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银岩—锡坪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划分为两个阶段三次侵入。第一阶段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两次侵入;第二阶段为中细粒黑云母钾长化岗岩。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属板块内部张性构造环境理形成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定位浅,其分布明显受北西构造带控制。研究花岗岩特征与锡、钼、钨矿床成矿火系,认为第一阶段花岗斑岩与斑岩型锡钼矿床有关,第二阶段黑云母钾长共花岗岩与云英岩锡钨钼矿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湘南界牌岭含锡花岗斑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界牌岭含锡花岗斑岩是岩浆作用晚期强烈分异之产物。该岩体具有富硅(S1O_271.95~76.71%)和碱(K_2O4.25~6.92%),贫铁(Fe_2O_3+FeO为1.17~2.94%)和镁(MgO0.17~0.58%),富挥发分氟(F 0.013~3.38%)和成矿元素,分异指数(DI>85)高的特征,为陆壳重熔型花岗斑岩,且为成矿母岩。岩体围岩蚀变—矿化分带较明显,锡矿化主要集中在黄玉—萤石—云英岩化带内。界牌岭斑岩为陆壳重熔型含锡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3.
老鸦泉富碱花岗岩杂岩体与侵入其中的富碱花岗斑岩岩体及云英岩型锡矿体、石英脉型锡矿体等REE配分曲线类似,均具有强烈的Eu亏损,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类似,是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结果。锡矿体是老鸦泉富碱岩浆分异演化及以钠质为主的强烈碱交代自变质作用的最终产物。侵入于老鸦泉岩体内的花岗斑岩为锡矿体的直接围岩,它是岩浆结晶分异更晚期混入了更多地壳组分,并向酸性方向演化的产物,该花岗斑岩经自变质热液蚀变作用造成锡的富集并成矿。因此,碱性岩浆结晶分异晚期混有地壳组分,岩浆向酸性演化可能是碱性花岗岩形成锡矿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江西岩背含锡斑岩主要造岩矿物标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会昌岩背J3-K1时期形成的火山穹窿由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大型斑岩型锡矿床赋存于含黄玉花岗斑岩与(次)流纹斑岩内外接触带上,成矿岩体花岗斑岩和花岗岩富Si富F,其钾长石均为Al/Si有序的低微斜长石,黑云母为含Li富F的铁叶云母或黑鳞云母,具低Mg/ΣFe(MF)值,所含岩浆晚期阶段结晶的黄玉,其成分接近于氟黄玉端元,并具有较短的b轴,不同于玻利维亚Sn-B型,本区为Sn-F型,这是  相似文献   

5.
邓迪  赵正  刘善宝  李超  李陈浩 《矿床地质》2024,43(1):144-158
锡坑迳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与武夷山成矿带交会部位,以早白垩世连续的岩浆喷发-侵入活动与多类型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为特色。矿田内围绕似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发育了岩背斑岩型、淘锡坝和矿背隐爆层间裂隙带型、苦竹岽和凤凰岽云英岩-破碎带蚀变岩型等大中型锡矿床。这些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可与玻利维亚锡矿带、银岩、维拉斯托和洋滨等国内外斑岩型锡矿床类比,又独具特色,是研究斑岩型锡成矿系统发育特征与找矿模型的理想区域。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锡坑迳矿田内各类锡多金属矿化组合特征和蚀变结构,并对岩背矿床和淘锡坝矿床锡石开展了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锡石样品均具有La、Pr、Gd和Tb的正异常、Ce与Eu的负异常、明显的Zr/Hf分馏和不规则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指示成矿热液早期阶段及锡石沉淀阶段经历了流体不相容。岩背锡石较淘锡坝锡石具有高的Ti/Zr和Ti/Sc比值,指示其更为靠近矿化中心。笔者研究认为,锡坑迳斑岩型锡成矿系统矿化类型包括细脉状、浸染状和细网脉状,围岩蚀变由早到晚、由成矿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黄玉石英带、绿泥石-黄玉石英岩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和黏土化-碳酸盐化带。与斑岩型铜钼成矿系统相比,其成矿岩浆岩不仅有花岗斑岩,还有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在斑岩、花岗岩及上覆火山岩中均有赋存。相较于玻利维亚斑岩型锡成矿带发育的大面积石英-电气石化,锡坑迳斑岩成矿系统更富F,蚀变矿物中出现了大量黄玉、萤石和白云母等。对比国内外典型锡矿床的矿化-蚀变结构和锡石矿物学特征,文章建立了锡坑迳式斑岩型锡成矿系统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6.
