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早期PD患者18例、正常志愿者18例,同时行头部MRI平扫及DTI检查,观察两组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黑质、壳核及苍白球的FA值、ADC值。结果:两组间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及黑质的FA值比较,早期PD组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壳核及苍白球的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感兴趣区(ROI)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丘脑、尾状核头及黑质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可为PD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黑质微观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0例早期PD患者作为PD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MRI常规序列及DKI检查,所有DKI扫描数据经后处理后,收集各定量参数图,三项参数分别是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率(MD),分别测量黑质的各项参数值,对各项参数值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其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DKI各参数值对早期PD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PD组黑质FA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D组黑质MD值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PD组黑质MK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OC曲线显示黑质FA值、MD值及MK值诊断早期PD的AUC分别为0.716、0.613和0.820,黑质MK值诊断早期PD患者具有一定准确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FA值和MD值。结论:DKI可用于分析早期PD患者黑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中MK值可以更好地反映早期PD患者黑质细微结构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62例经病理证实直肠癌患者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DWI,测量淋巴结ADC值,根据病理结果将MRI检出的淋巴结分为转移性和良性淋巴结两组,将盆腔淋巴结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两组淋巴结的ADC值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测量225个淋巴结ADC值,b值为800s/mm2,转移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0.76±0.15)×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为(1.16±0.14)×10^-3mm2/s,两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以1.0×10×10^-3mm2/s为阈值,判断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53%、91.62%和93.45%。结论: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胸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胸部肿瘤患者102例,共计158处病灶,包括肺癌病灶33例,肺部良性肿瘤性病变18例,恶性淋巴瘤病灶24例,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灶24例,乳腺癌病灶22例,乳腺良性病灶17例,20处正常乳腺组织。全部病例均行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STIR-EPI序列成像,其中33例病灶同时行SE-EPI(SPIR)序列扫描,另有4例行全身大范围采集,包括胸部、腹部及盆腔;DWIBS图像后处理后可获得ADC图,利用ADC图各病变的ADC值,对其进行评价;利用3D 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立体观察病灶。结果:①STIR-EPI的背景抑制效果优于SE-EPI(SPIR)(P<0.05),经过3D 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可以得到类PET图像,从而更加清晰地观察病变。②胸部转移淋巴结ADC值为(1.37±0.41)mm2/s×10-3,而胸部淋巴瘤ADC值约为(0.91±0.12)mm2/s×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ADC值为(1.61±0.18)mm2/s×10-3,肺部良性肿瘤性病变ADC值为(2.06±0.21)mm2/s×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病灶、乳腺良性病灶和乳腺正常组织ADC值分别为(1.01±0.13)mm2/s×10-3、(1.81±0.18)mm2/s×10-3、(1.91±0.26)mm2/s×10-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类型胸部肿瘤性病变ADC值比较,除正常乳腺组织与乳腺良性病变、恶性淋巴瘤和乳腺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4例患者行大范围扫描(胸部、腹部及盆腔),3例发现远处转移。结论:①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②胸部肿瘤性病变中,恶性病变ADC值低于良性病变,可以帮助判断病变良恶性;③不同类型恶性肿瘤ADC值不同,可用于鉴别诊断;④可用于肿瘤的筛查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诊断脑缺血灶、脑萎缩合并缺血灶中的应用及对阿尔茨海默氏症(AD)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我院体检人员40例为A组,收治的缺血灶患者40例为B组,脑萎缩合并缺血灶患者40例为C组,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40例为D组,应用MRI评估各组患者MRI图像的差异。结果:C组研究对象的颈内动脉︰舒张期流速(ICA︰PDV)、R-ICA︰MF显著低于A组及B组,ICA︰收缩期流速(PSV)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D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组研究对象的L-IJV:PDV指标显著低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研究对象的MRI厚度方面在眶额皮质(OFC)、后扣带回皮层(PCC)、左半球内嗅皮层(EC)及右半球PCC线性趋势等均存在显著区别(P<0.05)。结论:缺血灶和脑萎缩是脑组织病理改变不同阶段的结果,MRI诊断的准确度较高,并且脑萎缩合并缺血灶患者和AD患者MRI图像相似,提示脑缺血灶合并脑萎缩合并发生AD风险,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2WI 3D-SPACE联合EPI DWI成像技术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0日于我院行直肠磁共振(MR)扫描的直肠癌患者36例纳入本组研究,扫描三方位高分辨T2WI序列、T2WI 3D-SPACE序列、EPI DWI序列。分别计算高分辨T2WI序列联合EPI DWI序列(A组)、T2WI 3D-SPACE序列联合EPI DWI序列(B组)对直肠癌T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两组序列总的T分期准确性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两组序列分别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B组序列T1、T2期准确性稍高于A组序列,两组序列总的T分期准确性分别为68.75%和71.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WI 3D-SPACE序列联合EPI DWI序列对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与高分辨T2WI序列联合EPI DWI序列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可作为直肠癌MRI常规术前评估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0kV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拟行下肢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扫描及注射参数为80kVp,对照组为100kVp。