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库尔干5.5级地震给震区建筑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选择震区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土石木结构等3类典型建筑结构,介绍了各类建筑结构地震破坏特点,分析了震害特征与破坏机理。结果表明:RC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抗震性能,即使在震中区,破坏也仅仅表现为非结构性破坏,如填充墙开裂和吊顶脱落等;砖混结构绝大多数抗震性能优良,仅震中区的少数建筑物发生了承重墙墙体开裂情况;土石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最差,地震破坏最为严重,是导致该次地震人员伤亡主要原因。建议地震高烈度设防区房屋建筑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RC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抗震性能差的土石木建筑房屋应尽量避免继续建设和使用。结果可供类似地区房屋建设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22日,木里、盐源交界处先后发生Ms3.4、Ms 4.1及Ms3.7级地震,地震造成当地自建房屋破坏,震中区建筑类型主要为土木结构、夯土墙结构及木结构。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地震烈度图,分析了建筑物破坏原因,指出土木结构及夯土墙结构是农村自建房屋中抗震最不利建筑,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相对较好。房屋抗震性能不佳是此次地震震害较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农村住宅砌体结构地震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震害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房屋在地震中破坏严重,主要原因是农村自建房屋大都缺乏基本抗震措施.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农村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但这些措施实际抗震效果如何,除了极少数通过模型试验验证外,很少得到验证.本文建立了砌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以一幢农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时程反应来再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状况.研究表明本文提出数值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破坏过程,发现结构抗震薄弱部位.通过对三种模型对比分析表明圈梁和构造柱可以有效提高砌体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但对局部破坏影响不大,需要在以后抗震设计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常业军  吴明友 《山西地震》2001,(1):23-25,29
历次地震的震害表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安徽省合肥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合肥市中市区房屋的抗震资料,用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各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按Ⅶ度设防的建筑物遭遇Ⅶ度地震时,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框架砖房以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基本完好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常想德  孙静  李帅 《中国地震》2017,33(4):771-780
通过对2017年8月9日精河6.6级地震灾区内共计355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灾区最高烈度为Ⅷ度(8度),灾区面积15623km2,灾区总人口487696人,其中,受灾人口133695人,地震共造成36人受伤;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抗震能力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土木结构房屋倒塌及屋檐塌落是导致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砖木结构房屋缺乏抗震设施,破坏形式多样;砖混结构房屋在高烈度区破坏较重;框架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但填充墙普遍出现破坏。安居富民房屋抗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6.3级地震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发生了6.3级地震,地震波及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和格尔木市等地区,在地震灾区各类房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结合地震现场灾害调查结果,对灾区的几种房屋类型进行了震害现象分析,并剖析了产生破坏的原因,对今后灾区房屋重建和抗震减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2020年1月16日新疆库车5.6级地震造成库车市塔里木乡居民房屋不同程度破坏。依据地震现场1个乡18个调查点的实地调查结果,初步分析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和房屋震害特征。结果表明: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Ⅵ度,受灾面积为813.6 km~2,涉及185户685人,无人员伤亡;建造年代较早的砖木结构抗震安居房,由于抗震设防烈度较低,部分房屋抗震构造措施不完善,破坏程度相对较重;少数砖混结构房屋因地基沉降及地震叠加破坏作用,造成门窗洞口处墙体出现裂缝;框架结构房屋受场地地震动放大影响出现填充墙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8.
何照全 《华南地震》2007,27(2):86-89
根据海口市房屋现状及施工调查情况,分析了地震时由于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工程结构抗震能力破坏的主要原因,探讨了如何提高建筑物施工质量及抗震性能问题。  相似文献   

9.
1981年1月24日在四川省道孚县城附近发生了6.9级地震,道孚及其附近地区除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房屋外,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坏。深入研究各类震害现象和某些工程抗震问题,为当地今后防震抗震工作提供借鉴是必要的。现将房屋震害的考察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一、震区的房屋结构区内房屋以木结构、砖木(或混合)结  相似文献   

10.
九江瑞昌5.7级地震主要结构类型房屋破坏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杰 《华南地震》2009,29(1):115-121
九江瑞昌5,7级地震是江西省近代以来强度最大、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由于震区地质条件复杂,房屋抗震性能差,再加上震源浅因而造成了大量民房的毁坏。在地震现场科学考查的基础上,针对灾区主要结构类型房屋的破坏情况,从灾区地震地质环境、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分布情况和震害特征,对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破坏成因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简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强地面运动资料的处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影响因素、强地面运动的模拟和宽频带反应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回顾与展望了我国在强地面运动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对中国西藏定结县房屋破坏的特征,分析了定结县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刚察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的大通山区,灾害类型以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为主,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威胁少数民族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刚察县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特点,并针对灾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新疆两次强烈地震戈澍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830011)主题词:新疆强震中期预报长期预报1996年是新疆地区地震强烈活动的一年。在新疆境内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它们是3月19日阿图什6.7级地震和11月19日和田西南的7.1级地...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1730年北京圆明园地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环文林  时振梁 《地震研究》1996,19(3):260-266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伟锋  祝意青 《地震研究》1999,22(3):273-279
以1989 ̄1997年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为1989 ̄1991、1991 ̄1995、1995 ̄1997年三个时段,定性定量分析了这三个时段该地区重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了北祁连河西地区的重力场现处于祁连山重力值上升、河西走廊重力下降的逆继承性重力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查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它已由50年代创建初期的单纯用于找铀矿,发展到现在在环境科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寻找油气田、钾盐、磷矿、铜锡矿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方法技术上有所创新,并已逐步走向系列化和标准化;在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方面得到了发展;以及在油气、煤炭测井的测试仪器等方面也都有重要进展.本文还对核地球物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首先,为适应多领域应用和方法技术本身的发展,应深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其次,要发展和提高测量结果的推断解释水平,研究消除、减少干扰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第三,应更多地运用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创立自已的理论和方法;第四,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使核物探稳步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发生6.8级地震,我国西藏自治区受损较为严重,西藏地区的重灾区地震烈度达Ⅶ度。介绍了该地震序列及地震对西藏地区造成的震害、震后应急响应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