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气候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3 2011年贵州81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9年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对应该等级的雨日迅速减少;贵州总雨日及小雨日呈西多东少的分布,而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则呈南多北少分布;近49年贵州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整体上都呈减少趋势,而暴雨日却呈一定的增加趋势;小雨日与总雨日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逐步减少,21世纪初期之后降幅更加明显,而中雨日在20世纪60 80年代初多波动,在21世纪初后迅速下降,大雨日和暴雨日均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波动;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迅速增大,小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差,暴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降水偏多年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明显偏多,小雨日、中雨日及大雨日变化较为显著,暴雨日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少年各个等级雨日则明显减少,中雨日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大雨日、暴雨日,小雨日变化不显著,因此,贵州地区总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的增加引起的,降水量减少则主要是由于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的减少引起的,比较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无论是在降水偏多年还是偏少年,中雨日和大雨日的变化都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6年6月21日—7月31日温江站边界层塔和加密探空观测获取的资料,对比分析了该站有雨日和无雨日的边界层大气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温江站7月的降水量较多,降水时段以凌晨2—6时居多,呈现典型的"夜雨"特征。(2)探空观测资料揭示:无雨日白天边界层呈现典型的混合边界层特征。有雨日边界层大气温度总是小于无雨日,在极大值出现的午后时段二者的差值最大,云作用使得无雨日的底层逆温现象在有雨日呈现为近似恒温现象。有雨日近地层大气比湿日变化幅度低于无雨日,其日变化主要受湍流运动和辐合输送的影响。温江站边界层低层大气的风速总体较小,有雨日的风速明显大于无雨日,且风向更有利于产生降水。(3)边界层塔观测显示:有雨日太阳短波辐射以及各个地表通量的极大值仅为无雨日的2/3左右。白天,有雨日的温度低于无雨日,日变化幅度比无雨日低3℃左右;夜间二者都呈现显著的逆温现象。有雨日白天湿度高于无雨日,夜间则低于无雨日,有雨日湿度日变化幅度比无雨日少2 g/kg;白天,有雨日风速日变幅也略小于无雨日,除了午后时段,有雨日在凌晨2时还出现另外一个风速极大值;有雨日的气压值总是略高于无雨日,白天的气压差值比夜间大。白天,有雨日各个地面观测量的极值出现时间总是比无雨日滞后1 h左右。  相似文献   

3.
选取定陶1963—2015年的历史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资料并进行历年平均,利用气候历年统计方法,采用一元回归方程y=ax+b,分析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及线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定陶近53年初霜日的线性倾向率为3.20天/10年,初霜日历年平均值为10月25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30日,最晚初霜日为11月15日,极差为46天;定陶近53年终霜日的线性倾向率为0.04天/10年,终霜日历年平均值为4月4日,最早终霜日为3月11日,最晚终霜日为4月25日,极差为43天;定陶近53年无霜期的线性倾向率为2.73天/10年,反映无霜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定陶终霜日变化缓慢,无霜期延长是由初霜日推后造成的。定陶无霜期历年平均值为203天,最多无霜期是235天,最少无霜期为177天,极差为58天。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07年四川省乐至县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降水日与非降水日、干旱日与非干旱日地表热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非降水日显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3:00左右,降水日显热通量的日变化受降水影响,降水使显热通量减小;非降水日的月平均显热通量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最小值在1月;降水日也有2个明显的月平均显热通量峰值,它们是4月和7月,12月最小;夏秋交替的9月非降水日与降水日的显热通量差异最大;干旱日和非干旱日的显热通量都是1月最小,干旱日8月显热通量最大,非干旱日是4月最大;6~10月干旱与非干旱日的显热通量具有明显差异;干旱越严重的月份,月平均显热通量越偏大;相同时次的显热通量平均值,干旱日较非干旱日的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5.
吴晓绚  杜尧东  刘蔚琴 《广东气象》2015,37(3):39-42,47
根据广州市5个气象观测站1980—2013年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采用人工观测法、日均值法和14时值法对广州市霾日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统计的全市霾日数、霾日变化速率差异较大。全市年平均霾日是日均值法人工观测法14时值法,大致比例是1∶0.61∶0.48。人工观测法统计的广州市霾日变化速率最大,达2.9 d/年,是日均值法的2.9倍、14时值法的3.6倍。但是,3种方法统计的全市霾日长期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霾日长期变化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霾日冬季最多,夏季最少;中心城区和花都区为霾日高值区。综合考虑霾日长期变化趋势、季节变化特点、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日均值法统计更能反映广州市霾日的实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气象学报》1935,11(4):200-211
本月份昆明最高温度27.5℃(二十日十四时);最低温度11.0℃(十三日及十六日);全月雨量总计188.7m.m.超过历年平均同月份雨量,较诸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年俱多;较诸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年则少,本月四日一次最大雨量55m.m.;二日十二时四十五分始,发生雷雨一次,降雨12.2m.m,总计雨日十六,阴日四,昙日九,晴日一;雷雨一日,霭二日,远雷,闪电各一日;全月最大风速  相似文献   

