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阐述了对《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理解,结合北京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除《办法》中的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地质遗迹监测外,其他相关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包括活动断裂监测,土壤地质环境监测、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监测。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影响监测。并阐述对北京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及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08,28(2):F0003-F0003
走过46载风雨历程的总站。于2000年正式划归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为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编制和实施全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规划、计划,参与编制地质灾害、地下水、地质遗迹等地质环境资源规划。承担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研究、评价和防治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速报制度,推进和建立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组织地下水、地质遗迹、矿山地质环境等地质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预报工作,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为全省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质》2012,(2):F0003-F0003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位于阜新市,始建于1960年,为省直属事业单位.现有职工741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8人。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从一支单一从事地质找矿的队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以地质找矿、环境地质监测评估与地质灾害治理为主导产业,以矿业开发为支柱产业,以工程勘察、多种经营为辅助产业的新型地勘队伍。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的初步意见根据部批准的我院“三定”方案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结构调整方案》关于我院业务结构调整的要求 ,考虑到我院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同的改善程度 ,初步设计了我院发展的三种不同模式 (方案 ) :第一方案 (高方案 ) :将我院建设成为全国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心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与信息中心、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区划、监测和预警预报中心。第二方案 (中方案 ) :将我院建设成为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监测、调查评价与信息中心 ,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监测和预警预报中心…  相似文献   

5.
<正>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一些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呈现的亮点之一,如"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等等。无疑,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基本制度和管理办法,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实施,推广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学习贯彻环境保护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质》2014,(2):54-54
本刊讯(段金平 周楚军)北京今年将加快建设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目前,规划建设的8大平台已运行3个。北京市地勘局近年来与市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国内率先建设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包括八大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监测预警系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预警系统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有3个拟建系统:土壤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重大建构筑物及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面对区内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地质灾害严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中以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为基础,围绕区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重点应放在优化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层位,充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利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利用地下空间和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扩大咸水资源改造利用;勘查、建立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等措施,建立以城市、港口为重点的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环境地质调查重点则放在确定海岸基准线,开展重点城市、港口以及湿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构建海岸带地质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地质环境概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军 《辽宁地质》1999,16(2):138-143
地质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土壤地质及灾害地质诸方面看,辽宁省地质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辽宁省地质环境的特点是深大断裂带发育,地震灾害频繁;矿产种类多且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贫乏;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辽东南地区、辽西地区、辽宁中部地区分别是泥石流和滑块、水土流失、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土壤有十种类型,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林业发展。地下水、土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及常用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南部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地质灾害尤为突出,发生频繁。主要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目前的滑坡、泥石流监测工作主要有以工程减灾为目的的专业监测,城镇居民点的综合减灾监测,而广大农村则以群测群防为主监测。国土资源部建立了全国性的内容包括滑坡、泥石流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特别是在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由中央主管部门统一指挥、专业技术人员配以相关监测方法及仪器进行。目前使用的主要监测方法有地表位移监测、滑坡体深部位移监测、滑坡体应力应变监测、地下水监测、3S技术综合应用I、nSar技术应用、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实时自动化监测等。通过这些监测,对三峡水库区的移民迁建、经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实施的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构建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的大综合、大协作和大集成为总体目标.其数据来源多样、数据类型复杂,且体量巨大、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并存.为实现快速、充分地挖掘提炼数据中蕴含的价值,基于大数据思想,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将各类操作型数据面向业务分析整合,形成协同有序的数据中心,按业务进一步划分为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监测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评价等4个数据集市,每个集市下又包含若干主题或二级主题.应用该数据仓库横向打通了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实现了不同维、不同粒度、不同侧面查询和观察数据的功能,为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了数据保障,为捕获地质环境业务数据价值提出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北京顺义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海 《城市地质》2003,15(1):18-23
