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台风外围的大暴雨是属于台风外围环流和其他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降水或者与台风相联系的外围热带云团的降水。有时,这种暴雨的降水量明显超过台风中心的雨量而达到特大暴雨的程度。“我国一些强的台风暴雨或一次台风降水过程中的最大值,往往并不产生在台风本身的雨区中,而是产生在和弱冷空气相遇的地方。这种外围大暴雨有时可远离台风中心近千公里”。暴雨区和台风本身的暴雨区之间有小—中雨区或者晴空区相隔,在实际预报中难  相似文献   

2.
影响我国北方的台风路径分类及降水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曹钢锋  朱官忠  朱君鉴 《气象》1992,18(7):12-16
该文根据台风年鉴资料,将影响我国淮河以北的台风分为8类。并统计分析了各类台风的出现次数及出现时间,最大降水量级,暴雨中心位置,以及各类台风的平均路径及降水分布。其结果可供北方台风暴雨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照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检验几种常用NWP产品对2008年7月5日山东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形势场预报和降水预报,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落区与诸多物理量场的配置紧密相关;暴雨区出现在低层水汽辐合中心移动路径上,位于与水汽通量散度强辐合中心和强上升运动中心接近处;暴雨区移动方向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θse(500-850)负值中心长轴方向一致,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两者均满足时有利于强降水发生;200 hPa高空辐散的抽吸作用远比仅有低层辐合更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地面强降水区出现在200 hPa强辐散中心所在处.  相似文献   

4.
粤北暴雨中心的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东省1967—2018年气象观测站和2003—2018年自动监测站降水数据,统计分析了粤北暴雨中心的降水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粤北暴雨中心范围主要集中在清远南部-广州东北部-惠州北部,最大年平均降水量(2 488. 6 mm)和强降水日数(12. 3 d)均出现在龙门的南昆山,特殊地形分布特征与粤北暴雨中心形成密切相关;(2)从化和增城降水年际变化呈较明显增多趋势,其余变化趋势不明显;中心区域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而前汛期(4—6月)降水量约占汛期的60%~70%;(3)降水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5—6月;(4)降水日变化特征与降水性质密切相关,5—6月季风影响期间降水概率显著增加,夜雨和白天降水均明显;短时强降水出现概率集中在5—6月08:00、15:00和21:00前后。  相似文献   

5.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213L19资料以及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0~25日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四川盆地暴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高低层正负区叠加的配置是低涡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MPV1负值中心和MPV2正值中心及其包围的密集区是暴雨产生的警戒区。中低层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有较好的指示性,z-螺旋度垂直分布能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特征,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与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亦配合较好,并与未来6h的降水落区和强度分布存在较好的正相关,这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分布的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强降水中心通常出现在相对螺旋度梯度的高值一侧。  相似文献   

6.
暴雨落区的统计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敏  郝莹  陈焱 《气象科学》2007,27(2):214-219
用34 a的降水资料对安徽省4—9月暴雨落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暴雨主要集中在6月到7月,暴雨日数多寡和暴雨范围大小,基本决定了汛期降水多少和旱涝趋势。汛期暴雨落区集中出现在582—584 dagpm的500 hPa等压面斜坡上,因此暴雨带的位置预报大致可以用584 dagpm线的移动作参考。并用2003年梅雨期20场暴雨与一些实况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得出西风急流北侧以及500 hPa上升运动中心南侧到850 hPa上升运动中心北侧,有利于暴雨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夏初河西走廊西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和南、北方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交汇而形成的。此次过程水汽来源较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大气能量有个积聚的过程,在暴雨发生时能量开始释放,最后到暴雨结束,能量释放完毕;暴雨发生时,降水落区上空整层均为上升气流,这种强上升运动不仅使暖湿空气辐合抬升,且在上升过程中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垂直运动增强,形成正反馈;700 hPa Q矢量辐合区走向与雨区走向基本一致,出现降水区域的Q矢量辐合中心值要<-3×10-15hPa-1·s-3,但Q矢量辐合强度与暴雨强度并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Q矢量的辐合区能较好的预报暴雨及较大降水的落区,但没有较好的预报出暴雨强度;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实际降水大值中心基本上与模拟的大降水中心吻合,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能分析出此次降水过程影响系统的移动和发展,模拟的MCAPE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物理量均对此次降水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象》2021,(7)
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通过对2011年7月11 — 13日江苏持续性热带低压倒槽大暴雨的数值试验,揭示干冷空气强度变化对暴雨分布和强度影响的动力、热力机制。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加强不利于降水增强,一定湿度的干冷空气对降水有利;中层干冷空气增强有助于暴雨增强,但湿度太低不利于强降水持续;低层干冷空气愈强愈有助于暴雨增强。暴雨强度不仅与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耦合动力配置的强度有关,还与其维持时间有关,中层和低层干冷空气增强均有利于动力配置的增强和维持,对应于暴雨的增强和维持。中层干冷空气增强,低层锋区增强,降水增强;低层干冷空气增强(减弱),锋区明显加强(减弱),对应降水增强(减弱),暴雨中心东南(西北)移。暴雨中心湿位涡分量MPV1(500 hPa)和MPV2(800 hPa)维持"上正下负"配置,有利于降水增强。高层和中层干冷空气加强时,MPV1和MPV2峰值先于降水最大值出现;低层干冷空气加强,MPV1峰值先于降水最大值出现,MPV2峰值与降水最大值同时出现,对降水增强有先导和增幅效果,MPV1和MPV2的峰值愈大,降水愈强。  相似文献   