7.
云南各量级雨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贵芬  刘瑜 《高原气象》2009,28(1):214-219
利用1959-2005年云南125个测站的雨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云南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及各量级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和变化,并与雨日的气候变化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中雨以上强降雨日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雨季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分别占全年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日数的84%,90%,94%,99%,特别是6~8月大雨以上强降雨日占全年的61%以上,强雨日的集中程度相当高,且降雨量级越大集中越高.云南大雨日、暴雨日、大暴雨日在增多;大雨日的增多趋势不明显,暴雨日、大暴雨日的增多趋势较明显,且大暴雨日比暴雨日的增多趋势大.雨日、中雨日在减少;雨日的减少趋势十分明显.以每10年平均计算,云南省内总大雨日增多6.9天,暴雨日增多4.3天,大暴雨日增多0.7天,中雨日减少75.4天;云南省内站平均雨日减少7.6天.云南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全省减少量是每10年平均减少15.3 mm;大雨量、暴雨量和大暴雨量稍有增多,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小雨量、中雨量有较明显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
刘鑫 《气象》2011,37(1):103-106
为了研究北京市气温资料的短期波动特征,使用非对称CARCH模型对北京市1952-2006年期间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进行了建模,结果表明北京市气温总体上具有上升趋势;但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有限,日最低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波动幅度有限,日最低气温波动幅度较大;升温会使气温整体的...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雨日及降水量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颖  封国林  施能  甄淑红 《气象科学》2007,27(3):287-293
利用江苏省1960—2000年1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41 a来江苏省年、季、月雨日的时空特征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年雨日已经明显减少,平均每10 a雨日减少10.4 d。各季的雨日都呈负趋势,平均每10 a季雨日减少2.6 d。而秋季雨日减少最明显也最多。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变化。江苏省的年雨日东部比西部减少的多,东部雨日每10 a减少14.6 d。月雨日也呈减少趋势,尤以4月、9月明显。雨日的长期趋势变化与降水量的长期趋势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表现在长期趋势变化的强度上、范围上。总的来说,雨日的负趋势变化要强于降水量,负趋势的范围也要比降水量来得广一些。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1977,(3):3-9
一、概况1975年冬半年(1975年10月到1976年4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共有36次。其中强冷空气4次,中等冷空气11次,弱冷至气21次。强冷空气活动的日期是1975年11月21日到24日,1976年2月14日到16日,1976年3月17日到19日,1976年4月21日到24日。  相似文献   

11.
从电力气象服务需求出发,利用2001—2010年5—9月河北省南电网逐日电力日峰负荷、日谷负荷与对应时间的气象资料,探讨晴热天气和闷热天气对电力日峰负荷、日谷负荷的影响特征。分析发现持续3 d以上的闷热天气相对晴热天气使电力日峰负荷、日谷负荷增长更显著;日最高气温32℃是引起河北省南电网日峰负荷增长的初始气温敏感点,35℃为强气温敏感点,38℃为极强气温敏感点,日最低气温25℃为引起日谷负荷增加的敏感气温临界点;建立了引入积温热累积效应的日峰负荷、日谷负荷多元回归气象预测模型,经2011—2013年应用检验,日峰负荷、日谷负荷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8%和3.5%,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对电力调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8217号台风于9月6日在菲律宾东部洋面生成后,稳定地向偏西方向移动,9日穿过菲律宾,10日进入南海东部,12日北翘转向西北方向移动,移速减慢,强度加深,到14日08时后突然折向偏西方向移动,15日早上在雷州半岛徐闻登陆,进入北部湾,16日凌晨在防城沿海再次登陆见图1。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长季发生了改变,但以往研究时段偏短、数据分辨率低且空间覆盖相对有限。本文利用0.25°×0.25°高水平分辨率日平均气温资料CN05.1,研究了1961~2018年中国生长季开始日、结束日和长度的气候态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季节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8年中国平均生长季开始日和结束日分别为3月31日和10月29日,长度为212 d。空间上,开始日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结束日呈反向变化,长度由东南向西北缩短。整体而言,1961~2018年中国平均生长季开始日提前、结束日推迟、长度延长,其速率分别为?1.3 d (10 a)?1、0.9 d (10 a)?1、2.2 d (10 a)?1,其中开始日提前对长度延长的影响更大。此外,中国平均生长季开始日提前和长度增加主要源于春季升温,而结束日推迟则与秋季变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临沧市气象局1961-2010年霜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临沧市近50年霜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得出:近50年临沧平均初霜日为12月10日,终霜日为2月17日,无霜期为295 d,霜日34 d;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临沧初霜日正常,终霜日稍推后,无霜期略缩短,进入21世纪初,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明显;近50年临沧初霜日推后6d,终霜日提前11d,无霜期延长15 d;最短无霜期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最长无霜期发生在21世纪初.临沧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无霜期的一个突变点,从1995年开始无霜期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相似文献   

