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非工程性防震减灾能力对于降低城市地震灾害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概念中含有众多影响因素,而且与城市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关。为了科学的评价分析该能力,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城市非工程性防震减灾能力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多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因素影响权重,并将其嵌入Arc GIS平台,关联城市空间分布形成数据库,开发了城市非工程性防震减灾能力评价系统,实现了快速评价和结果可视化,可以有效提高决策效能,为未来城市非工程性防震减灾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作为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成国务院2004年所提出的"在未来的十五年内(2020年以前)使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是地震工程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之一,更是现代社会对地震工程界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进行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标定及可接受风险研究不仅可以使城市灾害损失定量化评价成为可能,而且可为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提供客观的度量标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的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本身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3方面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准则;围绕这三个准则,从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众多复杂因素中归纳出6大因素,并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6大因素,建立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再分别建立这些指标体系中的各种因素或其子因素与评价三准则中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的联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3个评价准则综合成一个防震减灾能力指数。从而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提供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从而指导城市进行防震减灾努力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三方面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准则;围绕这三个准则归纳出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六大因素,并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六大因素,建立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再分别建立这些指标体系中的各种因素或其子因素与评价三准则中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的联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三个评价准则综合成一个防震减灾能力指数。从而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提供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可对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指导城市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本身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等3个方面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准则;围绕这3个准则,从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取出六大因素,并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六大因素,建立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建立起指标体系与上述3个方面评价准则¾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的联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3个评价准则综合成一个防震减灾能力指数.从而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提供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理论体系的建立能够在绝对上、定量上评价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从而指导城市进行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6.
地震地质灾害对广州市部分城区工程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震害预测研究,探明地震地质灾害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掌握地震地质灾害源空问分布情况,分析其对工程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有助于政府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城市建设与改造。针对广州市部分城区的地震地质灾害源、建筑物、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的分布情况,应用基于GIS平台的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分析了该区内地震地质灾害破坏对建筑物、生命线工程和地震次生灾害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中的建筑物、生命线工程和地震次生灾害源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地质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是一个涉及到社会、人文、管理等学科的系统工程,因此建立一个符合该系统特点和客观规律的评估体系就需要综合各学科知识,考虑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就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完善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的理论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8.
基于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已有的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项,提出一个简化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快速评估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承灾能力主要看其基础设施的承灾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命线系统的承灾能力。在分析评价生命线系统承灾能力时,不仅要考察复杂性、均衡性和可靠性这些网络特征,还要考虑各子系统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对生命线系统整体的承灾能力有削弱作用。根据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思想和脆性联系熵的方法,提出了用系统综合脆性联系熵来反映和评价生命线系统整体的关联特性,并通过判断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量化了生命线系统整体的易损性。经耦联关系分析和计算,灾害破坏下,从生命线系统相互作用来看,电力系统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最大;而由于供水系统的关键性和其影响方式的不确定性,灾后首先要恢复的是供水系统的工作或供给。证明了该方法为优化系统组织管理、控制灾后的修复工作和协调子系统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数字城市和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面临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分类、评价和减灾效果研究。数字城市从全局性的角度集成城市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对城市整体的统一数字化认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有效更新成为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存亡的关键。数字城市目前是以电子政务作为主流发展方向,防震减灾辅助决策优化和实用化并与电子政务的结合为新一代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与数字城市的有力结合,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种结合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数据标准化、数据的可用度、合适的支撑系统和与电子政务的结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收集西安市城市基础信息资料、城市建筑物、生命线单体预测结果、震害防御对策与辅助决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为西安市阎良区开发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区域基础地理信息、震害预测数据库、震害评估、辅助决策等子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震前预防和震时应急的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12.
浅谈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加强防震减灾规划,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等4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的关系,强调了建设地震安全社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市防震减灾日城市社区宣传活动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上的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社区防震模式”的一些新的理念和相应的一些工作方法,可以看出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有利于地震部门更好的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全社会防震减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仅以城市单体为对象研究城市地震灾害脆弱性,而忽视城市内部不同区域间存在特征差异的问题,选择威海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细化至22个街道(镇),建立城市小区域地震灾害脆弱性评价模型。从人口、经济、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4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城市地震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客观结合的三角模糊熵法和改进TOPSIS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域的相对贴近程度并进行排序,将威海市区划分为4个不同脆弱性等级。结果表明:改进TOPSIS模型能够从整体上对城市地震灾害脆弱性进行评级分区,为城市内部有针对性的制定防震减灾策略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中的可接受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数据及1985年以来国内其他自然灾害(如水灾、台风等)和人为灾害(火灾、交通事故等)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情况的相关资料,结合专家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采用可接受风险研究中的F-N曲线和ALARP准则,统计分析了各类灾害的可接受生命风险指标,从而建议了地震人员伤亡的风险值.利用该风险标准作为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控制性指标,指导决策者对公众生命风险进行合理的选择,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结果表明,风险分析的定量表示方法可以应用到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估中,并可以作为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强弱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将故障树法用于区域防震减灾系统脆弱性评估。在深入研究防震减灾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防震减灾体系标准故障树,并根据其结构计算出基本事件的权重。通过比较标准故障树和评估对象基本事件,得出评估对象防震减灾体系的缺失基本事件,继而计算出防震减灾系统脆弱性指数。最后,以河北省某县为例,给出了基于故障树法的防震减灾系统脆弱性评估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市县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系统是面向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灾害应对辅助决策等的多元服务系统,是GIS在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体系的综合应用。目前,我国一级城市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但急剧扩张的市县二三级城市的防震减灾特殊需求却缺少足够重视,其城市震防与公共服务职能也相对滞后。因此,文中阐述了建立市县防震减灾系统的重要意义,分析设计了基于服务器端.Net平台开发的WebGIS应用系统,以实例介绍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最终实现功能完善的市县防震减灾服务系统并通过测试达到预期效果。应用实例表明,该市县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系统能满足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  相似文献   

18.
金江军  潘懋  徐岳仁 《内陆地震》2007,21(2):135-141
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3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内容.回顾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地震小区划的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城市用地类型的城市地震易损性评价方法以及基于专家打分法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方法.最后设计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流程,并给出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算法.  相似文献   

19.
宋俊高  朱元清 《地震学报》1998,20(2):210-216
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城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提出几点设想.此系统主要包含地震灾害损失快速预估子系统(主要包括:输入地震信息、地震烈度分布、社会各要素的地震易损性评估等)和地震应急决策信息子系统(主要包括:建议救灾方案、人员避震疏散方案、危险品存贮点的危险程度警告及防范措施、地震火灾辅助决策、救灾指挥部位置确定等). 认为各类建筑物(含生命线工程)的数据资料的调查与收集是建立此系统最为重要且难度最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按照"风险=危险性×脆弱性÷防震减灾能力"的研究思路为路线,以MapGIS为实施平台,基于地震区划的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现状和断层活动分布指数的承载体脆弱性分析方法和专家打分法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淄博市的地震灾害风险性不高,中等风险区的面积占396%,低风险区的面积占1229%,极低风险区的面积占8375%,无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