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9月23日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发生了一个头寨沟特大滑坡。其属顺层岩质滑坡,位于103°51′11″E,27°34′30″N。滑坡发生区滑体前后缘海拔分别为2230米和2580米,长250米。其间方量约1600万立方米的滑体剪出后,滑落到海拔2060米的沟道内,并遇障碍物,滑体被碎屑化而进入滑动区,滑动方向经三次转折,抵海拔1820米的沟口,滑程全长3000米。滑坡总方量约1800万立方米,滑动历时3分钟左右,致死216人,伤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相似文献   

2.
1982年7月四川省东部降特大暴雨。7月17日晚云阳县城东长江北岸老滑坡部分复活,并产生一新的大型滑坡,方量约1500万立方米。这就是鸡筏子滑坡。 此次滑坡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600多万元。更为严重的是,滑坡前缘约180万立方米岩土体推入江中,使600米长的长江河床淤高25—35米,由此而严重影响航运。本文拟对滑坡发生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滑坡碰撞作用及其岸坡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宏  靳晓光  王兰生 《山地学报》2000,18(5):435-439
研究发现,高速滑坡运动到谷底时,多数会与对岩岩坡发生碰撞,使滑体前部及对岸受撞岩体表部碎裂,形成滑坡碰撞构造。由于强烈的碰撞作用,滑体内部块体之间嵌合紧密。河流下切后,破碎但嵌合紧密的碰撞体卸荷松动,岸坡稳定性随之降低。由此提出滑坡碰撞模式、碰撞构造成分,并对其岸坡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速远程滑坡超前冲击气浪动力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前冲击气浪是高速滑体运动过程中强烈推挤压缩周围的空气所产生。它具有强大的破坏能力,在运动路径上,对滑体前方的建筑物及人民生命财产常造成毁灭性灾难。以典型高速滑坡为原型,运用空气动力学理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了二维粘性、不可压缩、定常流模型,再现仿真了高速滑坡超前冲击气浪产生流场的特征,分析了其形成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滑坡高速下滑中产生的超前冲击气浪压力与滑体的形态密切相关。滑体前部、尾部壁面倾角越大,滑坡外流场冲击气压越大。直立壁面滑坡体在前方500 m以内产生的冲击气浪压力相当于11~12级风力的破坏能力;翼型滑坡体产生的气浪压力最小,前方100 m以外对建筑物的破坏能力已较小,相当于6级风力。从而得出超前冲击气浪潜在威胁的范围和破坏作用的强度,为超前气浪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江干流重庆至三斗坪之间,河谷总长600余公里,在该段河谷两岸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滑坡和崩塌,给长江航运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特别是自1980年以来,该段干流河谷和附近支流河谷先后发生了盐池河、鸡扒子(照片1)、新滩(照片2)、马家坝(照片3)等巨型滑坡之后,长江河谷两岸的滑坡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6.
金龙山地区滑坡综合观测方案的设计原则有:阶段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适用性。滑坡综合观测内容含:斜坡应力变化,滑体的运动变形与滑坡的地声,地下水动态,以及影响滑坡发生发展的因素(降水等)。为此在本方案中包含10个滑坡观测项目(1987—1991年已在当地开展了8个,获取3万余个数据),对观测数据由微型计算机加以综合管理。此外对组建减灾防灾组织系统(如成立指挥部和制定群防避灾措施等)在方案中也作了考虑。  相似文献   

