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新疆喀什-叶城一带,层控的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沿着塔西南缘分布,受区域性的克孜勒陶断裂带控制,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时空演化密切相关.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封闭使昆仑地体拼贴于塔里木地台南缘,并沉积了一套泥盆系陆相碎屑岩.  相似文献   

2.
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铜)矿带区域控矿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木-卡兰古铅-锌(铜)矿带位于塔里木古陆西南缘,NNW向晚古生代裂陷槽中。受NNW向同生断裂带的制约,矿带呈NNw向带状展布,等距发育的次级褶皱-断裂与主断裂交汇构造区控制着矿田等距分布。下部碎屑岩与上部碳酸盐岩过渡层位是铅-锌矿和铜多金属矿化的赋存部位,在上部碳酸盐岩层中形成碳酸盐岩型铅-锌矿,下部碎屑岩层中形成碎屑岩型铜多金属矿;富镁碳酸盐岩/白云质角砾岩是控制铅-锌矿化富集的主要岩性条件,碳酸盐岩/角砾岩与矿化密切空间关系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铅-锌矿床形成于泻湖沉积环境,具有海底热卤水喷流成矿成因。  相似文献   

3.
古亚洲洋与古特提斯洋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渊 《岩石学报》2018,34(8):2201-2210
从板块构造研究中国古生代洋陆关系和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离不开对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关系判断,特别是对于中国西北部的研究,两个古生代大洋形成演化和关系是理清重要地质构造和成矿事件的关键。本文认为早古生代的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应连为一体,合称古亚洲-原特提斯洋,简称古亚洲洋。古亚洲洋是发育于早古生代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大洋,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的形成是元古宙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陆块作为古亚洲洋南岸的一个陆块,早古生代的昆仑洋、祁连洋和秦岭洋只是古亚洲洋的分支或次生洋盆,这些次生洋盆于志留纪末闭合,古亚洲洋主洋则直到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才闭合。石炭纪天山及邻区是古亚洲洋闭合后板块构造后碰撞机制与地幔柱作用提供热动力的两种地球动力学机制并存的构造背景,为大规模壳幔混合(染)岩浆作用和成矿爆发提供了可能。古特提斯洋是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的发展和继承,东昆仑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矿床的产生是冈瓦纳大陆北侧志留纪末破裂三叉裂谷开启大洋的开始,塔里木和华北等泛华夏陆块群构成了古特提斯洋北岸陆缘,石炭纪大洋形成,西昆仑玛尔坎苏大型优质锰矿可能就形成于大洋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浅海或陆表海,成矿物质则很可能来自于同时代的大洋中脊。德尔尼大型铜钴矿为晚石炭世大洋中脊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而铜峪沟大型铜矿和大场大型金矿等则分别为古特提斯洋消减俯冲岛弧岩浆作用矽卡岩-斑岩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  相似文献   

4.
陈元琰 《矿床地质》1994,13(2):118-125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产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中,是沉积盆地自身发展演化中的产物。含矿热液主要是沉积盆地下部的泥质岩层在后生演化阶段发生压挤脱水作用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是从盆地中心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与碳酸盐岩中富含H_2S气体的地下水混合而结晶沉淀的,成矿主要受沉积盆地建造、盆地边缘或古岛古隆起、构造、沉积相和白云岩化五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成矿机理及控矿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元琰 《矿床地质》1994,13(2):112-125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产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中,是沉积盆地自身发展演化中的产物,含矿热液主要是沉积盆地下部的泥质岩层在后生演化阶段发生压挤脱水作用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是从盆地中心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与碳酸盐岩中富含H2S气体的地下水混合而结晶沉淀的,成矿主要受沉积盆地建造,盆地边缘或古岛古隆起,构造,沉积相和白云岩化五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6.
