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DRI L L-84”作为会议标志的澳大利亚全国水井与钻探协会国际会议及钻探技术展览会于1984年10月6日至11日在堪培拉举行.这次会议以“高级钻探技术”为中心议题,因而引起了澳大利亚国内外钻探界的广泛兴趣.与会代表共八十余人,大多数是钻探界的知名人士,来自七十余个单位,其中包括钻探设备与工具制造厂家、钻探工程承包公司、采矿公司、研究机构、大学、政府部门等.除澳大利亚本国以外,来自其他国家的代表有:美国AMAX采矿公司、英国DEBEERS公司、南非BOART钻探公司、英国EDECO钻探设备制造公司、新西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地质局探矿处、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钻探学组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情报网探矿工程专业站于1988年1月10日至14日在广州联合举办了“复杂地层钻进技术、特种钻探技术、国内外钻探技术发展动态交流会”。参加这次交流会的有来自全国有色地质系统的代表,特邀交通部水规院和水电部八局以及有关厂矿的代表共八十余名。会议收到论文和交流材料五十余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3.
由地矿、有色、核工业、黄金部队四单位召开的全国金矿钻探技术经验交流会,于1989年8月16—20日在哈尔滨举行,到会代表124人,其中教授级高工7人,高工49人,工程师48人。此次会议得到了各单位的重视,表明探矿工作者注重发展祖国的黄金地质找矿事业,共推荐论文60余篇,会上交流达35篇,水平很高,进步很快,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会议。金矿钻探技术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干旱地区中小河流布站原则协作会议,于1986年10月5日至11日在大连市召开。有23个单位56名代表参加丁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5篇,大会交流了25篇. 会议通过学术报告交流了研究成果;总结本协作组开展活动以来的经验;通过了“总结报告”并研究了编辑论文选集的问题。会议认为,协作项目的研究可告一段落,但关于水文站网的经济效益,站网资料移用的理论与方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学会河北省分会水文地质学术交流会议于1979年10月25至30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49个单位的111名代表。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3篇、大会交流18篇、包括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勘探方法与地下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与研究等课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大口径工程施工钻探已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坝基、桥梁、建筑、海港等大型工程基础施工、勘察和基础处理,其钻探工艺与设备趋于多样化与专用化,已成为钻探技术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分支。为交流我国大口径工程施工钻探技术成果,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10月在湖北宜昌市召开了《大口径工程施工钻探学术报告会》。会议交流论文62篇,内容丰富,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当前大口径工程施工钻探的现状,有许多具有我国的特色,有的已达到现代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DPILL—84”作为会议标志的澳大利亚全国水井与钻探协会同际会议暨展览会,于1984年10月6日至11日在堪培拉召开。这次会议以“高级钻探技术”为中心议题,因而引起了澳大利亚国内外钻探界的广泛兴趣。与会代表共约百余人,大多数是钻探界的知名人士,来自七十余个单位。其中包括钻探设备与工具制造厂家、钻探工程承包公司、采矿公司、研究机构、大学、政府部门等。除澳大利亚以外,来自其他同家的代表有:美同AMAX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于1987年12月22~25日在冶金部第一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召开了推广应用钻探新技术经验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钻探生产、科研与院校方面的81名代表(包括有色、地质、煤田系统的9名特邀代表)。共收到论文与技术资料56篇,其中31篇在大会上宣读,其他文章与经验在小组会上进行了交流。这次交流的主要内容有:人造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冲击回转钻进、复杂地层钻进与护壁堵漏技术,以及岩心定向、连续纠斜、大口径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 第7届国际盐类学术会议将于1992年4月6日~4月9日在日本京都召开。据了解至今已提交会议的论文(摘要)有190多篇,估计参加会议的人数可达600多人。在会上将要宣读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日本的盐生产技术研究与发展,Masayuki Ohno(日本)。21世纪世界盐工业展望,Dennis S.Kostick(美国);欧洲的盐史及其经济远景,Bernard Moinier(法国)。  相似文献   

