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低对比度油层的识别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解决其成因是识别低对比度油层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以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为例,重点研究了油气成藏过程在此类油层形成中的控制作用。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油田青二段为典型低孔—低渗储层,油气运移的阻力相对较大,圈闭构造幅度较小,因而油气成藏动力相对不足。油气成藏过程中成藏动力不足、多期成藏和成藏后受构造活动改造等原因导致油水关系复杂,这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曾溅辉  孙占强  徐田武  郭凯 《现代地质》2010,24(6):1093-1101
针对传统古水动力阶段划分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巴山前陆冲断带特殊构造特征,以油气成藏组合为单元,将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古水动力演化阶段划分为沉积水动力阶段、渗入水动力阶段、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和埋藏水动力阶段。其中下部油气成藏组合主要经历了1个沉积水动力阶段、4个渗入水动力阶段、4个埋藏水动力阶段和3个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中部油气成藏组合主要经历了1个沉积水动力阶段、3个渗入水动力阶段、2个埋藏水动力阶段和3个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而上部油气成藏组合主要经历了渗入水动力阶段。二叠纪至早白垩世的埋藏水动力阶段有利于下部油气成藏组合油气的生成和运聚成藏,但是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对油气藏的调整和改造作用影响很大,晚白垩世之后的渗入水动力阶段,导致下部成藏组合的油气藏进一步遭到调整和破坏。在晚三叠世末至晚白垩世的埋藏水动力和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中部成藏组合的原油发生大量裂解,同时形成了许多调整-改造型油气藏,晚白垩世之后的渗入水动力和构造作用水动力阶段,大巴山前陆坳陷带中部成藏组合的油气藏发生了大量的调整和改造作用,而大巴山前陆基底拆离构造带和前陆盖层滑脱构造带中部成藏组合的油气藏则主要表现为改造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西油田石炭系水动力特征及其与含油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油层流体的物化参数对油藏所处的水动力环境、油气运移方向及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分析判断。研究结果表明,石西油田供水区在石007井东断裂西侧,并且由西向东渗人;石007井东断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断裂东侧较西侧封闭,水动力也较西侧弱,使东断块油气较西侧易于保存,东断块含油显示也明显好于西断块。石西油田原油的物理性质与水动力环境有一定关系,但在平面上原油性质的变化主要受油气运移层析效应的控制。西断块水动力强,原油性质变化速率大;东断块水动力弱,原油性质变化速率小。油气运移方向为东、东北向西、西南,原油性质也沿该方向降低。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西斜坡水动力场与油气的聚集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大量水化学分析数据和钻井、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利用对水动力场的计算,通过平面和纵向上的研究认为,西斜坡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地层水化学性质和分布特征较为相似,表明两者间应该存在允许地下流体(包括油气)相互连通的窗口,从而导致高台子油层的规模弱于萨尔图油层;研究区内地层水以压实流和渗人流两种为主,由四周向中心交汇,在水动力方面,泥岩层以向上下排出为主,砂岩层则是顺层向上倾方面流动;寻找有利勘探区应以压实流和渗人流的交汇区为主,在其中以高矿化度的浓缩亚区为主要目标,即高台子油层应富裕构造带以南至泰康隆起带中部,萨尔图油层应以齐齐哈尔至平洋地区为下一步的重点考虑对象。  相似文献   

5.
断裂对辽河西部凹陷大洼油田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位于辽河西部凹陷的大洼油田属于多断块油田,受大洼断裂带的影响,不同断块不同油层的原油性质和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异,并且浅层原油成熟度高于深层原油的成熟度。这些差异反映断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对油气运移和分布产生的作用不同。大洼主干断裂是一个基底断裂,是一个古近纪长期活动的生长断裂,它控制着清水洼陷的沉积;在始新世形成的断层成为沙三段烃源岩向东营组地层供烃的油源断层;在东营组末以来形成的断层为控制东营组油气分布的控藏断层。断层多期活动以及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幕式变化导致大洼油田不同深度油层的油气成熟度垂向分布“颠倒”。不同时期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变化与东营组地层内不同砂体孔渗性的差异,导致油气进入储层时的动力和阻力的差异也是大洼油田油气水分布复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油气水物理化学特征探讨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西油田为例,利用油层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油气的成藏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力西期断裂对油气运移及渗入水渗入起阻挡作用,它可以使华力西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得以保存,如石西油田东断块油藏;②燕山期的深大断裂是深部油气向上运移、渗入水向下渗透的通道.上、下运移的流体均有水平顺层运移,从而渗入水对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阻碍了油气继续向上散失.  相似文献   