对比两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和图像质量。结果:对照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95mL)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血管强化CT值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结论:80kV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的CT扫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CTA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具有重要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39 mL低对比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00例(男性52例,女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低对比剂组、对照组,每组50例。低对比剂组采用三时相共39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对照组采用两时相共50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测量并比较主要血管CT值及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由两位诊断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冠状动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BMI、曝光时平均心率、主动脉根部噪声、SNR、上腔静脉、CNRRCA1和CNRL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右心室、RCA1、LM、心室壁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94.91%(1155/1217)的节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要求。低对比剂组、对照组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分别为95.4%(555/582)、94.5%(600/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采用三时相注射方案时,使用小剂量的39 mL对比剂成像检查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对比剂量获得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高场强磁共振SWI对脑静脉血管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只健康绵羊,然后对羊脑部静脉血管进行3.0T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对磁共振成像所得T1WI、T2WI及SW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所得T1WI、T2WI及SWI图像,将额部脑浅静脉在MRI图像上的表现分为4级(Ⅰ-未显示,Ⅱ-显示模糊,Ⅲ-显示较清楚,Ⅳ-显示清楚),在20支脑静脉血管中,SWI显示Ⅲ级共2支血管,Ⅳ级共18支血管,无I级和Ⅱ级血管显示。结论:超高场强磁共振SWI序列对检测脑静脉血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克罗恩患者腹部CT血管成像质量及肠壁相对强化值,探讨高浓度对比剂在该病患者腹部C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经临床及病理诊断为CD,并进行了小肠CTE检查的30例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浓度的不同,分为高浓度组(A组碘浓度为400 mg/mL),常规浓度组(B组碘浓度为350 mg/mL)。所有患者通过自动触发技术进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对腹部主要血管显影质量以三级评分为基础进行评价,对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及肠壁强化进行以CT值测量为基础的定量评价,计算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定性评价上,动脉期腹部血管成像质量A组高于B组(P<0.05)。定量评价动脉期A组在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强化值均高于B组(P=0.025),且A组在肠壁的动脉期相对强化值(39.25±11.99) HU高于B组(30.27±11.6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目标血管的对比噪声比(CNR)皆高于B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高浓度碘对比剂对腹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主干分支强化程度更高、显影更佳,对病变肠壁强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及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CT征象及CT强化特征。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基础疾病分布、临床症状比例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病灶患者的年龄显著大于对照组小病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大病灶患者在空洞及紧贴胸膜影像学征象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大小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在病灶分布、毛刺、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及结构疏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于动脉期CT净增值、总CT净增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显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CT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性和特征性,对无法确诊者应于治疗后实施随访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造影剂注射速率对多层螺旋CT直接法髂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注射速率。资料与方法:我们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间将怀疑有髂静脉疾病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5组,并分别以注射速率为1.5 mL/s、2.0 mL/s、2.5 mL/s、3.0 mL/s、3.5 mL/s进行髂静脉CT成像。原始数据经过CT图像后处理后对每例血管显影质量进行评分,从图像的显影质量、对比度、有无"边流现象"及能否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进行评价。测量各评分组内髂外静脉的CT值并计算均值,对各评分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速率为2.5 mL/s组与3.0 mL/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5 mL/s组及3.0 mL/s组分别与其余三组进行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5 mL/s组、2.0 mL/s组及3.5 mL/s组进行两两比较,调整显著性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评分组内髂静脉的CT值均数方差分析结果P<0.05,1-2、1-3、1-4、2-3、2-4、3-4各对比组次结果q值分别为4.89、4.94、5.30、4.35、5.02、4.67。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髂静脉的CT值与各评分组的相关系数r值为0.87,P<0.05。