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下水》2016,(1)
基于前人对研究区延长组长2段沉积相成岩作用等研究较少,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对靖边油田南部延长组长2段沉积相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长2段的沉积物颜色为灰白色、浅灰色,显示出一种水体较浅、水上的沉积环境;发育有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砂纹层理等构造;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在长2~1油层组。根据河道砂坝的沉积物组成,可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以砾质沉积为主的砾质辫状河和以砂质沉积为主的辫状河流。研究区长2~2、长2~3沉积类型表现为砂质辫状河流沉积。以河道砂坝为主,局部发育不完整泛滥平原。在长2~1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类型由辫状河变为曲流河,侧向加积形成较宽的河道砂体。长2~2时期延续了长2~3时期的辫状河沉积类型。整体砂体厚度较厚。  相似文献   

2.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体岩相及内部构形要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玲  任纪舜 《地质科学》2001,36(4):385-394
嫩江是松辽盆地北部一条多河型河流。本文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乡大马岗嫩江现代河流沉积露头为例,运用Miall结构要素分析法对嫩江现代河流沉积体岩相类型、层次界面及内部构形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大马岗沉积体主要由块状层理细砾相、大型及小型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细砂相、同沉积变形层理细砂相、波状交错层理细砂相、薄层状粉砂质泥与细砂互层相、微波状层理粉砂相、块状层理泥质粉砂相、水平层理泥相、块状层理粉砂质泥相等16种岩相构成,不同岩相空间分布变化差异较大。在大马岗沉积体内部识别出1~5级层次界面,划分出具有成因意义的7种构形要素:河道、砾质坝、侧向加积沉积体、单一侧积砂层、纹层砂席、砂底形及越岸细粒沉积,这种构形要素的划分丰富了Miall的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芯观测、地震解释和测井分析,结合薄片观察、粒度分析以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长9-长6油层组存在砂质碎屑流沉积。结合盆地沉积背景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成因机制, 详细论述了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沉积特征,建立了砂质碎屑流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主要由块状粉细砂岩和含泥砾粉细砂岩两种成因相构成,其成因是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界触发力作用下,滑动崩塌而形成。分析了砂质碎屑流沉积与油气的分布关系,实践表明砂质碎屑流沉积体是下生上储或下储上生的油藏类型,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构成了该区深水区域的良好岩性圈闭储集体。  相似文献   

4.
运用最新重力流沉积理论,以钻井岩芯、地震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渤海海域渤中25-1油田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类型、岩相组合、砂体空间展布特征以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滑塌重力流、砂质碎屑流、浊流3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并构成5种典型的岩相组合,包括湖相细粒沉积与滑塌重力流组合(MS)、砂质碎屑流与滑塌重力流组合(DS)、砂质碎屑流与浊流组合(DT)、浊流与砂质碎屑流组合(TD)、湖相细粒沉积与浊流组合(MT)。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具有"源-坡-断-流"联控的"滑塌-砂质碎屑流-浊流"沉积过程与发育模式,其中砂质碎屑流砂体呈舌状体分布,浊流砂体则具有朵状体形态特征。储层综合评价表明,砂质碎屑流砂体粒度粗、宽厚比小、泥质含量低、物性好,是优质的重力流储层类型。对不同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展布形态以及储层性质的精细研究,对深水优质砂岩储层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相组合类型、剖面特点及沉积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华北地区二叠系以海退型的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在陆相逐步扩大、海域渐渐退缩的过程中,河流环境得以充分发育.形成了以冲积平原体系、三角洲分流平原体系及潮坪-海湾体系所构成的大型克拉通型含煤盆地.本文重点分析二叠系河流的沉积特点,对各类河流的性质、类型以及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作了进一步探索.将华北地区二叠系大致归纳出十种层序类型,其中前八种为河流环境;进而反映出工区的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概貌.  相似文献   

6.
嫩江下游现代河流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玲  任纪舜 《地质论评》2001,47(2):193-199
本文运用河流沉积学原理,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乡大马岗嫩江现代沉积露头为例,利用探槽,探坑及钻井获取的野外露头资料及室内各种微观分析测试资料,对嫩江下游现代河流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河流积积自上而下包括了两种河型沉积,底部是以砾石沉积为主的辫状河沉积,其砾石层厚>5米,横向上可追踪数百米,上部为一低能量曲流河点坝沉积,以中砾质细砂及粉砂沉积为主,底部无明显冲刷面,发育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同沉积变形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向上过渡为天然堤的粉砂质泥与粉矿薄互层沉积及漫滩粉砂质泥沉积,其整体沉积特征是在一个辫状河泛滥平原上发育起来的低能源曲流河沉积,这一研究为地下复杂的河流相地层识 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7.
