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安徽省岳西县桃园寨地区大比例尺火山岩填图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确定了大别山腹地片麻岩基底上残存了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机构。说明中生代之前,大别山体并未大幅度隆升,也非中生代造山带根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才是山体剧烈抬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腹地桃园寨中生代火山机构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存亭  高天山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236-240,T001
通过安徽省岳西县桃园寨地区大比例尺寸火山岩填图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确定了大别山腹地片麻岩基底上残存了在生代火山岩及火山机构。说明中生代之前,大别山体并未大幅度隆升,也非中生代造山带根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才是山体剧烈抬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及其震旦纪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区内主要沉积特征识别,确立大别山浊积岩与浊流沉积序列及大地构造背景,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成环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北麓晚侏罗世金刚台组火山岩地质及岩相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摘  要  金刚台组火山岩分布在大别山北缘金寨与商城之间, 为一套以爆发相为主体的中酸 性钙碱性火山岩系, 时代属晚侏罗世。 根据喷发韵律、 岩石组合、 角砾成分和蚀变矿化等特 征, 可分为早、 晚两个亚旋回。 通过火山岩相和火山构造研究表明, 火山活动以中心式喷发 为特征, 属复式火山机构类型, 就其形态特点来看属于锥状火山和破火山口。  相似文献   

5.
安徽大别山区榴辉岩带内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安徽省区调所钱存超、汤加富等在大别山腹地进行1:5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中,大榴辉岩带内发现一套变质很浅的火山—碎屑岩层组合。主要岩石类型有:变火山砾岩、片状白云母长石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绢云...  相似文献   

6.
刘文灿  孙善平 《现代地质》1997,11(2):237-243
金刚台组火山夺分布在大别山北缘金寨与商城之间,为一套以爆发相为主体的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系,时代属晚侏罗世。根据喷发韵律、岩石组合、角砾成分和蚀变矿化等特征,可分为早、晚两个亚旋回。通过火山岩相和火山构造研究表明,火山活动以中心式喷发为特征,属复式火山机构类型,就其形态特点来看属于锥状火山和破火山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别山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火山岩的岩性特征、火山岩相、相模式和火山机构的研究,认为火成岩斑状结构的含碎屑—碎屑状岩石可以有深成、浅成、侵出、喷溢或爆发等不同产状。以大斑、多斑、富碎斑和熔蚀斑为特征,发育涌动流纹、塑性集块和假堆积等构造,并与时差很小的大斑花岗岩基、大斑花岗斑岩脉呈侵入接触关系的非层状火山岩,预示其成因为深成端元属性。各种碎屑粒度越小和含量愈高,则指示更强的隐爆强度。提出景区内出露的火山岩均为潜火山岩,早期火山机构为偏心式脉动膨胀—隐爆潜火山岩体,晚期为爆破角砾岩筒。代表爆发相的火山碎屑岩埋藏在北部中—新生界盆地之中,在深剥蚀的大别山腹地不可能保存。  相似文献   

8.
论大别山广水元古界变质岩中层状Zr-Y-HREE矿化的火山-沉积成因吴澄宇,白鸽,袁忠信(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关键词元古界变质岩,层状Zr-Y-HREE矿化,大别山大别山广水元古界变质岩中层状Zr-Y-HREE矿化由湖北省区调...  相似文献   

