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分析2000—2016年中国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对全国287个地级市的人均GDP收敛性及其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00—2016年,中国城市间人均GDP存在绝对β收敛,2008年后城市间经济收敛速度开始下降;(2)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总体的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是显著收敛的。新医改之后其收敛速度呈加速趋势,但其收敛的速度仍远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3)按照城市规模测算,大中小三类城市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新医改之前中等城市的欠发达与发达城市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随经济收敛呈现分散趋势,新医改之后,三类城市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均呈现收敛状态,但大城市收敛速度呈下降趋势;(4)按照区域分类,四大区域的城市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东、中部地区欠发达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存在显著收敛,并且在新医改之后表现出加速趋势,西部及东北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呈现分散趋势,但新医改之后其分散速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粮食大县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7年和2012年吉林省粮食大县县域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吉林省粮食大县的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粮食大县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中等发达县域比重减少,而欠发达县域比重增加;而且各类型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县域人均GDP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而中等发达县域和欠发达县域远落后于吉林省平均水平。导致差距存在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化程度、资源禀赋条件、区位因素以及政策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柳坤  申玉铭  张旺 《世界地理研究》2012,(1):111-120,149
运用世界发展指标和国际统计年鉴数据,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并深入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就业比重、就业结构、行业结构、服务业贸易五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整体经济不协调,工业对服务业的支撑能力较弱,服务业的增速高于世界主要国家: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稳步上升,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但吸纳就业的潜力仍然较大;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房地产、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远落后发达国家;服务业出口快速增长,但出口多集中与传统服务业,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出口偏少。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群核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服务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适度增速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强劲动力,城市群核心城市则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采用区位熵、对外服务流模型、熵值法,对2003年和2012年中国20个城市群32个核心城市的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外向服务功能、综合发展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城市服务业地域分工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核心城市服务业对外服务功能与城市规模等级具有显著相关性,多数属于生产性服务功能主导型,少数属于生活性服务功能主导型以及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并重型;核心城市服务业内部行业外向功能的空间集中性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中性普遍高于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显著,与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空间极化的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服务业发展衡量指标,分析东北三省服务业变化的空间特征,利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对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特征进行测度,以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极化水平为因变量,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实际直接利用外资、政府财政支出和市场发育指数的极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驱动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认为:1 2000~2012年间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程度显著,区域发展差异在波动中小幅上升;形成了以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4城市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市、资源城市及交通枢纽城市主导着服务业发展,差异具有显著的地域性。2东北三省服务业发展差异和空间极化在趋势上均呈现先升后降。服务业发展差异系数在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空间极化指数呈减少态势。3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同,在推动服务业极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均GDP和政府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口与经济变化组合关系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新时期吉林省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异现象及成因。结果表明:(1)吉林省形成了绝对增长型、绝对收缩型、精明增长型和人口集聚中心4种城市发展类型。(2)绝对增长型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多样化,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精明增长型城市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绝对收缩型城市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城市竞争力不断丧失,存在持续收缩的发展趋势;人口集聚中心凭借发达的公共服务业抑制了主导产业衰退背景下的人口流失现象。(3)产业结构、企业组织、政府调控以及集聚-扩散效应是新时期吉林省城市增长与收缩分化的成因。顺应区域城市发展趋势,编制存量和减量规划,分类引导城市的精明增长与收缩,是未来吉林省空间重构的主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李方一  刘思佳  唐志鹏 《热带地理》2016,36(6):1026-1033
以 2010 年中国非竞争型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 30 个省区市的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分析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省域出口增加值对全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划分出资源消耗型、技术引领型、服务业促进型和出口起步型 4 类区域,前 3 类区域通过出口增加值分别提升了全国 GDP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从出口增加值对本地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欠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普遍有利于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提升了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地区 GDP 中的比例,但阻碍了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出口增加值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促进和改善出口增加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城市用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本文重点分析了华北平原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水资源利用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 ,城市用水快速增长 ,用水结构从生产、生活并重型向生产主导型转换 ;第二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第三 ,城市用水结构存在明显 4种类型 ,即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生活用水比重低—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四类城市 ,各类城市的未来用水需求趋势存在差异 ;第四 ,未来本地区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建立更有效的城市用水机制和更广泛的区域供水网络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根据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目标、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从经济低碳化、社会低碳化、资源低碳化、设施低碳化、环境友好化、环境绿色化6个方面构建了低碳绿色指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对我国GDP值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绿色发展格局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碳绿色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城市之间存在差异;低碳绿色指数在空间格局上是东高中低、西部居中,沿海高于内地;不同区域、规模、财富、职能的低碳绿色指数及各分指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口规模、贫富水平分别与低碳绿色指数间均是弱相关关系;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第二产业比重、服务业比重、能源强度分别与低碳绿色指数间依次是无、弱负、极弱负向、弱、中等负向的相关关系;低碳绿色发展各个方面不够平衡,一些欠缺有待弥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 与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申玉铭  邱灵  任旺兵  尚于力 《地理研究》2007,26(6):1255-1264