豫西济源晚三叠世河流沉积类型及生物痕迹组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斌  黄长春 《河南地质》2000,18(3):176-180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和痕迹化石的组成和产状特征,该文简要论述了豫西济源中生代盆地晚三叠世河流环境中五种沉积类型和痕迹组构特征,划分了五大发展阶段,并由此说明了该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同时还指出了温暖潮湿和干旱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环境中痕迹化石在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陆上最主要的油气盆地之一,三叠系延长组是该盆地的主要含油层位.通过对延长组典型露头的考察与研究,结合古生物及岩性岩相资料,取得了3点新认识:(1)恢复了延长组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环境,认为其具有三分性,其中早期拉丁期为干旱环境;中期受卡尼期梅雨事件(CPE)影响气候发生突变,转变为温暖潮湿气候环境;晚期诺利-瑞替期再次转变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环境.(2)CPE事件改变了延长组沉积物搬运与沉积方式,其中CPE事件之前与事件之后的干旱环境时期,主要发育暴雨洪水引发的季节性河流、决口扇、决口河道沉积;CPE事件当中及卡尼中期,陆源碎屑物质主要通过异重流、浊流及砂质碎屑流等多种途径搬运至水下环境,形成富砂质重力流事件沉积,同时受CPE事件控制,在深水环境还发育了黑色富有机质页岩事件沉积.(3)建立了延长组干旱与潮湿两种环境沉积模式,干旱环境湖泊水域面积较小,主要沉积单元为洪泛平原、季节性河道及决口扇,主要沉积方式为填平补齐、加积式沉积,不发育前积沉积现象;潮湿环境湖泊水域面积较大,发育完整的陆相河流-三角洲-湖泊-重力流沉积体系,由于具有稳定的长流水,河道相对固定,加之受湖平面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的1 438个粒度数据,利用Folk分类方法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划分为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粉砂、砂、砂质泥、泥质砂、泥7种沉积物类型,阐述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的粒度组成和参数特征.其中,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粉砂是3种最主要的沉积物类型,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4.70%、24.20%和15.51%.粉砂质砂呈条带状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且向北延伸.粉砂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浙闽沿岸、渤海西部和南黄海中北部.砂主要分布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和苏北浅滩、朝鲜湾等海区,其中在东海外陆架海区分布最广.影响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水动力环境以及水深、地形、地貌等.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控制陆源沉积物的入海通量和陆架沉积体系的发育过程.综合沉积物物源供给、海洋环流、冰后期海平面变化过程,基于Folk分类的动力学属性和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将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划分为河口沉积、陆架泥质沉积、潮流沉积以及残留沉积等分区.不同沉积分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差异显著,反映出在中国东部陆架的特殊地形影响下,不同海平面时期陆源碎屑物质的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河流沉积特征的总结主要针对砂质曲流河和砾质辫状河,但几乎未涉及砾质曲流河类型.以秦皇岛地区大石河北庄坨村-上庄沱镇河段为例,通过现代沉积学考察,描述了砾质曲流河的地貌单元和沉积特点,总结了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探讨了该类河流的成因机制.其地貌单元包括高弯曲的单河道、交替分布于河道两侧的凹岸-凸岸、流槽和河漫滩.受两侧山地的近物源供给,自下而上发育河床底部滞留沉积和砾质曲流沙坝、砂砾质流槽、砂质河漫滩沉积,具叠瓦状构造和大型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总体呈现正旋回序列和不典型的二元结构.砾质曲流河在地貌形态上与砂质曲流河类似,但在水动力条件、沉积物岩性组成和沉积序列方面与砾质辫状河类似,表现为双重性质.依据研究区3级河流阶地,结合该类河型在现今山地普遍分布的特点,分析指出砾质曲流河的成因在于区域构造抬升和河流强烈侵蚀下切.本文研究对河型分类、分布及控制因素的认识带来了挑战.