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南泥湖钼多金属矿田是中国重要的钼(钨)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地,已探明超大型钼(钨)矿床3处,大型钼(钨)矿床3处,中、大型铅锌银(金)矿床10余处。矿田具有优越的地质成矿条件,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现有矿产勘查深度主要是500 m以浅范围,深部(500~2000 m)找矿工作基本为空白,需要使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深部成矿规律,预测新的矿产资源。文章通过研究该区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典型矿床物探异常特征,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1)确定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隐伏岩体侵入模型:将全区隐伏岩体从南至北分为3个区,Ⅰ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800 m,分布面积约125 km~2;Ⅱ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8~1.5 km,分布面积约158 km~2;Ⅲ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1.5~3 km,分布面积约233 km~2。(2)建立了立体成矿模型(根据成矿空间位置的不同从地表向下分为4个空间成矿区)和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包括隐伏岩体、隐伏岩体顶上带、岩钟和斑岩体、矿体和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场标志)。(3)指出隐伏岩体顶上带及其上方的岩钟、岩脉、岩枝和小斑岩体等是成矿有利部位。(4)预测了找矿潜力;总结了寻找钼钨铅锌银金矿产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研究成果对在该区和类似矿区进行深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寨凹隐伏岩体是豫西南地区利用重磁资料解释推断的8个隐伏、半隐伏岩体之一,分布面积约310km2。豫西南地区主要钼(钨)铅锌银(金)矿床均分布于这8个隐伏、半隐伏岩体区及其边部附近,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时空关系。研究隐伏岩体分布形态、深度、产状和深大断裂构造分布,对指导深部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寨凹隐伏岩体重、磁场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并通过相关定量计算,确定了隐伏岩体的侵入模型。将全区隐伏岩体分为三个区,Ⅰ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0.8km,分布面积约71km2,Ⅱ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8~2.0km,分布面积约153km2,Ⅲ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2~4km,分布面积约86km2。根据隐伏岩体侵入模型和典型矿床物探异常特征,建立了立体成矿模型(从浅至深从中低温成矿元素到高温成矿元素的过渡模型)和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包括隐伏岩体、隐伏岩体顶上带、岩钟和斑岩体、矿体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异常标志);预测了找矿潜力,总结了勘查方法技术组合;指出在Ⅰ、Ⅱ隐伏岩体分布区银(金)铅锌矿床的下部有寻找斑岩型钼、钨、铜矿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程远 《地质与勘探》2018,54(4):747-761
东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钼矿资源产地,已查明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钨)矿床十多处;在这些钼(钨)矿床外围,近年又找到了许多达中大型规模的脉型铅锌银(金)矿床,形成钼(钨)铅锌银(金)多金属矿集区。区内众多的矿集区均分布于重磁推断的隐伏岩体(基)区及其边部附近,矿床的形成严格受隐伏岩体的侵入形态、顶面深度和所处构造的控制,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时空关系。研究矿集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推定隐伏岩体和断裂构造的分布,是深部找矿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矿集区和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重、磁、电异常特征,建立了矿田和矿床的地质成矿模型和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地质成矿模型描述了隐伏岩体、小花岗斑岩体和钼(钨)铅锌银(金)矿床的顺序约束,即隐伏岩体控制小花岗斑岩体的形成,小花岗斑岩体控制钼(钨)铅锌银(金)矿床的形成;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包括隐伏岩体、小花岗斑岩体和矿体(矿化体)的重、磁、电异常标志。