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上的务实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海上合作在合作原则、合作思路及合作重点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分析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据点——肯尼亚的战略优势及海洋优势,提出中国与肯尼亚海洋合作应从推动双方海洋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建设中肯海洋渔业联合研究中心、资助联合研究项目的开展、加强双方人员交流,扩大青年科学家培训规模、加强双方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5个方面重点推进的建议,为今后中-肯海洋合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向海而生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鼎盛时期对海洋的渴望与探求从未间断,国富民强与海洋之旅的繁盛休戚相关。现代海洋旅游是提高国际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发展海洋旅游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经济合作等多重国家战略不期叠加将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深厚的历史人文交流纽带与现代旅游潮流中,深挖符合双边或多边利益的海洋旅游发展策略价值宏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蓝色经济通道由中国在2017年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首次提出并逐渐实心化和具体化。中国依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提出构建3条具体的蓝色经济通道,其中之一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与其他2条蓝色经济通道相比,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围绕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展开卓有成效的海洋合作,双边关系飞速发展。学术界对这条蓝色经济通道的研究较多,尤其是梁甲瑞博士在《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构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一书中系统阐述蓝色经济通道的概念、内涵、构建路径以及面临的障碍。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的结项成果,该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探讨蓝色经济通道的学术专著,含金量十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远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远洋航运业5个方面概述我国海洋产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基础和现状,提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海洋产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和方式,其中合作重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矿业,合作方式包括以服务贸易为导向、以资源利用为重点和以产能合作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即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层设计和支点建设、推动海洋产业的海外布局以及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海外企业支持政策,助力我国海洋产业顺利走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开展海上综合保障能力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海洋经济活动与海上综合保障都需要海洋科技的基础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洋科技领域提出了新命题。文章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推进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品牌等方面,深入分析发挥海洋科技领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支撑作用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冈比亚建交历史悠久,中国与冈比亚开展过洋性渔业合作属于资源导向型境外投资,即中国获得官方许可在冈比亚专属经济区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冈比亚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非洲国家之一,对我国拓展海洋发展空间、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进行风险评价,研析合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风险因素;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风险预警模型,厘清风险因素的主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风险系数属于中等偏上,即存在较大风险;合作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主体风险因素、生产风险因素、市场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因素、政策风险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与冈比亚过洋性渔业合作有序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规避和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开展海上综合保障能力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方向。海洋经济活动与海上综合保障都需要海洋科技的基础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海洋科技领域提出了新命题。文章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伙伴关系、推进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品牌等方面,深入分析发挥海洋科技领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支撑作用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始于中国的丝绸之路通过商业贸易将亚洲、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历史上,以平等互惠、合作共赢为其核心内涵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了更好地建设"海上丝路",法律护航必不可少。截然异同于国内法,国际法是主权国家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通过协议的方式制定并得到整个国际社会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实现"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必然离不开对国际法的讨论与检索。文章从《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东盟达成的诸多协定等出发,讨论了在我国所属南海海域展开海洋开发建设以及"海上丝路"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探析了"海上丝路"法律机制运用的优势,旨在为"海上丝路"建设的法律保驾护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14,(12):76-77
<正>11月7日,由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在厦门圆满落幕。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部自2008年起共同主办了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到201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本届竞赛围绕"扬帆海上丝路,见证蓝色辉煌"的主题展开,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背景,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电力供应不足的困境,提出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的观点。通过介绍美国、丹麦、澳大利亚和我国的主要海浪发电装备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上风能和波浪能概况,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11.
海上丝绸之路海啸灾害危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和贸易的通道, 也是东西方文化友谊的道路。2004年印度洋海啸对丝路沿线的多个沿海国家造成了重大破坏。因此需要对海啸发生规律和危害进行分析, 以确保海上丝绸之路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安全。为探索和识别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啸灾害, 本文给出了历史海啸事件的特征和规律。从震源震级、震源深度和水深等震源参数中发现了一些历史海啸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本文还探讨了不同震级引起海啸的概率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啸主要发生在8个主要构造断层, 每个断层都有不同的海啸发生规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采用数值模型模拟了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潜在海啸,计算结果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潜在海啸灾害程度。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海啸灾害预警, 能够为保证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的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非期望产出角度,基于SBM模型静态分析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地区的环境效率水平,并运用Malmquist模型探讨这些地区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4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地区环境效率有所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之间仍有一定差距,2011年前效率增长比2011年后快,其经济增长需要牺牲一定的环境成本;上海、广东的环境效率水平较高,海南的环境效率水平最低;2011年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率,2011年后主要依靠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率。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建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废气废水排放量,调整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北极开发对接的合作设想,"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助于北极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全球交通贸易格局的均衡,还有助于缓解全球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可以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塑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从历史经验来看,"冰上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必须以政治共识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可持续的保障。鉴于北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敏感的政治挑战和较高的经济技术成本,需要广泛的国际共识和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14.
