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八宝井田勘探资料及野外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八宝井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成因,认为八宝井田位于老房子-砟子向斜东段,由一轴向NE倒转向斜构造、一组与向斜轴向大致平行的逆掩断层和NNW向的断裂(F1、F15)构成井田的主要构造格局。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的多期活动使前晚侏罗世地层受到强烈改造,形成NE-近EW向的褶皱和断裂。井田内断层发育,给煤炭生产带来一定困难,但在NE向逆掩断层倾向与煤层倾向一致的地方,有可能找到储量可观的煤炭资源。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与当地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地质条件又主要与出露的地层岩性、构造产状、地形地貌相关;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亦与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西缘班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藏高原西缘的班公错地区是青藏高原西构造结的典型区域,更是研究青藏高原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地貌演化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区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借助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对该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以及其与地形地貌特征的耦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貌分区特征以中大起伏山地(地势起伏度500~2 500 m)地貌为主,平原、台地少有发育;班公错地区断层走向分为近EW向、NW向、NE向和NNE向4组,其中近EW向为主体,断陷盆地多具有拉分断陷特征;区内晚新生代地层发育,尤其第四纪冲洪积物和湖积物广泛展布,并受断层的控制具有线性发育特征,湖积阶地和冲洪积阶地发育,班公错北岸乌奖附近拔湖高度62 m、65 m、98 m的沉积阶地钙质堆积物年龄为(23.8±2.3)、(33.9±4.0)、(78.0±8.0)万年;区内地震频发,1970年以来的40年间,4级以上地震达到303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达到7次。众多地质事实指示该地区的中更新世以来为较强烈的、阶段性快速构造抬升和剧烈的剥蚀作用、动荡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受地质环境条件控制,其发生、发展又与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利用GF-2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营口地区地质灾害信息进行遥感识别与提取,并辅助野外验证,在查明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圈定崩塌21处,泥石流16处和塌陷1处。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等孕灾因素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合区域上典型灾害点遥感特征分析,总结区域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揭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对国产高分影像地质灾害识别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精度的提高,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已难以满足地质构造深入解译的需求。高分一号(GF-1)影像的应用为提高地质构造解译尺度提供了数据基础,特别是在人车通达性较差的地区,可大大减少野外工作量。为此,以地质构造发育的西藏亚东地区为研究区,利用GF-1影像,在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的断裂形成机制模型,并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进行遥感解译。结果显示: ①研究区内解译新增断裂418条; ②受SN向应力挤压机制影响,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的EW走向断裂为主要断裂,其性质为逆冲断层,EW向应力的引张作用,形成了研究区SN向、NE向断裂,并具有多期活动特点; ③河流和湖泊受断裂控制明显,河流多成SN向,位于逆冲断层上盘的隆升造成了区内河流和湖泊的水位降低。  相似文献   

6.
梅城-寒婆坳地区位于湖南省涟邵煤田北段西部,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广泛发育紧密线状褶皱和一系列由南东往北西挤压形成的逆冲断层。依据野外观测及地质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几何形态,提出该区构造具有分带分段的特征,自北向南划分为北、中、南三个构造区带,自西向东分为西、中、东三个带。北段主体构造线方向为NE向,构造样式以叠瓦状逆冲断层为主;中段主体断层走向由NNE转为近SN向,以褶皱为主,推覆断裂为辅,局部发育白垩系红层;南段构造转为SN向,为一东翼被破坏的向斜。  相似文献   