本文在北京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顺义区的主要地质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认为该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如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度高、地壳稳定性差、第四纪地层发育、松散易液化的细粉砂土及不规则分布的软土分布面积较广,地面及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容易发生地震、地裂缝、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及地基失稳等地质灾害,建议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为顺义区总体发展规划、保护地质环境以及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顺义平原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顺义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度高,松散易液化的细粉砂土及不规则分布的软土分布面积较广,地面及地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水资源不足,容易发生地震、地裂缝、砂土液化、地面沉降、水环境污染及地基失稳等地质灾害。建议进行专门的综合性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为顺义区总体发展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减少地质灾害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长期超强度开发利用资源,大量排放“三废”,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恶化,人为产生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由于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潜在性、突发性、隐蔽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全面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不但特别重要,而且十分紧迫。近年来,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迅速地扩展。在各种城市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中,地球物理方法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里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海水入侵、地下水资源污染、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几种常见城市地质灾害,概述了我国城市中的危害及发展现状,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质灾害勘察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质灾害勘察的监测、探测和防治中具有特有的优势,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It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that groundwater flow is greatly affected by linear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geologic structures such as fractures, faults, lithologic boundaries, and fold axes. In crystalline rock aquifers, such geologic structures seem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large-scale groundwater flow field and well productivity. However, quantification of how the structures are related with the flow and well productivity is not so simple, because it involves many factors of hydraulic properties and flow phenomena.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mianaly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highly permeable geologic discontinuities on th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Effects of ge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on groundwater productivity are interpreted from the geometry of linear geologic features by the conformal mapp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the numerical methods, and the applica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the method to delineate high well yield areas from a limited number of wel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show that groundwater is a general geologic agent. This perception could not, and did not, evolve until the system nature of basinal groundwater flow and its properties, geometri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became recognized and understood through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two fundamental causes for groundwater's active role in nature are its ability to interact with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and the systematiz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ts flow. Interaction and flow occur simultaneously at all scales of space and time, although at correspondingly varying rates and intensities. Thus, effects of groundwater flow are created from the land surface to the greatest depths of the porous parts of the Earth's crust, and from a day's length through geologic times. Three main typ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with several special processes for each one, namely: (1) Chemical interaction, with processes of dissolution, hydration, hydrolysis, oxidation-reduction, attack by acids, chemical precipitation, base exchange, sulfate reduction, concen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or osmosis; (2) Physical interaction, with processes of lubrication and pore-pressure modification; and (3) Kinetic interaction, with the transport processes of water, aqueous and nonaqueous matter, and heat. Owing to the transporting ability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basinal flow,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 are cumulative and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geometries of the flow systems. The number and diversity of natural phenomena that are generated by groundwater flow are almost unlimited,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relatively few basic types are modified by some or all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hydrogeologic environment: topography, geology, and climate. The six basic groups into which manifestations of groundwater flow have been divided are: (1) Hydrology and hydraulics; (2) 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3) Vegetation; (4) Soil and rock mechanics; (5) Geomorphology; and (6)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Based on such a diversity of effects and manifest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groundwater is a general geologic agent. Received, December 1998 · Revised, January 1999 · Accepted, January 1999  相似文献   

16.
绥中县发育有不稳定斜坡(潜在危岩体崩塌、滑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等三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在时间、空间上都有一定的规律,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的工程活动等因素有关。通过对该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境内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环境固有条件密不可分,是地质灾害的先决基础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是加剧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岩性调查等资料 ,从区域地下水形成的地质条件入手进行分析。查明了研究区第四纪地质实体各期岩相古地理、沉积构造特征、地层空间结构、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 ,据此进行了地层分区。为研究区含水层系统的分析与辩识 ,研究垂向水交替 ,准确测定有关参数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江苏苏锡常地区地表水由于遭受严重污染,致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又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造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从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为使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和保护同步发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华蓥市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工业发展较快。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及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致使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地质灾害活动频繁,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地质灾害已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工矿企业安全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都有双重属性。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是土地资源与地质灾害形成与变化的双重原因。近年来,一方面自然变异加剧和人类过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地质灾害严重;另一方面严重的地质灾害又会对土地资源进一步造成破坏,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自然变异是不以人类的意愿为转移的,那么,顺应自然规律,约束并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范围、消除不良行为是减轻地质灾害、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