南岭地区是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重要基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位于泥盆系地层中的层控铅锌、黄铁矿、钨、锡、汞、重晶石等矿床,已有大、中型矿床达数十个,小型矿床更是星罗棋布。按成因类型分为成岩矿床、成岩-后生矿床、火山喷气-沉积矿床、岩浆热液叠加矿床和混合热液矿床。相应地建立了四种成矿模式,即与火山作用有关的海底渗流循环喷气-沉积成矿,成岩压实水成矿,热卤水成矿,混合热液成矿。虽然泥盆系层控矿床种类多、成因类型复杂,其控矿因素和分布主要受层、相、位控制,本区绝大多数层控矿床赋存于区域不整合面之上,中、上泥盆统海侵旋回的碎屑岩建造向碳酸盐建造的过渡部位;控矿的主要岩相古地理类型是被台盆分割的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泻湖、潮坪,或古陆边缘的生物礁和局限台地;本区绝大多数层控矿床集中分布于北西向丹池断裂带、北北东向冷水江-龙胜断裂带的交汇处,位于前泥盆系构造隆起边缘或泥盆系构造盆地边缘。混合热液矿床还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空间分布上成矿带、构造带和岩相带之间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央造山系是由亲劳亚的北方陆块群、亲冈瓦纳的南方陆块群及其间大量过渡性微陆块历经复杂拼合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完成主体拼合的构造结合带。中央造山系自西而东包括昆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秦岭- 大别造山带,保存了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华北、华南、柴达木、塔里木、羌塘等众多大小陆块造山过程的丰富信息,是研究东特提斯构造域原、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综述了中央造山系地质、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到以下主要认识:① 550 Ma之前,众多大小陆块孤立散布于原特提斯洋;② 541~485 Ma,原特提斯洋各分支开始俯冲;③ 485~444 Ma,原特提斯洋持续俯冲,导致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打开;④ 444~420 Ma,原特提斯北祁连洋、南祁连洋和商丹洋闭合,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关闭;⑤ 420~300 Ma,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继承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勉略洋逐步扩张;⑥ 300~250 Ma,昆仑洋自阿其克库勒湖- 昆中缝合带向木孜塔格- 布青山- 阿尼玛卿缝合带发生俯冲后撤;⑦ 250~200 Ma,原- 古特提斯昆仑洋、古特提斯勉略洋关闭;⑧ 200 Ma以来,中央造山系转入陆内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8.
卡拉库姆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图兰地台南部,北西走向,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对于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构造属性一直都存在着很多争论,我们根据钻井、地球物理及露头资料,认为卡拉库姆盆地是以增生杂岩为基底形成的一个沉积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具有弧后裂谷的性质。卡拉库姆盆地前侏罗纪的构造演化分为4个阶段:1)石炭纪之前古特提斯洋壳开始俯冲增生; 2)石炭纪-早二叠世形成丝路弧; 3)晚二叠世-三叠纪马什哈德-北帕米尔弧形成,卡拉库姆盆地处于弧后拉张的位置; 4)晚三叠世末伊朗等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卡拉库姆盆地进入短暂的周缘前陆盆地阶段。其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沉积中心在北阿姆河坳陷,木尔加布坳陷和科佩特山前坳陷,沉积环境主要为陆相,三叠纪发生海侵,部分地区接受海相沉积。岩石类型主要为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及少量灰岩。  相似文献   

9.
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地貌、钻井、岩石测年和地震等资料,分析盆地地层分布、盆架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裂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由台北坳陷、舟山隆起、浙东坳陷、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坳陷构成,是以新生代沉积为主、中生代沉积为辅的大型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古元古代变质岩系构成了盆地的基底。该盆地不仅是印度-太平洋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体系域一部分,而且也是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特提斯洋构造域一部分,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经历了构造体制转换,盆地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早白垩世以前主要受古亚洲-特提斯洋构造体制影响的强烈挤压造山和地壳增厚作用演变为早白垩世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的陆缘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作用,经历侏罗纪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大陆边缘拗陷和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弧后裂陷两大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弧后裂陷演化阶段可细分为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裂陷期、渐新世至晚中新世拗陷期和中新世末至全新世裂陷期。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构造格局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论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及邻区大地构造格局、沉积盆地、沉积建造及沉积地层层序及主要地质事件.将区域构造发展演化史概括为古陆核的形成,原始古陆的发展,古亚洲洋的产生与封闭,特提斯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4大阶段.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阿巴列克铜铅矿床黄铜矿Re-Os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除了传统的测试Rb-Sr、Sm-Nd、U-Th-Pb、K-Ar或Ar-Ar等方法来讨论碳酸盐岩层控型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外,利用硫化物矿物Re-Os分析成矿过程,在矿床成矿系统上也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工具.从新疆西昆仑阿巴列克铜铅矿床的主矿体中,选取7个黄铜矿和1件黄铁矿样品,对其进行了Re-Os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含有626×10-9~14533×10-9 Re和0.026×10-9 ~0.36×10-9Os,给出海西期的331.3±5.2Ma等时线年龄.样品的高Re/Os比值、低含量普通Os和高放射成因Os的组成特性支持这组黄铜矿样品为表壳构造成因.构造演化历史表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在晚古生代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赋矿地层霍什拉甫组属于台地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地层时代与上述等时年龄几乎相近.