岩背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研究及其对成矿意义的指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岩背火山-斑岩型锡矿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和含黄玉花岗斑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富铁黑云母,含黄玉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含黄玉花岗斑岩的成岩温度为720℃~730℃,logfO2为-15.5~-15.7;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温度为510℃~550℃,logfO2为-19.2~-18.7。含黄玉花岗斑岩成岩温度、氧逸度高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成岩温度和氧逸度。与含黄玉花岗斑共存热液流体log(fH2O/fHCl)fluid值为4.29~4.99,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热液流体log(fH2O/fHCl)fluid值为3.15~3.67。因此,相对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含黄玉花岗斑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出的流体富F和Sn,即岩背含黄玉花岗斑岩岩浆演化过程分异出的原始流体以富F和Sn为特征,结合有关岩背Sn矿成矿流体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出岩背Sn矿成矿流体为岩背含黄玉花岗斑岩岩浆演化过程分异出的岩浆热液,相对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含黄玉花岗斑岩与锡成矿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7.
郭建强 《地质与勘探》2017,53(3):413-424
四川雅江措纳玛杂岩体位于甘孜-理塘断裂带中段东缘,由日勒玛、格希、措纳玛、购隆、下德差、多隆等6个岩体组成,岩性包括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该杂岩体属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通过对措纳玛杂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蚀变矿化等特征的分析,以及与华南南岭含矿花岗岩、江西大湖塘地区燕山期含钨花岗斑岩、新英格兰含锡花岗岩等典型钨锡矿化花岗岩、西藏玉龙斑岩和扬子地台西缘含矿斑岩的对比研究,确定措纳玛杂岩各期岩体的含矿性,尤其钨钼随杂岩体的岩浆演化程度增高而在晚期的斑岩中矿化最佳。由此确定晚期的格希岩体——花岗斑岩为研究区成矿地质体和勘查区的矿化中心,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茅坪钨锡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毅  杨佑 《矿产与地质》1991,5(4):284-292
江西茅坪钨锡矿床是由钨锡似层状云英岩型、钨钼石英脉型、钨锡硫化物脉型矿体组成的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是侵位于寒武系的燕山早期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矿化、蚀变具明显分带特征,矿带中矿物组合、成矿元素、矿物包裹体、氧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特征均有明显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大望海寨岩体钼成矿专属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望海寨岩体位于鞍山—华铜北北东向构造侵入岩带的中部与大石桥—宽甸东西向构造侵入岩带的交汇处,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母花岗岩,是鞍山—华铜构造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地质构造条件十分有利。通过对大望海寨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其具有钼矿成矿专属性,与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岩体特征极为相似,具有形成斑岩型钼矿床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安徽青阳高家塝钨钼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高家塝钨钼矿床赋存于皖南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北东缘接触带附近,是安徽省目前探明的规模最大的层控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本文采用LA-ICP-MS方法对高家塝矿区花岗闪长岩和细粒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定年,得到年龄分别为144.9±1.2Ma和145±2.0Ma。通过辉钼矿Re-Os等时线定年方法,得到高家塝矿床成矿时代为146.1±4.8Ma。皖南地区燕山期发育两期钨钼成矿作用,分别为146~136Ma和134~128Ma,类似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分别形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区和岩石圈快速拆沉减薄的两种构造背景。通过与钦杭成矿带典型钨钼矿床的对比发现,皖南地区钨钼成矿事件集中于燕山期,而钦杭成矿带钨锡成矿事件具有多阶段性。皖南地区同样发育大量与钦杭成矿带相似的花岗岩类岩浆岩,然而到目前为止皖南地区发现的钨锡矿床主要与中酸性花岗闪长岩类密切相关,仅少数矿床与钦杭成矿带成矿岩浆岩(均为高分异的花岗岩类)相似,同时皖南地区锡矿床找矿的突破,表明了皖南地区具有寻找与花岗岩类相关的钨钼矿床和锡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马楠  邓军  王庆飞  王长明  张静  李龚健 《岩石学报》2013,29(4):1223-1235
