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规划建设协同的政策导向可为城乡结合部健康发展提供规划建设模式基础与土地利用机制设计的路径选择。通过城乡结合部发展阶段的研判、规划建设模式现实问题的解析与评价,提出了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的土地收储、村企合作、自主改造与全征全转4种优化模式框架及其相应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建设协同的政策导向。已有的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多是基于集体土地利用机制优化设计发展而成,且在不同实施层面的实施难易度、农民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土地利用政策导向设计是保障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实施的有效推手。  相似文献   

2.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用地争夺的焦点区域和城市扩张的前沿阵地,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促进其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保障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至关重要。但由于城乡结合部土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难点。通过分析传统的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弊端,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重点在于考虑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潜力挖掘,进而构建"规土融合"的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结合城市规划边界、规划管理单元和规划地块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单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提出包括人口、经济和生态承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通过"规土融合"思想在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融入,达到以评价促规划、以规划管控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DSR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与变化的聚焦地带。目前对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的评估方法探讨较多,而对地价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合理确定土地价格影响因素有利于客观、快速地评估土地价格。该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采用D—S—R模型和因果分析法,参考有关文献资料,构建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体系。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特点,提出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D—S—R概念模型;尝试构建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体系,并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纳入该体系中;将其中的因子分为两大类,分别介绍其分值计算方法。该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动态土地估价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过渡区,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激烈地区之一,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情况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以无锡市为例,利用3S技术提取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信息,提出了确定无锡市城乡结合部范围边界的半自动提取模型和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半自动提取模型,并对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特征,据此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玉  冯健 《地理研究》2017,(4):673-683
城乡结合部农业因其所处的独特区位而具有非常显著与多元的地域功能。基于构建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为例测算了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的实现程度。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经历了下降—反弹—下降的变化过程。具体分析,受宏观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影响较显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收入等指标上升明显,生态建设成效较突出;而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满足城镇居民休闲与娱乐消费需求和拉动就业等方面的功能较为薄弱且持续下降,城乡结合部农业融入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经济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与现实需求也不相符。  相似文献   

6.
城乡结合部农业因其所处的独特区位而具有非常显著与多元的地域功能。基于构建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为例测算了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的实现程度。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经历了下降—反弹—下降的变化过程。具体分析,受宏观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影响较显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收入等指标上升明显,生态建设成效较突出;而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满足城镇居民休闲与娱乐消费需求和拉动就业等方面的功能较为薄弱且持续下降,城乡结合部农业融入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经济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与现实需求也不相符。  相似文献   

7.
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战略意义凸显.本文针对国内近期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呈现出相似概念多、研究视角多和研究方法多的特点,逐一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3个特点: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流动性.研究视角分为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5个主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有田野调研、统计分析、模型分析、文献综述.城乡结合部的自然特性研究的比较充分,如范围界定、演化动力等,而社会特性部分则比较欠缺,关于城乡结合部的利益格局的解析和化解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应把研究传统上关注"地"逐渐转变到关注"人"上来,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更应该是人的发展.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下3个方面:①利益格局;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③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8.
杨山  陈升 《地理研究》2009,28(5):1255-1263
论文采用RS方法解析遥感影像,并结合镇(乡)级行政区划图,界定无锡市1979~2008年6个时段的城乡结合部范围,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范围与同时期城市建成区大小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参照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提取的历年城乡结合部用地类型进行重新划分,运用GIS属性表的统计功能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重新划分的用地类型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比重随城乡结合部范围变化不断提高,耕地比重大幅度下降;除建设用地在1998年以后用地形态趋整,其他各类用地形态均趋于破碎化,反映出各种规划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耕地相邻边界长度变化表明城乡结合部范围内农业活动的主体地位被非农产业活动替代。  相似文献   

9.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争夺土地资源的核心区域,深入开展郊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古路镇为例,运用转移矩阵法剖析低山丘陵地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从地形条件、生态环境、居民点规模、区位条件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古路镇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结合规划政策导向归纳出5种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类型,并根据居民点空间扩展限制分区,制定差异化布局优化策略。主要结论为:(1)2009—2013年5年间古路镇城镇建设用地处于高速扩展之中,导致耕地面积缩减明显,表现出人类活动在城乡发展过程的不均衡性。(2)古路镇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与居民点平均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在空间分布上,适宜性等级沿主要交通线两侧逐渐降低。(3)基于规划政策导向、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限制分区,制定差异化的优化策略,城镇转化型居民点逐步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村庄重点扩展类型居民点建设成为中心社区,承担对周围村落的服务职责;村庄挖潜型居民点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村庄合并型居民点整合零散用地,共享公共服务资源;迁移型居民点迁出新建,优化农村"三生"空间,以实现低山丘陵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的城镇化和集约化。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得异常复杂,成为土地利用管理的簿弱部位,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对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界定、土地利用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建设用地扩展模式以及用途管制规则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土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利顶  杨爽  冯晓明 《地理研究》2008,27(6):1225-1235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延庆县作为研究区,利用1992年、2002年遥感影像数据,借用地形位梯度指数,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其空间扩展形势。研究表明:(1)海淀区建设用地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驱动明显,表现出既向低地形梯度位也向高地形梯度位扩展;但农业用地、果园因建设用地扩展受到挤压,表现为向更高地形位扩展态势;林地在高地形位得到了明显恢复,也有向更低的地形位扩张的趋势,但灌草地和未利用地在中高地形位受到林地挤压,低地形位受到农业用地、果园挤压,优势地形位明显萎缩;(2)延庆县建设用地扩展受地形位驱动作用明显,主要集中在低地形位区域;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低地形位上,变化不大;果园在经济发展需求驱动下,向更高地形位扩展;林地在较高地形位得到较好恢复,对灌草地、未利用地产生了挤压作用,使得灌草地、未利用地在中高地形位的优势度降低,优势分布区间趋于萎缩。  相似文献   

