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用青藏高原5个站从1956~1986年共31年的0.8m地温距平,计算了秋季(9~11月)的地温异常,同时考虑了我国汛期(4~9月)及夏季(6~8月)的降水相关,发现两者相关很好。不同部位的高原地温异常对我国降水关系的区域是不相同的。本文为中国汛期降水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42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四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957~ 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 4个站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线性趋势估计和多项式函数拟合分析了该流域春、夏、秋、冬 4季气温长期趋势变化和周期变化 ,并利用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了气温突变的问题。结果表明 :在过去 4 2年里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各季气温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冬春季增温显著 ,80年代初沿江四季气温除秋季外都出现了明显的增温突变  相似文献   

3.
应用SVD技术,诊断分析了北半球100hPa高度场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度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一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南亚高压活动地区前期10~12月、1~4月高度场变化,通过影响未来夏季南亚高压强度、位置,导致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高度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物理意义明确,时空相关显著,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3年青藏高原上13个站的资料分析了高原上夏季风期间降水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发现1993年夏季高原降水的变化与常年明显不同:雨季持续时间达4月之久,且高原上大部分地区降水多于常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夜雨率达90%以上。另外,还进一步分析了高原降水中断和活跃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为对广东地区的旱涝变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利用广东省观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通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70~2007年广东前汛期4~6月降水的年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得出第一类雨型是广东前汛期一致多雨或少雨型。对造成第一类雨型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中高纬度地区大尺度环流场的变异引起环流异常分布,使得副高、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冷空气活动等气候场产生变异,从而引起广东前汛期降水异常。经向风、相对湿度、垂直运动、向外长波辐射通量等分析得到多雨年与少雨年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对流发展活动环流异常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甘肃河东春季第一场区域性透雨日期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甘肃省河东地区春季(3~5月)第一场区域性透雨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指出河东第一场透雨日期与春季降水的关系,给出第一场透雨日期典型年份500hPa的当时场,详细分析了河东第一场透雨日期出现迟早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半球500hPa环流年代际变化之间的影响和联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提高川渝地区汛期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建立了一种多因子集合相似模型应用于川渝地区汛期(6-8月)降水预测中,该模型使用了相似系数法和欧氏距离法选取影响川渝地区汛期降水的主要因子,不仅考虑影响川渝汛期降水的环流因子、天文因子、海洋因子等外强迫因子,而且将降水自身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引入预测模型中.用该模型对1999-2009年11年川渝地区汛期降水进行预测检验,预测结果的平均PS评分值比同期四川省气候中心业务预报评分68.4分高约13分,且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8.
用1951~1992年31个站的降水资料,作自然正交分解研究了近42年汛期降水(4~9月)变化异常的时空分布,得到3种降水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函数和谱分析讨论了副高强度、副高强度、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西伸脊点、南方涛动指数、高原加热指数对西南汛期降水和降水型的影响作用和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1948-2006年6-8月云南124个测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 1948-2006年1-5月100hPa及500hPa位势高度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云南省月平均降水做EOF分解,以第一主分量与南半球100hPa和500hPa高度场进行相关分析,希望找出南半球与云南汛期降水相关密切的因子.结果表明: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云南汛期降水联系密切,影响因子从一月的南极逐月向中纬的南半球西风带和低纬移动;四月和五月南极区域与中纬度呈明显的"跷跷板式"的反位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金沙江流域30个气象站46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运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对金沙江流域的气温和降水在年与四季中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效应最明显;流域的降水量总体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冬两季的降水量变化较明显。至2006年后,除时间尺度6a以下,流域的气温在其他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高期。夏秋两季降水量在2006年后将处于偏低期,年、春冬两季降水量则将处于偏高期。流域的气温变化具有区域性差别,高值区与低值区分别位于流域的下游和上游地区;而降水的发生主要在流域的东北部。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南区域(云、贵、川、渝)汛期(6-8月)旱涝预测问题,建立了一种以多种物理因子为基础的西南区域降水量预测模型,即因子集成及综合相似预测模型。该模型既考虑影响西南区域汛期降水的主要物理因素变化,又注重区域要素场自身演变规律。对于影响汛期旱涝的物理因子,采用对多个因素进行综合集成的办法,来体现所有因素对旱涝影响的整体作用。为了强调预测结果的客观性,我们借鉴目前NWP集合预报思想,引入综合相似方法,给出西南区域大范围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测结果。近年来业务试用表明,该方法预测准确率稳定,有明显的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12.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无污染、分布广、可再生、能量大以及可就近利用等诸多优势的洁净能源。以陕西省4类典型地貌单元(风沙高原区、黄土高原区、河谷阶地区和山间盆地区)的10个代表性城市(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安康、汉中和商洛)为例,综合各类地质条件,分析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岩土体热物性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基于10个城市的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结果,评价了每个城市浅层地热能的热容量、换热功率和潜力分区。将代表性城市的评价结论推广到典型地貌单元,针对性地给出了开发利用建议。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段,研究典型地貌单元浅层地热能的赋存规律和开发利用方案,为加快推进浅层地热能广泛使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亦为构建环境与友好型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气降水化学成分和岩溶水化学成分的分析,认识到了陕西镇安、旬阳地区夏秋季岩溶水 H+ 与 H C O-3 含量高,岩溶作用活跃,冬春季的变化相反。根据该区及南桂林等地现代岩溶作用强弱变化规律,提出了补充的岩溶作用的物理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1990年7月至1992年7月,连续三年投罗氏沼虾苗70万尾放入南渡增殖,回捕率达24.05%,最大个体588g,抱卵雌虾占捕获量10%;每年可捕到一定数量体长7~11cm、体重10~35g的罗氏沼虾。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土高原汛期降水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黄土高原汛期降水40a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汛期降水异常有3个敏感区,各敏感区异常降水存在明显的阶段,存在3—5a、8a左右的年际振荡和16—20左右的年代际振荡,3—5a的周期最明显;极端降水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猛然减少。  相似文献   