7.
朱玉双  高红 《西北地质》2000,33(3):29-35
本文以石西油为例,利用油层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油气的成藏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华力西期断裂对油气运移及渗入水渗入起阻挡作用,它可以使华力西期油气藏在后期构造运动中得以保存,如石西油田东断块油藏;②燕山期的深大断裂是深部油气向上运移、渗入水向下渗透的通道。上、下运移的流体均有水平顺层运移,从而渗入水对浅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阻碍了油气继续向上散失。  相似文献   

8.
针对石南31井区储层岩性多变、油气水关系复杂等问题,按不同岩性识别油气层、水层和干层,据油气不同测井响应特征进一步识别油层和气层.将储层划分为细砂岩、中粗砂岩和砂砾岩3类,识别储层流体性质,分析油藏分布特征,指出油层、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探讨油气水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石南31井区主要有4个油藏.储层所含流体有油、水和气,中北部细砂岩储层为纯油层,南部中粗砂岩储层为水层.气层从南到北分布于全区,主要位于油藏北部和东部局部区域,为今后解释工作具很好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典型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利用300条地震剖面、825口井曲线、11口井岩芯和探评井试油资料对扶杨油层断层特征及运动期次、油气下排深度、储层沉积特征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综合研究表明:T2断层受控于基底断层、下部火山口、斜向拉张和伸展量差异四种因素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且油气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多数为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理论计算超压驱动油气下排深度和实际油底包络面统计扶杨油层含油厚度约为200m;重矿物分析扶杨油层主要受北部拜泉—青冈和西南保康物源影响,两物源在徐家围子地区交汇后向东流出;沉积微相揭示扶杨油层发育向上逐渐退积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顶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下部为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其中扶Ⅰ7—扶Ⅱ1小层为水退最大期,是油气富集主要层位。明水组末期青山口组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幕式下排后沿两侧上升盘河道砂体做短距离侧向运移,即断层密集带两侧地垒或断阶块为油气富集区,而断层密集带内多为地堑式组合,不利于油气聚集,在成藏模式指导下刻画出47个油气富集目标区,为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中浅层成岩作用和孔隙度衰减的抑制作用,本文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了该盆地大量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岩芯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所有探井储层的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储层含油饱和度越高,孔隙度越大,而且中部含油组合中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二者的相关性好于下部含油组合中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油气注入储层之后,可以有效地抑制储层的成岩作用,保护孔隙,而且油气注入越早,越有利于孔隙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油页岩是一种有机质富集的细粒沉积岩,高古湖泊生产力和稳定的还原环境是油页岩成矿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在含油页岩沉积组合序列中,经常出现火山、热液、大洋缺氧、气候突变、海侵、重力流等地质事件.通过对全国50个盆地、95个含矿区油页岩成因和分布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揭示出火山、热液、大洋缺氧、气候突变、海侵、重力流等...  相似文献   