9.
河西西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夏初河西走廊西部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和南、北方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交汇而形成的。此次过程水汽来源较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大气能量有个积聚的过程,在暴雨发生时能量开始释放,最后到暴雨结束,能量释放完毕;暴雨发生时,降水落区上空整层均为上升气流,这种强上升运动不仅使暖湿空气辐合抬升,且在上升过程中释放潜热,加热大气,使垂直运动增强,形成正反馈;700 hPa Q矢量辐合区走向与雨区走向基本一致,出现降水区域的Q矢量辐合中心值要-3×10-15hPa-1·s-3,但Q矢量辐合强度与暴雨强度并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Q矢量的辐合区能较好的预报暴雨及较大降水的落区,但没有较好的预报出暴雨强度;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实际降水大值中心基本上与模拟的大降水中心吻合,高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能分析出此次降水过程影响系统的移动和发展,模拟的MCAPE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物理量均对此次降水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暴雨类冷涡与非暴雨类冷涡的合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王琪  唐晓玲 《气象》1995,21(3):7-10
选择了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和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弱降水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发现暴雨类冷涡其暴雨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发展阶段,而非暴雨类冷涡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成熟阶段;暴雨类冷涡与其南侧的副热带低值系统联系密切,非暴雨类冷涡的这一特点不甚明显;暴雨类冷涡的两个降水中心分别出现在系统东侧偏南和南侧偏东一些的地,距系统中心大约300-400km和700-800km,这些区域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菜  相似文献   

11.
安徽暴雨落区与一些物理量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敏  陈焱  璩英 《气象》2006,32(4):40-44
从概率统计的思路出发,用1994-2003年的降水资料对安徽省夏半年(4—9月)暴雨落区、频数等与5840gpm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用2003年淮河洪涝期间20个暴雨区域与某些实况物理量场对比,分析了暴雨落区与一些物理量分布的关系,表明了安徽省暴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到7月份,暴雨日数多寡和暴雨范围大小,基本上主导汛期降水多少和旱涝趋势。暴雨落区集中出现在5820~5840gpm的区域,而〈5750gpm和〉5870gpm的区域很少出现暴雨。因此梅雨期主雨带位置预报大致可以用5840gpm线的移动作参考。在物理量上,西风急流北侧以及500hPa上升运动中心南侧到850hPa上升运动中心北侧,有利于暴雨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临安基本站1966—2014年的日降水资料,结合18个镇街30个区域自动站2009年6月到2014年5月5年降水资料,通过分析表明:1)夏季是临安暴雨、大暴雨发生主要时段。在过去49 a,临安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临安暴雨日数增多存在突变现象,出现突变时间大约在1981—1983年。2)临安暴雨空间分布呈现西南多,中部和东部低丘河谷平原区偏少的分布。3)临安有两个暴雨中心,清凉峰镇大明山一带为春季暴雨、梅汛期暴雨和强对流暴雨中心,市岭为台风暴雨中心,主要是由特殊地形造成的。4)临安大暴雨过程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0年7月27日21时至7月28日20时发生在吉林省中东部强暴雨期间的地闪、风云卫星TBB、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对比方法,分析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强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负闪占总闪的95.7%,负闪频数和总闪频数的逐时演变完全一致且呈现两峰两谷趋势,正闪峰值与总闪、负闪峰值出现时间基本同步。正负闪6min演变均表现为多峰波动,负闪的波峰提前于正闪波峰6min左右。地闪发生在长春雷达组合反射率大于35d Bz的区域和TBB等值线密集区;正闪主要出现在云顶黑体亮温大值区前部。逐时地闪峰值与逐时降水峰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地闪峰值提前于降水峰值4h出现,强对流上升阶段降水强中心未出现在地闪密集区,对流性暴雨下降阶段和中间阶段降水强中心位于地闪密集区。  相似文献   