鉴于砾质曲流河响应于区域构造抬升的特点,地史时期该类河型的识别必然对造山运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末期-断陷向坳陷转化过渡期。综合分析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探讨了徐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本区目的层段发育冲积扇、三角洲、河流、湖泛平原、湖泊5类沉积体系,细分为冲积扇、砂质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湖泛三角洲、湖泛平原和湖泊7类沉积相;垂向上登娄库组一段受断陷影响大,沉积相模式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登娄库组二至四段为河流-末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芯及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沉积类型的识别、依据沉积组合对砂体结构进行分类、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刻画了砂体结构平面分布,综合分析了砂体结构平面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合水地区长6段主要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和浊流两种不同的重力流沉积类型。两种重力流沉积砂体在纵向上复合叠置形成广泛分布的厚砂体,因组合关系及含油性不同,可分为3种砂体结构类型:多期砂质碎屑流叠加型、砂质碎屑流与浊流复合叠加型及多期浊流叠加型。砂体结构平面分布差异受湖盆底形、物源及供屑量和流体重复改造等因素影响,不同结构砂体平面上具有垂直物源轴线呈带状展布特征,在合水地区东北部和中部形成较为有利的砂体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是我国南方地区页岩气重要勘探层系之一。通过露头、岩心、薄片、实验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识别了该套页岩岩相类型及相关沉积作用方式,在水体氧化还原条件演变规律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其沉积演化模式。牛蹄塘组页岩共包含6类岩相: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含粉砂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黏土质页岩、泥质钙质页岩及粉砂质钙质页岩,主要体现为5种沉积作用方式:砂质机械沉积、钙质化学沉积、硅质生物沉积、泥质絮凝沉积及底流改造沉积。从底到顶,该套页岩表现为一套水体变浅的进积型演化序列,水体还原程度减弱,有机质保存条件变差。牛蹄塘组下段沉积期,盆地相区和陆棚相区分别以硅质生物沉积和钙质化学沉积为主,主体岩相类型为硅质页岩和钙质页岩;上段沉积期,盆地相区和陆棚相区分别以泥质絮凝沉积和砂质机械沉积为主,主体岩相类型为黏土质页岩和粉砂质混合质页岩。提出的牛蹄塘组页岩岩相发育模式及沉积演化规律能为研究区优质页岩的分布预测及页岩气勘探选区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疆焉耆盆地开都河自察汗乌苏水电站流入博斯腾湖的河口之间,发育单一物源供给下的山间河段、辫状河段、曲流河段、顺直河段以及三角洲平原顺直型分流河道段等多种类型河道沉积。通过探坑挖掘与观察、砂砾质沉积物结构的测量、碎屑组分与重矿物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开都河不同类型河段的砾石质沉积特征与搬运距离关系、砾质与砂质组合特征、砂质碎屑组分与沉积构造特征及变化等,认为沉积地形与坡度、沉积物组成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控制了不同河段类型的变化与沉积特征的差异。同时,建立了不同河型段砾石径变化与沉积搬运距离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统计了在干旱气候与充沛物源供给条件下,开都河不同河型沉积中的有利储集体分布范围及其比例关系数据,可为陆相湖盆河流沉积相图的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疆焉耆盆地开都河自察汗乌苏水电站流入博斯腾湖的河口之间,发育单一物源供给下的山间河段、辫状河段、曲流河段、顺直河段以及三角洲平原顺直型分流河道段等多种类型河道沉积。通过探坑挖掘与观察、砂砾质沉积物结构的测量、碎屑组分与重矿物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开都河不同类型河段的砾石质沉积特征与搬运距离关系、砾质与砂质组合特征、砂质碎屑组分与沉积构造特征及变化等,认为沉积地形与坡度、沉积物组成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控制了不同河段类型的变化与沉积特征的差异。同时,建立了不同河型段砾石径变化与沉积搬运距离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统计了在干旱气候与充沛物源供给条件下,开都河不同河型沉积中的有利储集体分布范围及其比例关系数据,可为陆相湖盆河流沉积相图的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西北海现代海岸沉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广西北海现代海岸各种环境的自然地理分带、地质营力、沉积物以及生物生态等特征,指出环境能量直接决定了环境类型、沉积物类型以及生物组合类型。