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山西省及邻区十几年来所发生的几个ML4.5以上地震为例,对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处理后所提取出的异常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对应中强地震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山西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临汾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临汾及其周边地区发生4.0级以上地震时的异常变化、异常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对于捕捉该区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有积极的意义;对2008年4月以来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变化形态做了分析,其结果可为场源外区域地电异常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的台址情况及地电观测环境做了介绍.对影响观测的干扰因素和观测资料的映震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山两临汾中心地震台地电观测具有较强的监测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将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倾斜形变观测的原始记录图、日均值图、矢量图中存在的地震扰动、同震阶跃等异常形态进行分析。以发现震前的中长期异常,总结规律,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5.
2009-2010年山西地区相继发生4次Ms〉4.0地震,着重对地震前地倾斜资料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汲取地倾斜数字资料中的地震前兆信息,从而为准确利用临汾地震台地倾斜资料,分析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华北联网短波通讯中CCU故障处理方法杨志刚,徐良爱,黄百锁(中国山西041000临汾中心地震台)华北地区遥测地震台网联网(简称华北联网)于1992年9月通过国家地震局专家组的验收,投入运行两年来,较好地监测了大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了首都围及华北地...  相似文献   

7.
中强地震前朝阳地震台地倾斜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朝阳地震台地倾斜长期可靠的资料,在多次中强地震前出现明显的中短期异常,为预报地震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研究讨论了距朝阳台600km范围内发生的10次地震(4.5≤M≤6.2)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朝阳台倾斜异常的时间、形态、方向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异常形态与地震的空间位置有关,短期异常是判定地震发生时间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判断朝阳地倾斜目前所处的异常阶段,分析预测了未来地震发生的区域和强度。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系统,并对2009年以来更换电极后,观测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表明,临汾台大地电场观测数据能够反映出地电场强度的时空变化,数据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可以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相应信息。  相似文献   

9.
主要对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倾斜水平摆与垂直摆的各项观测指标、质量做了综合评价,发现由于两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摆系结构的不同,对地震的响应能力也有所不同,且在受同-区域应力场作用时,有着较好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18日四川省白玉县发生Ms5.4地震,临震前4天左右甘肃陇南中心地震台钻孔倾斜、数字化气氡观测资料出现短临异常现象.钻孔倾斜异常形态趋势转折,持续时间1天;数字化气氡异常形态,加速下降后回升,持续时间3天.  相似文献   

11.
1999年 11月 1日 ,在山西大同—阳高一带发生了 Ms5 .6地震。山西离石地震台依据该台地倾斜观测出现的异常 ,震前对这次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地震预报 ,为了探讨单台地震预报的方法 ,在该次短临预报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差分法、滤波法、矢量法、形态分析法对观测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处理 ,发现该台地倾斜震前异常反映较好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指出 ,这对山西的地震监测预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几年临汾中心地震台的数字化定点形变资料,参照台站仪器工作日志,排除人为干扰、气象因素等台站已知干扰因素,综合分析总结临汾台数字化定点形变日均值、整点值、分钟值曲线在震前出现的各种异常图像,找出一定的判断规律,从而为地震预测及震后趋势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叙述了山西临汾中心地震台定点水准观测场地及所跨断层的简况,利用1987年至2000年的观测资料对跨断层的2个测段高差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M4-BM1测段能反映所监测断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09年至今,山西境内及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多次有感地震,文章着重分析几次地震前临汾台水平摆观测资料出现的异常变化和同震响应能力,并对资料在映震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准确利用水平摆资料预测、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洪洞临汾大震震源断层的相互作用和地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临汾地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 3/4)两次相距最近特大地震。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有持续不断的小震活动。我们根据1670次中、小地震精确震源定位结果和149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通过震源三维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和临汾地震的强相互作用是解锁,因此导致临汾地震提前发生;此外,2者之间还存在弱相互作用,并且和随机发生的地震达到一种平衡。2次大地震对区域所积累的应变基本释放完毕,难以再形成与应力场一致的大破裂,使得临汾地区连续的地震活动以中小地震的形式体现,连续300多年都没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估计今后临汾地区的这种低水平活动将继续下去,发展趋势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省地震局代县中心地震台的水准观测项目在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M6.2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张北M6.2地震前存在着大范围的应力积累、调整过程。代县台的7条水准测线均存在长、中期形变异常。异常时间大约1a~2a左右。异常幅度变化大。地震发生在测线观测曲线异常转折恢复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山西洪洞、临汾历史大震区现今地震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临汾地区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资料,对1303年洪洞(M=8)、1695年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所在区域1987年-1999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的测定情况比原有结果有很大改善,定位精度明显提高。两次历史大震所在区域中现今地震的密集区,与两次大震各自的高烈度区长轴方向、形状和大小相吻合,反映了历史大震震源断层对现今小震活动的约束作用。小震震源深度的分布情况表明,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可能都比较浅。重新定位结果为利用现今小震的群体特征研究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