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疆大地构造演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63,自引:12,他引:51  
新疆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 :1.古陆核及原始古陆的形成与解体 ;2 .元古宙末期( 80 0~ 90 0 Ma)联合古陆的形成 ;3.震旦—奥陶纪联合古陆裂解、古亚洲洋形成 ;4 .志留—泥盆纪古亚洲洋俯冲、消减 ;5.泥盆—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打开 ,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板块聚合 ,亚洲北大陆形成 ,陆内裂陷或有限小洋盆发生 ;6.晚二叠—三叠纪北特提斯拉张成洋 ,由冈瓦纳分离出来的冈底斯中间板块于三叠纪末沿中特提斯洋拼贴于羌塘 (华南 )板块之上 ,并沿北特提斯洋 (康西瓦 )与亚洲北大陆聚合 ;7.侏罗纪班公错—怒江板内洋盆打开 ,晚侏罗世闭合 ;8.白垩—第三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 ,拼贴于欧亚大陆南缘。由于陆内俯冲 ,山脉迅速抬升并向盆地推覆 ,形成了新疆复杂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泥盆纪——石炭纪右江盆地结构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右江泥盆纪—石炭纪沉积盆地是伴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扬子古陆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逐渐发育形成的裂谷型盆地.在同沉积断裂活动的强烈影响下,形成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的次级深水盆地与台地相间展布的岩相—构造格局。由于区域应力场和同沉积活动断裂带延伸方向的差异,使北西向次级深水盆地呈张裂性质的地堑式和半地堑式盆地.而北东向次级深水盆地则大都具走滑盆地特征。花盆纪的岩相古地理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裂陷阶段、被动陆缘裂谷作用阶段和沉积充填阶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北大西洋极地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研究的前沿领域,而扬马延矿区勘探程度极低。基于中海油冰岛矿区新采集的地震及重磁资料,结合其他有关扬马延微陆块最新的研究资料,开展了扬马延微陆块的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以及与共轭盆地的对比,建立了扬马延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位于北大西洋格陵兰与挪威之间海域的扬马延微陆块,与北大西洋两侧陆架盆地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具有共轭特征;构造呈NE-SE向展布,发育拆离断裂体系,与挪威西部陆架盆地中生界拆离断裂体系具有相似性;构造内部受岩浆侵入及喷出等强烈影响,发育向海倾斜反射层(SDR)及岩浆溢流相沉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拉断分离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扬马延在古生代-中生代与格陵兰古陆和波罗的海古陆为一体,在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陆内碰撞、弱伸展到陆内裂谷和陆内热沉降后,受北大西洋拉开影响,经历了古近纪和新近纪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的形成演化过程,在55 Ma第一次洋中脊扩张期,与波罗的海古陆挪威陆缘盆地分离,在25 Ma第二次洋脊跃迁时期,新生洋脊扩张导致扬马延微陆块与格陵兰古陆分离,在沉积与构造上开始与北大西洋火山型被动陆缘盆地产生分异,最终扬马延微陆块成为孤立在洋壳上的一个"弃子"。本次关于扬马延微陆块的研究揭示了火山型被动陆缘远端带在岩浆活动、拆离断裂作用下,减薄-破裂的残余陆壳及内部新生洋壳的构造面貌及板块构造背景下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的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和构造演化受特提斯洋的控制.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羌塘-三江地区大量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学等研究资料,对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各分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盆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各个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探讨了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早古生代该区主体属于大洋环境;晚古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南东、北东方向的俯冲,该区开始发育一系列活动陆缘沉积盆地,产生金沙江弧后洋、澜沧江弧后洋和甘孜-理塘弧后洋,形成多岛洋弧盆系;中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北东的俯冲消减,弧后洋逐渐闭合,羌塘-三江地区发生大规模弧-弧、弧-陆碰撞增生,逐渐转化成陆.随着白垩纪特提斯洋的闭合,印度板块与中国西部碰撞、造山,羌塘-三江地区发育陆内盆地.   相似文献   

