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介绍蒋益兰教授运用中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经验。蒋教授认为癌因性疲乏的病机为脾肾虚损,肝气郁结,患者在进行手术、放化疗等西医治疗后进一步出现气血亏虚,耗阴伤气,最后阴阳俱虚,甚至阴阳离决。其在脾肾同治的基础上,针对手术、放化疗及晚期肿瘤姑息对症治疗这3个不同阶段,提出了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养阴生津及平调阴阳的基本治法,并全程予以疏肝解郁,在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 base、JBI、OVID、Springer、CBM、CNKI、Wan Fang和VIP等数据库,遴选其中关于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日期为数据库建立至2014年11月10日。手工检索学位论文、期刊和会议论文等以获取补充资料。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及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2.0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 RCTs,共5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在生活质量[SMD=1.08,95%CI(0.86,1.29),P<0.00001]与疲乏程度[RR=0.75,95%CI(0.69,0.83),P<0.0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用于肺癌化疗癌因性疲乏患者,可改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健脾类方剂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8月之间采用健脾类方剂联合化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分析,无法转换合并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相关文献11篇,研究对象885 例,其中治疗组442 例(化疗+健脾类中药),对照组443 例(单纯化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健脾类方剂联合化疗能缓解癌因性疲乏症状[RR=0.55,95%CI(0.39,0.79),P=0.001],且对癌因性疲乏程度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SMD=-1.92,95%CI(-2.67,-1.17),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总干预时间对健脾类中药改善癌因性疲乏不产生影响,均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健脾类方剂联合化疗能有效提高免疫功能[MD=2.06,95%CI(0.07,4.06),P=0.04];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健脾类方剂对于降低癌症化疗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传统化疗。结论:健脾类方剂联合化疗能显著改善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受干预时间影响,同时可以改善中医证候,提高其免疫功能,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对研究结果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阴火理论对癌因性疲乏(CRF)的中医病机及治法进行探讨。脾胃虚弱为CRF的发病基础,阴火上乘,气火失调为其中心环节,阴火夹湿、痰、瘀为其病进之由。治疗CRF初期重在补脾胃、升清阳、调气机,中末期法当补脾胃、升清阳、调气机、泻阴火,且活血化瘀、除痰祛湿应贯穿疾病治疗之始终。阴火理论为阐释CRF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理论,为有效干预CRF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汤辅助培美曲塞联合顺铂(PP)方案对中晚期肺腺癌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中晚期肺腺癌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以PP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汤治疗,2组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中医证候评分、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癌因性疲乏量表(CFS)各维度得分情况及治疗后2组实体瘤近期疗效、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疾病控制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EA和CA125水平、中医证候评分和CF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辅助PP化疗方案可以降低中晚期肺腺癌气阴两虚证患者CEA和CA125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改善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增效且不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芪益肠汤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癌因性疲劳、生活质量、胃肠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90 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按照术后是否使用参芪益肠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益肠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G)评分、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及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FACT-G各项指标评分和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胃管总引流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芪益肠汤可明显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癌因性疲劳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肺一丸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肺一丸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一丸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癌性发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瘀毒内结型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瘀毒内结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癌痛方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阿片类药物使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结果:2组在第2阶段治疗后疼痛强度较第1阶段治疗后减小,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及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癌性疼痛,可以减轻疼痛强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值得在中重度癌痛患者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晚期肿瘤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晚期肿瘤癌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选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选用双氯芬酸钠栓剂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体力功能状态(KP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0%(24/30),对照组为63.3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KP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六黄汤加减在治疗晚期癌性发热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姚德蛟教授基于伏邪理论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经验。姚教授从伏邪致病的特点认识到癌性发热的发生、发展、转归等多环节与伏邪之感邪、邪伏、发病相类似,认为癌性发热与伏邪密切相关。其提出癌性发热的病机为正虚邪恋,治疗应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原则,临床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清虚实轻重,随证治之,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经验。潘教授认为癌性腹水的发病之本是脏腑功能失调,肝脾气机不畅,根据其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时以早期疏肝健脾、调畅气机,晚期健脾益气、补虚扶正为基本治法,善从肝脾论治,异病同治,主张调畅气机,自拟肝复方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癌性腹水,能有效减少腹水再生,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介绍朱佳教授运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经验。朱教授认为感染后咳嗽常因风邪恋肺,肺气不宣而致,以咳嗽、咽痒或咳少量黏痰为主症,其中有部分患者因素体肺气不足,致使风邪留恋不去,或因正气抗邪消耗过多致正虚而复感风邪,邪盛正衰,阴阳失衡,患者多表现为易复外感、咽干疼痛、咳嗽缠绵、疲乏少力等次症,因其反复难愈,将其归为“正虚邪恋证”,并以“平补阴阳,固护正气”为基本原则,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临证加减,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联合艾灸干预癌性腹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癌性腹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外敷联合艾灸干预。观察2组患者干预后的尿量、腹围、腹胀及双下肢水肿消退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0%,对照组为 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围明显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外敷联合艾灸疗法干预癌性腹水效果佳,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马科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胰腺癌的经验。马教授认为正气亏虚、邪毒侵犯肝脾为本病主要病机,扶正祛邪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发病初期以祛除癌毒为关键,后期以顾护肝脾为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介绍蒋益兰教授治疗老年中晚期胃癌的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脾胃失和,日久痰、瘀、毒胶着于胃,发为癌毒,病属本虚标实。临证治疗以扶助正气、健脾和胃为本,辨证论治,整体调控,因人而异,随症加减,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VOSviewer及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及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掘国内癌痛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态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源,以“癌痛”或“癌性疼痛”或“癌症疼痛”等为主题词,检索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章。通过合作网络共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等方法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共纳入6522篇文献,近10年来癌痛领域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各作者普遍发文量较少,核心团队尚未形成,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核心学者为马正良教授;国内主要研究机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各机构跨区域合作相对较少;关键词聚类分析分别形成了21个具有代表性的聚类。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癌痛患者综合护理、肺癌疼痛治疗为癌痛领域热点研究方向,但各个方向研究均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归纳、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 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排气、排便、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可有效改善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消癌平注射液治疗晚期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 例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 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消癌平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的疼痛疗效、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爆发痛发生次数、盐酸羟考酮缓解片人均日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24%(45/51),对照组为70.59%(36/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RS评分、QOL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爆发痛次数、盐酸羟考酮缓解片人均日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消癌平治疗癌性疼痛的止痛效果佳,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薛莎教授采用“塞因塞用”之益气养阴法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经验。薛教授认为,老年人因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而易发功能性便秘,其中气阴两虚是其发病的关键,因此主张以“塞因塞用”之益气养阴法治疗。临证治疗中,薛教授通过合参药理,巧用经方,固本为基,兼以通导,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相关疲乏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40 例Ⅲ~IV期非小细胞肺癌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 例。对照组单用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对2组进行疲乏评估,同时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卡氏评分(KPS)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脱落6 例,对照组脱落4 例。治疗后,治疗组Piper疲乏修订量表积分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情感、躯体及认知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其神疲乏力、自汗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且治疗组在提升KPS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有20例发生不良反应,共出现25次不良事件;对照组中有36例发生不良反应,共出现48次不良事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有助于减轻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气虚证患者的疲乏症状,改善体力状况,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