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色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5—6月和2004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Trewava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仔、稚、幼鱼的摄食率高达96.9%,摄食量占体重的2.9%—24.4%,摄食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早晨和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52 7e0.671 5x(r=0.951 9),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0.011 5D2-0.212D 3.536 7(r=0.952 9),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48e0.130 9D(r=0.965 0),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265 5L2T 2.735 2LT 2.5415(r=0.953 9)。  相似文献   

2.
2002年5~6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双棘黄姑鱼(Nibeadiacanthus(Lacpde))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双刺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3.1%,摄食量占体质量的4.09%~21.07%,日摄食量占体质量的23.67%~57.24%;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y=0.1267x0.7878,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1.8603e0.0723D,体质量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M=0.0203e0.2484D。全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为M=0.0024L3.4633。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  相似文献   

4.
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1~23℃时,仔鱼在孵出第6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对288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83.0%,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6%之间,日摄食指数在6.8%~29.6%;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一昼夜中仔鱼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和翌日08: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0:00~14:00,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但12:00~20:00均保持较高的摄食水平.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有少量摄食.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y=0.030 7W 0.050 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2.666 1e0.043 3D,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W=0.065e0.169 3D,全长(LT)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01 8LT3.689 4.  相似文献   

5.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的试验数据,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5~28.5℃时,仔鱼在孵出第4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糜.对422尾仔、稚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95.1%,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34.15%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83%~82.08%之间,其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仔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1:00和15: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3:00和17:00,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量(Y)与体重(形)的关系式为Y=0.017W+0.198,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r=2.229e^0.038D,体重(形)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形=0.063e^0.130D,全长(LT)与体重(形)的回归方程为W=0.0047LT^3.319.  相似文献   

6.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7.
Mian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Mian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于2013年5~7月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水温为(26.7±1.3)℃的培育条件下,云纹石斑鱼仔、稚鱼摄食能力强;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率为40.00%;仔、稚鱼平均摄食率为97.63%,且13日龄之后的平均饱食个体比例为92.25%,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可用二项式方程y=0.000 1W2+0.055 9W-0.629 8表达;云纹石斑鱼仔鱼、稚鱼在白天均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为白天摄食类型,并可以初步确定以鱼体重的10%~20%和8%~10%分别作为云纹石斑鱼仔鱼和稚鱼的日投喂量.全长(L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为Lt=0.008 8D2+0.162 2D+1.114 5,体重(W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为Wt=0.366 0D2-11.361D+59.022 3,全长(Lt)与体重(Wt)的回归方程为Wt=0.011 7Lt3.017 8,b=3.017 8约等于3,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为均匀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9.
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5 ̄6月份在本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养的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种群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积累资料,并为开展大批量苗种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水温在23℃时,仔鱼约经55 ̄6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10mm),摄食桡足类的比例迅速增加。对285尾仔、稚、幼鱼观察,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达100%。摄食量约占体重的  相似文献   

10.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11.
真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鲷PagrosomusmajorTemmincketSchlegel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昏摄食的特点。在晚上黑暗状态下,只有幼鱼表现出明显摄食,仔、稚鱼基本不摄食.这一结果为真鲷人工养殖提供给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四种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吴鼎勋  洪万树 《台湾海峡》1999,18(2):186-190
本文研究了汞、铜、锌和铬四种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Nibea mi- ichthioides)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受 阻,受精卵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初孵仔鱼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这些重金属对鮸 状黄姑鱼仔鱼的毒性强弱依次为Hg~2+>Cu~2+>Zn2+>Cr~6+。根据实验数据求得四种 重金属对鮸状黄姑鱼仔鱼的24、48、72和96h LC_50值及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13.
The food consumption and ecologic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a species marine pelagic andsmall size fish, Hyporhamphus sajori,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in situ stomach content method presented by Egg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ish was taken in food all day, so empty-stomach rate was very low, taking up about 4.5% of the total determined fish number. However, the fish still has significant daily feeding rhythm. A feeding peak was found 0:00 o'clock at night, but feeding level was always high in the daytim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antaneous food content in stomach and corresponding time could be described as S_t = a ·e ~(-b ·t). There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stantaneous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between two determinations, with average value being 0.13 × 10~(-2)g/ (g·d) (wet weight); (3) the daily food consumption tended to change in irregular waving form, with average value being (10.16×l0~(-2)±1.19×l0~(-2) g/ (g·d) (wet weight) or (55.56 × 10~(-2) ±6.51 × 10~(-2) kJ/  相似文献   