根据找矿模型进行了深部找矿预测。研究成果对在东秦岭地区进行深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芦子园超大型Pb-Zn-Fe多金属矿床是保山地块上系列同类矿床的典型代表,矿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含矿围岩以矽卡岩为主;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推断深部存在隐伏岩体,但已知矿床内未见到隐伏岩体且未获得直接的成矿年龄等,矿床成因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矿床深部发现蔷薇辉石与Fe、Pb、Zn、Cu矿化具密切的共伴生关系以及往深部蔷薇辉石含量增加、颗粒增大等特征,具有重要的矿床成因指示意义。本文对蔷薇辉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H、O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蔷薇辉石主要化学组成SiO 247.01%~48.66%,MnO 34.42%~40.19%,CaO 7.52%~8.51%,FeO_2.85%~8.76%,MgO 0.22%~0.28%,TiO_2和Al_2O_3含量均较低;微量元素Li、Be、Sc、Zr、Rb、Sr等不相容元素不亏损或弱亏损,相容元素Cr、Co、N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包裹体δDV-SMOW为-81.7‰~-73.3‰,δ~(18)OH~6.1‰,2O为5.4‰在δD-δ~(18)OH_2O图解中投点均落入岩浆水区域;矿石矿物Y/Ho值与周边燕山期志本山、漕涧花岗岩较为一致。上述均表明芦子园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岩,综合分析认为,芦子园Pb-Zn-Fe多金属矿床为与燕山期隐伏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远程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山西晋中盆地西南汾阳地区北侧裸露岩溶区的岩溶泉和浅井、南侧覆盖岩溶区的深井和第四系孔隙水井及石膏矿水的水化学成分、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北侧裸露岩溶区的岩溶泉水和浅井δ~(34)S值的范围为4.53%0~6.42%0,SO_4~(2-)含量范围为0.12~0.62mmol/L,表明SO_4~(2-)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受石膏溶解和居民活动影响小;南侧覆盖岩溶区的深井δ~(34)S值的范围为8.73‰~19.35‰,SO_4~(2-)含量范围为0.20~2.35mmol/L,SO_4~(2-)主要来源于石膏夹层的溶解和FeS_2的氧化。第四系孔隙水δ~(34)S值的范围为9.46‰~11.05‰,SO_4~(2-)含量范围为0.19~1.96mmoL/L,SO_4~(2-)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石膏矿水δ~(34)S值为19.28‰,SO_4~(2-)含量为5.62mmol/L,SO_4~(2-)主要来源于石膏层的溶解。因此,应用SO_4~(2-)和δ~(34)S值可以很好的分析地下水中硫酸盐的来源,这为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稳定同位素硫广泛用于示踪地下水、地表水的来源、物质组成以及水-岩作用过程。不同条件下,不同的水体中,硫同位素具有不同的环境指示意义。通过对位于我国西南川东平行岭谷区温塘峡背斜地区地表水(嘉陵江水)、矿坑水、岩溶地下河水(青木关地下河)、岩溶区浅层地下热水(北温泉水和青木关温泉水)的水化学及δ~(34)S-SO_4~(2-)的值的研究,发现嘉陵江水和姜家泉水的水化学组成显示出碳酸盐岩化学风化的特征,浅层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成反映了硫酸盐岩化学风化的特征,砂岩矿坑水既没有体现碳酸盐岩的风化也没有体现硫酸盐岩的风化。各水体的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揭示不同水体中硫具有不同的环境来源。嘉陵江水中的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表明其水的来源主要是流经地区的地表水和雨水;研究区砂岩矿坑水中SO_4~(2-)含量与δ34 SSO_4~(2-)的值表明其水是由原有矿坑水、雨水以及地表水组成;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中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表明青木关岩溶地下河水主要受到岩层、降雨以及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的影响;而浅层地下热水中SO_4~(2-)含量与δ~(34)S-SO_4~(2-)的值的示踪则反应了地下热水的储水层的水-岩作用主要是石膏的溶解。  相似文献   

7.
