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应用I~2S101系统,对1972年9月川西康定5.8级震群震中附近地区的陆地卫星影象,进行了边缘增强、灰度线性扩展、直方图正态化调整,以及假彩色合成等方法的数字图象增强处理.在影象解译及综合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震群的构造背景进行论述,认为1972年7月27日和30日的两次5.8级地震,是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先后错动或破裂的结果.最后对震群的蕴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地震监测工作需要而兴建的康定水化综合台已于1985年建成,经四川省地震局现场验收合格(封底照片1)。该台目前配有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导率仪、测氡仪(封底照片2)、火焰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封底照片3)等主要仪器设备。并先后对姑咱海子(封底照片4)和康定龙头沟等水、泉点,开展多种离子和气体成分及有关项目的试验观测。康定水化综合台地理位置优越、设计统一合理、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带中段遥感信息的处理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数字图象增强处理、数据测定及目视解译等方法,研究郯庐断裂带中段的遥感信息。研究结果是:1.建立了区域活动断裂解译标志,从而得知,本区东部两条主断裂的地面平面展布,南部以右列形式为主,北部主要表现为左列,中部为平行破裂;2.影象上可识别出临沂—郯城地区有四条隐伏的北北东向主断裂及若干条切割主断裂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郯庐断裂带中段显示了一些纵向差异性;3.高通滤波处理对本区隐伏构造的影象显示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地区的LANDSAT 7 ETM 卫星数据和航空照片作为主要数据源,对卫星数据进行假彩色合成和图像融合,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实际地质调查对航空照片进行扫描、几何纠正处理,可以了解沈阳地区F5、F6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活动性。结果表明,F5、F6断裂在其空间展布上均分别表现为一系列大致平行、呈斜列状排列分布的北东向断裂组,断裂具有分支复合形态,推断沿F5、F6断裂具有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卫星图象、电子计算机数字图象处理片和付里叶光学图象增强处理片为依据,对粤东泉汕地震带在海域内南延的影象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浅析结果认为:该带在南澳入海后,并末与南海北缘的滨海断裂带相接,而是按原方向继续向南西方向延伸。文中还讨论了该带所分出的三条亚带的影象强弱、连续的程度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苍山5.2级地震的震前认识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1995年9月20日11时14分31.4秒(北京时间),在山东省苍山县沂堂乡(34"57'N,108"06'E)发生Mss.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km,发震构造可能为NNW向惠民庄断裂。其震中烈度为VI度,地震造成320人受伤,其中重伤56人,但绝大多数为震时盲目拥挤或跳楼致伤。地震使房屋倒塌16间,严重破坏484间,中等破坏8797间.轻微损坏74537间,经济损失2千万元。苍山5.2级地震发生于国家地震局和山东省地震局1990年以来圈定的苏鲁交界至南黄海地震重点监视区内,也发生于山东省地震局圈定的1995年度5级左右地震重点危险区的边缘,说明震前有一定…  相似文献   

7.
对2009年3月28日山西原平4.2级地震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7个台的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加速度波形数据的基线校正、滤波、水平分向矢量合成以及部分台站速度计算(包括水平向速度矢量合成)和加速度付氏谱、反应谱计算。结果表明:记录的最大单分向(水平)加速度峰值为27.5cm/s^2,水平合成最大加速度PGAn为28.5cm/s^2,其折合地震烈度为5度。多数台站的垂直向加速度峰值大约为水平向的1/2。最大速度峰值PGVH为0.51cm/s。原平台加速度记录的谱分析表明,对于4~5级这样强度的地震,因为震源本身产生的地震波中的长周期成分很少,所以,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波的影响在工程的意义上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及其邻区现有地磁台站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平滑伪魏格纳-维勒分布的时频分析方法(SPWVD),对其进行时频计算,并对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附近地磁台站及中强震活跃时段与平静时段的川滇地区部分地磁台站Z分量滤波后周期为4. 4h的振幅变化特征进行回溯性震例分析。研究发现:2014年康定地震之前,震中附近7个地磁台站4. 4h振幅存在同步高值异常现象,其中5个台的幅值为震前所研究时段的最高值;九寨沟地震前,震中附近6个台站存在同步相对高值的异常现象,其中3个台的幅值为震前所研究时段的最高值; 2014年川滇地震活跃时期,该区域地磁台站普遍存在4. 4h振幅同步异常,台站数量多、振幅大,与此时间段内中强地震发生强度呈正相关,在时间上呈现短临特征; 2018年川滇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平静时期,4. 4h振幅变化较平稳,异常振幅相对较小,而后活跃期间同步异常的最大振幅增大且异常台站数量增加。综上所述,通过SPWVD时频方法对地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此得到的规律和认识,对未来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预测和研判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强弱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若平 《内陆地震》2004,18(4):381-381
20 0 4年 10月 2 7日 17时 2 3分 ,在温泉西北中哈边境地区 (北纬 4 5 .2 0°,东经 80 .2 0°)发生了5 .1级地震。温泉县及博州地区有震感。地震发生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及时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立即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中国地震局有关领导通报了情况。18点 10分用电话通知离灾区较近的博州地震局派工作人员先赴震区 ,了解灾情。而由新疆地震局应急管理部门和地震灾评专家组成的现场工作队 ,于 2 1点 30分连夜出发赶赴震区 ,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及时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魏若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和2例穿刺活检证实IHH的CT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6例加做延时扫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各型的CT表现。结果:11例IHH,肿块型6例,直径在5~10cm之间;结节型3例,直径〈5cm;弥漫型2例。平扫各型肿瘤均呈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型密度不均匀,均见钙化,4例中央区见液化坏死区,1例中央区见出血灶;结节型密度不均匀,1例见钙化;弥漫型密度均匀。