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涂悦贤 《气象》1990,16(9):47-48
一、引言 山区具有平原地区所没有的夏凉、日夜温差大和热带气旋影响小的气候资源,利用山区立体气候优势发展蔬菜生产,是保证华南沿海城市夏、秋蔬菜供应和山区脱贫致富、出口创汇、振兴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盛夏季节,华南一带城市近郊平原极端最高气温高达35—38℃,地表最高土温达40—50℃,怕热蔬菜难于正常生长,一般蔬菜也严重受抑,加上热带气旋暴雨的频繁袭击,蔬菜产量低而不稳。同时,因高温暴雨菜田受涝,会诱发病害,或高温干旱,又会引起病毒病,蚜虫、蓟马、(?)类严重发生。所  相似文献   

2.
基于焉耆国家基准气候站1993-2012年逐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观测资料以及和静、巴音布鲁克1961-2012年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回归分析方程,推算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逐月的太阳总辐射,对比分析了和静县山区及平原地区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资源稳定性及可利用价值等方面对和静县太阳能资源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61-2012年和静县平原及山区太阳总辐射均呈减少的趋势,平原地区7月太阳总辐射最多,山区5月最多,最少值均出现在1月;平原地区属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山区为丰富区;平原地区及山区太阳能资源均较稳定;平原地区年平均可利用太阳辐射的天数为286 d,山区为267 d;平原和山区一天中上午和中午是最有利的利用时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北京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BJ-RUCv2.0)在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的预报偏差特征及其成因,利用2012—2015年夏季BJ-RUCv2.0系统第2重区域(3 km分辨率)预报结果和北京地区12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以及观象台探空观测资料,分析模式对北京地区降水日变化预报偏差的区域性特征和传播特征,研究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特征及其对降水预报偏差的可能反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J-RUCv2.0系统多个更新循环的预报在北京平原地区均存在夜间降水漏报问题,降水预报偏差表现为模式预报降水在西部山区降水偏多,预报降水雨带难以在平原地区增强发展,造成了模式降水在傍晚山区偏多而夜间平原地区降水明显偏少。通过分析模式局地环流预报偏差及其响应机制发现,由于白天平原地区近地层偏暖偏干,山区底层偏冷中层偏湿,造成了山区-平原地区间的温度梯度强度偏强且强温差出现时间提前,西部山区午后降水偏多;由于平原地区地面气温预报持续偏高,入夜后偏北风难以到达平原地区,造成了山区-平原间的地形辐合线位置偏北,影响山区降水雨带向平原地区移动,同时平原地区近地层内水汽持续偏低,抑制降水雨带在东移过程中的发展,造成模式在平原地区夜间降水预报容易出现漏报。模式冷启动所用的GFS资料土壤湿度在北京平原地区明显小于实际观测,是模式预报偏暖偏干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山区与平原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为山区和平原地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湖北省ADTD地闪定位系统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监测的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地闪频次、极性、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等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山区地闪密度略高于平原地区,平原正地闪百分比稍高于山区,近10年的正地闪百分比呈上升趋势。②正地闪平均强度山区比平原大1.16kA,负地闪平均强度山区比平原小3.67kA,平原总地闪平均强度比山区大3.46kA。③总地闪小雷电流幅值(I≤30kA)概率山区比平原大8.9%,大雷电流幅值(I100kA)概率平原比山区大0.6%。④山区正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大2.44kA/μs和2.31kA/μs,平原正、负、总地闪平均陡度分别比山区大3.41kA/μs、5.77kA/μs和5.64kA/μs。可以得出,山区小雷电流绕击率大于平原,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原地区大雷电流反击率比山区大,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山区。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山区防雷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局限。山区县(市)气象部门要在防雷产业上有所作为,必须找到促进防雷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喀什地区1961—2005年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喀什地区1961-2005年45a的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喀什地区平原和山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平原和山区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均表明了在周期波动中有增加的趋势,且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平原和山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同步性在不同年代表现不同;喀什地区各季降水变率大体表现为平原地区大,山区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暖季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丁青兰  王令  陈明轩  王迎春  陶祖钰 《气象》2007,33(10):37-44
对北京地区最近12年暖季(5—9月)雷暴、冰雹、暴雨和大风等各种对流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暖季发生对流的概率很高,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47.77%,大风、暴雨和冰雹气候概率分别为27.29%、10.84%和6.29%。暴雨多发季节为7月中旬到8月上旬。冰雹集中于6月中、下旬。在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上,北京西北部、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山区多对流天气,中心区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对流天气较少。暴雨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东北部山区、中部和东南部平原地区多发生暴雨,而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很少发生暴雨。山区冰雹明显多于平原。西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大风偏多。暴雨有明显的夜发性。冰雹集中发生在午后到傍晚,占冰雹总站次的76.72%。  相似文献   

