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佳  董伟 《海洋信息》2010,(1):21-23
介绍了港口资源整合的模式以及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的整体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需要整合。结合环渤海地区港口群发展规划,分析了资源整合的设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地带,并随着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竞相开发,人口向海岸带和沿海地区进一步聚集的发展趋势将不可避免。为了合理规划环渤海地区未来人口的适度规模,本文试通过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采用多目标动态决策和多层次权重分析的方法,选取和论证了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合理营养水平和生态环境等四类十三项主要制约人口再生产指标,经过综合平衡和定量计算分析,提出了该区域近期(2000年)和远期(2065年)人口的容量目标,为区域人口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港口与腹地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港口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港口-腹地经济"复合系统指标体系,并采用PLS通径模型测度了2000-2014年环北部湾地区"港口-腹地经济"复合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考察期间内环北部湾地区"港口-腹地经济"复合系统及其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步递增的态势,其中港口子系统增长较快,是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增长的重要保证;湛江港口子系统及其复合系统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广西北部湾其他3地区;4地区腹地经济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上海港港口建设以及港城一体化发展,文章采用DEA模型,分析2000—2018年上海港港口经济效率以及港口对城市经济贡献效率,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港港口经济综合效率大致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6年主要受规模效率的影响,2006年后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上海港港口对城市经济贡献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综合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纯技术效率;为此,上海港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和优化港区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区域拉动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港口城市体系作为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文章首先从内在拉动效应和外在拉动效应两方面分析港口城市体系的区域拉动效应,进而结合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结构分析得出环渤海地区港口城市体系区域拉动作用:①巨大的港口经济乘数效应;②三极格局,三轴辐射拉动;③发展中的港口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各国对港口的投资也不断加大.在增加港口投资的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收益,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大型港口的沿海城市集聚,扩大了城市的经济规模,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对沿海港口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途经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的布局、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规范各地区港口的布局与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天津地处我国渤海西部,海洋资源丰富,临海优势突出,是天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环渤海地区的五大海洋资源优势中,天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在我国沿海四大海区中,渤海沿岸港口资源比较丰富,现有港口密度最大。年货物吞吐量占全国港口的1/3,其中天津港口占很大比重,1996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6200万吨,占整个环渤海地区的1/4,除秦皇岛港为能源港之外,天津与大连港并列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环渤海地区被称为“金项链”经济区。这条“金项链”北起丹东,东南至青岛,海岸线5800多公里,排列有18个地市,面积6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具有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被人称为中国经济起飞的“第三引擎”。一是交通便利,港口、铁路、公路密度均为全国第一。沿岸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40多个港口,平均不到300公里就有一个港口,其中吞吐量超过  相似文献   

9.
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大大促进东部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协调快速发展。文章在对环渤海地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情况,从交通物流、区域经济、城市体系、军事和旅游等7个方面论证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助推效应,以供相关学者或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背景下环渤海旅游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沟通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经济联系、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长期以来,由于渤海及渤海海峡的空间阻隔,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城市间旅游竞争大于合作,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将有效改善环渤海旅游圈的交通"瓶颈"。基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背景,环渤海旅游圈需要强化圈内旅游合作机制、提高区域旅游发展层次、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统一旅游品牌形象,从而提升环渤海旅游圈整体旅游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从影响填海规模扩张的人口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地价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分析大连市填海规模与各驱动因素指标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大连市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旅游总收入、港口货运吞吐量与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8,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填海活动有较强的驱动作用;大连市年末户籍人口和市区人口比例与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为0.731,大连市人口水平对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一般;大连市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填海规模的关联度仅为0.669,地价水平并非是大连市填海活动的主导因素。最后,针对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水平、地价水平等经济因素对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提出了合理控制填海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项目是一项规模浩大、技术复杂和工程艰巨的海洋工程,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和重要海域海洋功能区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积极的做法是继续通过科学论证和系统研究,预测长时间尺度跨海通道建设及其运营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提高海洋功能区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促进与跨海通道建设相关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合理布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航  王跃伟 《海洋信息》2012,(1):40-43,47
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趋势。基于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海水淡化的浓盐水排放、固废物、温排水和化学污染物等问题对半封闭的渤海湾海洋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产业合理发展和布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影响填海规模扩张的人口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地价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出发,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分析大连市填海规模与各驱动因素指标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大连市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旅游总收入、港口货运吞吐量与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超过0.8,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填海活动有较强的驱动作用;大连市年末户籍人口和市区人口比例与填海规模的关联度均为0.731,大连市人口水平对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一般;大连市综合地价增长率与填海规模的关联度仅为0.669,地价水平并非是大连市填海活动的主导因素。最后,针对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水平、地价水平等经济因素对填海活动的驱动作用,提出了合理控制填海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港口作为海陆运输的节点,是一个城市和国家的重要门户,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评估环渤海港口的发展优势,逐步实现从沿海、沿江开放向内陆延伸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环渤海港口中的大连、天津、唐山、丹东、营口、锦州、秦皇岛、黄骅、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共12个港口进行发展优势对比。从港口吞吐量、港口规模范围、港口城市及腹地、港口未来发展4个方面构建环渤海港口优势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港口群港口发展优势水平悬殊,基本可以分为4个档次。基于此,环渤海各港口应合理准确定位,通过错位发展和协同合作等方式谋求共赢。  相似文献   

16.
未来10年,随着经济向海关联度及对环渤海地区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明确地区的发展现状。文章对区内各省市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区域内海洋产业的整体发展、产业结构现状,并利用SSM模型具体分析总结了各地区产业部门的特征与差异,旨在为地区间的协调与互动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对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东半岛、辽河下游平原、海河平原、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大陆海岸线长5657km,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工业和城市集聚地区[1]。该区域早已形成了较为牢固的经济网络,各种经济要素应有尽有,是地球上很难再找到的一块宝地[2]。近年来该区域越来越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开发的热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由此引发出许多环境问题,阻碍了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环境问题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1经济开发中的地学环境问题经济开发一方面使环境…  相似文献   

18.
港口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洋产业开发的基础,是实现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环节。如何认识港口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探索港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胜  王晓惠  宋维玲  董伟 《海洋通报》2011,30(6):601-606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尤为突出.文章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和模型,分析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与经济收入也基本符合倒“U...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配置海域资源,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文章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并分解差异的主要来源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的内部差异是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逐渐增强;全国海域开发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区内部差异在研究期初几乎全部来自长三角地区,至研究期末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大致相当,而珠三角地区的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持续稳定在极低水平;重点调控3类地区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适当调控3类地区之间的新增用海项目数量和规模,有利于我国海域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