结论:综合考虑图像质量、患者的耐受性及人身安全等因素,速率为2.5 mL/s是多层螺旋CT直接法髂静脉成像的最佳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孤立肿块患者共84例,将其分为周围型肺癌组38例和肺炎性肿块组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观察其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静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动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的碘浓度与能谱斜率在动静脉期与肺炎性肿块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水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对于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CT能谱诊断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60例,按照的疾病发生部位将其分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以及胆管癌组,安排各组患者接受CT能谱成像检查,对比各组淋巴结在不同能量下的CT值,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能谱的范围应保持在40~140 keV之间,梯度为10,对比不同组患者在同一能量下淋巴结中含水量以及含碘量的差异。结果:能量达70 kev时所呈的图像最清晰,此数值在各组患者中均适用,相同的能量状态下,各组患者转移性的淋巴结碘含量以及CT值大小关系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胆管癌组(P<0.05)。各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含水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癌组的预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结论:应用CT能谱进行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疾病诊断能够通过检测的碘含量判断疾病发生情况,不同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在70 keV下的CT值差异较大,可作为观察转移性淋巴结中的能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DECT)彩色编码技术对痛风患者不同临床时期尿酸盐结晶与血尿酸的关系,进而评估双能CT成像在痛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的双能CT成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期分为两组,男92例,女28例;对照组为非痛风患者30例,男26例,女4例。所有患者手、足均行DECT非增强扫描,薄层重组后将原始数据传至MMWP工作站选择Dual Energy GOUT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比较痛风患者两期尿酸盐沉积的差异与尿酸值相关性,以及DECT检测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年龄=0.236,P性别=0.613,P>0.005)。高尿酸组尿酸盐沉积量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两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痛风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结论:DECT成像技术对尿酸盐结晶沉积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对高尿酸血症、痛风早期、疑似痛风患者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痛风筛选的常规检查项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64层螺旋CT螺距参数的设置,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按扫描时间随机分为大螺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大螺距组选择1.375∶1螺距,对照组选择0.984∶1螺距。对肺纹理、支气管、纵膈结构的图像质量;胸主动脉、竖脊肌、双肺肺实质;辐射剂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32例图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伪影、肺纹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肺CT值分别是(-804.62±45.43) HU和(-852.12±28.13) HU、左肺CT值分别是(-808.13±37.74) HU和(-858.77±19.95)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2.14±0.15) s和(3.14±0.28) 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记录所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7.88±0.89) HU和(11.17±1.08) HU、剂量长度乘积(DLP)是(279.14±36.33) HU和(387.25±47.86)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是P<0.05),有效剂量(ED)分别是(3.91±0.51) HU和(5.42±0.67) H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筛查检查中,使用大螺距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显著缩短了扫描时间,在不影响病灶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病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和放射技师感染的风险,具有实际工作意义,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中心气道原发鳞状细胞癌(SCC)与腺样囊性癌(ACC)的CT能谱扫描及多参数定量测量,探讨CT能谱成像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未经任何治疗、行宝石能谱CT检查的中心气道SCC、ACC患者26例,SCC组14例,ACC组12例。符合增强条件者于平扫及动脉期行能谱扫描,将原始数据进行能谱分析,选取肿瘤实性部分作为测量感兴趣区,测量其平扫时40keV的CT值、钙含量和水含量;增强扫描动脉期40keV的CT值、碘含量、水含量,并计算平扫及动脉期相应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平扫及动脉期各参数在各组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平扫时,SCC组40keV对应CT值、能谱曲线斜率、钙含量均大于A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含量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动脉期:SCC组40keV下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均高于A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谱成像可作为中心气道原发SCC与ACC鉴别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DSCTCA)探讨高血压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两者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检查冠状动脉DSCTA患者的病例,分为高血压组(n=150)和非高血压组(n=150),其中高血压组又根据脉压差分为两组:1组,高脉压组pp≥60 mm Hg(n=90);2组,低脉压组pp<60 mm Hg(n=60)共150例。观察两组冠脉病变的发生、分布、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发生3支及以上冠脉病变的概率为61.7%,非高血压组为45.3%,高血压组冠脉斑块总数比率为28%,非高血压组为19.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狭窄程度的构成无显著差异。高血压高脉压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8.6%、3.7%,低脉压组分别为4.4%、0.8%,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4.5%,非高血压组为43.0%,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高血压组为40.6%,非高血压组为5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脉压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7.5%,低脉压组为49.1%,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DSCTA可以较准确评估高血压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高血压患者的冠脉病变人数,三支及以上病变支数、斑块总数较非高血压者明显增高,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高脉压组较低脉压组冠脉狭窄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