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浙江省是我国遭受海洋生物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文章探讨了浙江海洋生物的入侵途径、外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制及入侵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给出了控制海洋生物入侵的策略,以期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生物入侵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养殖迅速发展,给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海水水质污染,主要有营养物污染、养殖用药污染、底泥富集污染.海洋生物污染,主要是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和生物物种基因污染,无计划的盲目开发浅海滩涂进行养殖对近岸海域滩涂湿地造成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3.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损害。文章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由来、入侵的现状与危害以及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概述,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物入侵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伟  石红旗  衣丹 《海洋科学进展》2005,23(Z1):117-120
在当前生态安全这一前沿问题研究中,外来生物入侵是影响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虽然历史上有不少外来生物曾经为人类造福,然而外来生物入侵同时也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介绍了生物入侵含义、入侵途径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本地种,在环太平洋沿岸被认为是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作为本地种,被誉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作为外来物种,其入侵特性亦引起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为加深对互花米草相关研究的认知,探索未来研究重点方向,文章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  相似文献   

6.
时讯     
《海洋世界》2005,(1):1-2
外来物种入侵警报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400多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12月8日在召开的全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相明 《海洋世界》2010,(12):10-10
<正>海洋外来生物入侵可以理解为非源产地物种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从原分布海域引入到新的海域,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海洋生态系统中具备了自我再生能力,并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海洋外来物种及其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外来物种研究概述,1.外来物种及其分类,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和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种群,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alien species or exotic species)。更有些外来物种在到达新的定居区后,由于原栖息地的压力消失,在新的栖息地发生暴发性生长并失去控制,成为入侵物种(invasive species),形成外来物种入侵(exotic species invasion)。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外来物种会越来越多,因此形成入侵物种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海洋溢油污染对生物群落和种群的影响及生态系统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溢油污染带来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它能够改变或破坏海洋环境中正常存在的生态系统。溢油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初步影响是造成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度、均匀度下降,进一步则是敏感物种消退,另一些机会物种大量繁殖,群落结构受到扰动。受到溢油污染后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恢复过程通常呈现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溢油作为一种外来的扰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强行加注了一种相对统一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会经历一些优势种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种群数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系统变得敏感脆弱,生态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本文对国内外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今后应大力开展海洋石油污染调查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现状及其生态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分析了外来海洋生物的入侵现状、生态危害以及对我国海洋环境的影响,希望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展开对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深入研究,预防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I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at biological invas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the ecosystem.Codium fragile is an invasive species which exhibits a variety of attributes like parthenogenesis, winter fragment,and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and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successful invader, colonizing most subtropical regions. In China’s southeast coastal aquaculture waters, the green algal bloom caused by C. fragile will probably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mo...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国际间人流和物流日益增加,生物入侵问题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国对陆地生物的入侵已展开逐步深入的研究,但对海洋生物入侵却关注很少,而且都停留在一般性资料的分析和推测上,实地调查和试验数据更少,对其危害的程度和如何防治也没有基础数据。针对此类问题,就我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现状作一概述,希望引起社会各界重视,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预防重大海洋生物入侵灾害的发生,并为我国外来海洋生物入侵的广泛深入的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互花米草入侵对潮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管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在分析互花米草入侵我国沿海潮滩的基础上,论述了互花米草对潮滩生态系统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潮滩水动力和沉积过程、土壤形成和营养物质积累、植被演替序列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并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潮滩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互花米草的正面价值,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塑料作为生物载体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塑料垃圾的不断增多, 海洋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污染物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微塑料来源分布及分析方法的认识较为普遍, 大部分研究注重于海洋生物误食微塑料、微塑料吸附及释放有毒物质的环境及生态效应, 而微塑料作为微生物、附生动植物的载体作用仍有待研究。文章综述了微塑料作为生物载体的三个作用: 1) 聚集作用。微塑料表面易覆盖生物膜形成微型生物群落, 为基因水平移动提供场所, 可能引发致病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简称ARGs)的转化、转导。2) 扩散作用。来源于污水的微塑料上可能附着生长着有害藻种、致病菌耐药菌或其他生物, 随水流移动到适宜区域, 可能引发赤潮或导致致病菌及耐药菌的传播扩散, 形成生物入侵。