5.
甘肃西北和内蒙古西端的北山地区,发育有罗圈冰期和南沱冰期的古冰成岩沉积,在白湖-马鬃山一带构成长达数百公里的山岳冰川隆起带,并分隔了南北两个断陷沉积盆地。其南侧沉积盆地南缘的塔里木古陆当时并没有大陆冰川覆盖,而北侧盆地的北部与洋区相连。冰碛物皆来源于山岳冰川隆起带,常以冰筏形式携带到盆地远处坠落,构成环境多样的含冰碛岩的海相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6.
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盆 山转换是造山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从秦岭和中国西部造山带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盆 山转换的三种类型、三个阶段,对正确认识秦岭和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发展和演化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盆 山转换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提出,有助于重新认识秦岭乃至全球陆内造山带的特征和演化规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按盆地的属性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及三个阶段:中- 新元古代洋壳或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古秦岭造山带和古中国板块( 或地台) ;古生代- 三叠纪板内( 或地台) 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中秦岭造山带和联合古陆( 或中国板块) ;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新秦岭造山带和中国板块( 或地台) 的裂解。按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造山带与沉积盆地走向基本一致的第Ⅰ类型造山带,造山带与沉积盆地走向不一致,甚至相互垂直的第Ⅱ类型造山带,以及深层构造岩片抽拉 逆冲推覆、叠加在陆相沉积盆地之上的第Ⅲ类型造山带。开合律不是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7.
针对太古宙有无类现代的板块构造这一问题,首先探讨了太古宙的陆核以及绿岩带的形成,认为,在弧后盆地出现之前,太古宙地壳增生与演化的主要样式更可能是非板块的。依据华北五台绿岩带和遵化绿岩带的共同特点:(1)绿岩带都位于不同年龄的两个古陆核的结合部位;(2)绿岩带底部通常都有相当厚的陆源碎屑岩,在不整合面之下可见更老基底,向上可以与火山岩连续沉积;(3)绿岩带通常形成独立完整的复向斜盆地,提出了在古陆核结合部位由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为太古宙绿岩带的构造模式。认为该模式存在3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太古宙早期古陆核形成和对接、在古陆核对接处形成断陷盆地以及在地幔柱活动影响下断陷盆地发展成为绿岩带。而这一模式作为太古宙弧后盆地开始发育之前的前板块时期大陆壳增生的主要样式仍有待更多实例的确证。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分区及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核心部位的基底,根据重力、磁力、地壳厚度、盆地周边构造断裂特征,及其与塔里木古陆进行对比,可能是由前寒武纪的古老陆块组成.在古生代时期,它与哈萨克斯坦、塔里木—中朝古陆,共同构成洋间陆,陆的北面为吉亚洲海,南面为特提斯海.古陆之间,在古生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分裂、拼合演化的历史.准噶尔古陆在早古生代时期,南北西三面皆濒临海,加里东运动期,北面形成阿勒泰,南面形成北天山的俯冲褶皱带.晚古生代时期,南北西三面海洋继续存在,东南面陆块发生分裂也形成窄大洋,与之相对应分裂出来的古陆块,构成了吐鲁番盆地的基础.海西运动中晚期(C_2~P_1),准噶尔古陆四周皆发生褶皱和拼合作用,相应形成了北面为阿尔泰褶皱山系之南坡,南面为北天山的北部,东西面相应为东西准噶尔界山.而古陆块本身相对  相似文献   

9.
陕西山柞旬地区泥盆纪沉积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论述了山柞旬地区泥盆纪各时期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演化格局,认为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沉积盆地,而是被古陆分隔但具有密切联系的几个裂陷盆地,其自南而北依次为安康古陆→旬阳-镇安盆地→小磨岭古陆→柞山盆地。  相似文献   

10.
大通河盆地二叠系沉积相及铜矿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河盆地为一上古生代—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持续时间长,后期构造作用强烈。通过对盆地内二叠系沉积相及铜矿化特征分析,认为铜矿化物质来源于北祁连古陆核,经剥蚀—沉积形成了含铜二叠系陆相杂色砂岩,后期断裂构造及热液活动更加强化了铜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新疆哈密地区1∶5万板房沟幅和小柳沟幅区域地质调查新成果,对东天山北部古生代的重大构造事件以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基于下志留统与奥陶系之间角度不整合、下石炭统与泥盆系之间平行不整合以及上石炭统二道沟组与下伏岩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的确定,揭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泥盆纪与石炭纪之交以及晚石炭世期间存在几次重大构造事件。结合古生代不同时期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转换、岩浆活动构造环境转换以及构造变形格式转换的地质新纪录,提出奥陶纪与志留纪之交的造山事件为北部阿尔曼太洋闭合导致准噶尔—吐哈地块与阿尔泰地块碰撞的响应;泥盆纪与早石炭世之间的造陆构造事件可能是北部卡拉麦里洋盆初始汇拢碰撞的响应,其平行不整合以及下伏的志留纪—泥盆纪较稳定环境的沉积序列预示着介于卡拉麦里洋盆与南部北天山洋盆之间的准噶尔—吐哈地块为古亚洲洋盆体系中相对刚性的稳定陆块区,研究区作为准噶尔—吐哈地块的北部被动陆缘受卡拉麦里洋盆汇聚的影响较小;晚石炭世的造山事件则表现为响应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前陆盆地的演化,是早石炭世沿卡拉麦里缝合带发生陆块碰撞以来挤压构造作用峰期的产物,其奠定了东天山北部北西-南东向构造基本格局。本文还重新界定莫钦乌拉断裂为北天山构造带(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东准噶尔构造带的构造-地层分区界线,推断其为卡拉麦里缝合带向南东的延伸,并讨论了早石炭世受控不同构造体制的沉积和岩浆纪录的空间差异性,认为早石炭世北部莫钦乌拉山区域为与北侧卡拉麦里洋盆闭合后周缘挤压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而南部博格达—哈尔里克山则总体呈现为响应南侧北天山洋盆闭合后的碰撞后伸展裂谷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是一沉积盆地,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成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羌塘盆地系不同类型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为克拉通裂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为前陆盆地、白垩纪-第四纪为挤压抬升阶段,形成山间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3.
地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证明,红柳河地区蛇绿混杂岩同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弧后火山-沉积岩系组成,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于典型大洋中脊,岛弧及板内玄武岩,并暗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向洋中脊过渡的构造环境,铀-铅同位素测年结果证明其侵位于早志留世,混杂时代早于晚泥盆地,上述成果表明中天山结晶基底与塔里木大陆之间在早志留世曾闰开形成红柳河小洋盆,于晚泥盆世之前发生碰撞混杂形成次级缝合带。  相似文献   