肿块型均有分叶,结节型、弥漫型无分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型5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结节样强化;结节型3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弥漫型1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3例肿块型及1例结节型出现自边缘向中心呈粗条状强化影,强化程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近;门脉期、延迟期全部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4例肿块型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节型、弥漫型全部为全瘤强化。结论:IHH总体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及延迟强化,但各型的CT分型表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川地区2010年8月至2015年3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像,研究分析2014年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岔口地区长期保持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2)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区的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变化并不是特别显著;(3)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四象限区域或者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4)康定MS6.3级地震发震位置处于0值线附近且0值线在此处发生明显的转折、畸变;(5)康定MS6.3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减小后回调增加的过程中,震后重力继续回调增加。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1月22日16时55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发生的6.3级地震,结束了鲜水河断裂带近30多年以来没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历史,其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国内外地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和探求康定MS6.3地震的成因,本文先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康定地区及周边所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在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5日期间所记录到7397次区域地震事件的99287条P波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再对康定震区及周边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密度的横向变化信息和视磁化强度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雅江—九龙一带的低速区与泸定—宝兴高速区的速度结构特征表明了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两侧壳内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康定MS6.3地震发生在该高低速异常区的分界线上;结合康定MS6.3地震的1028个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可以看出,重新定位后的余震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呈条带状分布,且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深度为8~15km,该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深部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特有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特征反映了康定地区东西两侧块体的基底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所表现出的磁异常高和重力高的位场特征,反映该区域由强磁性、高密度物质组成,而康定MS6.3地震就发生在康定—石棉重力梯度变化带上、雅安—泸定磁性穹窿区的西边界线上.随着川青块体向南东方向滑移,受到四川盆地西缘边界刚性基底对川青块体的强烈阻挡,加剧了康定—石棉及其以东地区基底岩层的褶皱变形并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所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导致了康定MS6.3地震的发生,这正是此次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地区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介质特征.根据本文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深部孕震环境的综合研究成果可知,石棉段处于重磁异常梯级带上且其北东侧表现出的高密度、强磁性和高波速等物性特征有利于区域应力的相对集中,因此,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石棉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危险性背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最近5年来,通过对地震活动性、震源物理、地形变测量、构造物理、活断层与强震复发周期的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的两个段落,A.松林口—乾宁,B.乾宁—康定,很可能是本世纪末之前 M≥7地震的发生地点,值得加强研究和监视。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作者在进行黄河中上游河谷阶地考察时,在兰州刘家峡水库西侧祁家大坡公路边路堑壁上,发现一古象门齿化石.化石产出剖面位于黄河Ⅵ级阶地后缘,其海拔高度为1880m,拔河228m.阶地为基座阶地,剖面描述如下:基座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上覆洪积砾石层,厚约5~10m,向东延伸相变为黄河砾石层.洪积砾石层之上为3~4m厚的冲积黄土,质地坚硬,强烈石膏化.古象门齿化石即产于本层下部,呈平卧状,显然是经过了短距离的流水再搬运的.本层之上为200多米厚的风成黄土(照片1、图1).照片1兰州刘家峡古象化石的产状Photo1 Theposition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F)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D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6例中7例行CT平扫与增强,7例行MRI平扫与增强,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16例DF均为单发,包括腹外型7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4例。边界不清14例,边界清晰2例。呈浸润性生长13例,膨胀性生长3例。病灶与肌肉长轴平行9例。CT表现:9例平扫呈稍低密度,未见出血、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飘带样强化7例,6例延迟扫描均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9例均见T2WI抑脂条带状低信号,未见出血、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呈渐进性持续强化。“蟹足样”浸润周围组织5例;“筋膜尾征”4例。结论:DF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和MRI可清晰评估DF边缘和范围,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6.
