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场多重信息的综合研究,可将东北东部地球物理及地质块体划分为A、B、C三类。它们在空间上有序的分布,特征上各自相异。揭示出所共处的区域岩石圈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历史的全过程。B类地块代表了太古宙陆块的形成;C类地块反映了古亚洲构造域复杂的造山过程;A类地块则揭示出中生代以来壳幔作用动态过程—拆层作用和盆山构造的形成及对前期构造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2.
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场多重信息的综合研究,可将东北东部地球物理及地质块体划分为A、B、C三类,它们在空间上有序的分布,特征上各自相异,揭示出所共处的区域岩石圈的大地构造环境深化历史的全过程,B类地块代表了太古宙陆块的形成;C类地块反映了古亚洲构造复杂的造山过程;A类地块则揭示出中生代以来壳幔作用动态过程-拆层作用和盆山构造的形成及对前期构造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的A型花岗岩在化学成分上可分为碱性A型花岗岩(简称AAG)和铝质A型花岗岩(简称ALAG)两类,ALAG为A型花岗岩的一个亚类。随着华南地区花岗岩研究的不断深入,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越来越被关注。本文系统阐述了ALAG岩相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判别方式,分析了华南印支期ALAG的物质来源、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发现其来源于华夏地块古老变质沉积岩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可能混染当时的基性地幔组分;构造环境主要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形成于后造山阶段,但应也受到了印支地块与华南陆块的后碰撞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中亚造山带,又名阿尔泰造山带,是全球最大的造山带之一,又是全球显生宙陆壳增生与改造最为显著和构造演化最为复杂的区域,大致经历了陆缘增生、后碰撞、陆内造山三个构造演化阶段(Khain et al.,2002)。大兴安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自北向南依次跨越额尔古纳、兴安和松嫩地块,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类在该区分布广泛,其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对探明兴安、松嫩等地块的构造属性及演化历史意义重大。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各块体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  相似文献   

5.
南沙地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将南沙地块及其周边地块置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根据地球物理、地层展布、构造变形等特征,确立了南沙地块的一级构造边界,提出南沙地块的演化与古南海及现今南海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南海分隔了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随着古南海由西南往东北的剪刀状南向俯冲封闭和现今南海的张开,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之间先后在始新世—晚中新世发生B型俯冲、A型俯冲及碰撞作用,形成沙捞越俯冲碰撞带,并在该带北侧形成南沙地块前陆盆地区、南沙地块隆起区及南海深海盆3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6.
湖南千里山-骑田岭矿集区形成的构造背景初探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从地层、构造力学体系、岩浆岩分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分析,提出前泥盆纪在炎陵—蓝山构造岩浆岩带两侧的地质体是分离的。通过对地块拼贴时力的作用和平面变形的分析,认为炎陵—蓝山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是两个地块的拼贴线;郴州—邵阳北西向构造岩浆岩带是地块拼贴时的应力集中带,两带交汇于此,是千里山—骑田岭矿集区形成的最本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区域深部结构和物质组成差异与成矿成藏及其保存具有密切关系。武陵—江南造山带中段区域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地区, 中东部则以盛产铅锌等金属矿产为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特征进行研究, 探讨研究区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差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地球化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不同块体之间在物质组成及元素富集规律上存在较大差异, 推测与深部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有关。区域重、磁、震地球物理研究表明东部隔槽式褶皱断裂构造系统发育, 且在中下地壳发育有大尺度叠瓦式逆冲断层; 西部仅在上地壳尺度存在隔挡式褶皱。区内南北重力梯度带为纵贯中国南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的南段, 它将华南陆块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西两部分的地质构造格局、地壳厚度以及地形地貌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别, 地球物理属性差异揭示梯度带东侧构造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西向俯冲及其远程应力作用影响, 与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俯冲角度/方向和(或)后撤引发挤压-构造伸展体制转换有关。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不同块体的相互作用为湘西—鄂西成矿带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矿带与齐岳山断裂和江南造山带边界交汇区域具有多处明显的化探高值异常, 推测其具有进一步找矿前景。下一步, 仍需加大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投入, 为研究区域构造变形、演化及成矿过程提供进一步制约。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新生代地壳深熔作用与淡色花岗岩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曾令森  高利娥 《岩石学报》2017,33(5):1420-1444
自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来,伴随着构造演化和温度-压力-成分(P-T-X)的变化,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变质岩发生不同类型的部分熔融反应,形成性质各异的过铝质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在形成时代、矿物组成、全岩元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始新世构造岩浆作用形成高Sr/Y二云母花岗岩和演化程度较高的淡色花岗岩和淡色花岗玢岩,它们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是碰撞早期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渐新世淡色花岗岩主要为演化程度较高的淡色花岗岩,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快速剥露作用起始于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的淡色花岗岩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淡色花岗岩的主体,是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包含两类部分熔融作用——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A类)和白云母脱水熔融作用(B类)。这两类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花岗质熔体在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两类部分熔融作用过程中主要造岩矿物和副矿物的溶解行为。这些不同期次的地壳深熔作用都伴随着高分异淡色花岗岩,伴随着关键金属元素(Nb、Ta、Sn、Be等)的富集,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新的观测结果表明:在碰撞造山带中,花岗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是深部地壳物质对构造过程响应的结果,是深入理解碰撞造山带深部地壳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岩石探针。  相似文献   

