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依据西藏地震台网地震目录,对比了美国地震台网(NEIC)记录,收集了喜玛拉雅弧型带和西藏地区及邻区5级以上的历史地震资料,同时收集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和西藏定日5.9级地震机制解资料。研究了喜玛拉雅弧型带发生的8级地震对青藏块体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了西藏定日5.9级与尼泊尔8.1级两次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动态触发了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5.9级地震,反映了青藏块体本身具有较高的应力水平。震源机制解显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当日,西藏定日发生的5.9级地震为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张性活动,属于藏南拆离系与控制近南北向拉张断陷盆地的正断层型地震,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定日5.9级地震与尼泊尔8.1级地震属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喜玛拉雅弧型带发生的8级地震会对青藏块体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和历史震例均显示喜玛拉雅弧型带发生的8级地震会对青藏块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在1934年1月15日尼泊尔MS8.3级地震后三年内地震呈现北东—南西走向展布,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后西藏地区及邻区地震活动也呈现较明显北东向成带分布;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后,西藏地区出现3级以上地震起伏性丛集活动,该区的地震震级水平短时间也略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地下流体井网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3次特大地震出现的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及震后效应,得出对特大地震有反应的井,基本都处在区域构造格架的地震活动带上,且井深大都在1000 m以上,井孔水位及水温对地震的反应或响应程度与地震震级成正比,与井震距成反比。  相似文献   

3.
尼泊尔地震后喜马拉雅地区地震风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S8.1地震,中国西藏、印度等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此次地震是1934年1月15日尼泊尔Bihar 8级大地震后,尼泊尔遭受的最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风险再度引起关注,在此,我们对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梳理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尼泊尔地震灾害及应急救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的MS8.1地震灾害、受灾国政府应急响应、国际应急响应以及我国西藏受灾区应急救援的情况。总结了尼泊尔地震灾害和应急救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省红山基准地震台2014年3月7日至2015年12月31日ELF观测的天然电磁场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电磁场强度与视电阻率变化规律,分析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2015年的4月19日文安3.0级地震、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11月15日滦县2.9级地震发生前后电磁短临异常现象,结果表明,1 Hz、39 Hz、178 Hz电磁场自功率谱有明显的台阶、突跳和集丛现象,视电阻率异常变化幅度达到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6.
对河北省红山基准地震台2014年3月7日至2015年12月31日ELF观测的天然电磁场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电磁场强度与视电阻率变化规律,分析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2015年的4月19日文安3.0级地震、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11月15日滦县2.9级地震发生前后电磁短临异常现象,结果表明,1 Hz、39 Hz、178 Hz电磁场自功率谱有明显的台阶、突跳和集丛现象,视电阻率异常变化幅度达到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分析认为玉树地震台井水温2015年3月出现的异常很可能与尼泊尔8.1级地震有关。进一步分析玉树井水温自2007年以来的观测数据,发现这口井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2009年11月12日德令哈Ms5.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前均出现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分析这口井对应不同地震的异常曲线形态,得出这口井在尼泊尔地震前的异常形态与汶川、德令哈和玉树地震前的异常形态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活动图像演化动态跟踪、地震活动参数时间扫描及震群判定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结果显示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有序性明显,地震空区、地震条带、震群活动异常突出,且呈现配套特征.研究认为地震空区图像演化对揭示特大地震的孕育场有所帮助;大范围前兆震群活动是特大地震前多点应力积累、释放的前兆反应;结合地震活动参数扫描异常综合分析,特大地震前可能做出一定的中期-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9.
针对2015年4月25日发生于印度板块北边界中段的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条带分布的现象,本文将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以GPS水平位移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相结合,初步分析研究了这一地震活动条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而将其与1996年前后出现在青藏高原及东北部邻区的"西藏榭通门-内蒙古包头"NE向地震活动条带、以及该条带形成后强震活动由东向西的迁移状况进行比较,探讨了目前的NE向地震活动条带对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的预示意义。结果认为:尼泊尔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NE向中强以上地震活动条带,是在印度板块北推挤压动力持续作用下,因青藏高原NE向构造应力加强引起的构造活动响应,并与尼泊尔大地震低角度逆冲错动和地壳介质能量传递影响有关;而未来地震趋势可能使该条带附近强震活动"填空",进而使该条带东、西两侧较大范围强震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0月28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最新发表的10篇专题文章指出,从历史情况来看,2015年4月发生在尼泊尔廓尔喀(Gorkha)的8.1级地震的实际损害威力或不及该区7.8级大地震的真正影响,可能并非是本区危害最大的地震。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位于主断裂和板块碰撞区,人口特别密集,2015年4月的地震及其余震共造成8 000多人死亡,22 00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