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金枪鱼碎肉为原料, 采用双酶分步水解法制备高F值酶解液, 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 分别确定两步酶解的最佳条件, 酶解液经活性炭静态吸附去除游离芳香族氨基酸, 对脱芳后的酶解液进行氨基酸组成分析并测定F值。结果表明, 胃蛋白酶为第一步水解用酶, 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650U/g, 料水比1∶7(g/mL), 温度35.9℃; 风味蛋白酶为第二步水解用酶, 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50700U/g, pH 6.51, 温度51℃, 最终水解度达到36.87%±0.54%; 酶解液在pH 3.0, 温度35℃条件下, 经5%(质量体积分数)的活性炭吸附时间3h后, 脱芳率达到63.18%, F值为30.33, 符合高F值肽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够有效利用糙刺参内脏蛋白,以水解度为主要指标,对酶解蛋白酶进行了筛选,并系统研究了酶解温度、p H、加酶量和水解时间等单因素对水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对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以温度、p H、加酶量及水解时间为因子的二次方程,通过方差分析和验证性实验得出,此二次方程能较好反应海参内脏团蛋白水解度的变化规律,得到最佳水解条件为:温度52.66℃,p H 6.71,加酶量2.5%(质量分数),酶解时间10 h,预测最高水解度为49.58%。最佳酶解条件下所得多肽74%以上分子质量小于500 Da。利用DPPH法测定最佳条件酶解所得多肽的抗氧化活性,3 g/L的抗氧化率达到了24.8%,利用ABTS法测定最佳条件酶解所得多肽的抗氧化活性,3 g/L的抗氧化率达到了0.255μmol/g。为海参内脏蛋白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鹌鹑蛋蛋清蛋白作为原料,探讨酶解鹌鹑蛋蛋清蛋白生成小分子活性肽的加工工艺。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出蛋清蛋白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选用胰蛋白酶,固液比1∶3,加酶量187.5 U/g底物,水解时间5 h,pH 8.07,酶解温度51.76℃,水解度可达到91.37%,且得到的酶解液风味良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酶解液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达16.22%,是1种天然优质的水解制品,可精制成富含多种氨基酸的蛋白溶液,应用于新型产业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以蓝圆(Decapterus maruadsi)鱼肉蛋白为原料,选用6种蛋白酶在各自适宜的条件下酶解制备鲹降血压肽,通过检测酶解产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体外抑制活性,筛选出木瓜蛋白酶为制备蓝圆降血压肽的最佳用酶。考察了不同水解度的酶解产物对ACE抑制效果,当水解度为13.7%时,产物对ACE的最高抑制活性可达67.4%。在此基础上,分别了考察酶解时间、初始酶用量、初始底物浓度、酶解温度和 pH 值对酶解工艺的影响,鲹得到制备蓝圆降血压肽的适宜酶解工艺为:初始酶用量鲹为7000 U/g,初始底物浓度为25 g/L,酶解温度为45℃, pH为7.0,酶解240 min。采用超滤技术对酶解产物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发现产物中高活性部分均可富集于10 kDa和5kDa渗透液中,且高活性组分分子量主要集中在5 kDa以下,该组分对ACE的活性抑制率为88.47%。  相似文献   