9.
张广才岭是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是东北"巨型花岗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张广才岭南部帽儿山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张广才岭南部细粒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6.4±1.1)Ma,中粒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8.9±1.3)、(177.7±1.1)Ma,粗粒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80.0±1.8)、(179.9±1.2)Ma,成岩时代均属于早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粒二长花岗岩和粗粒二长花岗岩均具有富硅、贫铝、高碱、低钙,富集Zr、Hf、Rb、K,亏损Ba、Sr、Nb、P、Ti,燕式型稀土配分模式等特征,成岩类型属于造山后A2型花岗岩。结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构造背景,代表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拼合过程中的一次伸展作用,表明早侏罗世区域构造环境逐渐由挤压造山向造山后伸展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10.
扎兰屯地区位于二连 贺根山 黑河构造带中段,区内发育韧性变形叠加的晚古生代早期花岗岩类。本文在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该套花岗岩类的锆石U- 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成岩年代序列,探讨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厘定韧性构造叠加的时限,进一步揭示扎兰屯地区额尔古纳 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拼合过程,为兴蒙造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大量年代学研究显示,扎兰屯地区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发生于405~325Ma之间,该作用可进一步细化为早中泥盆世(Ⅰ期、405~380Ma)、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初(Ⅱ期、365~350Ma)和早石炭世晚期(Ⅲ期335~325Ma)等3期。其中Ⅰ期和Ⅱ期花岗岩类属高钾—钾玄质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可能为俯冲背景下岛弧岩浆活动形成的I型 分异I型花岗岩;Ⅲ期花岗岩类属中—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可能为后碰撞背景下岩浆活动形成的分异I型- A型花岗岩。该套花岗岩类普遍叠加韧性变形,可能为碰撞后侧向逃逸作用的产物,变形时限为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308~290Ma)。大兴安岭北段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额尔古纳 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碰撞拼合作用有关,扎兰屯地区二者的碰撞拼合时限可能为早石炭世中期。  相似文献   

11.
大陆地壳结构具不均一性,由此表现出分层性。深成构造作用是应变局部化的过程,表现为韧性剪切变形作用。地壳中近水平或网络状反射体韧性剪切带的产生,为深成构造作用的结果。地壳结构的特点和深成构造作用都与大陆岩石圈流变性有密切的关系。另外,熔融作用对深成构造作用及岩石流变性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江隔河岩水库杨家槽滑坡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家槽滑坡现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基建费用已花掉数千万元,在滑体上居民上千人。新镇址是未经正规地质勘察而定下来的,后经清江地质大队勘测认定为滑坡时,地方政府和市民极为关注。为安定民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清江地质大队进行滑坡治理前的地质详勘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详查勘探与科学研究,基本查清了滑坡形成的年代(2.2-2.4万年前)、形成机制、滑坡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以及滑带的特性等,并在滑体内发现一个规模较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区域成矿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空间展布受构造岩浆带的严格控制,金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流体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其成矿成因特点,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成矿时空演化模式和成矿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邓军  方云 《地球科学》2000,25(4):428-432
运用定量计算和计算机模拟与传统地质学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胶东矿集区中剪切构造变形和围岩蚀变与物质迁移及金矿富集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在剪切-蚀变作用过程中, 各种物质组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迁移, 存在较大的流体/岩石比值, 体积应变为增加型.成矿作用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剪切挤压-拉张构造作用引起的成矿元素活化→运移→富集.成矿早期, 形成以包体金为主的贫矿石; 成矿晚期, 形成含裂隙金和多金属细脉的富矿石.   相似文献   