大松坡锡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腾冲-梁河锡-钨多金属矿带内的典型锡矿床之一,与古永岩基有密切的成生联系.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手段对大松坡锡矿床小龙河含锡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进行制约,两件黑云母花岗岩样品分析结果分别为70.3±3.2Ma和75.3±4.2Ma,一件二长花岗岩样品结果为71.5±2.1Ma,代表了岩浆结晶年龄.LA-MC-ICP-MS U-Pb方法直接对锡石进行年龄测试在国内外研究报道尚少,本文首次对该矿床云英岩型锡矿石中锡石进行定年尝试,结果为75.5±2.6Ma,与岩体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小龙河锡矿床含锡岩体与古永岩基年龄一致,表明该含锡岩体可能是古永岩基的一部分.大松坡锡矿床的成矿年龄与含锡岩体年龄一致,表明二者同时形成,共系新特提斯洋俯冲构造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金子岭锡铁矿位于花山岩体北东的金子岭小岩体接触带,紧邻NW向与NE向构造断裂带。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郁江组泥岩、砂岩与岩体接触带中。在该地区南部及北部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型锡铁矿床,中部有含锡酸性岩脉及含锡矽卡岩脉出露,并达工业矿体。矿化带长约6Km,锡矿点3处,砂锡矿点1处,铁矿床(点)2处,化探次生晕Sn异常区2处。取样分析显示,粗粒花岗岩及后期细粒花岗岩含Sn、W极高,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同时,花岗岩与围岩的挤压碎裂带及细粒花岗岩脉是主要找矿标志。因此该区成矿背景好、成矿条件有利,具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
大东山锡矿田矿化类型复杂,其中矽卡岩型锡矿规模大,可分含锡矽卡岩型和硫化物矽卡岩型。岩体区有脉状和面状云英岩产出,前者多具锡矿化,后者具钨矿化。燕山第四期花岗岩是锡(钨)成矿母岩,含SiO274.96%~75.28%,K2O+Na2O7.37%~8.54%,K2O>Na2O,与南岭地区钨锡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锡矿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接触交代型、侵入岩浆热液型和风化矿床。根据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在接触带寻找硫化物矽卡岩、硫化物型锡矿有较大前景,而在岩体区具有寻找云英岩型钨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杨富全 《城市地质》1996,8(4):16-23
通过总结玉希喀拉综合异常区特征,分析异常地质背景,探讨了异常区找锡的前景,指出玉希喀拉花岗财为非含锡矿花岗岩,锡成矿可能性小。认为该异常是由于岩体多次侵入引起Au,Cu,Sn等元素三次活化,迁移,聚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曾普胜  李红 《地球学报》2015,36(4):419-433
以云南几个典型钨锡矿带为例,结合国内外前人成果,研究对比了层控钨锡矿床与含钨锡的"S"型花岗岩之间的关系,发现:含钨锡的"S"花岗岩均产出于早期地层富集钨锡甚至形成独立的钨锡矿床的地区,如元古界的云南西盟—缅甸完冷锡矿带,寒武系都龙—白牛厂钨锡矿带,石炭系腾冲—梁河锡钨矿带,三叠系的个旧锡矿带,新近系的薅坝地锡矿带等;而在地层中没有明显钨锡富集的层位,即使有地壳重熔形成"S"型花岗岩也不会有钨锡矿床产出,如云南西北部的鲁甸花岗岩、加仁花岗岩等。根据对层控钨锡矿床的成矿年代、矿石结构构造、容矿围岩变质属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证明所谓的"‘S’型花岗岩与W、Sn、Mo、Bi成矿关系密切"的认识,实际上是富集钨锡的早期层位在地壳加厚或受到构造热侵蚀时发生重熔,并使钨锡按照矿质沉淀的温度序列重新分配与富集的结果。因此,"S"型花岗岩并不具有含W、Sn、(Mo、Bi)的专属性,而富集W、Sn的地层重熔才是形成W、Sn矿床的关键。从众多的实例来看,层控钨锡矿常常与深源的(碱性)玄武岩关系密切,而不一定与"S"型花岗岩关系密切。只要有早期的层控钨锡矿存在,该矿层被任何一种火成岩穿切或吞噬,矿质都可能被迁移至合适的位置重新沉淀而成矿。因此深入分析和对比含钨锡的层位及其形成背景条件,是扩大钨锡矿资源量的关键;而层控钨锡矿与"S"型花岗岩接触带(特别是外接触带)及其相关的构造裂隙,很可能是矿质运移再分配并形成富钨锡矿的有利空间。层控钨锡矿卷入变质核杂岩,含矿层位可以被抬升至较浅部位,不仅利于开采,而且在中心部位的隐伏花岗岩体也可以形成富矿,是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荷花坪花岗斑岩位于王仙岭岩体的东南侧,与花岗斑岩有关的矿床主要有锡石硫化物型锡矿、斑岩型锡矿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矿三种类型。花岗斑岩中锆石的LA-MC-ICP-MS年代学研究表明,其U-Pb年龄为154~156Ma,加权平均值为(154.7±0.5)Ma(MSWD=0.085,n=21),显示为燕山早期侵位。锆石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176Hf/177Hf比值在0.282403~0.282597之间,εH(ft)值介于-2.84~-10.14之间,峰值在-6.5左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38Ga到1.84Ga之间,峰值在1.55Ga左右,指示岩浆为壳幔混合来源。结合区域内同期锡成矿花岗岩中的继承锆石年龄信息,认为含锡成矿花岗质岩石可能来源于中元古代基底的重熔。  相似文献   

17.
