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程也 《气象科技》2006,34(3):300-300
NASA科学家关于覆盖格陵兰和南极的巨大冰原的大型综合调查发现,气候变暖正在改变着地球最大的冰雪库能留存多少水。NASA宣称,这次调查首次应用统一、综合的方式清点了10年来总共损失了多少冰和新增加了多少雪。调查表明,在1992-2002年间,总的说来极地冰原在损失,与此相应海平面在上升。调查首次记录到南极西部冰架大面积变薄。格陵兰中部降雪增加,边缘冰原在变薄。这些现象都是气候模式所预报的气候增暖信号。  相似文献   

2.
一 45亿年前地球形成以来,气候一直是十分稳定的,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海洋和大气一直维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然而,在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气候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过去三百多万年以来,冰期和目前所处的间冰期大约每隔十万年交替一次。把时钟拨回到一千五百万年以前,就会发现那时的地球在两极几乎没有永久冰层,气候总的说来暖和得多。在过去几亿年里,大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人类一直非常关心天气和天气的逐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近年来,我们已认识到天气的长期平均——气候也是变化的,它所发生的变化对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有直接影响。历史上的天气记录与从树木年轮、冰核、深海岩芯得到的间接代用指标都无可置疑地表明,过去的气候并不总是像现在这样。现在看来,地球气候即便发生微小变化,它的潜在经济与社会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在那些土壤水分或气温对于农业或生存来说处于边缘状态的地方,更  相似文献   

4.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10,(2):252-252
NCAR科学家Aixue Hu的研究表明,10万年前冰河时代白令海海面上升可能曾经致使当时的气候型发生变化。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导致白令海峡开合,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洋流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热量输送和大西洋的盐度,所以北美与格陵兰部分地区夏季温度出现冷暖振荡,致使冰原进退,并影响全球的海平面高度。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月的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  相似文献   

5.
雪沉积形成的永久性冰内含有雪沉积时的大气样品,取其冰岩芯通过实验室分析可以得到各种古气候信息,作为追溯气候变化的依据。但由于南极积雪率低且很可能在其深处存在剪切带,因此从南极获取大时间跨度的气候记录受到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并且受南半球作用的控制。从北半球取大时间跨度、高分辨率的冰岩芯正是我们认识气候史的关键。格陵兰冰盖研究项目计划从北半球钻取300m深的高分辨率的冰岩芯,可得到全  相似文献   

6.
大气冰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丽光  周德平 《高原气象》2011,30(6):1716-1721
大气冰核在冷云降水物理过程、人工影响天气、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乃至全球变化等对大气和气候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大气冰核的观测方法、来源、化学组成、成冰活性、浓度时空分布及其与气象条件如天气系统、天气现象、气象因子等各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大气冰核的研究进展,并在探讨国内外大气冰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  相似文献   

7.
研究过去暖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变化有助于理解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热带气旋的可能变化.本研究基于PMIP4多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末次间冰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大尺度生成因子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西北太平洋风暴季潜在强度降低,湿熵亏损升高,绝对涡度减弱,中部垂直风切变增强,西南部减弱.进一步,基于生成潜势指数,指出末次间冰期西北太平洋生成潜势降低,这表明环境条件不利于热带气旋生成.  相似文献   

8.
王星茹  蒋惠  何川  陈魁 《气象科学》2024,44(1):138-146
为深入了解我国不同背景地区大气冰核浓度特征,本文通过在我国不同地区进行大气冰核及气溶胶的采样观测。研究发现:观测期间,黄山光明顶的冰核浓度数值均值为2.208 L-1;南京地区的冰核浓度数值均值为7.16 L-1;泰山山顶的冰核浓度数值均值为3.455 L-1;泰山山底的冰核浓度数值均值为4.818 L-1;新疆地区无沙尘天气冰核浓度数值均值为11.27 L-1;新疆有沙尘天气冰核浓度数值均值为51.812 5 L-1。研究给出了不同背景地区的大气冰核浓度的温度谱和湿度谱的分布。同时,研究发现,冰核数浓度与粒径大于0.5μm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相关性较高,也就是气溶胶粒子中大颗粒所占比例越高,冰核数浓度越高。此外,还建立了基于活化温度、过饱和度以及大于0.5μm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冰核参数化方案,它们可以分别适用于沙漠地表,相对清洁的背景区域和人为污染较多的城市背景。  相似文献   

9.
郑斯中  陈恩久 《气象》1977,3(3):27-28
地球上的气候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变化的周期短的有几年或几十年,长的可达几十万年以上。目前,由仪器测到的气候记录,一般不过几十年。人们为了展望未来的气候,首先要弄清过去气候变化的情况。如何把现有的气候记录向更早的年代延长?树木年轮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发现俄罗斯和阿拉斯加之间80 km宽的狭长海域——白令海峡可以显著地影响整个北半球的气候。该发现解决了在过去10年中一直困扰科学家的问题,证明了看似微小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全球的气候。  相似文献   