本次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支持阿巴列克矿床在海西期经历了同生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主要为沉积层控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矿化发生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的结合部位,岩性以砂岩与碳酸盐岩组合为主,具有特定的层位控制特点.从中可以看出,碳酸盐岩层控型铅锌铜矿床成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有深入研究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东天山大南湖岛弧带石炭纪岩石地层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的地质解剖工作表明,东天山地区大南湖岛弧带石炭纪出露4套岩石地层组合,即早石炭世小热泉子组火山岩、晚石炭世底坎儿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晚石炭世企鹅山组火山岩、晚石炭世脐山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根据其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生物化石、同位素资料以及彼此的产出关系,认为这4套岩石地层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别为岛弧、残余海盆、岛弧和弧后盆地。结合区域资料重塑了大南湖岛弧带晚古生代的构造格架及演化模式。早、晚石炭世的4套岩石地层组合并置体现了东天山的复杂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13.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western Kunlun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represents a Sinian rifted margin. To the south of this margin, the Sinian to Paleozoic Proto-Tethys Ocean formed. South-directed subduction of this ocean,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southern Kunlun block during the Paleozoic, resulted in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Kunlun blocks during the Devonia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southern Kunlun, was subducted to the north beneath the southern Kunlun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This caused the formation of a subduction-accretion complex, including a sizeable accretionary wedge to the south of the southern Kunlun. A microcontinent (or oceanic plateau?), which we refer to as “Uygur terrane,” collided with the subduction complex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Both elements together represent the Kara-Kunlun. Final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took place during the Early Jurassic when the next southerly located continental block collided with the Kara-Kunlun area. From at least the Late Paleozoic to the Early Jurassic, the Tarim basin must be considered a back-arc region. The Kengxiwar lineament, which “connects” the Karakorum fault in the west and the Ruogiang-Xingxingxia/Altyn-Tagh fault zone in the east, shows signs of a polyphase strike-slip fault along which dextral and sinistral shearing occurred.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魏斌 《地学前缘》2000,7(4):421-429
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柴达木盆地显生宙构造古地理特征和盆地叠合过程。在寒武纪—泥盆纪 ,柴达木板块处于低纬度区 ,从寒武纪时的南纬 4 1°往北漂移到泥盆纪时的北纬 10 6° ,与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块体有较大的纬度差 ,表明柴达木板块在该时期是一个并不隶属于其它任何板块的独立的块体 :与华北板块之间以北祁连洋相隔 ,与塔里木板块之间以阿尔金洋相隔 ,与中昆仑地块之间以东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板块内部也被赛什腾—锡铁山洋所分隔。这些洋盆经历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张裂阶段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聚敛阶段 ,最终于中泥盆世末期闭合。该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内部 ,叠合在震旦纪大陆裂谷盆地之上的是寒武—奥陶纪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 ,生物发育 ;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柴达木盆地以隆起为特征。石炭纪—三叠纪柴达木板块继续北移 ,石炭纪时位于北纬 11 9° ,二叠纪时位于北纬 12 7° ,三叠纪时位于北纬 2 2 2° ,该时期柴达木板块已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拼合 ,但与羌塘板块之间以南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处于南昆仑洋的弧后部位 ,叠加在早期盆地之上的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煤线。晚二叠世—三叠纪柴达木盆地再度隆升。侏罗纪以来 ,柴达木板块缓慢北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夹持在天山与昆仑山褶皱带和阿尔金山之间,是一个长期发展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塔里木地区岩石地层、沉积建造的对比分析,划分出塔里木新元古代-古生代的被动陆缘、夭折裂谷、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残余海盆、混积陆表海、陆内裂陷盆地、前陆盆地共8种沉积盆地类型,并分析盆地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新元古代早期,塔里木进入稳定的盖层发展阶段;青白口纪发育裂谷和被动陆缘,南华纪-早震旦世发育夭折裂谷和大陆冰川;古生代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碎屑岩陆表海和混积陆表海;受北侧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的影响,南天山石炭纪洋盆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末俯冲消减;中二叠世始,塔里木大部分演变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6.