8.
山区旅游景点气候特征及其天气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鸡公山和信阳观测站1961~199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山区和邻近的平原地区的气候差异。以邻近平原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结果为基础,以气候差异为修正值,订正后的结果即为山区旅游景点的天气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
甘肃中部雷暴天气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5年白银地区4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子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白银地区雷暴初、终日及雷暴出现日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初日北部平原呈推迟的趋势(2.7 d/10 a),南部山区在其平均期(4月20日)附近上下摆动。雷暴终日北部平原呈提前趋势(-2.6 d/10 a),南部山区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先升后降;雷暴初日变化北部平原较南部山区稳定,雷暴终日变化南部山区较北部平原区稳定,雷暴初日较终日稳定;雷暴初、终日北部平原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9℃、11℃,南部山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皆为6℃;雷暴日数“南多北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8-10 a的周期显著,其总趋势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象观测、高分辨率城市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反演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水平风速、混合层高度及地表粗糙度长度指标,利用等权重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几何间隔分级法,开展了石家庄市风环境容量指标和区划研究,得到风环境容量指数分级阈值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水平风速和大气混合层高度均由西部山区向东南部平原逐渐降低,在西南部山区存在一个高值区,在东南部平原存在一个低值区,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石家庄市区和西部山区地表粗糙度长度较大,平原地区较小;风环境容量指标分为低值区、次低值区、中等区、次高值区和高值区5个等级,在空间上石家庄市区及平原地区级别较低,西部和北部山区级别较高,其中石家庄市区、正定东南部、栾城东部、藁城大部分地区及无极西部是风环境容量最低区域,赞皇、高邑、赵县西南部、元氏西部、南部及井陉西南部为最高区域.  相似文献   

11.
孙妍  王晓明 《吉林气象》2012,(1):12-15,30
运用1971-2010年的短时暴雨、雷雨大风天气资料,1960-2010年的冰雹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吉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强对流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并多集中在午后13-19时,其中短时暴雨和雷雨大风出现在平原的次数大于山区,而冰雹在山区出现平均次数大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甘肃祁连山区的农业气候资源,从蔬菜生长的具体要求出发,分析蔬菜对气候的适应性,生产出适合高山气候特点的优质蔬菜。因此,我们开展了高海拔地区蔬菜多元种植试验,为解决高寒山区的蔬菜自给提供依据。1试验方法和资料来源试验点选在乌鞘岭气象站院内,试...  相似文献   

13.
地形对夏季冰雹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北京地区冰雹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典型的天气个例,研究了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强对流生成环境、降雹落区、移动方向和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降雹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可能与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白天形成强烈的热力差异造成的不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局地流场强迫有密切关系:1)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焚风效应”等),午后山区的实际气温有可能接近甚至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系统在山区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2)午后由山区指向平原的扰动温度梯度是造成低空垂直切变的强迫源。扰动温度梯度越大,低空垂直切变越强———即动力不稳定越强,因此,对流最旺盛(形成降雹)的地点往往出现在扰动温度梯度最大而不是地面气温最高的地方;3)地形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构成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启动。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蔬菜生产非常重视,决定将名特优蔬菜生产建成农业支柱产业。这对江西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江西具有发展名特优蔬菜的气候、土地、劳力及区位优势,只要领导重视,能人带头,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真抓实干,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现就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名特优蔬菜生产提出以下建议。1利用山区气候发展反季节蔬菜我省多山,在海拔300-1000米范围内,尤其是500—800米的山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没有炎热酷暑,特别适宜多种蔬菜的生长,既有利于喜温的瓜果类蔬菜,如辣椒、曹茄、茄子、黄瓜等延长生…  相似文献   

15.
广西山区夏凉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庞庭颐 《广西气象》2001,22(1):47-51
对广西山区夏凉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喜凉蔬菜的建立猕猴桃产业,是发展山区经济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0—2012年江西省89个气象站逐日雾的观测资料以及高速交通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江西省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江西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分布特点总体是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多,丘陵平原湖泊地区雾日数少。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其次为秋季和春季;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雾日数明显偏多,21世纪以来雾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变化比丘陵平原湖泊地区的要大,属于雾日数异常敏感区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丘陵、平原、湖泊等地区的雾日数偏少,高海拔地区或山区的雾日数偏多,80年代以后则呈相反的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7.
丁和悦  于雷 《吉林气象》2021,28(4):17-23
选取1981—2019年河北省雄安新区及上游保定地区共19个国家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对上述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百分阈值具有相似性,以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得到的各站年平均极端降水量及其在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大值区集中在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区.2001年起极端降水总站次在波动中上升;7—8月极端降水最为频繁,10月平均极端降水日站次最多.年平均极端降水量、日数及其在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阜平、西南部浅山区以及雄安新区北面的高碑店呈递增趋势;年平均极端降水强度呈增加的站点分布较为广泛.浅山区极端降水强度最大;山区年平均极端降水日数最多;平原年平均极端降水量最小.5—8月浅山区的年均极端降水强度均为各区域中最大;平原次之;山区最小.7月各区域年平均极端降水日数均在1d以上;山区5—9月年平均极端降水日数均为最多.  相似文献   

18.
喀什地区近43年沙尘暴、扬沙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喀什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分析了1961~2003年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现象资料,给出了近43年喀什地区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历史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地区沙尘暴和扬沙发生频率较高,大部分县市是沙尘暴的多发区和易发区、扬沙的高频区和多发区;沙尘暴和扬沙平原地区主要发生春季中后期及夏初,山区主要发生在春季;沙尘暴历史演变总体以减少为主,扬沙平原地区逐渐减少,相反高山站塔什库尔干呈增加态势,沙尘暴和扬沙的减少均是在波动中减少的。  相似文献   

19.
李绍进 《浙江气象》2002,23(2):20-22
分析了山区气候的特点,结合蔬菜的种植特性,认为可利用山区的独特气候资源大力发展高山蔬菜。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强对流天气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2000~2005年湖南省内244个强对流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湖南省强对流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并对湖南省强对流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湖南省强对流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72%的强对流天气出现在夜间,其中冰雹、短时强降水出现几率山区大于平原.而大风在平原地区出现几率平均大于山区.省内强对流天气类型分为5种:地面冷锋型、副高边缘型、地面倒槽型、静止锋型、东风波影响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