熊耳山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金银铅锌钼多金属矿产地,现已查明各类矿床(点)121个。通过研究发现,该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关系密切,现有矿床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深部都有隐伏岩体赋存。通过对熊耳山地区重磁场特征的分析,建立了熊耳山地区隐伏岩体侵入模型。熊耳山西段主要是寨凹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10 km2,分3个阶梯深度:0~0.8 km、0.8~2 km、2~4 km;熊耳山中段铁炉坪-花山隐伏岩体位于寨凹隐伏岩体和花山岩体之间,赋存面积约184 km2,深度3~5 km;熊耳山东段旧县-花山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38 km2,北部深度0~1.5km,向南逐步加深至1.5~3 km。根据区域矿产分布分带特征,结合隐伏岩体侵入模型,预测了深部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在熊耳山西段有寻找大型斑岩型钼钨铜矿和大型金矿的潜力;中段隐伏岩体深度较大,以寻找中低温矿产为主;东段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深部仍有寻找斑岩型钼金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大湖塘矿集区燕山期岩浆岩从岩体的空间分布、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岩浆岩的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矿集区燕山期岩浆岩是-个半隐伏―隐伏的多次侵入的岩株状杂岩体,均属强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为岩浆成因,深熔浅成,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各期次岩体W、Sn、Mo、Bi、Cu、Zn等成矿元素含量高,矿床、矿体及矿床金属分带均围绕岩体展布,是成矿的母岩.成岩与成矿是先行后续的关系,成矿主要发生在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铜厂沟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元素及矿区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SiO2含量为66.32%~69.60%,Al2O3含量为14.05%~15.55%,MgO含量为1.19%~1.39%,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88~1.05,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全碱(K2O+Na2O)含量为6.97%~9.11%,相比中酸性岩石碱度较高。岩石中的轻稀土比较富集(LREE/HREE=13.56~16.94),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YbN=25.97~36.73),δEu(0.87~1.01)、δCe(0.89~0.94)均无明显的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La、Ba),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Hf、Ti),指示岩石是与板块俯冲相关的造山花岗岩系列。矿床中斑岩型矿体与岩浆侵入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体与岩浆热液上侵充填-接触交代作用相关,矿区深部工程已揭露出深部存在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
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地区钼成矿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钼"岩体常呈小岩株或岩瘤状产出,出露面积多数3.5 km2,以钾长石花岗岩/普通花岗岩类-二长花岗岩类-花岗闪长岩类系列为主。根据近年来南岭地区钼矿及其相关花岗岩的最新研究成果初步总结了"成钼"岩体的成矿专属性。结果表明,南岭地区"成钼"岩体具有以下特征:(1)极强的时代专属性和地域差异性,即成矿岩体集中形成于燕山期的150~171 Ma、129~140 Ma和90~105 Ma 3个主要阶段。其中,高峰期为150~171 Ma,主要分布在南岭中东段的赣南、粤北和湘南地区。早白垩世岩体以南岭东段的闽西南地区为主(90~140 Ma),其次为南岭西段(90~105 Ma);(2)化学成分专属性不显著,SiO2含量范围较广(58.04%~78.68%),呈双峰式分布(峰值分别为62%~70%和72%~78%),但当岩体具有不同矿化组合时,其SiO2含量、碱含量(K2O+Na2O)、K2O/Na2O比值和分异指数(DI)具有不同的特征范围,表现出一定的专属性:一般具不太高的SiO2含量(65%~71%)、高碱(6%~9%)、高K2O/Na2O比值(6)、高氧化态(磁铁矿系列)和适度演化(70DI90)的岩体对形成较大规模的(独立)钼矿最为有利;(3)富集Rb、Th、U、K、Pb、Nd等元素,亏损Ba、Sr、P、Ti、Nb、Zr、LREE等,具不同矿化组合的岩体稀土元素组成差异比较大:当与铜矿有关时,各时代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具有不明显的Eu负异常(0.6δEu1);独立钼矿与含铜矿化岩体特征相似,但Eu负异常更不明显(0.8δEu1);与钨、铅、锌、锡矿等相关的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卧海鸥状,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5);(4)岩石成因类型可以是I型、A型和S型,以后两者为主,当岩体为I型花岗岩时,往往发育铜矿化,当有幔源物质参与成岩时往往对成钼矿