14.
5种有机磷农药对鮸状黄姑鱼胚胎和仔鱼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呋喃丹和乐果等5种有机磷农药对Miao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dides)胚胎和前期仔鱼的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的浓度条件下,甲胺磷对胚胎的毒性最大;乐果对胚胎的毒性最小;敌百虫和敌敌畏对仔鱼的毒性大于其他3种有机磷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和呋喃丹对仔鱼的毒性大于对胚胎的毒性,而乐果对两者的毒性是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对饵料鱼和蛤摄食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体重为(9.20±1.50)g的三疣梭子蟹在分别投喂饵料鱼和兰蛤及有无沙底质条件下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率和昼夜摄食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投喂兰蛤组的三疣梭子蟹摄食高峰在20:00左右,投喂饵料鱼组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高峰在02:00左右;沙底质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夜晚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94.34%,而无底质组为75%,表明在潜底环境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具有更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投喂兰蛤组三疣梭子蟹黑夜摄食量比值显著高于白天,分别为75%和25%,而投喂鱼组黑夜摄食量比值仅略高于白天,分别为59.21%和40.79%.此外,投喂鱼组白昼摄食率可达80%,显著高于投喂兰蛤组的10%,表明投喂鱼饵料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白昼进食.根据昼夜摄食量对比分析,建议采用白昼投喂占总投喂量20%~30%的鱼肉以降低蜕皮残食,夜晚投喂70%~80%的兰蛤的投喂策略促其生长,并减少梭子蟹的残食.  相似文献   

16.
黑鲪生态生长效率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3年12月-1984年5月和1990年6月-1991年1月以中国科学院海样研究所生物培育楼养殖黑为材料,进行黑周年的摄食-生长实验,以探讨其生态生长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冷温性鱼,黑在4.0-27.3℃水温条件下都有摄食;平均日摄含量为2.4-10.0g,相对体重的百分比为1.1%-4.4%.单见,这二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体重日增长量以4,6,7月和10-12月份较高。生态生长效率波动于6.5%-34.7%范围内,年平均为16.7%。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头长在第一转折点后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除头长和体高在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后生长速率减慢外,其余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均逐渐加快。3~4日龄“开口期”前后的仔鱼,摄食发生率和饱食率均较低,随后逐渐升高。摄食发生率在12日龄后达到100%,饱食率在25日龄后达到100%(消化道充塞度为3~4级)。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均为白天摄食类型,白天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71.6%以上。随日龄增长,鱼苗饱食时间呈下降趋势,消化时间则呈上升趋势。了解绿鳍马面鲀早期的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可为人工育苗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斜带髭鲷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取自广东饶平海水网箱养殖的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人工苗养殖群体同工酶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48尾鱼所检测出的11种同工酶的23个基因座位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苹果酸脱氢酶(MDH)过氧化物酶(PER)等酶的基因座位上发现多态性,其平均多态位点比例(P)为17.39%,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的平均数(Ne)为1.174,平均杂合度的观测值(Ho)为0.051,预期值(He)为0.039,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291。这说明该养殖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光照对真鲷仔、稚、幼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光照对真鲷(Pagrosomusmojor)仔、稚、幼鱼的摄食有重要影响。摄食的适宜光照度范围为100~102lx,最适光照度范围为101~102lx。103lx强光对仔鱼摄食的影响大于稚、幼鱼;100lx弱光对9d以前的仔鱼和稚、幼鱼的摄食影响较小,对9d以后的仔鱼影响较大。此结果和鱼的感觉器官发育及鱼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