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迪费德地区东南沿海出露的上古生界中的小型正断层的几种位移分布模式,简要对比并探讨了断层的生长机制,以及几种可以影响断层位移分布特征的因素;指出断层生长过程中的衔接、不规则的断层位移等值线的存在、研究剖面的方位以及岩性的变化是导致断层位移分布特征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San Miguelito山脉地区是一相对隆升地区 ,它由中晚新生代的硅质火山岩组成。该区发育一组近于平行的多米诺正断层 .断层长度和位移符合幂律分布。在二维空间断裂长度的分形分布指数是 - 1.4 9。在一维空间 ,多剖面取样方法得到断裂位移的幂律分布指数是 - 0 .6 6。而用所有一维综合数据作累计曲线图得到的直线部分的斜率是 - 0 .6 3。在长度与位移图上 ,长度与位移并不显示为线性关系 ,在长度 -位移图上数据点比较分散。分散的主要原因是断裂形成过程中的断裂连接作用。用断裂位移分布的一维幂指数 (- 0 .6 3)估算由正断层引起的拉伸应变…  相似文献   

3.
正断层的分段构造型式及其扩展演化机制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正断层的中继构造模式。本文从正断层的断块变形、断裂扩展以及断裂力学特征等角度,总结了正断层中继构造的扩展演化机制。正断层的断块变形是指分段断层位移转换形成的中继斜坡,可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斜坡类型,位移曲线揭示了中继带变形的特征。正断层的断裂扩展有多种扩展方式,可分为断层内、断层间和断层系扩展,且可以形成不同型式的中继构造。正断层中继构造是在三维空间扩展的,将断层边缘的断裂力学性质和断层面的放射状扩展方向相结合,可完整描述中继构造的空间分布规律。正断层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是控制油气和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构造型式,结合SEDEX型矿床同生断层和岩体侵位控制的正断层控矿研究实例,初步讨论了正断层中继构造扩展演化在SEDEX型矿床和正断层相关控矿断裂成矿构造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是近年来研究正断层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将断层的研究从二维扩展到三维。研究正断层位移长度关系对于研究正断层演化、盆地演化以及油气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了影响正断层位移距离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 :断层端的脆韧性变形、围岩强度、远程应力以及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连接等。根据正断层位移距离剖面的几何形态和断层发育阶段 ,可将断层的位移模式分为 3个类型 :(1)对称的椭圆状或钟状代表简单的单条断层 ;(2 )不对称的似椭圆状或钟状代表断层间的相互作用 ;(3)不规则的锯齿状代表由多条断层连接而成的断层。介绍了伴随正断层发育的传递斜坡、盆内高地等构造单元以及断层位移距离剖面的测量制作方法。测量时应注意恢复其剥蚀部分。  相似文献   

5.
滹沱河上游,代县太和岭口村附近发现新构造中,主干断裂发育在基岩山岭本与第四系之间,断面倾角较缓且略呈上陡下缓趋势。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反向牵引的背斜和反向正断层,它不着断层水平位移量与速率同于垂向的位移量与速率。因而具有裂谷拉张过程中 镜头主低角度正断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反转构造的类型和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廷光  韩殿杰 《地球科学》1995,20(3):271-275
正反转构造可以划分为断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大类,其中断理解型包括下正上逆、上下均和上下均逆3种地层组合形式;当反转期沿断层的逆冲位移小于早期正断层的最大正断位移而大 小断位移时表面为下正上逆;当后期逆冲位移小于早期的最小正断位移时表面上下下均;当后期的逆冲位移大于早期的最大正断位移时表面为上下均逆、,褶皱型包括上凸下凹和下下均凸两种形态,当反转期断裂活动和地层褶皱作用均有明显且作用于同一构造时,  相似文献   