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挖掘找矿潜力,以垂向二阶导数为主要手段对临湘多金属成矿区重力异常地质成因进行了重新认识,推断了研究区构造格架及隐伏岩体分布情况,总结了已知矿点(体)与重力异常、隐伏岩体、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区仍存在寻找大型以上多金属矿潜力的结论,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隐伏矿床(体)空间位置、形态和矿化强度的预测是经济地质学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在新疆东天山白石泉基性-超基性岩型隐伏铜镍矿预测与找矿研究过程,尝试性引入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并结合常规的高精度重力、磁法和激电,开展隐伏含矿岩体(铜镍矿)空间分布位置、形态和矿化强度的联合探查与定位预测。基本查明了白石泉杂岩体的深部产状与形态结构,发现了5个隐伏低阻异常区。对其中两个低阻异常区的钻探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是准确的,在异常YC-II位置发现了厚28m的铜镍矿体。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喀斯特高原石灰土区植物稳定氮同位素组成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石灰土区退化植物群落3种植被类型中的4种灌木植物,分别对其叶片的氮同位素和C、N、P、K、Ca、Mg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常见灌木叶片的δ~(15)N值为-5.86‰~-0.54‰,均值为-2.31‰;植物叶片的δ~(15)N值在不同群落间的差异显著(P0.05),但种间差异仅在灌丛群落中显著(P0.05);物种因素和群落类型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灌木叶片δ~(15)N值有显著影响(P=0.021,R~2=0.860);植物叶片δ~(15)N值与叶片K含量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叶片N含量之间并非正相关,这可能与喀斯特地区严酷的生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北山造山带公婆泉岛弧中部的尖山和石板井岩体展开研究。尖山花岗闪长岩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特征,如较高SiO_2(56%)、Al_2O_3(15%)、Sr(400μg/g)含量以及高Sr/Y(60~88)、(La/Yb)N(7.73~15.5)比值,同时具有较高的Na_2O含量(Na_2OK_2O),低Y(8.15~11.2μg/g)和Yb(0.57~1.01μg/g)含量,并表现出弱的铕正异常(δEu=1.04~1.27)。石板井花岗岩不具有埃达克质特征。两个岩体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两个岩体近同时形成,其中尖山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63.4±2.9)Ma,石板井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62.6±3.0)Ma。尖山岩体的Sr-Nd同位素显示弱富集的特征,其中(~(87)Sr/~(86)Sr)0=0.7057~0.7058和εNd(t)=–0.4~–1.1,而石板井岩体具有相对高的(~(87)Sr/~(86)Sr)0(0.7070~0.7071)和低的εNd(t)(–2.9~–2.6),推测两者岩浆源区包含有俯冲沉积物组分或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壳物质的参与。结合其他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我们认为晚泥盆世尖山和石板井岩体是小黄山洋向南俯冲作用的结果,另外,晚泥盆世埃达克岩具有较大的斑岩铜矿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铜陵矿集区沙滩脚西南地区隐伏岩体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为弱磁异常区,查明隐伏岩体的赋存状态是进行深部找矿潜力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垂向一阶导数ΔTh_z与水平方向导数模ΔTh_s进行参数变换,即航磁ΔT化极斜导数M=atan(ΔTh_z/ΔTh_s)来突出隐伏岩体引起的弱磁异常。依托正在实施项目中的物化探及ZK31、ZK32钻探成果,结合以往的区域物化探推测成果对斜导数异常进行综合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内隐伏岩体的分布规律,桥头扬岩体的中心部位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岩体呈"漏斗"状,下延深度有限。在研究区西南部的高山疃地区圈定了一个隐伏岩体,规模较大,且与凤凰山岩体存在同源的可能。认为在高山疃地区深部是寻找铜金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矿集区其它弱磁异常区进行隐伏岩体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边界识别、连续复小波频谱分析、3D磁化强度反演等方法处理解释鄂东南地区重磁资料得出:(1)山坡-枫林超壳断裂北倾,由于印支期与燕山期的改造,浅部断裂在平面上呈"S"形,中西段向南偏移,东段向北偏移.它控制了印支期与燕山期岩体的形成与分布.断裂北盘的鄂城、铁山、金山店及灵乡岩体主要以铁矿为主,而南盘的阳新、殷祖、郭家桥等岩体则以铜多金属为主.(2)深部存在岩浆房,深度约5km.岩浆通过构造薄弱位置上侵就位,以岩株、岩枝和岩墙的形式构成中浅部和出露岩体.(3)鄂城岩体南、铁山岩体北、金山店岩体南缘东段可能存在隐伏矿体.陈家湾隐伏岩体、金牛-肖家边隐伏岩体、灵乡西段隐伏岩体与碳酸盐地层接触的位置是成矿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7.