10.
第九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会议于1997年10月13日~10月17日在烟台召开,来自地矿、冶金、煤炭、有色、核工业、水电、兵器、武警等11个部委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和部分国外公司驻中国的代表共13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150篇(其中95篇选编入论文集),论文涉及面广泛,以岩土工程和施工技术为主,还有钻探工艺、综合性论述及新设备、仪器机具和计算机应用等文章。论文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探矿工程、岩土钻掘施工技术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会议期间,代表对探矿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了讨论,一致认为:在新形势下应扬长避短,努力拓宽服务领域,以求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会议评选  相似文献   

11.
黄理兴 《岩土力学》1989,10(1):87-88
<正>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岩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8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矿务局召开。来自全国水利水电、冶金矿山、煤炭石油、地震地质、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等系统的33个单位7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50篇、交流论文42篇。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的建立、科技咨询开发服务部的活动计划与范围,并拟定了今后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2.
本期选登了第六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会议论文六篇,其中“应用钻探微机智能系统改变凭经验打钻的现状”和“土星—881、890型全液压多功能钻机及其应用”为会议评选的优秀论文;“在复杂地层中施工定向孔及电算技术的应用”和“水力反循环连续取心钻探用钻头的设计和使用”为会议表扬论文.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机械仪表组筹备的全国钻探设备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3月25~30日在无锡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总结有关钻探机械引进、消化、吸收的经验,并讨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钻探机械的发展方向.出席本次会议的有10个部、42个单位、66名代表.包括院校、工厂、科研单位和施工部门.汇集了国内钻探机械行业的科研设计、加工制造和操作运用的知名人士.  相似文献   

14.
第五届国际金伯利岩会议于1991年6月18日至7月3日在巴西的阿腊沙召开.会议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6月18日至23日为会前地质旅行;第二阶段6月24日至28日为学术讨论会;第三阶段6月29日至7月3日为会后地质旅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21个国家234名代表,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17篇.会议对金伯利石及其它金刚石产出岩体的地质特征、金刚石及其包体,上地幔以及金刚石勘查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 1994年10月3日至25日,我们一行三人应澳大利亚国家水井和钻探协会(National Waterwell and Drilling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的邀请,赴澳参加了代号为“Drill—84”的高级钻探技术会议,并于会后进行了短期技术考察,总计为时三周。 10月3日晚,我们乘中国民航班机从广州启程,4日晨抵悉尼,5日转堪培拉。会议于10月7日在堪培拉REX饭店开幕,澳政府对这次会很重视,资源和能源部部长P.A.Walsh到  相似文献   

16.
第一届全国矿产会议,一九五八年九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是由地质部、冶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各地质院校(系)等部门共同倡议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部门从事矿产地质工作的正式和列席代表734人.会议共听取了工作报告和学术论文200篇,包括除燃料矿产以外的各种金属、非金属、放射性矿产的生成理论、类型划分、普查方法、勘探工作经验总结及今后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于6月29日~7月5日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区域地质及成矿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地质、冶金、煤炭、石油、二机、化工、教育、中国科学院等部分的159个生产、科研、教学单位300多位代表。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53篇,论文摘要313篇(其中包括区域地层古生物34篇,区域构造  相似文献   

18.
信息与动态     
《探矿工程》2007,34(5)
欢迎订阅《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技术》一书本刊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王达、张伟、张晓西等著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技术》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88万余字,介绍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的钻探施工理论与工程实践,汇集了科钻一井钻进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资料,展示了我国在科学钻探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全书除绪论外,分四篇共十八章。第一篇介绍了世界科学钻探概况、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发展历程及工程技术准备;第二篇介绍了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现场建设、钻探设备和施…  相似文献   

19.
由英国矿冶学会和钻探协会发起组织的国际钻探会议和展览,于1987年4月7日在英国瓦韦克群斯通莱召开,各国到会代表共77人,会上宣读论文23篇,并展出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11月20~24日在成都市举行。来自全国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等单位的12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12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