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中国西南的小江 (Xiaojiang)断裂带作为康定 (Kangding)断裂带的南段 ,在青藏块体向SE方向挤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断错地貌以及这些断错地貌14 C年代或热释光年代 ,推算了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的左旋走滑速率。小江断裂带可以分为 3段 ,其中段由平行的两条断层组成。西支断层和东支断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 7.0~ 9.0mm/ yr和 6 .0~ 7.5mm/yr。简单相加 ,就可以推算出小江 (Xiaojiang)断裂带总的左旋走滑速率为 13 0~ 16 5mm/ yr,与康定断裂带北段的鲜水河 (Xianshuihe)断层的走滑速率大致相当 ,约等于康定 (Kangding)断裂带中段的安宁河 (Anninghe)断层及则木河 (Zemuhe)断层的两倍。这个结果可能暗示了在康定断裂带中段 ,可能存在着其他断层以解消另外一半的滑动速率。最有可能的断层是位于康定断裂带中段以东几十公里的普雄河 -布拖 (Puxionghe Butuo)断层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故对汶川地震震前地倾斜数据研究意义重大.利用奇异谱迭代插值方法,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的康定、楚雄、云龙、弥渡等4个地震台站的震前两个月的地倾斜数据进行插值,得到连续、完整的数据.利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对插值完成的地倾斜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最小二乘原理,对经过奇异谱分析后的地倾斜数据的趋势项进行线性拟合.采用w-correlation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组重构,得其残差值,并取2.5倍的标准差为阈值.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前的两个月内,4个台站的地倾斜数据的趋势项均向震中位置倾斜,地倾斜数据的残差值均有超过各自阈值的情况.汶川地震发生前,康定、楚雄、云龙、弥渡等4个地震台站的地倾斜数据均有异常.  相似文献   

18.
层结海洋中小振幅内行进波的演变和破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精度的拟谱方法,数值模拟了层结海洋中小振幅内行进波的演变和破碎过程.在演变过程中,导致内波破碎的PSI不稳定机制在共振相互作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能量从初级波向低频、高波数运动缓慢传递并形成一次级波包,随即破碎发生.破碎后产生的层化湍流引起的强烈混合以及湍流间歇性可从总能量和涡度峰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看出.我们分析了层化湍流的一些统计特性,包括动能和有效位能沿垂向波数ky的功率谱.结果表明,动能和有效位能谱都存在一个谱段满足k-3y律,且分别可表示为01N4k-3y和02N4k-3y(N为Brunt Visl频率),通常称其为浮力子区.另外,我们分析了Cox数(湍流扩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之比),在层化湍流维持在一定强度时,计算结果和由海洋内区观测(远离内波强生成源和复杂地形)所推测的结论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9.
咸贵军  李惠  肖波  张辉 《地震学刊》2010,(Z1):382-386
与碳纤维与玻璃纤维相同,单向玄武岩纤维布可以通过外粘结工艺用于土木结构的加固。由于用于粘结纤维布的高分子胶粘剂易燃烧,高温软化,本文系统研究了单向玄武岩纤维布增强环氧树脂基湿法浸渍片材的高温中及高温处理后的力学性能。BFRP片材经100、150、200°C处理720小时,冷却后,其拉伸模量保持不变,而拉伸强度在200°C下处理720小时后下降约20%。电子显微镜照片及玻璃化温度变化分析表明,在高温处理过程中,树脂的降解与界面脱粘是导致BFRP拉伸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BFRP的拉伸模量随着试样温度的升高,逐步下降,当达到最大试验温度300°C时,模量下降约35%。BFRP的拉伸强度对试样温度更为敏感。当测试温度超过树脂的玻璃化温度(约82°C)后,BFRP的拉伸强度急剧下降,并趋于稳定,约为室温初始值的45%。当温度超过树脂基体的玻璃化温度后,树脂开始从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不能有效地传递应力,导致BFRP片材的拉伸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谢健健  胡卫建 《山西地震》2002,(3):13-15,21
选取了河南郑州台数字化 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资料较好的 2 0 0 1年 10月 1日至 12月 31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对该仪器的观测精度进行了评定。经计算 ,其北南向和东西向日飘移分别为 0 .0 0 0 7s和 0 .0 0 2 6 s,M2 的振幅因子为 0 .714 9和 0 .6 4 14 ,振幅因子中误差为 0 .0 0 5 5和0 .0 0 4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