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7,(4):21-21
贵州全省现已有58个县、区进行了防雹、人工降雨及防霜试验,绝大部分县都开展了农用小火箭的研制,群众性运动蓬勃发展。1976年11月8-17日在兴义县召开了防雹、人工降雨小火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省8个地、州、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的干部或技术人员,42个县的防雹、降雨指挥部的干部或技术人员,省、市有关单位的代表,以及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气象局、云南省罗平县科委、富源县气象站等地区的代表共142人。  相似文献   

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幅员面积42700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形复杂。全州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也是北中温带的气候脆弱区,一年四季气象灾害频发。延边州是全省较早开展高炮防雹增雨作业的地区之一。上世纪70年代,敦化、汪清等地为抗旱开展了高炮增雨作业,效果较好。延吉园艺农场、龙井果树农场为保护苹果梨免受冰雹灾害,组织了高炮防雹作业,保护近30000亩果园,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高炮防雹至今仍是这两个农场的主要防灾手段。进入90年代,延边州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保护烤烟、蔬菜、中药材等作物免受雹灾,各县(市)政府陆续购置了一批部队退役高炮及增雨防雹火箭发射架。敦化、安图、图们等县(市)政府设立了专门组织机构,组织领导这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州共有火箭发射架41部,其中移动发射架8部,“三七”高炮48门,8县(市)均具备作业能力。为了适应全州范围内出现的火炮、火箭数量增多,作业规模扩大的新形势,州政府于1999年批准成立了延边州防雹防雷办公室。州防雹防雷办为副县级机构,编制数10人,由州政府办公室和州气象局共管,以气象局为主,统一指挥全州的防灾减灾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前,全州每年仅防雹作业就达几千次,保护耕地(果园)面积在15万公顷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70%。  相似文献   

3.
我区历年在西南部和中部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春、夏干旱,部分地区还经常遭受冰雹危害,而桂北地区往往出现秋旱。因此,干旱和冰雹是我区农业生产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是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至今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我区人工降雨试验是结合抗旱斗争需要始于一九五九年,当时用樟脑酒精、盐粉做催化剂,用飞机、孔明灯进行播撒,断断续续工作,一九六四年停止试验,一九七二年以后继续开展这项科学实验活动,曾经同时使用过飞机、高炮、土火箭等方法来播撒盐  相似文献   

4.
都安县是我区开展小火箭人工降雨试验比较早的一个县,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的资料统计,共进行人工降雨五十三次。以作业点附近和下风方为目标区,上风方相应的区域为对比区进行检验,有明显效果的有四十二次,占作业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九。成绩的取得与天气系统、云层条件、催化时机和小火箭的质量等有着密切关系。具体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6—2013年新疆主要冰雹多发地区及新疆总的年冰雹灾害面积资料,依据所选地人工防雹业务发展关键历史节点,确定其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年份。采用Welch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以年冰雹灾害面积作为统计变量,对所选的新疆主要冰雹多发区,以及新疆总体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前后的显著性进行评估分析,以得出新疆重点雹灾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后,阿克苏地区防雹减灾效果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在显著性水平α=0.01时,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15 062.9 hm~2,相对减少43.14%,按农业生产值计算,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损失28 109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3.49%,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6;利用区域回归分析法得出,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23 802 hm~2,相对减少54.5%,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造成损失44 417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5.51%,年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10,显著性水平高达0.01;奎玛流域和伊犁河谷地区显著性水平均为α=0.2,未达到0.05的临界值,因此显著性一般;新疆总体防雹减灾效果显著性水平α=0.05,减灾效果显著。在显著性水平α=0.01时,新疆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3 374.3 hm2,相对减少4.1%,换算成农业生产值,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损失6 663.6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0.09%;兵团博乐垦区和五家渠垦区防雹减灾效果显著度均为α=0.05,减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7,(8):26-26
河南省气象局于9月23日—28日在辉县召开1977年人工降雨、防雹及小火箭研制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介绍了1977年人工降雨、防雹及小火箭研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和经验体会。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小火箭  相似文献   

7.
防雹效果检验问题仍然是人影工作的技术难题。针对2006年4月12日龙岩市长汀防雹作业过程,利用实施防雹作业的一个单体作业前后回波特征变化和同时出现的两个未作业单体自然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实施火箭防雹作业后效果明显,强回波中心逐渐减弱、回波面积加大并未出现冰雹,有效地保护了下游区域免遭冰雹袭击。  相似文献   

8.
冰雹灾害是威胁长春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因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如何建设长春市防雹体系,科学开展防雹减灾作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依据1995年以来长春市辖区冰雹灾害资料,综合分析出近10年来影响长春地区的主要雹线(冰雹路径),并依据雹线和各地实际防雹需求,对长春市防雹体系建设方案进行了专项研究,本文对于长春地区开展人工防雹减灾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虎春 《气象》1980,6(6):28-30
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防雹和人工降雨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防雹工具也由民间的土炮发展到自制小火箭和高射炮。由于小火箭较易制做,用量又大,各地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消雹、降雨小火箭厂。其中许多厂技术较低,设备较差,产品又未列入国家计划,多是自行设计,自行生产推销,这就出现了目前使用的小火箭型号杂、质量次、事故  相似文献   