7.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 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断层突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东南地区发育隔槽式褶皱组合和逆冲断层.通过对褶皱和地层的平面展布、断层的产状和性质以及滑脱层的分析, 结合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恢复, 对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隔槽式褶皱的发育不仅与滑脱深度和剥蚀差异有关, 而且与逆冲断层的推覆距离、逆冲断层的产状、断坪断坡长度比、断层突破方式和多层次滑脱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推覆距离的制约, 建立了黔东南地区的隔槽式褶皱构造样式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模型, 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断坪断坡长度比较小、多种方式断层突破和多层次滑脱.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侏罗纪盆地中发育有断层相关褶皱,有十分清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等构造样式。断层相关褶皱轴向呈东西向展布,形成褶皱的地层是早侏罗世右拐群煤系地层,表明该褶皱至少在煤层形成后,受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研究这一构造样式,对这一地区的推覆构造、盆山耦合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岩芯及野外观察、分析测试、测井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川东北巴中—通南巴地区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的类型及成因,结合裂缝充填矿物包裹体分析,厘定裂缝形成期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性组合、岩层厚度、断层、褶皱变形强度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裂缝具有多成因、多期次、差异分布的特点。主要发育构造裂缝,且主要分布于致密砂岩储层中,可划分为3期:燕山中期(中侏罗世)的NNW和NWW向共轭构造缝,被细粒方解石充填;燕山晚期(白垩纪)的NE向断层、褶皱伴生高角度缝,被粗粒方解石或石英充填;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的NW和近SN向断层伴生缝,被粗粒方解石半充填或未充填。成岩裂缝和超压裂缝的成因与黏土矿物失水收缩及烃源岩大量生烃引起的流体增压有关,主要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缝发育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岩性组合、地层厚度、断层及褶皱变形强度,单层厚度小、距断层距离近、褶皱变形强度大的中、细砂岩储层,裂缝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1.
西藏桑耶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内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属于高山峡谷区。为提高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效率,在调查中率先开展了遥感解译研究。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GF-2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影像增强,结合野外验证建立了各地质要素的遥感解译标志,实现了区内不同地层岩性、侵入岩、断裂和褶皱等地质要素的提取,最终编制了研究区1:5万遥感地质解译图,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 各地质要素在GF-2数据上均有良好反映,完全满足1:5万尺度的遥感地质解译和编图的需要,充分显示出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巩书华  朱丽芬 《中国岩溶》2021,40(3):504-512
通过对张家界市DEM、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地貌数据进行地理信息技术(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张家界地区岩溶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岩溶石漠化在地貌上的发生率呈现丘陵>洼地>低山>中山>高山的特征;在坡度上以Ⅱ级坡度中石漠化发生率最大,且石漠化面积呈阳坡>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分布特征,并随坡向由阴转阳,各等级岩溶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地层岩性方面以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类岩层更易发生岩溶石漠化;地质构造方面表现为石漠化空间展布与断裂构造展布方向一致,且断层对石漠化的影响在ⅠB断裂构造主要体现在对断裂两盘的岩性、地层的差异性和对水系发育展布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中生代构造运动以来鲁中山区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以莱芜盆地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钻探施工、地质露头观测、碳酸盐岩可溶组分分析等方法,对中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对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鲁中山区具有典型盆-山结构水文地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水文地质特征不尽相同;区域滑脱构造形成的层间虚脱、空隙、碎裂岩带,使得鲁中山区下寒武统朱砂洞组含水层表现为"似层状"特征;热液混合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裂隙、洞穴可成为岩溶地下水良好的赋存空间;由中生代滑脱构造及热液岩溶活动形成的岩溶介质环境受同期或后期层间溶蚀裂隙及断层沟通,形成立体的岩溶地下水网络。岩溶地下水沿该网络径流、富集,形成鲁中山区特有的岩溶地下水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结合黔南碳酸盐岩岩性图、黔南构造要素图等地质资料,以石灰岩、白云岩以及石灰岩与白云岩互层三类岩组地层作为切入点,获取并分析了黔南地区碳酸盐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结果发现:①石灰岩地层在影像上总体显示为色调单一、地形高差大,基本无水系和建设用地分布;白云岩地层在影像上总体表现为色调丰富、水系发育、建设用地分布多;石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地层总体影像特征介于二者之间。②分布于不同构造发育区域的碳酸盐岩岩组地层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差异较大,即使是同种岩性的地层也会由于受到节理、断层、向斜和背斜等构造的影响形成形态各异的影像。   相似文献   

15.
岩溶水是解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为了合理地开发岩溶水资源,依据大量的勘探钻孔和抽水试验资料,分析了区域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岩溶水的赋存条件,认为研究区岩溶水的赋存和富集主要受地层岩性、构造条件和水文网的影响。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和下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其他层位岩溶发育程度低,岩溶水贫乏。受断裂、褶皱构造的控制和黄河排泄基准面的影响,岩溶水在黄河沿岸的府谷县天桥至清水川口段富集,可建成清水川、浪湾和天桥3个集中供水的岩溶水源地。  相似文献   

16.
在重庆彭水一带新近开展的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充分应用美国Landsat-7ETM多波段合成卫星数字图象进行地质解译,在地层展布格局、褶皱和断裂(线性构造)和矿产形成富集规律等研究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展现出航天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优势,能有效地提高了域地质研究程度,取得一些常规地质调查方法一时难于得到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岩溶水是解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为了合理地开发岩溶水资源,依据大量的勘探钻孔和抽水试验资料,分析了区域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岩溶水的赋存条件,认为研究区岩溶水的赋存和富集主要受地层岩性、构造条件和水文网的影响。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和下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其他层位岩溶发育程度低,岩溶水贫乏。受断裂、褶皱构造的控制和黄河排泄基准面的影响,岩溶水在黄河沿岸的府谷县天桥至清水川口段富集,可建成清水川、浪湾和天桥3个集中供水的岩溶水源地。  相似文献   

18.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岩溶水赋存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学亚  张茂省 《地质通报》2008,27(8):1138-1142
岩溶水是解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为了合理地开发岩溶水资源,依据大量的勘探钻孔和抽水试验资料,分析了区域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岩溶水的赋存条件,认为研究区岩溶水的赋存和富集主要受地层岩性、构造条件和水文网的影响.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和下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其他层位岩溶发育程度低,岩溶水贫乏.受断裂、褶皱构造的控制和黄河排泄基准面的影响,岩溶水在黄河沿岸的府谷县天桥至清水川口段富集,可建成清水川、浪湾和天桥3个集中供水的岩溶水源地.  相似文献   

19.
丽水—椒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是在中生代残留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具有典型东断西超特点的断陷,是油气勘探的新区域。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叠加、沉积厚度大,地震勘探无法获得较好的反射数据,因此采用面积广、深度大的重磁数据结合地震数据来描述基底构造和火成岩岩性特征,通过重磁数据的阶跃边界识别技术划分区域断裂。丽水—椒江凹陷内断裂呈北东向分布,控制凹陷的形状,且断裂作用使凹陷形成多个小型次凹,断陷特征明显。中—新生代火成岩具有较高的重磁异常,结合质量较好的地震剖面来获得地层、火成岩及岩性分布特征,并建立了多联通域地层的计算公式。区域内中—古生界较为发育,但凹陷内中—新生代火成岩侵入较少,不会对于油气构造造成大的破坏,因此该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