11.
林贤超  李克让 《大气科学》1993,17(6):703-712
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气候模式,求得三个平衡态的全球半均温度值分别为:T_1=248.5K,T_2=271.9K和T_3=288.1K,其中对应于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的T_3和T_1是稳定的.若要使现代温暖气候转变为寒冷气候,太阳常数约需比现代值减少3%:若从寒冷气候转变成温暖气候,太阳常数需增加约6.3%.这表明寒冷气候的状态要比温暖气候的状态相对稳定些.然后讨论了随机扰动对气候半衡态之间转换的作用.结果表明:仅通过天气随机扰动的涨落效应不可能使气候系统实现冰期-间冰期之间10~5年周期尺度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韩起 《气象科技》1990,(5):39-44
一、综述世界气候是一个动力体系,它受所有时间尺度的自然变化的制约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知道,在过去百万年间,在冰河期和间冰期之间,仅仅由于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微小变化,便使气候发生了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引起的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报问题涉及到对自然变化的理解和预报.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而制定的.  相似文献   

13.
对气候的大尺度图解和预报(Clamite Long-Range Investigation、Mapping and prediction,缩写为:CLIMAP)研究的目的,是对于过去几百万年间全球气候发生的主要变迁进行描述和解释.这些变化包括了全球气候的两种稳定状态的交替,即冰期和温暖期的交替.其基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引起大气、海洋和冰原发生这种变化的物理机制.因为这种变化具有比较简单的地理分布模型,并且比以每年或每十年为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对它们的了解比对频繁发生的气候变化的了解要容易一些. CLIMAP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场地,通过对循环出现的冰期遗留下的地理遗痕的研究,建立新的气候学观点.这将对人类有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目前急需进一步了解最近一次冰期以来发生的气候波动现象与原因。世界面临着人口增长以及能源、水、粮食等资源越来越快的消耗,对未来几十年的气候波动进行预测的要求十分迫切。由于我们对过去的气候过程和起因的知识十分有限,上述要求无法满足。二十世纪初期以前,像温度、气压、雨量这类气候仪器记录,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是稀少的。用仪器观测的历史还可上推二、三百年,但仅限于个别地点。为了对时间尺度为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做些了解,需要几个世纪之久的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记录。因此,只有用历史气候记录或其它的代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们用他们建立的理论来诠释古气候数据记录、理解现代气候,并预测未来几年到几十年的气候变化。为了检验气候理论,来自NASA戈达德空间科学研究所(GISS)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正在建立强有力的数学模型,用来模拟地球和大气条件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相似文献   

16.
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编辑选编     
《气象科学进展》2018,(5):125-126
叶物候悖论:为什么变暖在温暖的地方更为重要——Leaf phenology paradox:Why warming matters most where it is already warm.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8,Vol.209.气候和生态系统特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控制着物候对气候变暖和干旱的响应,而目前对这些交互作用仍然知之甚少。为了确定这些交互作用的贡献,美国杜克大学的Seyednasrollah等使用空基遥感植被指数检测了美国东南部沿气候梯度和不同生态区的叶片生长情况。通过建立一种分层状态——空间贝叶斯模型,量化了气温、干旱程度和冠层热胁迫是如何对山区到沿海平原地区的叶片展开产生影响的。研究使用了2001—2012年美国东南部59个观测点的植被生长开始期的气候数据、日植被指数和冠层表面温度数据。研究结果证实了沿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特性与气候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在山区,春季叶片生长开始得更快,而沿海地区森林对年际温度异常的敏感性更大。尽管所有地区对气温变暖的敏感性都在下降,但研究发现了一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落叶林为主的森林比落叶林较少的森林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低,这很可能是由于常绿物种在整个季节中叶片持续地存在。山地森林的生长开始期更容易受到日益加剧的干旱和水分不足的影响,而沿海地区则相对具有生态弹性。随着冠层热胁迫(定义为冠层与空气的温度差异)的增加,叶片在干旱年之后生长变得缓慢,在湿润年之后生长加速。  相似文献   

19.
1995和1996年春季北京地区大气冰核浓度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毕格型混合云室于1995和1996-春季在北京西郊观测了4种温度条件下的大气冰核浓度.分析了冰核浓度逐日变化特点,与1963-的观测(方法相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30 a来,冰核浓度平均约增加了15倍.根据严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能见度与冰核浓度的相关分析,推测人类活动作为冰核源的权重,冰核浓度增加.分析发现大气中高活性冰核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明显小于低活性冰核.结合冰核活性与粒子尺度的相关,分析推测了大气冰核浓度随高度递减的特点,推测高活性冰核随高度递减更快.分析中参考了世界各地的观测结果,并对不同观测方法观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其中一些地区差异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冰晶浓度与云中气溶胶粒子浓度的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高冰晶浓度常对应有较窄的粒子谱和较小的浓度峰值直径.利用飞机观测的云中雪粒子浓度与冰粒子浓度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正相关;初步分析表明,大气冰核浓度除对冰云微结构和云中降水过程有重要影响外;还可能对云的辐射特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大气气候过?#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建立自动气象站(AWS)对在广阔的无人居住的南大洋区域扩大资料覆盖是一件引人向往的事情,在南极尤其如此。澳大利亚科学技术部南极处过去在冰原上曾使用过自动地球物理观测站(Bird和HumPhreys,2972),但是这些站用的是观测现场的磁带记录,而本文所讲的自动气象站则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