结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中国服务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运用聚类分析和Theil系数探讨中国三大地带间、三大地带内和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程度、市场发育程度、交通通信水平、经济全球化水平和人力资源丰度是影响中国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31个省(区,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发达、次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五个基本区域类型;中国服务业空间分异的基本格局总体稳定、略有波动;不同省(区,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1990年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差异水平扩张迅速,而三大地带间、地带内的区域差异变动较为缓和,东部地带内省际差异进一步扩大,对全国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王丹  方斌  张军  陈正富 《地理科学》2020,40(7):1134-1141
基于目视调查等方法获取扬州市主城区社区尺度居住空间的物质、社会、经济特征数据,并将之与社区服务业POI数量、密度、多样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居住空间的物质、社会、经济特征与服务业空间的数量、密度、多样性特征存在关联关系,其中居住空间的建筑年代、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为主关联因子,居住与服务业空间关联过程分为差异化居住空间形成、差异化人群集聚与消费特征形成、消费特征与服务业空间协同演化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研究指标,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外来劳动力与广东GDP增长的关系,并从产业结构和人才两个方面探讨其原因,然后提出了一些如何吸引和培养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的建议,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外来劳动力的数量和广东省GDP、人均GDP的总量及增量关系密切,外来劳动力对广东GDP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而推断出广东省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升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丽江市为旅游地质资源丰富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地区。丽江市人地关系发育水平、人地关系历史演变、人地关系各种要素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样,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的开发对人地关系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效应:带动G DP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提供就业机会、促使人们观念变化和旅游地人文景观变化的同时,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了尖锐的人地关系矛盾。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紧张、且正处在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实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与地区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以及资金短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城镇人口城镇化、产业就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服务设施城镇化)的外在表征,更是一个国家(地区)资源使用效率、经济发展模式(集约抑或粗放)、社会公平公正(城镇基本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主要参考指标。故此,为了考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协调性,该文借用非协调性指数模型、分别评价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与城镇人口、GDP、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及社会非农化之间的非协调程度,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总体而言是比较协调的,从各单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城镇建设用地投入至于各变量指标而言大体可以分为超前、滞后和相对协调三种类型,其中上海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当前户籍管理体制的作用而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超前发展(粗放式发展)。最后就如何推进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总被引:83,自引:9,他引:83  
徐建华  岳文泽 《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采用近20年来中国各省(市、区)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定量表示出中国近2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与人口重心相比较,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建筑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左右,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宏观分析全国建筑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辽宁省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走向,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对辽宁省2001~2009年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辽宁省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显著,即建筑业每增加1元可以带动全省GDP增长5.809元,然后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完善市场运行体制及拓宽建筑业发展空间等几个方面,提出辽宁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业主要以组团式集聚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空间格局等与餐饮业分布有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与城镇住宅面积、商业服务用地关联度最高;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城中村住宅面积与餐饮业的发展呈  相似文献   

18.
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时空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道才  孙家敏  陆林 《地理科学》2017,37(5):738-747
从城市产业角度出发,依据2009~2014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城市流和ESDA模型对合肥经济圈空间关联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相互作用的时间演变过程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经济圈形成了较稳定的中心-外围格局,空间结构呈现以合肥为中心圈层式向外辐射状,淮南和六安有望成为次增长极。经济圈产业外向功能性不强且出现异化,城市流倾向度呈现明显的等级异质性和不均衡性。经济圈产业外向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自相关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经济圈区域不平衡态势明显,空间关联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应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以技术革命为引擎的全球化过程促使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发生了多次阶段性转变,多个新兴经济体在产业链国际化的助推下迅速崛起,使全球格局逐步向多极化发展。本文以份额变动规律为主要线索,在历史数据回顾的基础上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总量、分产业增加值的份额在区域、国家等多个空间尺度上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并对当前全球产业转移和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特征与趋势进行归纳和整理,初步认为:第一,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在最近五十年间呈现从传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单一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步向“多极”世界演变,单中心集聚程度明显降低,区域间呈现优势分散化、差异缩小化的特点;第二,全球制造业地理格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与以经济总量度量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趋势高度一致,且前者幅度更加剧烈,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制造业的区域转移是刻画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全球各区域服务业份额的分布变化特征及趋势与各国经济总量份额的变化较为相似,同样是全球经济地理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第三,从不同区域来看,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升受到了来自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的推进,欧洲地区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的逐步降低主要受到其服务业衰落的影响,北美地区在制造业占全球份额略有走低的情况下仍保持经济总量比重的基本稳定,这主要源于北美服务业持续稳定的强大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