自然环境特征对海洋开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重点对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三大海域的地理概况、气候特征进行系统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风场、风浪、表层海流受季风影响明显,其中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冬季风的影响次之,南海则相反。阿拉伯海的热带气旋主要活动于其东侧,孟加拉湾则在其中东部区域,南海主要是北部海域受热带气旋影响明显。南海—北印度洋的能见度整体乐观。夏季降水明显多于冬季,夏季大值区分布于印度半岛西部近海、孟加拉湾东北部、马尼拉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沿途各区域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抓住时机积极推动山东海上支点城市建设,对于深化山东省改革开放意义重大,有利于我国经济从单边开放转向多边开放。青岛、烟台、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核心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新战略的交汇点,三地经济实力雄厚,海洋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辐射能力强,能够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海上支点,继续当好创新发展的典范,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不仅决定着工程及人员的安全,也决定着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经济收益。由此,在海上丝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海洋环境对经济建设、岛礁建设和战略通道安全的影响,以达到更好更快地建设海上丝路。文章利用ERA-interim阵风资料、ERA-interim海浪再分析资料,采用Gumbel曲线法推算了海上丝路0.25°×0.25°逐网格点上的50年一遇极值风速、极值波高。另外,还计算了某边远海岛的1年一遇、2年一遇、10年一遇……1 000年一遇的极值风速、极值波高。期望可以为海上丝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流对于海洋渔业、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物质输运等理化生现象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利用海洋再分析流场资料,简要分析印度洋海区和南海海区(20°S—30°N,30°E—130°E)的流场年平均以及季节变化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南海海区流场的季节变化显著,受到季风、黑潮和地形的共同影响作用,在东北季风期间存在沿粤东沿岸至海南岛南侧转向沿越南沿岸的一支流系,该流系的强度变化影响爪哇海等南海南侧海区流场变化。2苏拉威西岛东侧和加里曼丹岛西侧流系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流动强盛的时期这两支流系均是偏南向流动;从爪哇海流出的海流常年存在,夏季附近流速最大,最大流速分布在1.0m/s。3赤道印度洋海区和非洲东岸的沿岸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上层海区流动的低流速区存在流向切变;沿岸流最大流速在5-9月出现,可达1.8m/s以上,而赤道流系则在11月,可达0.8m/s以上。  相似文献   

18.
海洋环境安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简要分析了丝路海洋环境关键要素和风暴以上等级灾害性热带气旋系统(简称风暴灾害)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了海洋环境变化和灾害风险的可能影响,并提出了有关的研究建议。分析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丝路海区的海水显著变暖、热比容海平面升高明显,丝路沿海洪水、风暴潮等高水位事件发生频次可能会增加,进而对港口建设和航线通畅造成较大影响。1940-2016年间,西北太平洋风暴灾害主要集中登陆和影响厦门以南沿海地区,其中,南海风暴灾害的路径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后有向孟加拉湾周边地区拓展的趋势;登陆厦门以北的风暴灾害的路径分布和影响范围20年左右的趋势变化明显,近期有向南(厦门)集中推进的趋势,基于此,未来20年风暴灾害登陆路径和影响范围以向北迁移推进为主,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海上丝路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而气候变化下强的热带气旋发生频次和登陆密集度有可能增加,随之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和损失。此外,北印度洋风暴灾害的影响范围也会向西和南扩展,以至经常影响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半岛;地中海西部海岸,在北大西洋飓风活动频次和强度增强的情景下,未来有可能存在风暴潮的威胁。今后加强开展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灾害风险方面的观测和基础应用研究,是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水平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摘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影像目视解译提取2000和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大陆岸线数据,从整体、洲际尺度、国家尺度、热点区域和港口城市5个空间尺度分析大陆岸线位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方面,2000-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岸线扩张和后退的比例(速度)分别约为8.21%(27 m·a-1)和6.42%(-22 m·a-1),陆地净增长954 km2,相当于整体向海扩张12 m;(2)洲际尺度,除南亚岸线后退比例高于扩张比例外,其他大洲岸线的扩张比例和强度均明显强于其后退的,其中,东南亚、西亚和南亚地区岸线扩张强度尤其剧烈,陆地增长显著;(3)国家层面,大陆岸线以扩张为主要特征;缅甸、越南、孟加拉国和阿联酋岸线扩张最为剧烈,陆地增长普遍超过100 km2;马来西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印度和卡塔尔岸线扩张也比较显著,陆地增长面积在30~60 km2之间;波黑和斯洛文尼亚岸线保持稳定,巴基斯坦岸线后退尤为严重;(4)岸线扩张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莫塔马湾、恒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肯帕德湾和阿联酋东中岸段等区域,岸线后退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卡其沼泽地区;(5)迪拜、多哈、海防和阿巴斯等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岸线扩张趋势和强度都比较明显,陆地增长显著。本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海岸带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南海地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域和战略基点,同时也作为连接我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与欧洲的桥梁,在这一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并结合南海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开发利用现状,分别从地理位置、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经济繁荣与发展、地区安全稳定和国家海洋战略5个方面,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我国南海地区的影响:1强化南海地区"桥梁与枢纽作用";2促进南海地区海洋"资源宝库"保护与开发;3推动南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繁荣;4维护南海地区周边地区安全与稳定;5提升南海地区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地位。南海地区必将在新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潮流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