3) 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捕食增强作用”概念, 即有机物、营养盐、生物群落聚集在微塑料颗粒上可提高捕食者的捕食效率, 从而促进海洋动物摄食微塑料, 进而加剧微塑料颗粒对海洋生物的毒理病理作用。文章着重阐述了“微塑料+生物”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微型浮游动物在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褐潮时表现的摄食压力可潜在控制褐潮的爆发和消亡。本研究就三种海洋常见原生动物——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和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对单种饵料及混合饵料中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摄食进行了研究。单种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喂食的三种原生动物的生长率和摄食率呈现米氏方程变化趋势。比较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的最大摄食率, 发现其随动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但仅为摄食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30%~59%。海洋尖尾藻和海洋尾丝虫的最大生长率(μmax)与饵料种类无关, 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μmax值小于摄食球等鞭金藻的个体。海洋尖尾藻、海洋尾丝虫和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毛生长率(gross growth efficiency, GGE)分别为65.8%、35.2%和49.1%。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和球等鞭金藻以不同比例混合的饵料时表现出对抑食金球藻的选择倾向; 在含有抑食金球藻稳定期细胞的混合饵料喂食的情况下, 三种原生动物避食抑食金球藻或不表现明显摄食倾向性。抑食金球藻释放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的测定结果显示, 细胞从指数期生长至稳定期释放出的EPS的水平显著上升(P<0.05), 可能与原生动物对不同生长期藻细胞具有不同选择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在泉州湾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炜炜  陈彬  周娟  黄浩  杜建国 《台湾海峡》2011,30(3):430-436
在总结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思路,并基于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的评价框架,分别从生境物理破坏、海洋污染、外来种入侵和过度捕捞4个方面选取压力指标,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4个方面选取状态指标,从环境响应、社会响应和经济响应3个方面选取响应指标,构建了适合于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泉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1984~2008和2001—2008年2个时期里,多数压力指标呈退化趋势,表明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持续增加;多数状态指标呈退化趋势,表明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多数响应指标呈现改善趋势,表明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力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8.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相似文献   

19.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在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诸多因素中,太阳紫外辐射的增强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生命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生物体一旦吸收了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则可对其各种生理过程产生影响,打破内稳态,尤其是紫外辐射对DNA的损伤作用,是诱导一系列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与鱼类及水生无脊椎动物有关的紫外辐射研究。从紫外辐射对生物不同发育时期的影响、生物对紫外线响应方式、紫外辐射与其他因素复合影响三个层面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紫外辐射对鱼类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可为预测紫外辐射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助力,为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number of alien species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is increasing rapidly, but few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valuate impacts on specific habitat types.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alien biodiversity in Mediterranean marine caves, both by contributing new records of Eastern Mediterranean cave aliens, and by reviewing the scattered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main goals were to highlight potential impacts and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cave environments for the expansion of alien species. Seven new alien species were found in marine caves of the Aegean and Ionian seas, raising the total number of aliens reported from Mediterranean marine caves to 56 species, classified as molluscs, cnidarians, bryozoans, polychaetes, crustaceans, macroalgae, fishes and tunicates. Most cave aliens (66%) were recorded from the Southeastern Levantine coasts, specifically from Lebanese caves. Shipping and Lessepsian migration have been suggested as the main pathways of alien introduction into caves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comparison of alien cave biodiversity with the updated Mediterranean alien inventory (32 species added to the latest inventory) showed similar patterns and trends for species richness, biogeographical origin and major introduction pathways, corroborating previous findings on the high local representativeness of Mediterranean cave biodiversity. Alien species seem to have invaded mostly the entrance and semi‐dark zones of shallow and/or semi‐submerged caves and tunnels, whereas only a few have reached the dark inner sectors or caves of the anchialine type; thus, the unfavourable cave environment seems to be naturally protected from impacts related to opportunistic invasive species, at least to a certain point. Currently there is no research confirming any direct impacts of alien biota on the native cavernicolous one. However, some issues have emerged, implying potential threat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 the presence of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aliens in most studied marine caves of the Southeastern Mediterranean basin, (ii) the recently observed population explosion of alien cave‐dwelling fishes in the same area, (iii) several indications that alien diversity in marine caves is much higher than we know today. Quantitative surveys and monitoring schemes are needed in order to evaluate potential effects of alien diversity on cav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role of marine caves as stepping stones for its expansion in the Mediterrane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