15.
武威市初、终霜日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1961—2014年武威市4个气象站点初、终霜日(最低地温≤0℃)观测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市年初、终霜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以及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武威市初霜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各地初、终霜日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初、终霜日均在60%左右,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偏早和特早初霜日、偏晚和特晚终霜日的概率均在20%左右。在时间变化上,武威市初霜日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显著提早趋势,霜期呈显著缩短趋势,终霜日提早的幅度比初霜日推迟的幅度更大。初霜日和终霜日的时间序列均分别存在着8~10年和9~11年的准周期变化。初霜日在1998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终霜日在199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6.
梁宏  刘晶淼  陈跃 《高原气象》2010,29(3):726-736
基于祁连山区2007年7~8月地基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PW)资料、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采用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夏季PW的日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夏季PW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PW日变化特征在无降水日比有降水日更显著。日循环(24 h)与半日循环(12 h)是PW日变化的主要信号。在无降水日,PW日变化以日循环为主,振幅为0.8~1.6 mm,峰值出现的时间在18:00~21:00(北京时,下同)。半日循环的振幅为0.6~0.7 mm,峰值出现的时间在05:00~06:00和17:00~18:00。在有降水日,不同站点PW日变化特征有所不同,有的以日循环为主导,有的以半日循环为主导。PW日变化与逐时累积降水频次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先后关系,两者日变化的位相差为2.5 h。PW日变化与气温和比湿等要素的日变化以及山谷风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7—2013年宁波市每日8次地面观测气象资料,运用罗氏法和统计分析法计算大气混合层高度,分析其在霾日和非霾日的不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市霾日与非霾日混合层高度均呈白天高,夜晚低的日变化特征,夏季两者差值的日变化波动最明显,波峰时间比其他季节晚3 h。混合层高度日变化趋势与风速、气温、能见度趋于一致,霾等级越重,混合层高度越低。霾日与非霾日的气温差值除冬季呈正变温外,其他季节呈负变温,冬季14时差值最小,夜间加大,春夏季凌晨差值最小,14时最大,秋季波动不明显;风速差值除冬季夜间为正值外,其余季节为负值,秋冬季差值最小、夏季最大。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混合层高度随着稳定度增加而逐渐处于稳定状态时,随着稳定度增加而降低,中性大气是宁波易致霾的大气层结。霾日与非霾日大气稳定度表现不一致,中午霾日中性大气占多数,非霾日则是不稳定大气;夜间霾日稳定—弱稳定大气和中性大气所占比例相当,非霾日稳定—弱稳定大气占多数。另外,PM_(2.5)浓度在霾日和非霾日均为白天低、夜间高的日变化特征,但霾日波动大,波峰时间晚于非霾日2 h,峰值浓度也高于非霾日2.7倍;早晨或下午到上半夜是霾日的PM_(2.5)浓度两个上升时段,上午为下降时段;非霾日的两个浓度缓升(降)时段分别出现凌晨和下午(上午和前半夜)。研究成果有助于预报员了解大气混合层高度及其对霾的可能影响,从而提高霾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陕西是全国冰雹较多的省份之一。冰雹的空间分布以陕北最多,年平均1.5—3.0个雹日,关中次之,年平均0.5—1.0个雹日,华山多达2.3个,白水、太白、双庙、旬邑可有1.3—1.6个雹日,陕南最少,年平均0.5个雹日左右,佛坪、洛南较多,有1.3个雹日。年降雹日数最多的是府谷,年平均雹日3.2个。最少的是眉县、户县、周至,年均雹日不到0.1个。自1950年以来,雹日最多的年分是1959年,年内共有104个雹日,降  相似文献   

19.
1973年5、6月间,该站发布了三次重要转折性天气预报:1.5月25日预报:“5月26日—6月2日,全县没有中雨以上降水过程,希继续加强抗旱工作”,实况是8天合计雨量为9.4mm。2.6月6日预报:“6月9日—14日,我  相似文献   

20.
1984年6月上中旬是少雨向多雨转变的天气时段。6月1日—12日为少雨时段,13—24日为多雨时段,12日为转变日。多雨段由连续性降水构成,在兰州以上的黄河流域内,12—14日为中、大雨过程,16—17日为小雨天气,19—24日为连阴雨阶段。持续降水使黄河径流量加大,入库量增多。水电部门利用中期转折性天气预报,进行水电调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