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总结了鲁32井水温正常动态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干扰形态特征,探究鲁32井水温异常变化特征,通过对该井周围500km范围内中等地震及远场大震发生时间、空间与水温异常时段对比,发现两者对应关系良好,综合分析已有数据资料认为,鲁32井水温存在附加地热场异常变化的构造条件,可作为近场中等地震前兆异常和远场大震前兆异常中短期判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4个大震的实际观测资料讨论了地震前兆异常幅度随震中距成非线性变化的现象,发现其异常幅度峰值往往并不位于震中,而是位于震源体边缘地带。进而首次提出利用这种地震前兆异常幅度峰值围空作为预报地震发生地点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板内大地震之间的一种联系——诱发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板内大地震之间的诱发作用。以唐山地震等实例分析了与诱发有关的异常地震活动和前兆变化。先发大震可以激发后继大震孕育区内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前兆地震。一个地震带内,先发大地震后,首先发生中小地震的地方是最可能发生后继大震的地区。由先发大震、前兆地震和后继大震构成了AFB诱发链。为研究大范围应力场和大震预报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4.
大气电场异常作为地震前兆信息效能的统计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G检验方法,通过对连续30个月上报的大气电场异常数据及该段时间内实际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论述了近场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大气电场负异常决非偶然。同时指出地震预报研究的复杂性,只有通过对前兆现象进行统计的、物理的及预报实践的多渠道深入研究才有可能为地震短临预报提供出一种较为有用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5.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共和地震前兆起伏加剧的层次性与大震的跟踪预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震前前兆起伏加剧具有普适性的特征,本文研究了1990年共和Ms7.0地震前地震频次、小震调制比、地下水中氧含量及泉水流量等异常起伏加剧的多层次性。结果表明,各台大多数前兆异常可分出3个层次。综合分析各台前兆异常的起伏加剧现象,可以发现,该次地震前异常群体的演变过程可分为4个层次,本文结合孕震过程对4个层次进行了分析。根据大震前兆起伏加剧的多层次性可以对大震进行跟踪预报。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T14:28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2008年5月13日T5:00江苏省发生滨海ML3.8地震。滨海地震是否是由汶川地震触发的、可指示滨海附近中短期内将发生中强地震的"诱发前震"?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①统计南北地震带及中国台湾7.3级以上、日本7.5级以上大地震;②统计①中大震发生后3天时间(72 h)内,华北中南部地区发生的M_L 3以上地震;③统计大震发生后1年内在M_L 3地震附近地区(距震中350 km以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④对上述3组地震是否存在链式关系进行统计研究,即研究特定条件下的A—F—B链式地震现象在华北中南部的预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目前所拥有的统计资料,无法确定2008年5月13日滨海M_L 3.8地震是由汶川8级地震诱发的"前兆地震"。  相似文献   

8.
<正>对云南地区水位观测网建立以后发生的3组7级地震水位异常进行分析,给出云南7级地震前地下水位异常的统计特征。1云南7级大震自通海地震以后,云南省逐步开展地下流体前兆观测。1986年全省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地热观测网建成,1988年全省地震地球化学网建成。自前兆流体观测网建成以来,云南及周边地区已发生3组MS≥7.0  相似文献   

9.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6,22(3):236-241
地震前兆的效能检验问题既是地震预测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近年来围绕地震预测问题的一个争论焦点。传统的地震预测研究中关于地震前兆机理的一个基本假定,即地震前兆来自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的某种变化,与传统的地震前兆检验方案,即针对“异常”信息统计与地震之间的“对应”情况,并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矛盾。地震前兆的检验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问题,而是一个地球动力学问题,不考虑地球动力学的地震前兆检验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得到的检验结果则可能对相关研究造成误导。  相似文献   

10.
强震发生之前存在电磁波辐射的前兆现象,这是我国近年来通过大震考察所总结出的重要地球物理活动,我们称之为地震射电。唐山地震以后,利用手头现有的仪器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11.
The shifting correlation method (SCM) is propo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 sequences and electromagnetic signal sequences. In this method, the two different sequences were treated in units of 1 day. With the earthquake sequences fixed, the electromagnetic sequences were continuously shifted on the time axis, and the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two were calculated. In this way, the frequency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seism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in the pre, co, and post-seismic stages were analyzed. In the work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 first verif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CM and found it could accurately identify indistinct related signals by use of sufficient samples of synthetic data. Then, as a case study, the method was used for analysis of electromagnetic monitoring data from the Minxian–Zhangxian ML 6.5 (MW 6.1)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re seems to be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earthquakes and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t different frequency in the pre, co, and post-seismic stages,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range 0.4–0.7. The correlation w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s, respectively. (2)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s might appear 23 days before and last for 10 days after the shocks. (3) To some extent, the occurrence time and frequency band of seismic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tations. We inferred that the differences were related to resistivity, active tectonics,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2.
The M?≥?6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e South–North Seismic Belt, Mainland China, during 1901–2008 are taken to study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memory effect in large earthquakes. The fluctuation analysis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sequence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inter-event time represented in the natural time domain.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onents of scaling law of fluctuation versus window length are less than 0.5 for the sequence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inter-event time. The migration of earthquakes in study is taken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events. The phase portraits of two sequent magnitudes and two sequent inter-event times are also applied to explore if large (or small) earthquakes are followed by large (or small) events. Together with all kinds of given inform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earthquakes in study is short-term correlated and thus the short-term memory effect would be operative.  相似文献   

