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碳关税是典型的地缘政治经济学问题,对全球各国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环境影响。采用混合编程方式,开发了面向地缘政治经济分析的全球多区域CGE政策模拟器,并模拟了美国、欧盟对世界其他经济体征收碳关税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征收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造成其总产出及贸易条件等指标的下降,其中,中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冲击最大,其矿产加工与冶金、塑料橡胶化工及矿产采掘等部门的产出下降严重,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受到的负面冲击最小。同时也发现,欧盟从碳关税中的受益要大于美国,这成为其推行碳关税的重要驱动力。在应对碳关税的国际谈判中,中、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的最佳合作伙伴,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则不是。此外,美国从碳关税中的受益并不明显,是中国有可能争取的合作对象。  相似文献   

2.
朱潜挺  吴静  王铮 《地理研究》2012,31(9):1547-1558
碳交易是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Agent建模技术,开发了一个包含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前苏联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全球碳交易模拟系统,并且根据人均累积排放权均等和减排目标控制原则,设置了"丁标准"情景和"2℃目标"情景,对全球碳交易行为展开了模拟研究。研究发现:(1)随着碳排放权的逐年减少,未来碳交易价格将呈上升趋势;(2)碳交易将有助于资金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由于碳交易允许配额缺口区域向配额盈余区域购买碳排放权,未来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仍将高于发展中国家;(4)虽然碳交易能提高全球累计拉姆齐效用,但无论从中国在未来碳市场中的收支情况,还是全球福利水平的改善程度来看,"2℃目标"情景均将优于"丁标准"情景。  相似文献   

3.
大国在南美洲的地缘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与南美洲地区的合作出现了全局式的跨越发展。南美洲地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扼控两洋海上交通航线,石油、粮食、矿产等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粮食生产基地和新兴市场,也是中国战略资源重要进口来源地。近年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对南美洲地区的高度关切与介入,使得该地区地缘环境变得十分复杂。中国与该地区不断深化合作的同时,也要考量其他大国竞争及干预的压力。本文基于大国与南美洲地区的地缘关系现实,分别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军事等角度全面分析了其地缘影响,为解读该地区复杂地缘环境提供了分析思路。研究表明:大国在南美洲施加地缘影响有所不同,表现在所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各有侧重以及国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论述了冷战后资源的战略地位。冷战结束以后 ,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国等西方大国都相应提出了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 ,其中 ,资源战略是其地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相对有限性这一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 ,相反 ,资源短缺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特别是一些战略性资源对全球和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经济是目前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应积极利用世界资源 ,同时 ,要积极维护自身的经济和资源主权。  相似文献   

5.
研究各国在未来政策实施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对比其与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s)承诺目标的差别,对促进各国继续提高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各国经济和能源数据,构建了化石能源CO2排放的动态模型,通过设置“延续”和“规划”两类情景,模拟了欧盟、美国、中国、印度2016-2060年的CO2排放量变化,并与各自的INDCs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① 中国在全部实现既有政策规划的前提下,将于2030年达到CO2排放峰值,约11277±643 Mt CO2,比延续过往发展趋势的情景提前10年达峰,峰值降低接近3000 Mt CO2;2030年单位GDP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63.6%,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占比约24.7%,能够实现中国提出的INDC目标。② 在全部实现既有政策规划的前提下,欧盟和美国CO2排放量有明显下降,印度CO2排放增速将明显放缓,欧盟和印度基本可以实现INDCs的最低要求,但美国与其最低承诺目标尚有差距。③ 各国INDCs目标均有力度,其中以中国和美国最为突出。但要在INDCs目标基础上,更进一步减缓全球增暖,确保21世纪末气温上升幅度低于2 ℃甚至1.5 ℃,发达国家需进一步推进减排举措、技术、资金等的落实,包括带头推进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尽早实现CO2排放负增长,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提供气候融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的关键,低碳技术投融资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气候-经济-技术集成评估模型CIECIA-TD-F,依据各国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与碳中和目标,建立碳中和减排路径,分析了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国际低碳技术投融资及其与低碳技术共享的政策组合在控制地表升温、加快低碳技术进步、降低碳中和成本等方面的实施效果,综合评价其技术、经济、环境影响,并对其全球碳治理意义展开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的碳中和承诺无法实现1.5°C升温控制目标,各国需要进一步提高气候雄心;现有国际气候融资承诺规模下,低碳技术投融资难以有效推动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进步,也无法显著降低碳中和成本;提高融资额度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进步,但过高的融资额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造成冲击,阻碍了先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低碳技术融资与技术共享的政策组合有效推动先进低碳技术的传播和部署,降低碳限额带来的碳中和成本,相较于单一的融资措施更具经济可行性;低碳技术融资和技术共享的组合机制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能从中受益,值得引起国际气候治理与合...  相似文献   