12.
克拉通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油气差异聚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通盆地分布广泛,面积巨大,油气资源潜力和富集程度差异性也很大。把世界主要克拉通盆地按照其基底不均一特性划分为4种类型:裂谷拉张型(北美密歇根和伊利诺斯盆地)、拼接缝合型(中国塔里木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盆地)、褶皱造山型(北美威利斯顿盆地)和稳定结晶型(澳洲卡奔塔里亚湾盆地等)。在对各类盆地深部基底结构和油气富集规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认为发育在活动构造基底(裂谷、褶皱带、缝合线)上的克拉通盆地油气资源远远好于稳定结晶基底上形成的盆地,各类盆地的油气丰度排序为:裂谷型>褶皱型>拼接型>稳定结晶型,不同类型的克拉通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羌塘盆地唢呐湖地区发现现代泥火山,通过采集泥浆样、水样等样品,开展水化学离子、水溶烃类气体、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等测试分析,对现代泥火山的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表明,该地区地下可能存在油气藏;水溶烃类气体测试结果表明,气体成分为C1~C5,以甲烷为主,与常规气藏的气体成分一致;碳同位素判别结果表明,其为热解成因的油成气。结合泥火山的地质背景,表明泥火山为油气藏破坏渗漏的产物,在保存良好的未泄露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刘军  蔡哲  庞雄奇  胡涛  游婷婷  徐帜  刘阳  于飒  李洪博 《地球科学》2022,47(7):2481-2493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受多种动力多种要素联合控制,因此不能完全依照经典的浮力成藏理论预测有利成藏区带. 通过剖析研究区已经发现的油气藏揭示出三种动力对油气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低位能(背斜类油气藏)、低压能(断块类油气藏)、低界面能(岩性地层类油气藏);在每一种动力作用下,油气成藏受到有效烃源层、优相储层、区域盖层、低势区带4个功能要素及其时空组合的控制. 通过建立多动力?多要素复合成藏模式,对陆丰凹陷古近系4个目的层有利成藏区带进行了预测评价,优选出10个最有利目标,为研究区油气深化勘探和钻探目标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是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影响了油气化探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因此加强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是油气化探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以油气微渗漏作用的概念为切入点,论述了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复杂性.从烃类垂向微渗漏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气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天然气藏的气源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天然气组分的碳、氢同位素、氩同位素、轻烃组成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等多指标的综合对比 ,系统地研究了中部气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气源 ,明确了油型气和煤成气的主要分布区块 ,并估算了各区块气源的混合比。研究认为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天然气既有石炭系—二叠系来源为主的煤成气 ,又有下古生界自身来源为主的油型气。中部气田东部区块的天然气主要为煤成气 (石炭系—二叠系来源约占 70 % ) ,中部气田北部、西部及南部区块的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 (下古生界自身来源约占 6 0 %~ 70 % )。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50多个盆地,规模大小不一,较大的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海拉尔盆地和5个跨境盆地。东北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油气储量增幅显著,同时面临油气上产、稳产难度仍然持续加大的现实。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古地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协同作用下的成藏组合差异发育特征。进一步结合勘探实践,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着新领域新层系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方向,包括: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中浅层油气精细勘探,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油气勘探,松辽盆地西斜坡和北部倾末端油气勘探,东北地区古生界油气勘探,大三江盆地群油气勘探,东北地区页岩油和油页岩资源勘探。为未来东北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ndispensabl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scale hydrocarbon trap saturation and limited space overflow-injection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outside the regional action of elision and artesian mechanisms. We propose a set of qualitative criteria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oil and gas potential, making it possible to minimize the risks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and create individual forecast zones and priority area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最有研究价值和开采价值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成熟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体系,仍处于研究和试采阶段。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相比相对比较容易,在钻进过程中能够形成较稳定的孔壁。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主要方法有热激法、降压法、置换法和化学抑制剂法。SAGD(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技术也叫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在重油、油砂开采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成果,被认为是目前重油开采最有效的方法。对SAGD技术应用到陆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经过分析发现将SAGD技术应用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是可行的,但确定两口水平井之间的距离是关键,且在应用时要将上部井变为生产井,下部井变为注汽井。  相似文献   

20.
陆相湖盆致密油气与传统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有相关性,也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优质"生油岩"开展岩性、物性、生烃特性、含油性、脆性综合分析及勘探实践,发现了一种赋存于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粒径小于62.5 μm)之中的油气,并提出了细粒岩油气的概念.细粒岩油气不同于传统的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具有以细粒沉积为主,主要发育碳酸盐岩、细粒长英沉积岩、细粒混合沉积岩3种岩类;纵向上表现为纹层状或块状沉积,平面上稳定分布;3种岩性均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均具有一定的储集空间,均有明显的含油气特征,脆性矿物含量均较高,具有较好的可压裂性.该类油气藏在空间上连续稳定分布,整体含油气,甜点段富集高产,通过分段分簇大型压裂改造,具备长期稳产的有利条件,是陆相湖盆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