7.
滑坡碎屑流的冲击是一个持续的,由大量粗细不均匀的碎屑岩粒及粗大块石共同作用的复杂力学冲击过程,冲击压力的大小和分布范围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以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的数据为依据,运用三维离散元素法,提出滑体等效冲击力和等效冲击作用位置,探讨不同级配条件下,滑坡碎屑流冲击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滑体冲击挡墙的过程可划分为动态冲击阶段和准静态堆积阶段。动态冲击过程中,滑体细颗粒组分摩擦耗能显著,导致滑体冲击力及其作用高度减小;粒径为20mm及以上粗颗粒间的碰撞作用促进了滑体内部的能量传递,导致滑体冲击力及作用高度增加,峰值冲击力呈分散性分布,峰值冲击力沿竖直高度方向的集中趋势不显著。准静态堆积阶段,挡墙所受接触力主要为后续滑体颗粒冲击能量的碰撞传递及重力分量的累积。滑坡碎屑流滑动带两侧场地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滑体等效冲击力的水平分布位置主要集中于迎流面中轴线附近,受颗粒级配条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震后ALOS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触发崩塌滑坡1 073处,面积48.5 km2.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内,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GIS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 000~2 000 m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55°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9.
滑体运动变形特征是建立滑坡观测系统的主要依据。前者受控于滑面类型。1.直线型滑面上的滑体作整体运动,运动具等效效应;内部变形微弱,观测重点在地表位移;2.折线型滑面上的滑体亦作整体运动,变形较强,观测重点在深部位移和变形;3.凹弧型滑面上的滑体作整体旋转运动,变形较弱,观测重点在后缘和前缘;4.凸弧型滑面上的滑体作破碎旋转运动,变形较明显,观测重点在地表(尤其是剪出口处);5.复合型滑面上的滑体作分级分块运动,变形强烈,宜作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0.
岩土体颗粒级配对滑坡碎屑流冲击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体的运动、堆积及冲击力等因素决定了滑坡碎屑流的致灾程度,不同粒径大小及组成的颗粒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碰撞、摩擦、跳跃等作用,影响着滑坡碎屑流的致灾程度。运用三维离散元素法,对比模型试验,以控制粒径为参数,探讨岩土体不同级配对滑体的堆积形态、运动速度及冲击力等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滑体模型运移堆积过程中均呈现出显著的反序分离特性;对于控制粒径相同,而颗粒级配不同的初始滑体,虽然堆积形态基本一致,但细小碎屑颗粒增大了滑体的运动速度,大粒径块石增加了滑体冲击力;在不同的控制粒径下,控制粒径越大,滑体流动性越强,滑体平均速度峰值和冲击力峰值越大;细小碎屑物质的反序现象会增大滑体动能,其显著的摩擦耗能作用会缩减滑体冲击能,粗大块石促进了滑体内部的能量传递,增大滑体冲击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堆积层滑坡变形破坏特点,运用灰色理论,对滑坡位移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求出了灰色位移矢量角。通过对新滩滑坡灰色位移矢量角特征分析,发现灰色位移矢量角具有与滑体稳定状态相一致的动态特征。因此提出运用灰色位移矢量角来预报堆积层滑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Ms7.0级强烈地震,诱发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等多个县区2500多处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但规模较小。天全县老杨乡汤家沟滑坡-碎屑流是此次地震诱发的最大一处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约有53万m~3的岩体自滑源区高速滑出。因剪出口下方山脊的阻挡作用滑体沿左右两侧发生分叉,此后分别沿春尖窝沟和干沟头沟高速运动,滑行约340 m和440 m后与各自沟谷侧壁发生撞击、爬坡解体为碎屑流,碰撞转向后继续向下滑行,总滑行距离约1.6 km,高程差约480 m。尽管关于芦山地震滑坡的研究很多,但对滑坡全过程动态模拟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滑坡现场调查,解析了汤家沟滑坡的基本运动特征和滑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碰撞、铲刮、堆积等现象,并基于DAN3D动力分析软件,采用Friction-Voellmy复合模型反演了汤家沟滑坡运动全过程,得到了滑体的堆积、速度分布以及铲刮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金龙山地区位于四川省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库首左岸。区内海拔1000—2700米;重点研究区海拔<1730米,面积近1.3平方公里。本区滑坡顺层发育,以蠕滑方式为主,成条成群分布,新老俱全,厚度各异(巨厚—表层),规模不一。控制坡体蠕滑和滑动的主要是层面(或似层面)、层间错动带和中缓倾角裂隙。据滑坡活动状况的不同,将全区分为三个滑坡区:Ⅰ区是多级古滑坡区(方量约200万立方米);Ⅱ区是蠕滑区(方量约2000万立方米);Ⅲ区是浅-表层残坡积层滑坡区。  相似文献   

14.
洒勒山滑坡     
1983年3月7日下午5点30分,我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洒勒山发生了一起巨大的山地滑坡,仅3—5分钟的时间内,近6千万立方米的滑坡堆积物掩埋了果园公社的洒勒、新庄、苦树等四个生产队,伤亡278人,毁坏农田3千余亩,报废小型水库一座,实为我国北方黄土地区罕见的滑坡灾难。 洒勒山相对高差300余米,由Ⅰ、Ⅱ、Ⅲ、Ⅳ级阶地组成自然斜坡,其中Ⅳ级阶地高出河床180—200米,阶面宽300—350米,为本次滑坡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层础 阶地物质组成可分为三部分:上部为马兰黄土(Q_3~(e01)),中部为老黄土(Q_2~(nl)),下部为第三系粘土岩夹砂砾岩(N_2)。  相似文献   

