大范围的D值中期异常区域.文中就D值用于中期预报的方法、预报效能、D值与实际地震活动的关系、计算结果的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2月—2018年4月间布设于汶川、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段的密集监测台阵(LmsSGA)提供了密集的观测数据.通过拾取地震走时、初始定位,计算地方震级,得到了完备性震级为0级的地震目录.更加完备的地震目录为地震空段及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孕震风险性评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深度为5~20km的孕震层内.地震活动频繁的汶川、芦山主震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模式与其早期余震相似,说明两次大地震的区域仍处于缓慢的应力调整阶段.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受宝兴、彭灌杂岩阻挡,在两个杂岩体西北侧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性分布显示汶川—茂县、映秀—北川断裂上存在一个清晰的长约30km,宽约20km的地震活动"空白"区域,与其下方因部分熔融而产生的低速体分布一致,我们推测熔融体的加温作用是导致空段内极低的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原因.监测时段内仍观测到降雨变化率和地震数量呈反相关关系,再次证实了汶川—芦山地震间地震空段及邻区内季节性降雨对地震活动性存在一定调节作用.综合分析S波速度模型、历史强震活动及b值,我们推断地震空段东部的彭灌断裂中段及周围部分隐伏断层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大同—阳高2次地震与忻州地震为例,利用尹详础教授的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了山西承压井水位与含水层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比、地震活动的响应比变化特征。表明,在多数地震前,井水位的响应比有大于背景值1、地震活动大于背景值2的高值异常变化,且具有突变特点。说明响应比方法对山西省中强地震有较好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次较成功的中期地震概率预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底依据地震活动性资料,运用MYCIN不精确推理方法,提出了1989年及稍长时间的中国大陆中期地震趋势预测概率图,这是一次较成功的中期地震概率预测实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地震非均匀度(GL值)预测方法, 在震例回朔性检验研究、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及GPS观测结果等三种途径对该方法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研究的基础上, 开展对中国大陆未来1~3年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和危险性预测工作。 效能评价结果表明, 地震非均匀度(GL值)可以较好地刻画岩石失稳前因破裂成核导致的声发射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的状态变化, 这种状态变化可能与强地震孕育进入末期、 强地震即将发生有关。 地震非均匀度时空扫描结果表明, 未来1~3年中国大陆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将集中在青藏块体中北部及新疆南天山地区, 上述区域在未来一个时期发生多次6.5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9.
高立新  曹孟娜  张晖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58-362,366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河套带、汾渭带197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套带、特别是汾渭带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河套带、张渤带发生的5次6级以上强震有4次发生在平静异常结束或在平静过程中.目前该区域中等地震平静时间已远远超过历史统计的最长时间间隔,未来一段时间河套带、张渤带及邻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吕培苓  孙士宏 《地震》1997,17(1):67-74
通过研究华北北部中强以上地震震后地震活动,地形变、地电阻率、水化学和水位变化特征,给出了各单项方法识别震后效应与新地震异常的标志。为了综合判别震后短临异常变化是震后效应或新异常,研制了一套综合识别计算机程序系统,该系统考虑了已发生的强震序列类型,地震活动背景特征以及强震前后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形态,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运行典型事例表明该系统功能较强,使用方便。系统的实现是专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