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朱兆才 《地震研究》1993,16(1):13-24
本文认为华北地震是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以我国东部大陆应力场近似幅射中心Q(λ_o=100°E、ψ_o=35°N)做印度板块碰撞影响下青海块体对华北俯冲作用代表、以东北M≥6深震近似重心S(λ_o=131.5°E、ψ_0=42.5°N、h=-575千米)做太平洋板块对华北俯冲作用代表,本世纪米华北M≥6地震呈现距此简化力源由近及远成串有序地发生,各活动期起始分别与青藏地震活动高潮和东北深震活动高潮相关的图象。据此建立了华北M≥6地震预测模型Q和模型S,历史地震预测实验表明两模型可以为华北M≥6地震预测提供线索。本文还对华北地震活动图象做了初步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1999年青海省三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5月 30日、9月 2 7日、11月 2 6日分别在青海省的唐古拉 (32°5 1′N,93°34′E)、河南县 (34 .6°N,10 1.4°E)和玛沁 (34°30′N,99°48′E)发生 5 .6、5 .1和 5 .0级地震。震后收集了青海省地震台网、甘肃省地震台网和全国基准台网的部分 P波初动符号 ,做出震源机制及其参数见下表和图 1。参 数 A节面 B节面 P轴 T轴 N轴倾向倾角倾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唐古拉 5.6 2 2 3° 76° 6 1° 16° 4 8° 35° 2 15° 6 5° 30 8° 8°河南县 5.12 81° 4 7° 10 5° 4 3° 2 83° 2° 14 7° 87° 13° 2°玛沁 5.0 2 74…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动态和常规两种平差方法对滇西实验场区1969—1981年的水准资料进行处理,并绘制了垂直形变图。表明该地区北纬29°两侧地带为垂直形变交切部位,即应力集中地带。这一地带地震活动概率最高,而近期中强地震又集中在这一地带形变反向期前后。整个场区地块垂直运动为相对北升南降,最大倾斜方向大约在北东35°左右。  相似文献   

5.
选用 190 0~ 1990年发生在 2 9°~ 35°N ,10 0°~ 10 5°E间的地震 ,并参考有关资料 ,研究了阿坝州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得出相应的衰减函数。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668 年山东郯城8?级大震区附近地壳深部结构特点,以天然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的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主要以中地壳低速层和莫霍面深度为依据,对34°~36°N,118°~119°E区间按经、纬度和斜向扫描,得到相应地壳速度剖面。对比结果,获得与该地震深部结构特点一致的区域,推测震中范围位于34.8°~35.2°N,118.2°~118.7°E,较合理的震中位于35.1°N,118.6°E,震源深度约20km。  相似文献   

7.
辽宁彰武4.8级地震的烈度与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2月25日13时59分辽宁彰武发生Ms:4.8级的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彰武县马尾村(42°15′N、122°31′E)震中烈度为Ⅵ度。本文叙述了这次地震的烈度分布与震害。这次地震震害总的特点是房屋破坏不严重,但有裂缝的房屋在Ⅴ度和Ⅵ度区内广泛分布,震害有一定的隐蔽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沟大震与华东地区地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纯  林命周  蒋淳 《华南地震》2000,20(3):57-63
应用模糊相关方法,研究了日本海沟与我国华东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计算结果表明:日本海沟地区(35~45°N,140~150°E)MS6.8级以上地震和华东地区(29~34°N,119~124°E)MS4.8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相关对应关系;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附近地区未来发震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估算了两地区延迟相关的平均概率.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N35°~40°,λ108°~125°)地震活动情况从M_L≥4级地震震中分布看,除唐山老震区外,M_L4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地震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及晋冀蒙交界地区,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目录》全年资料统计,华北地区1989年共发生M_L≥4级地震15次,其中唐山老震区为6次,占40%,山西地震带、张家口  相似文献   

10.
都昌庭 《高原地震》2002,14(4):58-58
2002年6月29日14时54分40 2秒,在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发生了5 9级地震,微观震中(34 2°N,94 27°E),震源深度为22km。震后收集了11个全国基准台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4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台站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2个青海省台站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2个新疆台站记录有初动方向的符号,共19个台站的初动符号,用P波初动法作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图表。表1 治多5 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参数A节面B节面P轴T轴N轴倾向倾角倾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走向倾角17°66°247°35°215°17°342°59°122°13°图1 治多5 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马尔…  相似文献   