7.
宁乡石泉村活动断裂 ,错断了第四系新开铺组地层 ,属张扭性正断层。本文分析了它对高速公路宁乡收费站、行人天桥等可能造成的工程地质影响 ,指出加强其位移监测 ,对预防有关地质灾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新的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铲状正断层带在非均匀应力场下错动引起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研究发现:① 铲状正断层错动引起的断层面上的最大错距不是发生在地表,而是发生地表下面断层的中部;② 地表面最大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不是发生在地表断层上,而是发生在偏离断层一定距离的地方;③ 铲状正断层错动会在地表附近产生两个破裂区,一个在地表断层附近,一个在远离断层的上盘地表附近,这两个区与野外观测到的次生正断层区一致;④ 断层错动的应力降在断层内不是均匀的,最大值也是位于断层中部。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新生代断裂发育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是北部湾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区,其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以及坳陷发育过程受边界断层发育的控制。为了阐明新生代断裂系统发育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合构造应力场研究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的动力学成因,利用正断层位移-长度法研究了几条边界断层的发育过程,编制不同时期沉积厚度图印证了凹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过程及其与断裂发育的匹配关系。认为四条主干断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活动时期和各自的活动中心,同时控制了不同的沉积凹陷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断层对周围岩石地层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元算法计算模拟该断层对周围地层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首先,根据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来研究正断层、逆断层以及走滑断层的应力状态;其次,基于弹性力学相关理论研究应力—应变关系,采用线性四面体单元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算法实现;最后,在考虑到断层两侧岩体的物理性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断层几何形态以及边界条件等情况下,应用有限元法模拟正断层、逆断层以及走滑断层在层状岩体中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以红透山铜矿区F8断层为例,通过地质勘探获得的资料判别该断层性质及其周围地层属性,使用本文构建的有限元算法模拟了该断层对周围地层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相似文献   

11.
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构造特征明显,由东界断层和西界断层及伴生层组合而成。它们是同一应力作用下的产物,表现出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断层带中发育大量超糜棱岩、碳酸盐岩糜棱岩和硅化大理岩,反映了较深的生成环境。活动时代为110-130Ma。沿郯庐断裂带后期显示出伸展特征,发育了一系列正断层,形成复式地堑构造,沉积了大量K2-E的红色陆相沉积物。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和推履构造,强烈破坏了红色盆地,表现出由SE-NW逆冲的运动学性质。断层带中主要为脆性构造岩。该区郯庐断裂带的深化过程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世为伸展拉张;新第三纪以来为逆冲挤压。  相似文献   

12.
衡山变质核杂岩体西缘剥离断层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进业 《铀矿地质》1994,10(3):144-149,185
衡山变质核杂岩体是由元古界深变质岩和燕山期复式花岗岩体组成,其西缘的界版剥离断层是区域深断裂的一部分,在断裂下盘山现糜棱岩-混合岩带具韧性变形特征,沿断裂已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铀矿化,根据剥离断层控矿模式,提出在断裂上盘王冲-谢马冲地段寻找陡倾正断层与离断层交切处的隐伏铀矿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目前研究中运用了断层带厚度和位移数据在log-log坐标中推测这两个参数间的总体线性关系,并根据这种经验关系提出了一些断层生长模式。仅在线性图上审查各组原始数据表明许多数据具有广泛的统计可变性,沿断层出现较大的位移量,一般只与断层带厚度的增加有关。早先的数据不能证实具有相同位移的各种断层存在厚度-位移关系,也不能证实相似岩石类型的各种断层存在类似关系。这种关系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岩石类型众多、构造背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中北区和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古应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陈昭年  周建生 《现代地质》1997,11(4):471-477
主要分析了黄骅坳陷中北区和歧口凹陷断裂构造特征。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编制的T4和T0断裂纲要图表明,研究区断裂为伸展正断层,以NE向、NNE向和EW向断裂为主。在不同时期,歧口凹陷断层走向发生明显变化,由沙一下段NE向变为上第三系的近EW向。在不同地段,伸展断裂具有不同的优势方向。横向变换带上发育的断裂也为伸展断裂,具有与主断层垂直相交的方向。通过对断裂古应力分析,黄骅盆地是伸展型盆地,推测其伸展作用为三维放射状,横向变换带也具有三维伸展特征,不存在横向挤压和走滑剪切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东缘断裂是华北盆地西边界的控制性断裂,对研究华北盆地中-新生代油气藏、地震分布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太行山东缘断裂南支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对断层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太行山东缘断裂为枢纽性质正断层,山一系列北北东走向正断层组成,呈左阶阶梯状展布,断层活动时间为113.42±2.31 Ma。断裂在新生代再次活动,形成多幕式的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众多,为断陷盆地类型,断层发育也往往表现为正断层形式。对这些盆地性质、形成机制以及正断层的力学性质的认识众说纷纭,但以张、张扭性盆地和张、张扭性断层之说占主导。本文从大地构造体系环境、构造型式特点、区域与局部应力场分析、定向岩心破裂面观察、地震反射信息,晚近时期构造形迹(如天然地震裂隙、断裂)组合规律的地质分析以及正断层控油特点等方面,对盆地及控盆断层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东部某些断陷盆地、NE向控盆正断层和盆内主干NE向正断层为扭性或压扭性,其形成缘于构造应力与重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红盆几种常见断裂构造:“犁式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裂。提出:“犁式正断层”系由两部分组成,地表为断裂面,稍深为侵蚀盆地的一翼。因此,其主体实为一侵蚀面。逆断层的形成与垂直向上的动能有关,早期以上缓下陡“马刀式”逆冲断层为主,当前所见陡角逆断层,多为其根部。逆断层和正断层在红盆振荡演化过程常可相互转换。平移断裂则形成于一对垂直力偶,其空间仅局限在盆内,不涉及盆外。  相似文献   

