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邦琨  陈官文 《贵州气象》1998,22(5):13-16,25
通过稻田小气候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平行观测,探索水稻优质高产的田间小气候特征,分析表明,稻田小气候效应,符合局部气候原理和田间小气候基本规律。在采用岗优22组合,密用2.25万窝/hm^2的稻田里,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抽穗开花期,能形成更为合理的田间小气候,水温,地温和气温配合较优,光照较好,有利于CO2的输送,增强了光合2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能达到10410kg/hm^2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1993-1994年,从栽培、植保、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试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和常规栽培法进行了稻田田间小气候、水稻纹枯病发生及其防治策略的系统试验比较。结果表明,水稻旱育稀植田间温度升高、温度降低,行间透光率提高,致使纹枯病发生期推迟,发病程度减轻,能减少一次用药,降低农本,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稻田栽培食用菌的气象条件,认为在水稻分蘖后期稻田内形成的小气候具有栽培食用菌的优越条件,提出了合理进行水稻田间管理,合理安排食用菌生产环节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汉中市汉台区气象站1970—201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模型,计算了近46年汉中水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汉中盆地水稻光合生产潜力为23 265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20 532kg/hm~2,气候生产潜力为18 298kg/hm~2。汉中盆地水稻生育期为4—9月,生育期光热资源较好,水资源丰富,但存在水稻生育期降水分布不均的问题,建议4—6月适量增加灌溉,7—9月降水偏多,易造成水稻减产,应注意防涝排涝。  相似文献   

5.
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义洋 《贵州气象》2005,29(1):29-30
气象条件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稻田水稻各生育期小气候的调节,可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观测的目的中造水稻生育期在7—8月,此时是我省最高温时期,中午前后短时间内气温常高于32℃,同时雨量多,湿度大,水稻株间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欲通过排灌措施以适当降低土壤及田间气温及空气湿度,更有利于中造水稻生长发育,从而获得中造水稻的稳产高产。为此,本观测设  相似文献   

7.
匡昭敏  温福光 《广西气象》1997,18(4):44-47,50
研究旱育稀植育秧的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水稻衣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育秧方式的田间小气候变化差异明显,特别是在阴冷天气旱育秧增温保温效应更显著,旱育秧的生理性状明显优于水育秧,其抗寒性,抗旱性,抗逆性均比水育秧强,插后有很强的暴发力,同时根据本试验所得的资料,对旱育秧苗生长与积温的关系建立了其动态生长模拟模式,经检验,其模拟效果精确度很高。  相似文献   

8.
《气象与环境学报》1997,14(4):25-25
本刊讯记者大地报道沈阳市气象局卫星遥感室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开展水稻抛秧高产田间小气候研究,历时3年,取得丰硕成果。最近,该项成果通过了有关专家的技术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水稻抛秧高产田间小气候的研究堪称新领域里新的研究课题。该局卫星遥感室的科技人员针对目前我国大面积推广的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增产因素之一的田间小气候,进行了连续两年系统全面的小气候观测试验。结合有关气象台站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水稻抛秧田田间光、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生态…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水稻栽插密度及方式是否合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合理”的直接表现为高产、高效、优质。因而在表现上则为这种栽插方式及密度形成了良好的供水稻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生态条件。在相同的播期和管理水平下,由于不同栽插方式的小气候条件不同,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也有较大差异。为了研究不同栽插方式条件下的农田小气候生态效应及其由此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长春及其周围地区稻田上空甲烷浓度和稻田甲烷排放量持续2年的监测研究发现,在水稻生长季内,该区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变化曲线里单峰型,排放高峰出现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上旬的水稻孕穗期,且在此期间,稻田上空甲烷浓度和稻田甲烷排放量关系密切。采用持续淹水方式的C稻田的甲烷平均排放通量为7.65mg·m-2·h-1;采用间歇灌水方式的A、B稻田分别为0.Z7和0.72mg·m-2·h-1。人为的水管理方式和施肥对该区稻田甲烷排放具有重要影响。采用间歇灌水的水管理方式可大幅度降低稻田甲烷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1 引言 关于水稻栽植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对于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的农田小气候生态效应及其由此而形成的水稻光合生理及产量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这类研究正是确定最优密度、提高单产和品质的理论依据。为了确定合理的栽插密度并揭示在这种条件下的农田小气候特征,为其高产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我们于1991~1992年进行了水稻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农学、气象对比试验,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资料,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2012年气象条件对达茂旗天然草场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主要气象条件的作用下.牧草平均高度为26cm,覆盖度65%,地上生物量1768kg/hm^2(鲜莺),8月份然草场牧草平均高度达40cm,覆盖度75%.地上生物量3000kg/hm^2(鲜重)。  相似文献   