湖南康家湾铅锌矿床是水口山铅锌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发现较晚、埋深较深的隐伏矿床。作者对该矿2种不同产状的方解石进行了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该矿与黄铁矿、铅锌矿共生的团块状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含量较低(4.11×10~(-6)~38.09×10~(-6)),并表现出LREE富集型的配分模式。胶结方铅矿和闪锌矿的脉状方解石,其稀土元素含量更低(1.52×10~(-6)~5.57×10~(-6)),大体表现出MREE富集型的配分模式,轻稀土略微亏损。2类方解石野外产状不同,稀土元素含量差别明显,REE配分模式也不同,暗示其成矿流体性质不同,流体来源也可能不同。这2类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亦存在明显差别,脉状方解石的δ~(13)C低于块状方解石,但其δ~(18)O明显大于后者。理论模拟结果表明,该矿方解石的形成是流体沸腾CO_2去气和温度降低造成的,此外大气降水的加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团块状方解石成矿流体的可溶性碳以HCO-3为主,其δ~(13)C、δ~(18)O值分别为-4‰和5‰,是混入了45%左右大气降水的岩浆热液。脉状方解石的成矿流体是来源不同的岩浆热液且混入约10%的大气降水,其可溶性碳以H_2CO_3为主,δ~(13)C、δ~(18)O值分别为-6‰和5‰。  相似文献   

18.
阳储岭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名波 《矿物岩石》1990,10(2):82-91
本文从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研究并论述阳储岭斑岩钨(钼)矿田成矿岩体为铝过饱和、弱酸性、属查氏化学分类二类4—5科、钙碱性岩类,具有轻稀土富集、没有Eu和以Ce的亏损富集,以及小的正δ~(34)s、中等偏大的δ~(18)O_(全岩)值、幔源锶与壳源锶相近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斑岩铜矿岩体的地化特征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为矿田成矿岩体成因研究以及论述矿床主要形成白钨矿的地化条件方面,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赛什塘-日龙沟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田位于东昆仑与西秦岭的交接部位,分布有大量中酸性侵入体,与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日龙沟锡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230.7±1.5Ma),属于相对贫硅(Si O2含量为62.24%~63.67%)、偏碱(碱度率AR为1.73~1.88)、过铝(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2.37~2.70之间)的花岗闪长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11×10-6~16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9.83~16.95)的右倾曲线,(La/Yb)N介于16.5~34.32之间,Eu、Gd具有弱负异常(δEu=0.79~0.98,δGd=0.73~0.81),而Tb具有弱正异常(δTb=1.23~1.28)。微量元素显示,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Dy、Y、Ho、Yb、Lu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岩相学特征显示,岩体主要由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及角闪石组成;镜下可见2组斜长石及包含结构。综合判断认为,日龙沟花岗闪长岩体属I型花岗岩,可能是二叠系中性火山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初步认为赛什塘-日龙沟矿田具有2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侯江龙  李建康  张玉洁  李超 《地球科学》2018,43(6):2042-2054
四川康定甲基卡超大型锂矿是我国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床之一,矿区中南部呈岩株状出露的二云母花岗岩常被认为是成矿伟晶岩的"矿源岩",对其开展Li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探讨矿区稀有金属的来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工作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采用MC-ICP-MS方法对岩体锂同位素组成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岩体Li含量介于192×10-6~470×10-6,均值为309×10-6,δ7Li值介于-1.56‰~+0.90‰,均值为-0.24‰,与平均上地壳值基本一致,具有高Li低δ7Li的特征.δ7Li与Li、Rb、Ga、SiO2及εNd(t)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岩体锂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其形成时的源区特征,未受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蚀变作用的影响.岩体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岩浆来源以三叠系西康群砂泥岩的部分熔融为主,可能有部分深源物质的加入.此外,岩体Li同位素的变化规律表明伟晶岩的成矿流体来源于二云母花岗岩.岩体Li含量与Li同位素组合不仅可用来划分锂矿床类型,而且对稀有金属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