9.
宿松群、红安群、海州群的时代归属与讨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介绍了分布于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南部的原红安群、原宿松群、原肥东群、原海州群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将其分别解体为变形变质侵入体及含磷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基础上,对有关地层时代及其中磷矿层位归属提出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菖蒲地区1∶10000区域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组成、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探讨了榴辉岩形成的多样性,指出碧溪岭榴辉岩体的“S型”构造形态,并确定了港河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系的层序。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东段的变质地层格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完成的大别山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将大别山的中深变质杂岩解体为变质变形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两部分,但所建立的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大多沿用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层名称。与之同期,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发现以来的地质研究也揭示出大别山中深变质岩的主体为正片麻岩,并以变质特征及其构造属性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本文依据前人的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将大别山的变质地层划分为4个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地层、构造岩石)单位,3个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论述了它们与区域地质调查所划分的地层单位的对比,以及与4个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中隆升最高的结晶基底便是大别杂岩,在超高压变质岩和某些高级变质岩中均发现典型的近等温减压(ITD)型的退变质结构,多呈后成合晶或冠状体的形式取代或包绕原生矿物晶粒(主晶),显示退变质不平衡反应的过程.然而超高压变质岩与大别杂岩中的高级变质岩,变质地温梯度截然不同,暗示它们形成的构造条件极不相同,超高压变质岩早期由岩石圈深处(120km±)折返到下地壳与那里的高级变质岩构造混合,平行并置,而后才一起隆升.退变质不平衡结构与寄主岩的面理无关,说明这种近等温的减压退变质作用发生于后造山时期近绝热条件下的隆升体制,近绝热隆升的热源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大别山地区岩石圈减薄所引起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南部的低级变质岩:宿松群和张八岭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山南部的浅变质岩指宿松群和张八岭群。前者为扬子大陆被动边缘沉积,不整合在扬子大陆晚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之上,后者为古大别洋的洋壳,它和北部浅变质岩佛子岭群和梅山群一起,与洋壳俯冲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石英榴辉岩及石榴角闪岩中石榴子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塑性变形的三类岩石中,石榴子石的超微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在含柯石英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位错密度比角闪岩中的低。修正石榴子石材料系数α为0.25,用石榴子石位错密度估算了相对差异应力值,并讨论了在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和退变质过程中各阶段的变质条件。根据石榴子石位错密度测定的差异应力,结合石榴子石的变形测量,恢复构造三维主应力及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PS,从柯石英相的转变压力P中减去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PS后,利用单纯由重力引起的静水压力值PG换算上覆岩石的重力和厚度,获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仅为 ≥ 32.09~32.11km.因此提出,该含柯石英榴辉岩是在这一地壳深处(或稍深一些)受强烈构造作用形成的新认识。同位素资料分析表明,大别地区榴辉岩系地壳成因,这对于榴辉岩是壳内产物的认识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表壳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别山南部出露较多的变质表壳岩,主要由片麻岩、片岩、长英质粒状岩石、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类等组成,经历了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其形成时代、原岩建造、构造背景等作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其成岩时代可能属于早中元古代,原岩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建造,构造背景应为与大陆岛弧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这些研究成果为探讨大别造山带的形成环境、演化、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折返机制等提供了较充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Pb同位素组成看东秦岭官坡超高压变质岩片的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东秦岭官坡超高压变质岩片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089~18.772,^207Pb/^204Pb=15.571~15.631,^208Pb/^204Pb=38.299~38.829。其铅同位素组成与秦岭岩群及二郎岩坪群一致,而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有明显的区别。结合构造分析可以判断,东秦岭超高压变质带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是两个不同的构造带,中央造山带内可能至少发育有两条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7.
大别-苏鲁构造带三叠纪碰撞缝合线的位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索书田  钟增球 《地球科学》2000,25(2):111-116
大别-苏鲁构造带内超高压(UHP)和高压(HP)变质岩石的分布和不同构造岩石单位间的关系表明, 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碰撞及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形成时的古缝合线, 位于大别地块的北缘, 沿八里畈-磨子潭-晓天一线展布, 在苏鲁地区, 五莲-烟台断裂代表被强烈改造了的古缝合线的位置.大别山北部霍山县与岳西县交界地区以及舒城、桐城和潜山县交界地区UHP和HP单位岩石的大面积分布, 说明水吼-五河断裂不是UHP和HP榴辉岩相岩石的北限, 因而, 不代表缝合线位置, “南大别”与“北大别”地体的划分地质意义是不明确的.同时, 大别山北部的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块体群, 包括变形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组合及未变形的辉石岩、角闪辉石岩和辉长岩组合, 前者与榴辉岩相岩石有相同的变形变质及几何学特征, 后者是燕山期侵入体(123~130Ma), 因此, 不是“变质蛇绿混杂岩”, 也不代表三叠纪陆-陆碰撞时期古缝合线.强调指出, 准确地鉴别三叠纪碰撞缝合线位置, 是正确理解UHP和HP岩石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大别造山带变质岩的年代学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中广泛分布经历不同程度变质的变质岩,这些变质岩的形成时代、变质年龄的研究对反演大别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大别造山带中不同构造带中变质岩的锆石U-Pb年龄结果,给出初步的变质岩的年代学格局。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大别山东段江岭地区的南大别碰撞杂岩主要由榴辉岩、云母片岩-变粒岩及片麻岩系组成,这三套岩石具有不同的变质演化阶段和P-T轨迹:榴辉岩有5个变质阶段,早期出现超高压型、高压型、晚期为中压型;云母片岩-变粒岩有4个变质阶段,早期出现高压型,晚期为中压型;片麻岩系仅有一期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三套岩石变质历史的差异,反映其所经历的构造过程不同,三者在构造作用下混杂到一起,构成碰撞混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