8.
区外大国与东南亚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东南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因而备受关注。本文应用多元统计中欧式距离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区外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集团)、日本、印度等六个国家与东南亚地缘经济关系,并总结区外大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新的GTAP8数据库,分析了2004年和2007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流向、结构及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均为隐含碳净出口国。基于LMDI法对隐含碳净出口进一步分解发现,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因素不同,贸易顺差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导致中国对发达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关键因素,行业结构差异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关键原因。这与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密切相关。2004-2007年,中国出口结构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生产技术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随着中国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出口结构优化,隐含碳净出口将会下降,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10.
段进军 《地理研究》2000,19(3):291-296
文章从3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首先,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已从冷战时的以苏联为主要遏制对象转为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但此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遏制以外,还包括着合作的一面,即可概括为“战略上的遏制,经济上的卷入”。其次,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手段,也从传统的以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为主转为经济手段为主,即地缘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地缘经济时代,“资源相对有限性”是愈加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142-145,160
我国在全球的碳减排上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的碳减排方案,可以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国家集团"、"欧盟"、"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三大集团。各个集团出台不同的碳减排方案。深入分析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有利于我国制定更为科学的碳减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美国与欧盟的碳减排方案存在差异,但是可以发现它们的碳减排方案都是基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都是一种国家利益的考量。因此,在未来的碳减排上,我国应该秉承将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挂钩的基本策略;此外,尚需要进行一些国际谈判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基于消费责任制的碳排放核算及全球环境压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章奇  姜磊  何凌云  王铮  柏玲 《地理学报》2018,73(3):442-459
因区域间贸易而转移的碳排放对于全球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和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本文核算了全球39个主要国家基于消费责任制的碳排放,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全球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问题。研究发现:首先,从以净流出为主的中国和俄罗斯来看,尽管贸易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大量的资源,但随之会产生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对于美国和欧盟等地区来说,这些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全球贸易规避了大量的碳减排责任。此外,在全球贸易中,区域净流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越小,基于消费责任制核算的区域碳排放量就越大,故而在全球减排目标分配中承担的减排任务也需相应地增加。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净流出量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亚洲和东欧等地,而净流出量最小的地区主要是以西欧和北美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为主。其次,就基于消费责任制核算下的全球环境压力而言,人口因素和富裕程度是导致全球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以及逐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缓解全球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全球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贸易自由化是当前和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2001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贸易自由化多边谈判和最近刚刚取消的“多种纤维协定”(MFA)将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揭示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采用全球贸易模型,我们分析了MFA和在多哈回合初期欧盟、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分别提出的贸易自由化提案。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取消MFA对一些国家纺织部门带来冲击,但它极大地促进了大多数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全球福利;多哈谈判过程中提出的各种贸易自由化提案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其影响大小依次为凯恩斯提案、美国提案和欧盟提案;贸易自由化对经济的影响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国家间存在显著差别;更大程度的贸易自由化不但符合全球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应发挥更积极和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most current GTAP8 database, we analyzed flow,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trade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world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from 2004 to 2007 using input-output model. We found that China was always a net embodied emissions exporting country over this period. Based on the LMDI decomposition method, we found that factors influencing net embodied emissions exported from China to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differ. Trade surpluses and differences in emissions factors were vital in determining net embodied emissions exported from China to the developed world. Differences in export structures and emissions factors wer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net emissions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s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pective divisions amongst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From 2004 to 2007, the export structure of China was transformed to high-end manufacturing with domestic producing technology gradually approaching th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further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industrial upgrades and expor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will decrease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trade for China's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will decline.  相似文献   

15.
世界资源贸易格局与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在世界资源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以粮食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经济作物出口为主;在矿产品贸易方面,石油是最重要的贸易产品;发达国家在非矿物原料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在减少。从中国利用国外资源的环境来看,经济环境相对较好,政治军事环境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6.
李娜  石敏俊  袁永娜 《地理学报》2010,65(12):1569-1580
利用中国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CGE) 模型,模拟了低碳经济时代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使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详细地剖析了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提出应该借鉴他国经验,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着手,不仅要积极发挥市场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而且政府应当创造规则引导市场,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8.
详细地剖析了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并分析了这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提出应该借鉴他国经验,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着手,不仅要积极发挥市场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而且政府应当创造规则引导市场,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