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刮痧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刮痧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刮痧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3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采用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配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4%,对照组为7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VA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及2组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整脊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葛根舒颈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治疗组予葛根舒颈方治疗,对照组予颈舒颗粒加甲钴胺分散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结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对照组为7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手臂麻木、项臂疼痛、椎间孔挤压试验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臂麻木、项臂疼痛积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舒颈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药枕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比较2组VAS评分、NPQ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NPQ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单用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整脊手法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0%(47/50),对照组为80.00%(40/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小针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VAS评分、NPQ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NPQ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经筋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配合盐酸乙哌立松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颈舒颗粒治疗。观察患者在用药前、用药2周及用药4周后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效率治疗组为91.67%(44/48),对照组为87.50%(42/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VAS评分、NDI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可以在短期内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主要优势为缩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自然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葛根汤联合针刺治疗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3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6 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37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汤治疗。观察2组综合疗效,治疗1、2个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SCV)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0%(35/37),对照组为77.78%(28/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CV评分、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2个疗程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葛根汤联合针刺能改善风寒闭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提高疗效,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脐针结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脐针治疗,疗程均为10 d。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90.00%(2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针结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能更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采用常规针刺以及常规针刺加隔姜灸3、5、7壮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量表(JOA)评价上肢功能和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4组上肢功能、感觉JOA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C组与B组、D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5壮隔姜灸疗效最佳,能更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功能、感觉,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TDP及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电针+TDP+温针灸治疗)、对照1组(采用电针+TDP治疗)、对照2组(采用电针+温针灸治疗),每组各20例。治疗后对3组进行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评定3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1组为80.0%,对照2组为90.0%,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3组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结束后随访2周,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1、2组(P<0.05),对照1、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正脊手法配合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单用水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脊手法。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D值及红外线热成像温差。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D值及红外线热成像温差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正脊手法配合水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用水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介绍王富春教授运用手三关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指麻木症状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脾阳不足,湿邪困阻中焦脾土,水谷精微无以送至四肢经络,加之风寒湿外邪或痰湿、瘀血阻滞,久之则经络气血阻滞,而发手指麻木之症。临床上治当循因结合辨经治疗,选取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腕背横纹三穴,同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穴,结合效验穴手三关穴,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扶正兼驱邪外出,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电针联合颈椎横突前结节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西药和电针作为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颈椎横突前结节注射与穴位注射。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各项疼痛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改良表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90.0%(27/3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29/30),对照组为90.0%(27/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疼痛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改良表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电针联合颈椎横突前结节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疼痛情况,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6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疗法,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后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87%(31/32),对照组为90.63%(29/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VAS评分治疗24 h、72h及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72 h及治疗1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CASCS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刺结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穴位敏化理论探讨敏化状态腧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敏化状态腧穴诊断界值的128 例患者分为穴位敏化组96 例、穴位非敏化组32 例,因2组一般资料不均衡而重新匹配,最终纳入23 例为穴位敏化组、23 例为穴位非敏化组。2组均采用针刺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A)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12)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的VAS评分、CASCA评分、SF-12评分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针刺相同穴位的情况下,穴位敏化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优于穴位非敏化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2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 例。治疗组采用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对组照采用双氯芬酸钠联合机械牵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臂丛神经根椎间孔横切面内径(C5~C7)、神经F波传导速度(正中神经与尺神经)、颈椎曲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29%(50/56),对照组为78.57%(44/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ND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N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C7内径低于对照组、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侧旋提推手法联合舒适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确,且安全性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介绍陈泽涛教授从气虚血瘀论治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陈教授认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上以益气活血为原则,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注重健脾补气,活血化瘀。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单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颈椎牵引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4%,对照组为72.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