王冬兵  唐渊  罗亮  廖世勇 《地球科学》2020,45(8):2989-3002
造山带中远洋深水沉积物是恢复古大洋的重要依据之一,昌宁-孟连古特提斯结合带存在大量海相沉积物,但是否存在大洋盆地相的远洋沉积还不清楚.对弄巴地区被认为最可能是洋盆相沉积的石炭系岩片和海相泥盆系岩片进行了岩石学、放射虫时代、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石炭系岩片放射虫硅质岩中鉴定出放射虫6属8种,时代为早石炭世早-中期.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泥盆系岩片岩屑石英杂砂岩碎屑锆石年龄范围为387~3 266 Ma,最年轻一组年龄为387~413 Ma;石炭系岩片中与放射虫硅质岩共生的基性凝灰岩碎屑锆石年龄为341~3 403 Ma,最年轻一组年龄为341~354 Ma.综合锆石年龄和化石资料,限定泥盆系岩片原始沉积时代为早-中泥盆世,石炭系岩片时代为早石炭世早-中期.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和Hf同位素组成指示泥盆系岩片和石炭系岩片具有相似的物质源区,主要来源于亲冈瓦纳的陆壳,少量来自于古生代特提斯域新生岛弧.早-中泥盆世地层岩片原始沉积于亲冈瓦纳的大陆斜坡环境;早石炭世地层岩片原始沉积于亲冈瓦纳的大陆斜坡至古特提斯洋盆边缘环境,不是远洋深水的大洋盆地环境.寻找以远洋深水沉积物为代表的大洋盆地相沉积并开展研究是当前昌宁-孟连古特提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保山市西邑铅锌矿床位于保山地块中北部,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石炭统香山组构造破碎带中。应用"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对保山西邑铅锌矿床开展了系统解剖,研究认为其成因类型为海底喷气沉积型(SEDEX型)+热液叠加改造型,成矿地质体为晚古生代(泥盆纪—早石炭世)保山盆地边缘的次级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盆地,重磁推断矿区深部存在隐伏花岗岩体,对矿床形成产生了热液叠加改造;北东向或近南北向区域断层控制了沉积盆地的展布,其旁侧次级断层和断层破碎带为主要赋矿构造,矿体顶板主要为炭质泥岩、炭质板岩,含矿岩性为碳酸盐岩,显示硅钙面特征;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北东(北西)侧伏规律;据此建立了地层+构造+硅钙面+蚀变分带组合"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利用该研究成果,在外围鲁图、广邑等地预测了有利成矿地段并提出勘查工作部署建议,其中鲁图和广邑预测区新发现了铅锌矿(化)体。  相似文献   

18.
最近新疆西昆仑地区锰矿勘查实现重大突破,伴随大型优质锰矿的发现和勘查,锰已成为新疆区域优势金属矿种之一。通过系统收集资料,总结新疆锰矿成矿类型及区域时空规律。指出寒武纪、二叠纪、石炭纪是新疆锰矿成矿的3个重要时代,西昆仑-昆盖山裂谷带、塔里木陆块北部边缘活动带是新疆锰矿成矿的重要构造单元,以海相沉积型锰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同时,对比中国南方重要锰矿成矿特征,指出新疆奥尔托喀讷什、穆呼锰矿与广西下雷超大型锰矿在地质构造背景、成矿时代、含矿建造、矿石类型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在成矿空间上具某种“亲缘性”。新疆西昆仑穆呼-玛尔坎苏锰矿带具超大型锰矿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加里东期造山带是在新元古代Rodinia联合大陆(Pangea-850)基础上裂解,经由寒武纪裂谷盆地、奥陶纪初期成熟洋盆、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活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早、中泥盆世碰撞造山而形成的。奥陶纪中、晚期,北祁连、走廊地区中、上奥陶统发育洋壳-岛弧-弧后火山岩,形成典型的沟-弧-盆体系的沉积。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是北祁连-走廊沉积盆地的转换时期。除天祝、古浪、景泰及肃南等局部地区发育下志留统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以外,全区志留系均以碎屑岩沉积为主。志留系底部多见一套砾岩层。下—中志留统为典型复理石相的浊流沉积。上志留统变为滨浅海相磨拉石沉积。早、中泥盆世雪山群为典型的陆相粗碎屑磨拉石沉积。从空间分布上看,志留系—泥盆系在走廊—北祁连地区也有自北向南厚度加大、粒度变粗的特征,古流以由南向北、来自造山带的古流为特征。北祁连-河西走廊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志留系复理石-海相磨拉石—中、下泥盆统陆相磨拉石的充填序列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反映为典型的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