5.
从海参蒸煮废液有效利用出发,采用胃蛋白酶提取废液中海参多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酶解pH、酶解温度、酶用量为自变量,酶解后多糖质量浓度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多糖提取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解pH=1.50、酶解温度47.00℃、酶用量2.00%,在此条件下提取海参多糖质量浓度为2.31g/L。经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沉淀后回收海参多糖,总回收率为39.5%。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冷水团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6—2007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CTD数据,对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及其消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冷水团特征开始出现,6℃冷水占据了调查区域的1/3,冷水团中心的盐度值大于32 psu.成山头以东的高盐水舌主轴从冬季的124°E西移至123.3°E处;夏季,北黄海冷水团特征最为明显,核心温度约6℃,盐度高于32 psu,盘踞在50 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中,温、盐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与前人的结果相比,本文低温中心的位置偏东;秋季,北黄海冷水团强度减弱,但仍存在2个低温中心,并且高盐中心位于38.5°N,122.5°E附近;在垂直方向上,冷水团与上层水之间以温跃层为分界:温跃层春季时形成,位于20~30m;夏季达到最强,跃层在10~20m;秋季减弱,跃层深度降至30~40m;至冬季温跃层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提要 鱿鱼(Ommastrephes bartrami)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为红棕色,不利于在食品中广泛地应用。为了进一步利用鱿鱼皮胶原蛋白,本文采用活性炭吸附法脱除鱿鱼皮胶原蛋白提取液中色素,优化脱色条件。在确定该色素特征吸收波长为420 nm条件下,分别研究了活性炭添加量、脱色时间、溶液pH值和吸附温度对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脱除效果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吸附时间30 min,进行活性炭添加量、溶液pH值、吸附温度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鱿鱼皮胶原蛋白液色素最佳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4.2%,溶液pH值2.27,脱色温度35 ℃,该条件下鱿鱼皮胶原蛋白液的脱色率为45.6%,蛋白质和氨基酸损耗率分别为19.65%和22.93%。脱色后鱿鱼皮胶原蛋白的甘氨酸含量最高(136.02 mg/g,相对含量23.05%),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也较高,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总量不到1%,符合水产蛋白氨基酸和I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绿潮藻暴发海域的底泥和腐烂浒苔(Ulva prolifera)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降解浒苔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F菌株),通过刚果红染色实验以及真菌的ITS分析,鉴定为曲霉属真菌。以浒苔为诱导培养基制备F菌株的粗酶液,测得其滤纸纤维素酶活为34.79 U/m L。在发酵实验中,当酶解条件为6%的粗酶液添加量、反应温度为38℃、反应时间为60 h、pH为6.8时,浒苔纤维素降解效果最好,酶解液发酵乙醇产量最高达到28.98 g/L。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至2007年“908”项目执行期间春夏秋冬共四个航次的CTD温盐数据,针对四个季节底层大面及大连一成山头断面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初步探讨了其消长过程,并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发现了关于北黄海冷水团的新问题。研究表明: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和盐度与历史资料相比,低温中心位置存在东偏,但低温中心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春季,32.8psu高盐水舌主轴位置较冬季偏西约75km,123.5°E以东的原冬季盐度高值区的范围向北延伸的势力大减,退化为较弱的小高盐水舌冬。冬季,北黄海冷水团已经消失,黄海暖流呈舌状向北延伸。秋季,减弱的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两个中心温度约9℃的低温中心。  相似文献   

10.
黄海冷水团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1957—1967,1972—1973和1975—1985这24年的温、盐度资料,利用“相似系数”法分析了夏季(8月)黄海冷水团分布范围、低温中心、体积和温、盐特性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年间变化,强年的“相对体积”约为弱年的2.2倍。黄海冷水团的温、盐性质比较稳定,多年最大变幅分别为7.7℃和2.58‰。三个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多年变幅,盐度以北黄海低温中心为最大(约1‰),温度以南黄海西侧低温中心最显著(3.51℃);而南黄海东侧低温中心温、盐度的变幅最小,分别为1.58℃和0.63‰。  相似文献   

11.
黄海冷水团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作者已建立的σ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斜压陆架模式,研究黄海冷水团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产生的余流,与黄海冷水团的强度和海底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春季水团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根据1992年5月在南黄海取得的CTD资料和两个断面的温,盐度和溶解氧资料,和“对应在分析法”研究该海域的水团配置和特性,并对其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春季,南黄海海域存在8个水团,即黄海水、贰黄海冷水团,青岛冷水团,黄海暖流水以及长江冲淡水,苏北沿岸水,成山角冷水和朝鲜西岸沿岸水;  相似文献   