14.
北天山前陆盆地中段成煤及后期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宪 《新疆地质》2002,20(3):205-209
早石炭世哈萨克斯坦板与塔里木板块碰撞拼接,古亚洲洋闭合,褶皱隆起形成造山带,与其相邻的地块由于造山带隆升产生的构造负荷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在天山造山带南北两侧形成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仅形成丰富的能源矿产,而且记载了造山发展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THE TECTONIC PROCESS AND THE FILLING OF TERRESTRIAL BASIN  相似文献   

16.
西南天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宗良  高树海 《现代地质》1999,13(3):275-280
对比了前陆盆地与前陆盆地系统两个概念, 阐述了前陆盆地系统的基本含义, 引用这一概念分析和对比了库车前陆盆地与西南天山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盆地的沉积、构造等特征。认为前陆盆地、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沉积盆地三者之间是相关联的,造山带内的“卫星式”沉积盆地是前陆盆地系统楔顶的延伸部分, 受造山带的影响, 造山楔内不同部位沉积的楔顶存在明显的差异, 针对南天山“卫星式”沉积盆地而言, 尤尔都斯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明显不同于焉耆盆地  相似文献   

17.
大陆盆地的聚敛-闭合过程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与欧亚大陆第三纪以来碰撞汇聚,造成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缩短变形。塔里木盆地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形调节和应变分解,成为中亚板内构造的重要问题。塔里木陆块新生代以来被板内造山带及走滑断裂系环绕,盆地内部以刚性为特征,未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区域大断裂与塔里木盆地的冲断、走滑构造边界共同作用,形成盆地边缘复杂的构造系。其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于盆地的构造边界上,4条构造边界显示差异性的运动特征和构造交切关系。盆地边缘构造带叠加并向盆内扩展,造成盆地总体上水平缩短,并发生应变分解。盆地内部发生沉积-构造分异,发育前陆盆地、前缘隆起、复合前陆盆地、拉分盆地等单元。其中,盆地西北缘及西南缘发生陆内俯冲,形成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对盆内构造演化有重要影响。区域构造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新生代主要发生了4期区域构造变形,第三纪以来还发生顺时针旋转。大陆盆地构造边界上的运动组合、盆内不均匀阻挡和滑脱拆离,造成其变形扩展方式的差异,并影响盆内单元构造演化。因此,塔里木盆地是认识大陆盆地聚敛与闭合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南沙海区礼乐盆地沉积地层与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地震剖面、钻井及拖网采样资料的分析,认为礼乐盆地发育有海相的中、新生代地层,存在晚白垩世与晚渐新世两个区域性不整合面,将沉积层分为三套构造层:下构造层较厚,为中生代地层,表现为翘倾断块和宽缓背斜两种构造样式;中构造层较薄甚至局部缺失,为古新世-早渐新世充填的张裂期沉积,表现为半地堑构造样式;上构造层为晚渐新统至第四系沉积,充填区域沉降期海相地层,地层较为平稳。在中构造层沉积过程中发育多排NE向控洼断裂,断裂倾向NW,形成多个半地堑,控制了新生代早期的沉积充填,同时也表现出礼乐盆地在新生代早期受明显的张裂作用。通过对各构造层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认为礼乐盆地经历了挤压、拉张、漂移、区域沉降四个构造演化阶段,是一个以中生代地层为主的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9.
四川叠合盆地盆山耦合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四川叠合盆地三面环山,自东而西夹持于江南、秦岭与龙门山三大山系之间,位于古亚洲、环太平洋与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结合部位;中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海盆、煤盆、陆相广盆、残盆四个盆地世代;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可概括为前陆、坳陷、再生前陆三种基本样式。系统的山盆构造样式及运动学、沉积充填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周缘造山带造山活动期与盆内古隆起发育期时间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造山活动期与盆地沉积环境转换期时间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构造轴线走向基本保持与盆内山前坳陷或前陆褶冲带构造轴线走向相耦合;盆地周缘造山带不同时期形成的褶冲构造轴线走向基本保持与其同期盆内产生的沉积或沉降中心构造轴线走向相耦合。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构造格架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谢晓安  吴奇之 《沉积学报》1997,15(1):152-155
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主线,应用最新的物探成果和钻井资料,分析了前古生代塔里木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寒武-奥陶纪、志留-泥盆纪、石炭-二叠纪板块构造演化所形成的盆内隆坳构造格架与沉积特征,认为古生代克拉通原型盆地的发育、各时期的沉积相带分布与沉积建造以及下古生界东厚西薄、上古生界东薄西厚的厚度特征,都是不同地质时代构造演化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