16.
报导了1994~1995年春在湛江港进行浒苔、礁膜的生态调查。每月在湛江港的特呈岛东北角及南三岛湖村两个海区插竹签观察幼苗附着及藻体的消长情况。发现4月份大部份藻体成熟,并放散孢子。5月份藻体逐渐消失。6月底竹签上出现极小的幼苗,7、8、9三个月幼苗生长缓慢,10月份幼苗生长加快,11月份藻体长达3~5cm,12、1、2月份生长最茂盛。11月份又在两海区各安放一个100×100cm的维尼纶网片,12月份附着一定数量的幼苗,生长迅速.2月份长达10cm以上。3月份收获,特呈岛海区为116g/m2干品,南三岛海区为125g/m2干品。初步结论:采天然苗生产应该在11月份进行。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对应分析约束下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了南北带北段4条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的密度和磁化率物性参数。结果表明:①自上而下区内存在中新生界地层与下伏地层(0.14~0.30g/cm3)、中上地壳与下地壳(0.10~0.20g/cm3)和下地壳与上地幔顶部之间(0.30~0.40g/cm3)3个密度分界面;②区内磁性参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浅部中新生界地层几乎无磁性,中上地壳磁化率一般为100~15000×10-6IS;下地壳磁性层磁化率明显升高,一般为15000~20000×10-6IS;③区内地壳各构造层的密度和磁化率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其分区特征与大地构造分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利用的矿产资源备受关注。沂源县位于鲁中低山丘陵区,基岩大面积出露,大部分地区缺少地热形成的保温盖层,南麻悦庄盆地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是沂源县地热形成最为有利的区域。在分析南麻悦庄盆地地热地质钻探、岩屑编录、产能测试、水质化验,以及浅层地温孔测温等成果及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盆地构造及地层发育特征、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地温场特征等进行深入综合研究;发现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热储是盆地内主要热储层,推测在盆地东北部热储层温度最高可达60℃,盖层为其上的石炭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和第四纪地层,盆地沉降中心发育厚度超过900m,保温效果好,地热水来自盆地南部大气降水入渗后径流补给,热源以深部热流为主,断裂构造沟通深部热流也是盆地内热储层的增温热源之一,地热水中偏硅酸、碘化物含量达到医疗热矿水浓度。构造附近或交会处浅层地温明显升高的区域为进一步地热勘查的靶区,开发利用建议以地热为主题打造康养、旅游特色文化村(镇)。  相似文献   

19.
用适宜于四川地区的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计算了涪江流域近年来的太阳总辐射量。并用彭曼公式求出涪江流域近年来和绵阳42年的水资源变化。提出了近几年涪江流域水资源处于历史低值期、太阳总辐射处于历史高值期;水资源短缺期由历史上的6~7个月增加到近几年的9~10个月等观点。为合理利用涪江流域水资源、科学安排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长期遭受土地沙化侵蚀,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沙化土地信息快速识别,跟踪土地沙化现状和动态发展,是土地沙化防治的基本前提。遥感数据因其快速、大范围、高精度监测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地沙化监测。为降低该区域沙化土地破碎化分布特征以及广泛分布的稀疏植被地表对沙化土地遥感识别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2019年秋季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Landsat无云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思想,充分提取沙化土地的光谱、几何和地形特征,根据不同的分类器构建4种分类方案,包括单一分类器(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最近邻)分类以及组合分类法分类,提取雅江中游河谷地区沙化土地信息并验证不同方案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① 利用面向对象组合分类模型提取的沙化土地信息效果最佳,总体精度高达91.38 %,Kappa系数为0.82;② 相较于采用单一分类器(支持向量机、最近邻和决策树分类)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组合分类模型能更有效地识别破碎化的小面积沙化土地,降低沙化土地与稀疏植被地表的混淆情况,提高分类可靠性;③ 基于面向对象组合分类模型反演得到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2019年沙化土地分布信息,土地沙化面积达299.61 km2,总体上呈现沿河谷的带状不连续分布,且集中分布于河流北岸以及靠近河道的阳坡、低海拔地区。本研究可为土地沙化遥感监测提供新思路,其应用可服务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土地沙化预防和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