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输出道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Ⅱ--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CRS MZO方法是一种以输出道成像方式合成零偏移距剖面的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算法,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实现了CRS叠加.理论I已经对CRS MZO叠加方法的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进一步将CRS MZO方法用于对实际资料的处理.处理结果表明CRS MZO方法有效地改善了零偏移距剖面的成像质量,体现了CRS叠加理论的特点.在结合倾角分解策略消除了倾角歧视现象后,倾角分解CRS MZO方法完全能够用于处理实际数据,为得到高质量的零偏移距剖面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关于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CRS)叠加是一种特殊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实践中它具有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和完全数据驱动实现的鲜明特色,CRS叠加理论认为在得到高质量的零偏移距剖面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三个有用的波场属性参数剖面反演宏观速度模型,CRS叠加剖面之后的叠后深度偏移质量将超过叠前深度偏移.虽然CRS叠加倡导的成像方式和承诺的上述理想境界带来了全新的启示,但是实践中这些特色同样带来了令人困扰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倾角分解CRS叠加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即是作者通过上述实践之后对CRS叠加方法形成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阐述一种增强地震数据质量的非CMP叠加技术——零偏移距共反射面(ZO CRS)叠加.文章从分析目前模拟零偏移距(ZO)剖面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与ZO CRS叠加方法所具有的优势入手,介绍了ZO CRS叠加基本原理及其实现过程.利用2D人工合成理论模型数据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将其应用于低覆盖次数陆地实际资料.理论模型及实...  相似文献   

4.
由于CRS叠加考虑了反射层的局部特征和第一菲涅耳带内的全部反射,从而更充分地利用了多次覆盖反射数据的信息。就目前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而言,它是最佳的零偏移距成像方式。本论文利用改进型的参数优化技术,得到高质量的CRS运动学参数剖面,并利用参数剖面计算出叠加孔径,实现了基于最优孔径的CRS叠加,使CRS参数的用途得到了充分利用。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基于最优孔径的CRS叠加的成像剖面与传统CRS叠加剖面相比,有着较高的信噪比和同相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炮检距剖面成像方法,实现共反射面元叠加依赖于3个波场属性参数的确定,它们分别是零偏移距射线的出射角α、Normal波和Normal Incident Point波出射到地表的波前曲率半径RN和RNIP. 在CRS叠加的理论基础上,本文阐述如何在实际数据上实现CRS叠加. 首先,通过简洁的一维相关性分析在常规叠加剖面上找到对应该共反射面元的一组初始波场属性参数(α,RN,RNIP),然后在对应的叠前数据上应用最优化算法对这组参数进行优化处理,相比初始属性参数,优化后的属性参数能够更好地聚集来自地下反射层的能量,最后应用优化后的属性参数实现最优CRS叠加.  相似文献   

6.
在地下介质复杂的情况下,由于常规叠加方法的假设条件不满足,导致叠加效果不甚理想.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是一种完全由数据驱动、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地震成像技术,不仅可以得到高质量的零偏移距剖面,而且可以得到多个有用的波场属性参数剖面,被视为深层和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对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
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I——理论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 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 考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它属于输入道成像方式. 本文基于理论模型数据,实现了输出道成缘方式的CRS叠加方法. 相比传统的输入道成像方式,它具有能够保证大偏移距反射信息的成像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的优点,而且更加容易推广到三维情形.  相似文献   