滇东南老君山成矿区是滇东南—桂西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花石头位于老君山花岗岩体西南侧,老君山燕山两期花岗岩均有出露,锡钨石英脉型矿床(点)众多,但相关地质研究程度较低。该区矿化类型包括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化、接触蚀变带铜钨锡矿化、强硅化带中铜铅锌多金属矿化等。围岩蚀变以云英岩化为主,其次包括硅化、钾长石-高岭土化和黄铁矿化等。结合近期地质勘探所揭露的新信息,本文对该区锡钨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提出该区钨锡成矿作用与燕山晚期老君山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以第2期为主)密切,属于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锡钨石英脉型矿床。燕山晚期中酸性岩体,特别是第2期中细粒二云二长花岗岩对成矿作用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其中,2期岩体接触带、岩体与围岩内外接触带是有利成矿部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花石头矿区钨锡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湘南地区锡矿床类型及成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湘南地区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加里东早期后隆起带,海西—印支期坳陷带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带。 2.产于隆起带的锡矿床是花岗岩型、云英岩型及石英脉型矿床。产于坳陷带的锡矿床是锡石硫化物型、矽卡岩型及大理岩型矿床, 产于过渡带的锡矿床是斑岩—云英岩(?)型矿床 3.湘南地区(?)矿床与燕山期花岗岩存在着成因联系。成矿母岩是壳源型岩浆花岗岩类。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分异演化特征对锡矿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南是我国最重要的锡成矿省,产有大量的与花岗岩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近年来,在湘南新探明一个超大型锡矿床—芙蓉锡矿床,其中,最重要的锡矿化产在骑田岭花岗岩体西南部的破碎蚀变带内,与绿泥石化密切相关。骑田岭花岗岩富含角闪石,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显示出准铝的地球化学特征,在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发生过壳-慢岩浆混合作用。这些特点都表明骑田岭花岗宕并不同于一般的 S 型含锡花岗岩,而显示出 A 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定年分析表明,芙蓉锡矿床主成矿阶段的形成时代要晚于骑田岭花岗岩侵位年龄近20Ma。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发生过水-岩反应的大气降水在成矿流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硫同位素分析表明花岗岩和地层都提供了成矿所需的硫。因此,用花岗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分离出富锡的岩浆流体来形成锡矿的传统模式并不适合于解释芙蓉锡矿的形成。我们认为芙蓉锡矿的形成主要与骑田岭花岗岩的绿泥石化蚀变有关,循环的大气降水与花岗岩发生水-岩反应,富锡的铁镁矿物在蚀变成绿泥石的同时释放出 Sn 和 Ti 等金属到流体中,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时,沉淀形成锡矿体。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锡矿化模式,丰富了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20.
西藏尼木县白容斑岩型铜钼矿床特征及成矿期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尼木县白容铜矿产于冈底斯山喜山期斑岩带中部,矿化主要赋存于黑云二长花岗斑岩和英安斑岩中,为近年来发现并勘探的中型铜矿床。通过矿区含矿岩体的岩相学和矿床特征研究,划分出不同岩相的岩体侵入顺序为黑云二长花岗斑岩→英安斑岩→花岗斑岩,为多期形成的复式岩体。成矿期次可划分出岩浆期、热液期、表生期。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的平均值为0.15‰,非常接近于零,具有幔源硫的特点。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碰撞造山晚期形成的斑岩型铜钼矿床。矿床特征的描述以及成矿期次的划分,对进一步找矿和勘查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