14.
暴雨维持和传播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许多研究已经指出了降水特别是暴雨对天气尺度系统的反馈作用,例如在降水过程中凝结潜热的释放能够促进低层气旋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在暴雨过程中还伴有低空急流的形成与维持等。而天气尺度系统又必将反过来对暴雨的维持和传播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2年5—9月湖北省59个GPS/MET站可降水量资料、全省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实况高空资料的分析发现:①同址观测的GPS PWV与探空-PWV相关性高,误差小,有降水时相关性下降。②有降水时山地比平原地区的GPS PWV普遍偏低10 mm左右。③69%暴雨出现前GPS PWV会上升,不上升的则已达到较高值。GPS PWV单站6 h和12 h变量为正,对暴雨开始的指示性较好。④不同类型暴雨的GPS PWV特征不同:西风系统型和副热带高压影响型局地暴雨中心均对应GPS PWV高值区,其GPS PWV阈值在湖北西部分别为大于等于40 mm和大于等于55 mm,在湖北中东部分别为大于等于52 mm和大于等于60 mm;台风影响型局地暴雨大多位于GPS PWV高值区附近的密集带,GPS PWV阈值为大于等于45 mm;区域性暴雨需在有利降水的天气形势下考虑PWV,暴雨中心对应GPS PWV高值区,且GPS PWV高值中心较暴雨中心提前1 h出现。⑤暴雨中心位于GPS PWV水平分布密集带的情况有3种:个别影响系统移动较快的暴雨、台风影响型局地暴雨、个别山区暴雨。⑥利用GPS PWV高值区叠加地面辐合区判断未来1 h暴雨区,对湖北中东部暴雨的指示性较好,但对湖北西部山区暴雨的指示性较弱。  相似文献   

16.
7月份连续性暴雨与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0年7月份逐日10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和平均风场的资料与同期降水资料,分析7月份连续性暴雨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按降水规律将我国南方划分为两个区:东区,南区。在发生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当南亚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时,东区的暴雨总量增多,当中心位于伊朗高原上空时,暴雨总量有所减少。而南区则正相反,当南亚高压位于伊朗高原附近上空时,南区暴雨总量偏多,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时,暴雨总量则偏少。  相似文献   

17.
1988年7月18—19日德州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过程降雨量大部分在50—150mm之间。本区东北部的乐陵、临邑、商河等县的许多乡镇出现了2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面积达526平方公里。暴雨中心在乐陵南部的王集乡,降雨量473mm。从暴雨中心附近的郑店乡水文站降水自记中分析,30分钟降雨73.6mm,1小时降雨131mm。这样的特大暴雨在我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秦巴山区安康市十个地面观测站1963-2015年共计52年时间的汛期(5-10月)逐月降水量数据、汛期暴雨日数据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的海温资料,研究安康汛期降水和暴雨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INO3.4区海温与安康汛期降水6月份呈负相关,7月份呈正相关;El Ni? o衰减年对安康汛期降水异常影响显著,特别是6月安康降水异常偏少,7月、8月、10月安康降水异常偏多;La Ni? a发展年,安康6月降水异常偏少,7月、9月和10月较常年略偏多;在El Ni?o衰减年和La Ni? a发展年,安康出现暴雨的概率较大,同时也容易产生极端偏多的暴雨事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广东省1967—2018年气象观测站和2003—2018年自动监测站降水数据,以及ERA-Interim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粤东暴雨中心降水气候统计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根据年降水量≥1 800 mm且年强降水日≥8.0 d的标准,粤东暴雨中心的范围为莲花山脉附近的惠州惠东,汕尾全市和揭阳市揭西、惠来、普宁以及汕头市潮南,区域内易出现极端强降水;粤东暴雨中心降水具有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降水量和强降水日分别占全年的84.3%和90.0%,且前汛期略多于后汛期。月变化为单峰型分布,年变化总体趋势较为平稳;粤东暴雨中心的形成与莲花山山脉及附近地形和海陆分布息息相关,在有利的大气环流配置下,当低空暖湿急流在粤东沿海脉冲、辐合时,易在莲花山山脉附近出现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利用FY-2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对2006-07-02发生在陕西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3个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暴雨区上空反复出现造成的。第一时段的降水出现在850hPaθse能量锋区右侧,第二、三时段降水出现在850hPa能量大值区中心附近。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暴雨期间,高空西风急流和低空西南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促进了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反复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