8.
复杂地表条件下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表地形复杂的情况下,静校正不易做好,这是制约山地资料处理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复杂地表共反射面元(CRS)叠加不需对叠前数据做静校正,而且在得到叠加剖面后可以利用叠加得到的波场参数剖面实现基准面重建.地震数据的试算表明,复杂地表CRS叠加得出的剖面与常规处理剖面相比有着较高的信噪比和同相轴连续性.与水平地表CRS叠加不同的是,在复杂地表CRS叠加的时距公式中,波场三参数耦合,难以通过简化CRS道集的方法将它们全部分离并逐个优化.引入模拟退火算法后,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组合优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叠前数据质量,将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与共散射点道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间偏移/反偏移方法.利用改进的CRS参数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提高偏移成像质量.将振幅映射到共偏移距顶点来生成共散射点道集,将偏移和中点上的多参数叠加,通过叠加数据,实现了叠前数据增强,道集的数量远高于传统叠前时间偏移的叠加数量.利用基于中点位移、半偏移距和偏移速度的算子进行反偏移处理,能量重新分配回时间域中的每个绕射同相轴,压制噪声,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精度均得到了提高.提高质量后的叠前数据可用于后续的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常规处理中,效果好于原始CMP道集.模型和实际数据的计算结果均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在低信噪比资料的处理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我们改进了共偏移距-共反射面(COCRS)法,可用以衰减地滚波,即由于低速、低频/高振幅瑞雷波通常产生的相干噪声。COCRS算子是基于双曲线,因此它可以拟合双曲走时的同相轴,如叠前数据中的反射同相轴。相反,地滚波在共中点(CMP)和共炮点道集中是线性的并可以可以利用COCRS算子鉴别与压制。因此,我们在共偏移距剖面之前共炮道集中搜索反射倾斜和曲率。因为这对反射振幅的危害最小化是最理想的,我们只对在地滚波区多次覆盖的数据进行叠加。在CO剖面前搜索CS道聚集是对常规COCRS叠加的另一个改进。我们使用合成和真实数据集测试了所提出的方法,数据采自伊朗西部地区。我们将本方法压制地滚波的结果与f-k滤波和f-k滤波后常规COCRS叠加压制地滚波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真伪滚压制效果优于F-K滤波与传统CRS叠加。然而,计算时间高于其他常规的方法,如f滤波。  相似文献   

11.
共反射面道集偏移速度建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CRS)叠加是一种与宏观速度模型无关,仅依赖于近地表速度的地震成像方法.其通过地震三参数的优化实现地震成像.本文推导了基于CRS叠加得出的优化三参数与偏移速度之间的解析关系,提出了在CRS道集通过优化三参数实现速度估计的CRS道集偏移速度建模方法.模型试算表明,这种速度建模方法效率较高,速度分析精度取决于优化三参数的精度,适于较复杂地质体的速度建模.   相似文献   

12.
We present an extension of the 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CRS) stack that provides support for an arbitrary top surface topography. CRS stacking can be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prestack data without the need for any elevation statics. The CRS-stacked zero- offset section can be corrected (redatumed) to a given planar level by kinematic wave field attributes. The seismic process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S stacked section for rugged surface topography i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stacked section for S/N ratio and better continuity of reflection events. Considering the multiple paths of zero-offset rays, the method deals with reflection information coming from different dips and performs the stack using the method of dip decomposition, which improves the kinem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 of CRS stacked sections.  相似文献   

13.
二维菲涅耳带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研究证明CRS叠加能提高地震勘探的信噪比,但是能否提高分辨率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CRS叠加孔径.本文详细探讨了地震波反射过程中菲涅耳带的特征,认为起伏地形下菲涅耳带可以采用椭圆予以近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菲涅耳带来确定CRS叠加孔径的方法,并应用于泌阳凹陷陡坡带的地震剖面.结果表明,由于菲涅耳带确定的叠加范围使地震信号的能量达到最佳,相对于CMP叠加,菲涅耳带CRS叠加同时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特别显示了中深部较弱的地震信息,而常规的CRS叠加则只在于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改善浅部的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14.
Common-reflection-surface (CRS) stack for common offset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e provide a data-driven macro-model-independent stacking technique that migrates 2D prestack multicoverage data into a common-offset (CO) section. We call this new process the CO common-reflection-surface (CRS) stack. It can be viewed a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zero-offset (ZO) CRS stack, by which 2D multicoverage data are stacked into a well-simulated ZO section. The CO CRS stack formula can be tailored to stack P-P, S-S reflections as well as P-S or S-P converted reflections. We point out som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five kinematic data-derived attributes obtained by the CO CRS stack for each stack value. These include (i)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metrical spreading factor for reflection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ue-amplitude CO section, and (ii) the separation of the diffractions from reflection events. As a by-product of formulating the CO CRS stack formula, we have also derived a formula to perform a data-driven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