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内蒙古砷中毒病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年丰  汤洁 《世界地质》1999,18(2):83-88
内蒙古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是1991年被发现和被确认的,它是中国第四个大的砷中毒病区。由于它具有一种“暴发”流行的假象,曾引起了社会上的震动。作者对砷中毒病区的地球化学环境进行了剖析,讨论了环境中As^3+、As^5+和甲基砷的形成、分布,及其与砷中毒的关系。指出饮水中的As^3+、甲基砷比其它价态的砷更具有毒性,它们与人群中的砷中毒呈正相关关系。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病区饮水水质进行了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要地方病区地质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方性砷中毒、氟中毒和大骨节病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主要地方病病种,严重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本文总结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高砷水、高氟水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和中国大骨节病区地质环境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进展,并就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砷污染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含砷黄铁矿等含砷矿物以及岩石矿物附着砷等天然来源,同时从气候、环境地质以及水化学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砷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封闭的地形地貌、断裂凹陷等外部环境有利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同时含水介质性质、地下水径流条件以及地下水中pH值、Eh值、不同的无机和有机组分对砷在地下水中迁移富集起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砷的“来源—影响因素—影响过程—高砷形成”角度提出了地下水砷污染的成因模式,对砷中毒病区的环境问题调查与地下水砷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生物地球化学砷中毒是一种较常见的地方病.通过对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水砷价态进行调查,分析了砷价态的分布情况及对病情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水砷总含量与As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水砷总体含量越高(As3+含量也同样增高),地砷病症状也越严重.病区居民饮用砷含量超标的水时间越长,砷中毒症状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呼包平原环境地质特征与砷中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野外现场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手段和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环境地质特征与砷中毒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的饮水砷中毒与环境地质条件、水源类型和水质有关。巨厚的淤泥质沉积和厌氧环境为砷的富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条件;浅井水是与砷中毒关系最为密切的水源类型;水中的三价砷在诱发砷中毒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蒙河套平原砷中毒病区砷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河套平原砷中毒病区是内蒙最严重的病区之一。本文首次对病区环境中砷的价态、化合态以及砷的迁移、富集、转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粘质土、腐殖土有利于砷的富集,还原环境可使As^5+向As^3+转化,在富含腐殖质的还原环境中甲基化作用显著,使砷酸盐转化为甲基砷酸盐。河套平原砷的地球化学行为都是导致砷中毒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通过勘探优质地下水,引用黄河渠系水和采用物理或化学降砷方法改水,可以有效地  相似文献   

7.
山西山阴、应县一带砷中毒区砷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王敬华  赵伦山 《现代地质》1998,12(2):243-248
通过对山西省大同盆地砷中毒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对病区环境中砷的来源、价态及砷的迁移、富集、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边岩石、煤系地层为富砷岩系,构成砷的原生物源。自然和人为作用将环境中的砷释放出来,在第四系含水层湖冲积物中富集成次生富砷储集层,为水砷的直接来源。由于含砷水在黄水河构造凹地的深层滞留,加之干旱蒸发使水中砷进一步浓集成高砷水,富炭质含水层的还原环境促使As5+向As3+转化,提高了水的毒性,加剧了砷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阿坝州壤塘县大骨节病区地质环境特征的调查,分析研究大骨节病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饮水水源及饮水水质的相关关系,并探讨大骨节病区改水方向,为病区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饮水型砷中毒区是继中国内蒙古和山西病区后发现的新病区。该病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和洮南市,其水文地质单元属于松嫩平原大型蓄水盆地的西部,是由第四系潜水、承压水和新近系承压水组成的多层结构的含水系统。采用瞬时采样法采集了区内潜水和承压水样品,共194份;通过GIS的空间叠加技术、化验与测试技术,进行了区域水化学环境特征与饮水型砷中毒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在低洼地带堆积了巨厚的粉砂淤泥质冲积物和富含有机质的湖积物,为地下水砷的赋存提供了空间。区域地下水砷含量的范围值为0.001~0.339 mg·L-1,水砷价态以As(V)为主,高砷水主要分布在由若干隆起形成的中间低洼地带中地下水埋深大于10 m的潜水、第四系和新近系承压水含水层中。高砷地下水的形成与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环境有关,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水中的砷含量最高。臭葱石(FeAsO4·2H2O)等含铁、含锰矿物在进入地下水的溶解过程中,形成铁、锰的氧化物和砷的化合物,如砷酸盐和亚砷酸盐。伴随着水环境中Eh的降低,氧化物被还原形成更为活泼的离子组分,吸附在氧化物表面的含砷化合物进而解吸,使砷从含水层的沉积物中向水中溶解和迁移。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地区高氟水分布规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方病之一,查明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是除氟改水、防治氟害的前提。通过对鲁西南地区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及水文地质、地质条件等多个环境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查明了鲁西南地区高氟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影响浅层和深层高氟水形成的环境因素。浅层高氟水呈片状分布于洼地、缓平坡地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占鲁西南地区总面积的47%,大部分地区高氟水氟离子含量为1.2~2.0 mg/L,局部大于4.0 mg/L,其形成受气候、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特征及水化学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成因类型为溶滤-蒸发浓缩型。深层高氟水具有水平分带性,占鲁西南地区总面积的65%,大部分高氟水氟离子含量为2.0~4.0 mg/L,氟离子含量分布与晚更新世沉积相带呈现很好的相似性,推测其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沉积建造、侵入岩及构造等成矿地质背景和物化探异常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洮南西北部地区,归纳总结了区域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同时对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找矿远景区特征进行了论述。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域上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板庙子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全面总结了找矿标志,对在该地区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下玉兴-五里营铜及多金属矿的区域地质背景及矿产地质特征。全面总结了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对该地区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地区是国内重要的岩金普查靶区。本文对松潘地区的地质特征,泛克立格法原理,及在本区的应用情况作了介绍,对主要计算步骤,给出基本结果,对计算获得的有意义异常区,进行地质解释,并将此方法与趋势面分析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5.
赵明  刘福臣  曲淑华  张明山 《吉林地质》2003,22(4):19-23,79
分析了柳河安口镇-头道沟一带区域地质背景以及金矿化地质特征,作了区域地球物理场研究和地球化学场分区,初步总结出本地区的主要控矿因素,并对今后在该区进一步找矿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河北西北部怀来一下花园地区是地质灾害较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地震、山地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地裂缝、煤层自然、突瓦斯、水污染及岩溶渗漏水等,这些现象已成为制约本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笔者等在冀西北开展卫/5万区调工作的同时,有意识地收集各种地质灾害资料,并对重点灾情进行实地考查,从而对各种灾害的地质背景、灾害类型、灾害损失、成灾机制及防治对策进行了初步的、较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二道甸子金矿床是老矿床,本文通过对二道甸子金矿床、区域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分析,在探讨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二道甸子地区新一轮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阿旗半拉山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校 《吉林地质》2009,28(2):48-51
本文详细介绍了内蒙古东部某地钼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围岩与矿化的关系等。通过对钼矿床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在本区找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岩性调查等资料 ,从区域地下水形成的地质条件入手进行分析。查明了研究区第四纪地质实体各期岩相古地理、沉积构造特征、地层空间结构、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 ,据此进行了地层分区。为研究区含水层系统的分析与辩识 ,研究垂向水交替 ,准确测定有关参数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夹皮沟金矿区各矿山资源已近枯竭,而各种预测结果都显示夹皮沟矿区潜在资源可观。本文描述了该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分析了矿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和各种找矿标志,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