15.
在对汶川地震诱发的典型滑坡进行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滑坡的运动特点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将滑坡分为4种基本类型:滑动型滑坡、滑动-流动型滑坡、坠落-滑动型滑坡及坠落-弹射-滑动型滑坡,其中滑动型滑坡又按照滑动特点、物质组成特性以及滑体宏观破碎程度的不同,分为整体滑动型滑坡、碎裂滑动型滑坡和碎屑滑动型滑坡,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典型滑坡实例对每一类滑坡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运动特征及运动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地震滑坡的类型和特征,而且也为今后减轻和预防地震滑坡灾害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三维极限稳定性评价算法,选取一定的参数对鱼油河滑坡整体滑体,下段滑体和东边湾次级滑体在不同地下水位情况下的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鱼油河滑坡整体沿底滑带滑动时,最小稳定系数为1.130,下段滑体最小稳定数为1.121,基本反映该滑体稳定状况良好。东边湾次级滑体稳定性系数在1.0左右,稳定性较差,有可能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产生再次滑动。  相似文献   

17.
浅层蠕动型黄土滑坡通常呈面状发育于相对平缓的沟谷两侧,沿黄土-基岩接触面产生周期性低速蠕动,对附近的工厂、道路和管道等设施造成严重破坏。研究这类滑坡的形成机理对其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罗玉沟流域的一个典型浅层蠕动型黄土滑坡为例展开研究。取滑带泥岩样进行直剪和直剪蠕变试验,以试验数据为基本参数,利用VB编程的二维滑坡运动模型模拟该滑坡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滑坡在运动过程中及河流侵蚀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泥岩应力-应变曲线呈弱硬化型,破坏后强度不发生衰减,且其长期强度(φ_∞=10.3°、c_∞=12.8 k Pa)明显低于直剪试验强度(φ_f=11.9°、c_f=40.9 k Pa),有利于滑坡发生蠕动;滑坡演化过程中后缘滑体逐渐向前缘蠕动,滑体稳定系数随之提高,但河流侧蚀又会明显降低其稳定性,导致周期性蠕动下滑;本文采用的二维滑坡运动有限差分模型可较好的模拟这类滑坡的演化过程,可为滑距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丰宁满族自治县六道沟排土场滑坡灾害对热力公司产生的安全威胁,本文对滑坡灾害特征和诱发因素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治理措施.结果表明:滑坡为人为堆积形成的推动式土质滑坡,前部滑坡区的崩滑、张拉裂缝发育,后部变形区的张拉裂缝发育,平台沿裂缝形成多级滑坡台阶.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可知,不同剖面滑坡的稳定系数均<1,说明该排土...  相似文献   

19.
强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泥石流物源的遥感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碎屑物质在陡峭的斜坡积累,当遇到强降雨时极易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地。2010-08-13一场暴雨导致都江堰市48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选择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龙池镇境内12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区,采用基于遥感的手段研究"5·12"震前、震后、"8·13"暴雨后泥石流流域内物源的变化特征。强震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重要变化是大量的崩滑体被诱发。暴雨后研究区泥石流流域物源变化是震后产生的滑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滑移扩张。通过开展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详细论述了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的变化情况。将"5·12"汶川地震前(2007-09-18)经波段融合后15 m的TM影像与地震后(2009-02-10)的2.5 m全色SPOT5影像相比较,发现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由震前的0.86×106m3增加到地震后的42.30×106m3,即汶川高烈度区经过地震后新增滑坡体积达4 835.94%。而经过暴雨后(2011年7月)的0.5 m全色波段WorldView-2影像,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体积又增加到68.85×106m3,即研究区经过暴雨后新增滑坡体积达62.76%。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在地震及暴雨下物源量猛增,导致泥石流暴发的概率很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滦平县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南侧的滑坡灾害对学校产生的安全威胁,本文对滑坡灾害特征和诱发因素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治理措施.结果表明:滑坡变形特征较为明显,前部滑坡区的崩滑、张拉裂缝发育,后部变形区的张拉裂缝发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根据滑坡的危害对象,对滑坡的治理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坡脚支挡、锚杆加固岩层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