13.
夏冬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2007年1月和7月国家908专项北黄海区块水体调查获取的浊度等资料,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北黄海海域水体浊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特征,初步阐述了夏、冬季北黄海水体浊度分布具有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山东半岛东北沿岸和辽东半岛东南沿岸为高浊度区,中部海域受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而维持低浊度。夏季,北黄海冷水团导致的水体层结效应产生了"水障"作用——悬浮物只能沿岸分布和输送;冬季,山东半岛东端外海的强海流切变锋阻碍了悬浮物的纬向输送。此外,研究还发现由于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作用,导致夏、冬季黄海中部的沉积动力环境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黄海冷水团夏季叶绿素垂向分布结构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书文 《海洋与湖沼》2003,34(2):179-186
通过求解海冷水团叶绿素一维模式控制方程,首次对风搅拌混合、潮混合和光衰减强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湍流湿合过程和光的衰减强度对叶绿素夏季垂向分布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增强海面风搅拌合作用的结果,导致叶绿素表层分布趋于均匀;增强潮温合,导致叶绿素最大值增加,最大值的位置向海面抬升;减少光的衰减强度,导致叶绿素最大值增加,最大值的位置下沉。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北部区域底层冷水团的形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着重探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北部冷水)的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过程。指出北部冷水系冬季黄海沿岸水南下向东海输送低温水并与外海高盐水混合变性形成的。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移动规律,即先由西向东移,而后向北收缩。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冷水舌离岸期,北部冷水半封闭期,北缩消亡期和更新期。文中分析了上述变化的原因,较详细地阐述了黄海沿岸水沿陆架下沉与黑潮次—中层混合水爬升的关系及其对北部冷水的影响。分析了北部冷水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经由专项航次对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共48个站位(北黄海17个,南黄海31个1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所调查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达(2195±159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843±1291)μg dwt/10cm^2,冷水团内的平均丰度较冷水团外站位低约...  相似文献   

17.
黄浩  陈学恩  林璘 《海洋与湖沼》2019,50(6):1191-1200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FVCOM三维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了2010年青岛冷水团生消过程和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南海域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冷水团的雏形,于4月中旬演变为青岛冷水团,位于青岛东南外海40m以下的盐度锋面中;刻画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过程:5月青岛冷水团的北部底层水并入南黄海底层冷水中,构成南黄海的西部冷中心;而南部水团面积大幅减小,温盐特征大幅上升;6月上旬,青岛冷水团完全被南黄海底层冷水吞并,青岛冷水团完全消亡;揭示了青岛-石岛近海反气旋涡、黄海冷水团锋面密度环流对青岛冷水团的作用,前者是青岛冷水团存在的动力机制,后者加剧了底层海域的水平热量交换,促使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  相似文献   

18.
黄海冷水团的环流结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对黄海冷水团的环流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垂向环流结构为双环结构:跃层以上区为中心上升,边缘下降的弱环流;跃层以下区为中心下降,边缘上升的强环流;在冷水团的中心区域,流动很弱,且无穿越温跃层的垂向流动。同时也对以往有关黄海冷水团垂向环流结构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1959年、2004年和2012年夏季航次的调查数据,研究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使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 Curves)分析群落的组成与变化,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群落中的优势种和重要种。研究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2种,隶属18纲69科80属;其中冷水中心(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core,YSCWMC)内33种,隶属16纲65科75属;冷水中心外87种,隶属7纲30科36属。两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显示三航次间时空尺度上冷水中心内、外的H′、J′和d的差异均不显著,物种丰度和物种生物量也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冷水中心内部群落的H′、J′和d变化幅度较冷水中心外部群落小,表明相较冷水中心外的群落,冷水中心内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及ABC曲线分析也显示冷水中心内、外的群落状况良好。通过比较冷水中心内、外物种组成发现冷水中心内软体动物(Mollusk)种类最多,其丰度和生物量在冷水中心内优势明显,且三个航次间软体动物物种改变较小。冷水中心内群落中的多毛类动物(Polychaeta)和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虽在各年份分别占据优势种地位,丰度极高,但种类极少。冷水中心外群落中的多毛类动物和棘皮动物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种类数还是生物量都较其他种类高。在调查航次总生物量中,冷水中心内的软体动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38%,而冷水中心外的仅占总生物量的3%,说明软体动物较为适宜生活在低温、高盐的冷水环境中。三年间分析调查显示冷水中心内软体动物的重要种及常见种有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秀丽波纹蛤(Raetellops pulchella)、短吻蛤(Periploma sp.)、胡桃蛤(Nucula sp.)和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冷水中心对于大型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维持其群落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