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一个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讨论了震前地壳在与外界同时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时的动力学行为和超熵判据,并分析了拉仲试验过程中的超熵变化。对100km~3体积的弹性体,用地壳的实际参数进行了形变与震级的对应关系计算。最后,分析和讨论了青海省门源6.4级地震前地壳的超熵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地壳垂直形变场的综合逼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壳垂直形变受多力源影响,单一逼近模型难以准确逼近地壳形变场的问题,提出了两步逼近综合模型和加权综合逼近模型,给出了模型应用实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综合逼近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指出了地壳垂直形变分析中经常用到的(速率)伪逆和拟稳基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及现行分析方法中的不足,然后运用场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给出了以通量均衡为条件的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及可用于形变分析的一些新的定量指标。同时,也指出了有关量的物理含义,这可能有助于形变分析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壳形变问题中观测向量和趋势项系数矩阵均含有误差的情况,研究了总体最小二乘配置平差方法,在广义总体最小二乘准则下推导了具体的解算公式和迭代算法。利用模拟的地壳水平形变和2009年意大利L’Aquila实际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最小二乘配置与传统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在地壳形变分析中的效果基本一致,并给出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峡地区多年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变特征。结果表明,各断层活动性甚微或基本不活动,区域地壳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地壳形变分形研究中实际存在的几个问题,包括1)分形研究是否避开了模式方法;2)地壳形变分形问题的性质和类属;3)地壳形变分形测算实施;4)形变参数时间序列Liapunov指数计算,开展了讨论,旨在促进地壳形变分形研究的进—步开展。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地壳形变的普适表达式。对地面倾科的内在实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它具有剪应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进行重大工程建设时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三峡地区区域地壳结构、地壳应力状态、地壳形变、断裂活动性及地震活动性等影响地壳稳定性的因素。利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该区地壳稳定性作了分区评价。按区域稳定的四级划分标准,在三峡地区划分出三个稳定区、两个基本稳定区和两个次不稳定区。三峡工程坝址位于稳定区内,库区跨越了基本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地壳形变测量学与大地测量学的区别和联系,笔者认为,从学科划分上讲,应将地壳形变测量学作为大地动力学的一个分支。笔者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的实用问题以及为地震预报及其研究服务的地壳形变网的布设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地壳形变测量学的学科发展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天山构造带区域为例,分别用精密水准和GNSS给出地壳形变垂直运动速率矢量图,对其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基于优势互补原则,给出二者融合的形变图像。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该方法得到的垂直形变图在强震中长期预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具有0.1ppm精度的双色测距仪是监测地壳形变的有效工具,也是当今光电测距仪的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双色测距仪提高测距精度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列举了世界上各种双色测距仪的性能参数,给出了用双色测距仪测量地壳构造应变及监测地震活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1900年10月17日——21日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召开了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专业委员会成员,科技司领导,地震研究所领导、部分地震重点监测区省局领导、地壳形变观测(含重力)手段专业技术管理组代表、研讨会学术论文作者以及来自中科院测地所、国家测绘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报、地震出版社,《地壳形变与地震》编辑部的部分特邀专家共60余人。研讨会主要议程:一是审议“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二是学术交流。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是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委托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科技司联合制定的。提交大会审议的征求意见稿是今年8月邀请部分专家集中编写,科技司及有关同志汇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自适应递推算法进行地壳形变模型的辩识,并就模型特征参数的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以形变准方向作为地壳形变系统特征量。根据该量的变化,有时可反映地壳介质弹性参数的改变。对于研究地震孕育过程,更充分地挖掘观测中的信息,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第二期发表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周坪地震台“略谈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根据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也想对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谈谈我们的肤浅看法。 《略谈当阳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中认为,周坪地震台1981年4月—6月份短水准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且1981年和1980年相比气象又无异常,因此认为1981年7月5日当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活断层等资料计算了青海东部地区的主应力方向。结果表明,主压应力为北东向。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及地壳形变场趋于一致。认为,晚第三纪以来,该区地壳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地壳形变运动模型的建立和参数估计,对其中模型误差和观测误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正确合理地进行地壳形变运动学描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执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门罗帕克分部联合主办的“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召开。近百名中外学者出席了会议。湖北省付省长梁淑芬出席了开幕式,国家地震局付局长高文学参加了会议。 “地壳形变与地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获取地震造成的地壳形变信息和产生这种形变的机理及其观测  相似文献   

18.
Lyapunov指数是判断动力学系统演化趋势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文根据Lyapunov指数的定义,导出了形变能到达临界状态时地壳中弹性模量与应变状态之间的关系,计算了青海门源6.4级地震过程中不同弹性模量所对应的Lyapunov指数,得出以下结论:(1)在Lyapunov指数稳定的意义下形变能的稳定性与应变张量ε和弹性矩阵D的乘积有关,当2ε~TD大于单位矩阵I时,形变能随应变的变化不稳定;当2ε~TD小于单位矩阵I时,形变能系统稳定。(2)在门源6.4级地震过程中,震后弹性地形变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大于震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速率面拟合法已应用于地壳垂直形变模型分析,本文利用这一曲面拟合理论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模型,详细推导了相应的公式,并进行了模拟试算。  相似文献   

20.
GPS连续站水平分量时间序列共模误差识别的欧拉-小波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先验误差、欧拉法、小波方法及地壳形变分析的特点,探讨了共模误差的识别与消减处理模式,对于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消减共模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