13.
1引言为了促进科技兴农,改造中低产稻田,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根据全市冷烂田、望天田。高寒田等中低产稻田比重大、夏旱重的实际情况,引进了水稻地膜栽培技术,并与深溪镇联合在冷烂田开展了水稻地膜栽培试验。该技术具有增温、节水、抗旱、保肥、改善泥土物理性状、灭草等综合作用,因而增产作用显著。2试验设置及地膜栽培的技术要点该试验在廖忠明、李世东两农户共0.1933hm2的两块冷烂田进行。一块田的水稻品种为汕优多系1号,采用旱育浅植育秧方式,另一块田为11优1313,旱育两段育秧方式。每块田分地膜覆盖宽窄行(约941窝/hm2)和…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气候生态棉区化学调控适宜期的试验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省气候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主要受热量条件制约.由积温推算出在不同气候生态棉区以及不同品种、种植方式、密度和产量水平下的棉田物候期,由此得到相应棉田各次化调期,可改变田间小气候,提高成铃率10%~15%,单铃重增加0.3~0.9g,使棉田因蕾期缩短而改变播期及种植品种,扩大麦棉两熟种植区域,提高棉花品质.  相似文献   

15.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制定区域适应性的减排措施,有赖于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差异性的进一步研究。广东是我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区,其气候条件及稻田耕作方式都有别于我国其他稻区的。为估算广东省区域稻甲烷(CH_4)排放情况,利用IPCC2006清单指南中的稻田甲烷模型——CH_4MOD,模拟计算了2010年广东省21个地市双季早(晚)稻CH_4排放量及其排放因子。结果显示:1) 2010年稻田CH_4排放量为60. 74万t,其中双季晚稻CH_4排放量35. 01万t,双季早稻CH_4排放量25. 73万t。2)稻田CH_4排放量空间分布不均,区域稻田甲烷排放量为粤西的粤北的珠江三角洲的粤东的,排放量分别为21. 22万t、17. 02万t、15. 14万t、7. 36万t。3)双季早稻CH_4排放因子明显小于晚稻的,双季早稻CH_4排放因子为261. 18 kg CH_4/hm~2,双季晚稻为358. 53 kg CH_4/hm~2。4)空间上,粤西地区稻田CH_4排放因子水平较高,粤北、粤东的处于中等水平,珠江三角洲稻田CH_4排放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6.
水稻栽插密度及方式是否合理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合理”的直接表现为高产、高教、优质。因而在表现上则为这种栽插方式及密度形成了良好的供水稻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生态条件。在相同的播期和管理水平下,由于不同栽插方式的小气候条件不同,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旱育稀植育秧的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水播育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育秧方式的田间小气候变化差异明显,特别是在阴冷天气旱育秧增温保温效应更显著,旱育秧的生理性状明显优于水育秧,其抗寒性、抗旱性、抗逆性均比水育秧强,插后有很强的暴发力。同时根据本试验所得的资料,对旱育秧苗生长与积温的关系建立了其动态生长模拟模式,经检验,其模拟效果精确度很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京与美国德克萨斯稻田甲烷排放的比较(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甲烷排放试验分别在南京与德克萨斯水稻生长季实施,观测期内测定甲烷排放通量、上壤温度和水稻生物量。结果表明:南京稻田土镶温度的季节性变幅为15.3℃,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成非线性正相关而与水稻生物量无关;德克萨斯稻田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幅为的2.9℃,甲烷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无关而与水稻生物量成线性正相关。由此得出结论:在持续淹水和无外源有机碳施加的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幅大的地区驱动稻田甲烷排放季节性变化的关键因子为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变幅小的地区其关键驱动因子则为水稻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玉米采取6种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不同的栽培方式下田间小气候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寻适合贵州的合理的栽培方式,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贵州省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影响莫高窟小气候的环境因子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时空尺度对莫高窟的小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莫高窟的地形地貌、水系统、植被等环境因子对其小气候有重要影响。莫高窟的小地形结构和水系统对其风速、湿度、太阳辐射等有显著影响。2005年4—12月窟前与窟顶月平均相比,太阳辐射总量降低411.21MJ/m^2,地表温度降低2.7℃,相对湿度增大9%,风速降低3.7m/s。窟前月较差小于戈壁0.9℃。但对于气温而言,主要受较大尺度因素的控制,窟前、窟顶、戈壁均处于同一温度层。2004年莫高窟日较差比敦煌小4.8℃。莫高窟的环境因子使莫高窟周边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小气候,非常有利于文物保护,这也是千年莫高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