15.
提要: 通过对湘西南地区主动侵位的岛弧型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与SHRIMP 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835.6±6.7)Ma、(840±8)Ma,属新元古代。对岩体围岩钙质板岩夹灰岩建造的剖面研究和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及区域对比,确认其属于新元古代“南华纪”板溪期沉积——高涧群,与下伏冷家溪群连续沉积,底界时限应大于835 Ma。指出高涧群及其相当层位分布区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可能没有经历由俯冲造山—伸展裂谷盆地的完整演化过程,盆地从板片俯冲形成岩浆弧的初期演化即已停止,形成所谓的残余盆地,并沿从江—溆浦—双峰—衡阳—萍乡一线形成陡坡边缘盆地古地理格架,与北西侧伸展形成的断阶式陆坡相接,接受来自北西侧的陆缘碎屑及其改造型重力流沉积,完成这一转换过程的时间点在830 Ma左右。  相似文献   

16.
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系统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系中的烃源岩为重要的生气母质,但由于煤系的韵律性或旋回性,表现出时间上短暂、层序上多变的特点,致使煤系烃源岩呈现多层叠置现象。煤系烃源岩母质生成的气体有多种称谓,概念的混淆给资源勘查评价带来诸多困难。基于地质和矿产经济学理论,从煤系烃源岩气体概念及成因联系出发,将煤系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揭示煤化作用-构造作用-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探讨区域地质背景与演化对煤系中气体形成的控制作用,形成特有的煤系气研究与资源评价路线。   相似文献   

17.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1.4 Ga tectonism in the south-western USA are poorly understood. Two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Both agree that Proterozoic crustal accretion occurred at 1.65 Ga and that the rocks remained at mid-crustal conditions ( c . 12 km depth) until 1.4 Ga. However, one model suggests that 1.4 Ga deformation was regionally extensive, the other that it was localized around 1.4 Ga plutons. Following 1.4 Ga tectonism, the crust cooled below 300 °C. Detailed studies of quartz mylonite microfabrics in samples both adjacent to and removed from 1.4 Ga plutons in the Manzano Mountains, central New Mexico, are used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se models of mid-Proterozoic thermotectonic history. In this area, as in much of northern New Mexico,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prior to emplacement of 1.4 Ga plutons were 500 °C and 4 kbar. The quartz mylonite microfabrics include ribbon grains, recrystallized grains with serrated boundaries, and strong c-axis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s, which indicate no post-deformational modification. All of these microfabrics are consistent with deformation at upper greenschist/lower 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 and could have formed during either 1.65 or 1.4 Ga tectonism. Microfabrics formed during 1.65 Ga tectonism, however, should have been substantially modified by annealing recrystallization during residency in the middle crust and/or thermal/mechanical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1.4 Ga tectonism. The observed microstruc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metamorphism at 1.4 Ga. The effects of deformation at 1.4 Ga in New Mexico are therefore more widespread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18.
辽东硼矿的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辽东硼矿的成矿机制及建立成矿模式, 分析了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构造等四大控矿因素, 发现含硼岩系具富硼特征, 容矿岩石具富镁特点并可成为硼质的沉淀剂, 含硼岩系中硼在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活化形成含硼热液, 含硼热液在有利的构造空间交代镁质岩石即可形成镁硼酸盐型硼矿.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是硼矿形成的物质基础, 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活动是硼矿形成的必要条件.辽东硼矿成矿模式为原始火山-沉积初始富集和部分熔融含硼热液交代镁质岩石.   相似文献   

19.
辽东-吉南硼矿的控矿因素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从区域成矿理论出发,分析了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热液交代作用、构造控制和改造等4大控矿因素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含硼岩系、镁质容矿岩石是硼矿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构造改造活动是硼矿形成的必要条件;辽东-吉南硼矿的成矿作用为原始火山-沉积初始富集和部分熔融含硼热液交代镁质岩石的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地块上,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中心区域。渤海湾盆地的结构、构造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过程。文章综合10a来据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渤海湾盆地构造,和20a来渤海湾盆地周边华北克拉通区域中、新生代构造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系统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期间,渤海湾盆地深、浅部的构造机制分别为:中生代浅部构造机制是挤出构造成因,深部构造机制为局部有限的拆沉+底侵模式;新生代构造机制是北西向壳内伸展机制,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激发的软流圈的东扩远程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区域性"西进东退"的深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