海岸环境据其能量划分为高能海滩、低能海湾、中能岩质潮坪和砂质潮坪、低能泥质红树林潮坪以及高能潮上沙丘等6种沉积类型;混合沉积作用主要发育于高能海滩和中能潮坪沉积环境内。涠洲岛现代地壳的上升活动控制着该区海蚀地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民和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岩石、沉积结构、古流测定等研究,将民和盆地侏罗纪含煤沉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早侏罗世为冲积扇沉积环境组合;中侏罗世为冲积扇-河流-湖泊沉积环境组合;晚期为边缘-湖泊沉积环境组合。中侏罗世,网状河流形成的泥炭沼泽环境生成了窑街组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浊流和砂质碎屑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裴羽  何幼斌  李华  肖彬 《地质论评》2015,61(6):1281-1292
高密度浊流和砂质碎屑流作为深水环境重要的地质营力,但如何区分两种流体及其沉积,一直存在着争议。通过探讨两种流体的关系,有助于澄清深水沉积过程的相关认识,有助于正确区分两种流体的沉积,也有利于开展相关砂岩储层的预测。在分别回顾高密度浊流和砂质碎屑流的概念、特征及具体实例的基础上,对比了两者的流体性质和沉积特征,结合触发机制、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从理论运用和实际运用两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关系。高密度浊流沉积可划分为底部、中部和上部三部分,垂向上具逆——正粒序。砂质碎屑流沉积富砂质,具块状层理,垂向上可由块状砂岩叠置形成。碎屑流形成的触发机制多样,且相对于中等至弱粘性碎屑流,强粘性碎屑流不易向浊流转换。与砂质碎屑流相比,高密度浊流在术语使用上更合理。如果碎屑流发生了流体转换,形成高密度浊流沉积;如果未发生,且物源富砂质,可以形成砂质碎屑流沉积。块状砂岩与上覆泥质沉积物呈突变接触时,可能为砂质碎屑流成因;与上覆沉积物为渐变接触时,构成正粒序,为高密度浊流成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量岩心观察、钻测井资料分析及野外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6—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触发机制、沉积过程、沉积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存在滑动岩体、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及泥质碎屑流沉积5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各类型的沉积物特征明显。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物垂向组合可分为5类,研究区重力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三角洲前缘沉积阶段、滑动阶段、滑塌变形阶段、砂质碎屑流及泥质碎屑流形成阶段以及浊流形成阶段。滑动、滑塌砂体多呈孤立透镜体状,砂质碎屑流砂体多以扇沟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浊流砂体多分布在扇沟道的前端或侧翼,呈席状砂展布。深水重力流砂体垂向叠置厚度大,可形成规模大的油藏,大大扩展了深湖的勘探范围。研究区长6、长7油层组砂质碎屑流砂体储集层物性较好,含油性好,是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20.
砂质沙漠(风成砂海)迁移的沉积记录,由理想化的三段砂海相序构进。底海段为前砂质沙漠(fofe—erg,赋存于侧向沉织环境内的风砂体系组成。这些砂体有小型沙丘复合体,锯齿状沙洲(zibars)和沙席形成的风成地层。前砂质沙漠位于砂质沙漠的下风向,即砂质沙漠的前缘,是初始风成沉积作用的产物。与砂质沙漠迁移相关的盆地沉降,使前砂质沙漠之上又发育了称做中中砂质沙漠中段(fore—erg)它以巨厚的,大规模的交错层砂岩为代表,是大型臂形沙丘复合体。在中砂质沙漠内。风对区域沉积作用模式的影响最大,在砂质沙漠中搬运和沉积的砂大部分集中于该区。砂供给减少和砂质沙漠的连续迁移,将在中砂质沙漠之上形成一薄层后砂质沙漠(back—erg)。后砂质沙漠相序上段,与前砂质沙漠区非常相似,存在相以类型的风成地层,并以砂体形式赋存于上风侧向沉积环境的沉议物内。由于风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有限。或砂质沙漠迁移的不完全,后砂质沙漠沉积是薄型,或因易受沉积后的侵蚀作用,而可能移失殆尽。构造:气候和海平面升降均对砂质沙漠沉积有影响,将使理想化的砂质沙漠相序发生不同的变化或改变。下边以北美西部、欧州、非州南部和南美的古代实例为例,来说明砂质沙漠迁移沉积记录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