12.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北京地区非典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宗跃光  王莉  曲秀丽 《地理研究》2004,23(6):825-832
采用专门研究不确定性变化规律的蒙特卡罗 (MonteCarlo)模拟法结合GIS ,研究北京地区非典时空变化的基本特征。北京非典时间变化的影响度指数结果表明 ,海淀区(10 6 6 6 6 7)、朝阳区 (6 6 92 31)、东城区 (5 974 36 )、西城区 (4 1794 9)和通州区 (3 6 410 3)等 5个地区占北京地区非典影响率的 72 8% ,其中海淀区就占了 2 5 % ,远郊区县的影响几乎为零。非典整体频数 /次数特征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偏正态分布 ,因此前期及时对公众预警并切断传染途径是预防体系的首要环节。非典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 ,并且具有西北-东南走向 ,因此非典的空间防御体系应该沿核心区向外设立几道防御圈层  相似文献   

13.
刘云刚  王丰龙 《地理科学》2011,31(5):563-569
空间的生产是当今西方的主流社会理论之一,也在逐渐成为解释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现象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国内对空间生产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于资本和政府作用下的"强"空间生产。通过对广州M垃圾猪场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制度结构和社会行动等宏微观要素对城乡结合部空间生产的综合作用,并展示了一个由农村进城移民所发起的"弱"空间生产案例。农村进城移民通过积极的区位战略、社会经营网络的营造实现了空间的占据和空间的生产,其背后则折射了户籍、土地、卫生等诸多转型期的制度漏洞。空间生产的结果是一个以农村进城移民为主体的产业和生活单元,即黑色集群的形成,该集群具有非正规乃至非法特征,在城市管理者的制度挤压下呈现发展的不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此类空间的治理必须首先基于综合的理解,而不是取缔或粗暴管制。  相似文献   

14.
薛领  杨开忠 《地理研究》2005,24(2):265-273
在分析北京市海淀区人口增长与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模型, 定量地测算了海淀区各个街乡的人口潜能与商业吸引力,对该区的人口与商业分布状况及其空间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人口增长的组合预测结果对未来海淀区各个街乡商业配置进行了具体的测算,在为商业发展布局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探讨一种城市商业活动的空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琳  何芳 《地理科学》2007,27(5):655-660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结合交会区域,其时空特征表现出十分复杂和不稳定的特征。本文把城市边缘区看作一个可弹性管理的耗散结构,依据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方法,利用实例论述了城市边缘区的弹性确立方法,并基于熵的视角提出了实现弹性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承云  秦健  杨随 《地理学报》2013,68(8):1097-1109
依据统计数据考察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内6477 家研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群模式,发现四个直辖市的研发产业高度集中在北京的海淀区、天津的滨海新区、上海的杨浦区和重庆的沙坪坝区。其中,海淀区、杨浦区和沙坪坝区都位于中心城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同时区内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也提供了优越的知识溢出环境,在市场和资源这2 个重要的"内生条件"下,空间集聚模式属于内生型集群型。依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内生型研发产业集群模式可分成3 个阶段,即初级阶段的"沙坪坝区单极增长模式"、中期阶段的"杨浦区多核协同模式"和成熟阶段的"海淀区簇团网络模式"。滨海新区则表现为"卫星平台模式"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知识溢出和产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述研发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政策驱动和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区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灿强  张彪  李文华  谢高地  肖玉 《地理研究》2012,31(12):2301-2309
城市绿地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以北京城区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为研究对象, 划定了不同类型绿地的防灾避险服务半径, 利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工具, 对研究区内绿地 的防灾避险服务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地防灾避险有效服务面积占研究区的 71.22%,3.94万hm2的区域处于服务盲区, 主要分布在五环路以外的海淀、丰台和朝阳区; 从防灾避险绿地和服务范围的覆盖率来看, 西城区>东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海淀区> 丰台区, 有111个街道、地区办事处和乡镇覆盖率在90% 以上, 但仍有占研究区面积 24.08%的办事处和乡镇覆盖率在80%以下;此外, 防灾避险绿地及服务区覆盖率由市中心向 外围呈现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8.
吕拉昌  于英杰  栾惠 《地理科学》2022,42(1):115-125
城市舒适性对城市创新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对大都市区内部舒适性及差异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北京市总体舒适性分布特点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随着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城区的舒适性水平逐渐降低。② 北京生态环境舒适性呈现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点,而人工环境和社会氛围的舒适性由中心向四周地区递减,各区的舒适性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状态,高-高型聚类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及丰台区,形成北京市“高舒适性”区域。③ 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北京市除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其他城区目前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的创新能力和舒适性发展耦合协调度较高,但北京市各区也存在舒适性与城市创新之间发展相对滞后问题。④ 北京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同舒适性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同,文化教育条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最大,交通便利性和社会氛围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次之。政策建议是要推进文化教育、交通条件等人工舒适性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提高各区的城市舒适性,以城市舒适性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马学广 《地理研究》2011,30(7):1215-1226
生态城市的塑造和低碳社会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态空间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城市边缘区的制度性生态空间因其本身演进中的社会一空间转型和刚性制度约束下的社会互动而使得政策网络的内涵、演变和运作方式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发展背景下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政策网络视角下的广州海珠区万亩果园空间治理研究揭示出空间治理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海淀区广泛分布着各种湿地,湿地具有为城市提供独特的防洪排涝体系、水源涵养和供给等功能,湿地恢复和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翠湖是海淀区较为重要和珍贵的湿地资源。进入21世纪以后,海淀区对翠湖湿地进行了大力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翠湖湿地建设和发展应坚持重在保护、最小干预;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保护功能;突出水乡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