10.
以1995年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的合理防雹物理概念为基础,依据陕西省冰雹云的结构特征和防雹火箭作业特性,为最大限度利用播云催化剂的作用和发挥防雹作业能力,将防雹火箭发射方式分为单线催化作业方式、伞型催化作业方式、垂直催化作业方式和立体催化作业方式四类。以提高火箭防雹作业的时效性为目的,对各类防雹火箭发射方式进行效率分析,提出各发射方式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要求,指导火箭防雹作业的指挥、操作和培训。  相似文献   

11.
以1995年世界气象组织(WMO)提出的合理防雹物理概念为基础,依据陕西省冰雹云的结构特征和防雹火箭作业特性,为最大限度利用播云催化剂的作用和发挥防雹作业能力,将防雹火箭发射方式分为单线催化作业方式、伞型催化作业方式、垂直催化作业方式和立体催化作业方式四类。以提高火箭防雹作业的时效性为目的,对各类防雹火箭发射方式进行效率分析,提出各发射方式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要求,指导火箭防雹作业的指挥、操作和培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前苏联不同地区的降雷可能性进行了考虑,并对其防雹的需要程度进行了评估。有关防雹应用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统计资料在文中做了介绍。统计资料包括:防雹保护区面积,冰雹、雷暴和阵雨日数,插云口数,播撒降雹云、有降雹危险云以及有可能降雹云的云块数,火箭和炮弹的消耗量,插云剂的消耗量,播撒成功和失败的播云日数和云块数,冰雹灾害面积,10个防雹区中的每一个防雹区以及整个前苏联防雹网络的防雹物质效果和经济效益。1自1967年以来,根据一项政府计划,在降雹可能性最大的下述地区,开展了旨在保护农作物的防雹工作。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13.
冰雹是定西地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区各县每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冰雹袭击。据统计,年平均雹灾面积为44万亩,最重年份达120万亩,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我站自1979年开展711雷达观测以来,逐渐积累了一些识别雹云的经验,用回波区高度、最强中心高度、回波强度、回波形状和500mb 环流型五个因子进行0,1回归运算,建立冰雹预报指标,准确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省飞机、高炮人工降雨工作自7月21日开始,于8月30日圆满结束。飞机共作业降雨18架次,飞经7个地区37个县,累计作业面积7万4千平方公里,全省7个县(市)开展了高炮人工降雨,发射碘化银炮弹2000多发,作业35次。今年飞机,高炮降雨都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的实地观测经验:对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如何观测、监视冰雹云的发展变化,准确地确定适宜的防雹作业时机。  相似文献   

16.
刘芳  贾玲 《陕西气象》2005,(3):48-48
高射炮、火箭发射系统是目前我国地面人工增雨防雹的主要作业装备。 2 0 0 4年陕西共有 447门高炮分布在 8个市 62个县 (区 )。WR- 1 B型火箭 1 33副 ,分布在 1 0个市 78个县 (区 )。面对如此规模 ,加强高射炮、火箭发射系统安全管理十分必要 ,也是确保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安全 ,促进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1 高射炮、火箭发射系统的购置购置人工增雨防雹高射炮、火箭发射系统 ,应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抗旱防雹需要提出购置申请 ,申请内容包括购置数量、布设位置、保护范围内的主要农经作物等 ,经市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火箭作业资料等对2019年4月11日百色市一次强降水伴有冰雹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对该次过程进行的人工防雹作业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引导低空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地面干线有利于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过程发生前,强盛的西南暖低压控制百色市,为对流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多物理指标也表明有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对两个相似风暴单体在开展作业和未开展作业情况下的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发现开展人工防雹作业的单体减弱速度更快、生命史更短,其后部受凝结潜热的触发不断有小对流单体生成,但这些新的小风暴单体强度维持在55 dBz以下,体积较小,生命史较短,不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在飑线发展旺盛阶段开展持续性的区域联合防雹作业能有效抑制飑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省于1958年开始人工降雨试验作业.据统计至1992年止,全省高炮人工降雨防雹作业3166次,飞机人工降雨作业426架次.目前,我省有用于人工降雨防雹的"三七"高炮134门,配置在60个县(市)、农场进行抗灾作业,已形成以高炮作业为主的专业队伍,并具有一定素质的业务技术骨干,现代化建设已经起步,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管理工作正走向科学化、正规化、制度化.一、我省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的发展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始于1958年在武汉地区进行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其后以飞机、土火箭、高炮为作业手段开展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化而进入当前的稳定发展时期.(一)1958~1971年为初始阶段1958年在省政府领导下,由武汉空军支援,在武汉地区进行了6次飞机人工降雨作业试验.尔后,有七个年份共飞行作业50架次,实施了人工降雨作业或进行消云、消雾试验.由于"大跃进"运动追求高速度的影响,起步仓促,技术力量不足,试验探测手段没有跟上,且因"文化大革命"动乱而时有停滞,加之未成立正式管理机构,缺乏科学的计划与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历了十多年探索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9.
何永光 《广西气象》1998,19(2):48-49
总结人工降雨防雹工作的实地观测经验,对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如何观测,监视冰雹云的发展变化,准确地确定适宜的防雹作业时机。  相似文献   

20.
沙雅县的人工防雹工作已开展三年.为了农业的丰收,沙雅县人民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取得了较好成绩. 冰雹给沙雅县农牧业生产曾造成严重的威胁.冰雹灾害这一项,使农作物失收面积最多年份达7万亩,经济损失约1700万元.1986年至1988年连续三年冰雹灾害严重,使棉花生产受到很大损失.棉花种植面积得不到发展,每年只能播种几万亩,平均单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