13.
2019年7月4—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城市Ridgecrest附近地区,在不足两天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震级达M W6.4和M W7.1的强震.震后两天对震中区产生的地表破裂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测量,发现两次地震分别产生了NW方向长度50 km和NE方向长度10 km的两条破裂带.根据野外调查,NW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出右旋走滑特征,是M W7.1地震产生的破裂带,而NE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是M W6.4地震产生的破裂带.地表破裂野外调查和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NW方向是本次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带,释放了本次地震的大部分地震矩.通过发震的时序关系和地震序列密集条带分布推断,本次地震是NE和NW两个方向应力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先后破裂产生的一组复杂共轭地震,推测M W6.4地震是一次强烈前震,促进了震级更大的M W7.1主震发生.  相似文献   

14.
首都圈东部地区震群序列性质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传统方法和数字地震学方法(视应力),对首都圈东部地区2009-2017年发生的震群序列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震群序列性质,可以利用视应力方法进一步分析,该方法能够反映每个震群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可以进行异常性质判别;②通过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提高震群序列异常性质判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后续地震活动趋势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对2种方法进行震例检验,可知后续地震一般为中等以上地震,在震群(具有异常性质)发生1-7个月后发震,发震位置在震源区附近。  相似文献   

15.
The Haicheng-Xiuyan region is an earthquake-prone area in Liaoning Province where earthquake sequences frequently occur and is regarded as the regional seismic window. In this area we found many earthquake events with the highest waveform similarity in the records of the same station from some remarkable seismic sequences,namely repeating earthquake sequences. In principle,rupture areas of the repeating events overlap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most closely located. Therefore these events may reflect the seismic process near the earthquake fault. In this paper, we identified four remarkable earthquake sequences of Haicheng-Xiuyan by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umulative slip of repeating earthquakes is related to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among which the Xiuyan M_S5. 4 foreshock sequence has the strongest and most apparent pre-shock accelerating-like slip behavior.  相似文献   

16.
前言关于震中迁移现象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1966年郭增建等同志研究了甘肃和宁夏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可以把震中迁移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方法,並指出未来大震最可能是沿着原来的极震区长轴方向、弱震带延伸方向和发展构造延伸方向迁移。1966年邢台地震后,人们根据震中迁移预报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编制了全国震中迁移略图,该图给出了中国大陆主要的地震迁移带。1981年在该图所给出的道孚至民丰迁移带上再次出现了破坏性地震的迁移  相似文献   

17.
伽师序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层状介质速度结构,通过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的地震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S波最大振幅拟合,反演震源机制的方法。系统查阅了万余张地震记录图件,得到可信的小地震震源机制共计554个。有震源机制的地震完全覆盖了序列的震区范围,时间上也分布于序列的各个阶段,因此认为这些小地震对于地震序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计算2个震源机制的2个P轴在三维空间中的夹角和2个T轴之间的夹角,再以2个夹角之和作为距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取和主体破裂方向(NE)一致的两类正断层地震,求其占全部类型的地震数目的比例,用来刻画应力场的变动情况。对照伽师序列的6级强震,两类正断层地震出现3次显著的增加。3组强震都在其后发生,这就给出了确切的前兆信息。小地震震源机制显示出的变化,表明它们对于强震孕育发生非常灵敏。文章最后提出伽师强震序列的块体旋转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各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科学思路的基础上,认为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因”,即由于已经发生的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导致未来发生较强地震。这一类包括的预报方法较多,如空区、条带、b值、地震迁移、相关地震等等及其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方法。另一类是把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区域应力场增强的“果”,即已经发生的地震是区域应力场增强过程中的一种反映,而未来地震不一定是已经发生的地震所导致的结果。这一类包括“地震窗口”、小震群活动等方法。针对第一类方法,各种预报方法都是力图从地震三要素中提取未来地震的信息,而具体作法又都是利用地震三要素这个多维空间的某个剖面。为了从地震活动诸要素的多维空间提取综合信息,我们对每个地震加入了破裂面方位,构成了地震第四要素,并依据地震4要素建立了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概括了多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的科学思路和预报经验,从而可以形成测震学的综合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云南大姚两次强震破裂区重叠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破裂后,破裂区应变能是否已经充分释放.能否在破裂面内再次发生震级接近的地震,是双主震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2003年云南大姚两个地震序列的双差定位,发现余震区扩展,但两余震区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水平位置上基本不重叠.又通过相对定位的方法,发现7月21日主震位于10月16日主震的北西西方向.此外,还通过P波初动极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潮汐应力-应变对某些地震序列的调制触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黎凯武  江在森  申彤 《地震》2005,25(4):75-86
对1960年以来中国大陆浅源地震序列与潮汐应变的相关分析表明, 某些地区某些地震序列, 包括前震序列、 前震-主震序列、 前震-主震-余震序列和主震-余震序列明显受到潮汐应力-应变的调制触发。 如龙陵地震的前震-主震序列, 邢台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 唐山地震的主震-余震序列等。 这些地震序列受到潮汐力调制触发的特征明显, 对地震预测有意义, 并作了具体的叙述。 同时对地震序列受调制触发的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指出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调制触发特征与孕育系统地质构造, 地震震源岩石性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以及地震破裂机制有关, 对地震机理和预测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