18.
山东招远北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北截金矿的矿床与矿体地质构造及成矿模式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研究表明,北截金矿主要是受NE向的灵山沟-北截断裂控制,其储矿构造部位与与断裂带小角度斜交的NNE向张剪性断裂,矿体主要分布于其中的2号矿带之中,矿体之间呈右行斜列为SW深部发展;百区内的NWW向断裂为成矿后断裂,对矿体有较小的破坏作用;对矿区内Au、Ag、As、Mo、Sb、Bi进行的微量元素原生晕及Ag/Au、As/Mo与Sb/Bi比值分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董山断裂带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董山断裂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巴楚隆起上,走向北西-南东,延伸140 km左右。基于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识别出4期构造变形:寒武-奥陶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中新世冲断层、上新世-更新世冲断层及其伴生的正断层。中新世基底卷入型冲断层是古董山构造带的主控断裂构造,构成断裂带的主体,构造变形样式为断层传播褶皱。寒武-奥陶纪正断层形成复式地垒,隐伏于中新世主干断层之下。二叠纪正断层可能伴生有岩浆活动。先存的正断层和岩浆岩对古董山中新世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后期的断裂活动,即上新世-更新世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对中新世形成的断裂构造有改造作用。古董山断裂带东南端与玛扎塔格构造带西端交汇,但两者不是同一条断裂带。  相似文献   

20.
埕岛低凸起东部南区新生代受控于伸展与走滑作用,断裂构造复杂,传统认为中深层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层属于同期同沉积断层。针对这一观点及引起的问题,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地质理论解析断裂系统。研究区主要发育正断层、走滑正断层两种类型,断开层位有基底—东营组、平原组—东营组、平原组—基底三种情况,现今断裂以东营组与馆陶组之间的区域不整合面为时限划分为两期断裂系统。早期断裂主要切开基底—东下段,属于同沉积断层;晚期断裂主要切开平原组—东营组,可断达基底,其发育受早期断裂制约。北东向与近东西向断层分别属于早晚两期断裂系统,对油气分布各起关键性控制作用:先期基底升降引起的伸展作用形成北东向断层,控制洼槽地貌与深水重力流沉积环境,发育了连片的层状砂质碎屑流;后期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派生了近东西向雁列断层,断层面既充当储层上倾方向的遮挡条件,又在东西向挤压时封闭性变差而变成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断层及断层作用控制了圈闭分布与油气聚集的有序性,自东向西,圈闭及油水界面依次升高且充满度变小,呈全充满、欠充满、半充满等状态。断裂系统研究将地质体置于一定的构造应力场中,分析断层组合的空间排列和交切关系以及断层的力学机制和位移特征等,探究时空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断裂系统研究方法在构造作用叠合区具有适宜性,对该区及类似地区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