11.
1947年青海达日7(3)/(4)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47年3月17日青海省达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山北缘山区,震中烈度为10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50°西,地震形变带长150公里,由一系列的陡坎、鼓包、凹槽和裂缝组成。从形变带的性质及其组合规律分析,震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地震形变现象与挽近时期活动的北50°西的日查-克授滩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带的展布相一致。因此推断,此次地震是日查-克授滩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及天然地震反演结果给出了东经96°~108°,北纬32°~40°范围内的莫霍面埋深图,并讨论了莫霍面轮廓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厚度急剧变化、陡变带拐弯处及中地壳顶部存在低速层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MS 6.5地震,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包谷垴-小河断裂。野外调查发现,王家坡不稳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在整个破裂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其地表破裂带整体走向N45°W-N50°W,并且由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以及鼓包等典型地表破裂组成。其中左、右地表破裂边界与发震断层的出露位置一致,由断层错动造成;而部分地表破裂与断层的位置不重合,其成因分为2种,一种是发震断层导致的一些次级地表破裂,另一种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后缘破裂。地表破裂类型和基本组合特征显示出王家坡潜在不稳定斜坡上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七年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形变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7年1月7日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形变带长达300公里,总体走向北70°西,与库赛湖—玛曲断裂带展布完全吻合。该形变带由一系列陡坎、鼓包、张裂缝、鼓梁和陷坑组成。各种形变现象的组合显示发震断裂具压扭(反时针扭动)特征。反映了震区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由于主要以隆起、凹陷形式出现的北北西向构造在震区和北西西向的库玛断裂反接复合,为库玛断裂反时针错动造成阻抗,引起应力在此大量积聚。这是导致这次大震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03°~113°E,31°~39°N范围内陕西、山西、河南、湖北、甘肃、宁夏等省(区)共79个地震观测台站1984—1993年的观测资料,对于被4个以上台站所记录到的地震,根据其直达横波与纵波的到时差,采用鲍威尔(Powel)搜索法重新进行了定位,测定了震源深度,共得到2051个可定震中的地震的震源深度数据.作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现代地震的震中分布图、震源空间分布图、震源深度的平均等值线分布图、震源深度的经向剖面图和纬向剖面图.根据这些资料对震源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与该地区大地构造的差异性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系统整体稳定和局部不稳定两种状态预测地震的思想,根据历史地震分布及地震构造环境等选定29°~34°30′N,110°~125°E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地震活动暂定态系统.寻找其内部非线性区,判定该区域内地震活动趋势和未来应重点关注的地区.判断结果与1996年11月南黄海地震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17.
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1999,21(2):144-148,166
北纬35°线是一条地震特发带,上地幔软流圈对流方向恰好在该线附近发生 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32年昌马7.5级地震形变带及其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昌马1932年12月25日7.5级地震主要是昌马—俄博断裂带西段现今强烈活动的结果。该带的垂直差异运动西段此东段更为明显。第四纪以来,该带的活动通常是以北北西、北西西向两组扭裂面方式表现出来的。地震形变带就沿其展布,北北西向形变带显示顺时针扭动,北西西向形变带为反时针扭动,与发震断裂的两组扭裂面不仅方向吻合,而且扭动方向一致。平面上形成一系列的反“S”状构造,从而认为这种单体非反“S”状,而总体排列为反“S”状的构造是祁只系西翼挽近和现今活动的地质标志之一。根据地震形变带的分析,地震时震区的平均主压应力方向为北30~40°东,与土体应力解除所得平均主压应力方向北33°东相一致。运用地质类比法,认为民乐地区有同昌马地震相似的构造条件和岩性条件,所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三轴压缩下软弱面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岩石标本分为三组,分别锯至直径的1/3、2/3及完全切断。每组的切口与轴向的交角分别取20°,30°,40°和50°。然后用环氧树脂将切断的标本粘合,将锯开的切口填充,形成人为软弱面。将上述标本及完整岩石标本分别在0.79千巴及3.03千巴的围压、10~(-5)/秒的常应变率下进行实验,发现: (1)在部分切口的标本中,明显由两个紧接的主要破裂过程组成,第一个是软弱面的破裂,第二个是岩石标本中新的破裂。(2)全切口标本中破裂面完全沿软弱面发展;2/3切口标本中,大多数破裂面沿软弱面发展,但在3.03千巴围压下,切口与轴向成20°,50°角的标本中,主要破裂面取与软弱面共轭的方位;1/3切口标本中,破裂面较复杂,但都交汇在切口端点,且取向大都在软弱面共轭方位,但夹角较小。(3)切口对标本破裂强度有明显影响,切口越大,强度越低;切口的角度对全切口标本及2/3切口标本的强度也有明显影响,在30°左右强度最小,而对1/3切口标本的强度没有影响。结合上述结果对地震断裂与软弱面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cal mean lunar time τ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and their fault trend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local mean lunar times τ of 53 earthquakes in 24 groups are calculated. Because the tidal generation force arisen by the moon is a cyclic function of about 12 hours 25 minutes in the main, the two tidal generation forces anywhere in the earth arising by the moon are equal in general when the moon lies to the two sites of 180° interval of local mean lunar time.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the values Δτ of τ1–τ2 or τ1–τ2 ± 180° of two earthquakes occurring repetitiously in the same place are also calculat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fault trend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in the same place is near, the Δτ is usually smaller and if the fault trends of the two ones is not near, the Δτ is usually larg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l mean lunar time τ of earthquakes in different places is dispersive even if fault trends of these earthquakes are near, and the τ does not concentrate on the lower and upper transit of the moon. The above phenomena clear up that the triggering earthquake of earth solid tide arisen by the moon is relative with the fault trends of earthquakes and we ought to think over the differ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earthquake preparation of each seismogenic zone and can not make statistics to earthquakes in different places when we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lid earth tide arisen by the moon and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